资源简介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和运用(24分)秦风唐韵传天下,绿水青山映中华。学校举办以“千年文明韵,三秦锦绣图”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非遗传承】1.(4分)学校举办“古韵新生,非遗焕彩”创新论坛,以下是开场白,请你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三秦大地,非遗如星河倾泻,在历史苍穹中镌刻永恒。在华山北麓,华阴老腔以黄河咆哮之姿,演译着“一声吼破古今愁”的惊心动魄;在凤翔泥塑坊,七彩陶土以天马行空之韵,彰显着“虎虎生威纳百福”的巧夺天工;在安塞塬头,震天腰鼓以雷霆万钧之势,踏碎黄土高原的千年羁羋;在西安城隍庙,鼓乐绕梁以盛唐气象之音,传承千年宫商的悠扬韵律。这片土地正以继往开来的气魄,让千年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1)请确认开场白中加点字的读音。(2分)①镌刻 (A.jùn B.juān)②韵律 (A.lǜ B.lù)(2)校对开场白时发现其中有错别字,请改正。(2分)①演译 ②羁拌 【诗韵流芳】2.(11分)学校开展“诗咏三秦,韵传千年”朗诵活动,你负责整理朗诵的文稿,请你把其中空缺的诗文补充完整。三秦大地如一部厚重的典籍,每一页都流淌着秦风汉韵的墨香。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1) , ”(《关雎》)的咏叹中,触摸先民对爱情的质朴礼赞。从“挑兮达兮,在城阙兮。(2) , ”(《子衿》)的感慨中,悟透女子的深情缠绵。从“(3) ,端居耻圣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委婉中,感知孟浩然求仕的急切心情。从“(4)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豁达里,见证王勃与友人跨越时空的真挚情感。从“树梢树枝树根根,(5) ”(《回延安》)的欢唱中,感受贺敬之与延河儿女血脉相连的鱼水深情。【生态重塑】3.(6分)学校开展“播绿秦川,重造家园”调查研究活动,你负责调查报告的拟写。请解决初稿中的问题。①从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沙进人退”到陕北高原的“绿进沙退”;从关中平原的荒山秃岭到秦巴山地的郁郁苍苍,陕西以全域增绿的决心重塑山河。②2024年,三秦大地书写生态答卷:完成营造林约606.19万余亩,沙化土地治理率提升3.2个百分点;三北防护林工程新增林草植被207.28万亩,黄河“几字弯”区域荒漠化扩展态势得到根本遏制。③这一个个翔实的数据,是 、 、 的生动体现。(1)原稿第①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2)原稿第②句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3)原稿第③句中有三个短语排序混乱,请将它们按正确的次序填写在横线处。(只填序号)(2分)A.厚植绿色底蕴B.筑牢生态屏障C.共谱和谐篇章【经典品味】4.(3分)学校开展“墨香润心,文以载道”的名著阅读活动,下面是竞答环节中的一个问题,请你回答。同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创作在题材选择、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有何区别?请结合你对《经典常谈》的阅读,简要回答。二、阅读(46分)【现代文阅读】5.(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地区的木本植被群落红树林,是海陆边界上罕见、壮观的生态系统,被称为“海岸卫士”。它们与常见的森林一样繁茂翠绿,但为何被称为红树林呢?红树林并非一种植物。红树林的“红”与其树叶或整体呈现的颜色无关,而与红树科植物树皮中的单宁物质有关。在红树林里,以红树科植物为主,其枝叶多是绿色,根部呈红色,但红树科植物的树皮内大多含单宁酸,这种物质无色、透明,与空气接触时会发生氧化反应而呈红色,红树林因此得名。(选自胡利娟《明明是绿色,为何叫红树林》,有删改)【材料二】红树林并非单一树种,而是包含矮小灌木、高大乔木,以及一些草本和藤本植物。这些植物的根系密集且具有韧性,能够牢牢将自身固定在淤泥中。在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来袭时,红树林发挥着“海岸卫士”的重要作用。当超强台风“威马逊”袭击我国广东沿海地区时,相比其他遭受台风袭击的地方,湛江市徐闻县有红树林分布的金鸡村、佳平村、冬松岛等地的堤岸损失明显较小。当时,湛江日报还曾刊发报道《阻退“威马逊”,因为有了你》,其中的“你”指的正是红树林。红树林既是森林又是湿地,还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据统计,目前全球有341种受威胁物种以红树林为主要栖息地。红树林的分布面积虽只占全球热带森林面积的0.7%,但它给海洋生物提供的食物却占全球沿岸生态系统的一半,有着“鸟类天堂”“鱼虾粮仓”的美誉,是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之一。(选自孙晓媛《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有删改)【材料三】有数据显示,20世纪50年代,我国红树林面积约5万公顷,到2000年减少到2.2万公顷。我国高度重视并启动了治理和恢复工作。治理,重在对症下药。近海水污染是造成红树林成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研究发现,寄生在红树林树干上的团水虱大量爆发是红树林成片死亡的直接原因。简单来说,由于海水污染,团水虱的天敌大量死亡,团水虱数量迅猛增加,结果,红树树干被团水虱蛀得千疮百孔,最终枯死。因此,保护红树林,既查病因又找病根,既看局部又看整体,方能破解难题,标本兼治。科学治理,必须讲求方式方法。可以在湿地公园,顺着山势,开辟一处人工掌控潮汐变化的“红树林模拟生境”,种植白骨壤、桐花树等15种红树植物。在开辟出的模拟生境中,不同红树品种的生态功能则可以详细呈现,引进品种的环境适应能力及其对周围物种的扰动情况也能观察到了。越是向前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越应增强整体观念、系统思维。红树林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生长过程中融入了周边环境。通过治理实践,人们愈加认识到,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红树林湿地环境就能得到改善,吸引来的鸟类等物种就会更加丰富,反之亦然。面向未来,尤应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观念。(选自谭敏《渔民心中的“港湾银行”红树林,守护一片绿水青山》,有删改)(1)红树林有哪些作用?请根据【材料二】【材料三】简要概括。(3分)(2)以上三则材料都围绕红树林进行介绍,但介绍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红树林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潮间带地区,是海陆边界上罕见的生态系统。B.红树科植物的枝叶多是绿色,叶子和树皮含单宁酸,接触空气氧化后变红。C.海水污染导致团水虱天敌减少,团水虱大量繁殖并蛀空树干,致使红树枯死。D.我国红树林面积锐减,对此我国启动了治理和恢复工作,未来也仍需努力。6.(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回味青团怀清明马雪峰①小时候,每年清明前后,外婆就会带我们到田间地头或山里荒地找艾叶或者火草,做青团或青团粑粑。儿时的我也体会到古诗中的“青团满面笑,香气飘洒花开处”的快乐。②老家的艾蒿有很多种,我们找的是香艾或者黄花艾,这两种艾蒿的苦味和艾味都相对淡点。传统艾汁是把艾叶焯水漂洗后捣碎再加糯米粉,我们有时为了省事也可以只把艾叶切碎来做艾汁。③老家的香艾和黄花艾不太好找,但是火草是漫山遍野的,老家海拔较高,清明节火草还没开花,还可以利用。火草是家乡方言的叫法,它的学名叫鼠曲草,也叫茸母,是一种叶茎带白茸毛开黄花的植物。当时宋徽宗赵佶被掠北上看到这种植物,触景生情,思故园写了《清明日作》“茸母初生忍禁烟,无家对景倍悽然。帝城春色谁为主,遥指乡关涕泪涟”,这里提到的茸母也是寒食节的食物原料。④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清明节的青团是江南特色。处于西南边陲的我们也做青团,但是寒食传承的成分少一些。共同的是节气的仪式,生活的乐趣,就地取材享受大自然馈赠的智慧没有减少,而是越来越丰富。⑤儿时的我们物资匮乏,特别是对于一个山村家庭来说,精致的零食很少,父母忙于劳作,无心无力带子女做这种相对麻烦的闲食。难能可贵的是,我有细心温暖的外婆,她用爱把智慧的种子种在我们童年的心上。⑥跟外婆寻找艾蒿和火草的时候我们是快乐的,一路欢声一路笑语。生活的贫穷,物资的匮乏没让我们唉声叹气,有外婆的路上我们内心是丰富的,眼睛是明亮的,总能找到很多大自然的珍品,也学会了物尽其用的智慧。⑦制作青团或者青团粑粑时我们是幸福的,你洗菜,我舂米……快乐的日子里没有辛苦。那时家里的糯米不多,制作的时候我们不能放很多,也没有五花八门的馅料;那时糖很金贵,我们不能做出像现在那样精致的豆沙、奶黄、玫瑰糖、苏子花生等馅料。糯米不够,外婆用麦子面或者苞谷面还有苦荞面掺。最神奇的一次是外婆用洋芋粉来做,这些洋芋粉是外婆平时从剁碎会喂猪的小洋芋中澄清沥出来的,用它做出的青团颜色青中透亮,像现在的水晶包,我当时不明白洋芋淀粉的原理,觉得太不可思议。馅料做得也很丰富,炒豆末成团,野木耳剁碎,青笋切细=丝……只要我们想到的都可以做。在食物还不算很富足的年代,外婆不怕孩子们做坏了浪费,保证干净做熟,让我们大胆尝试,是需要多大的格局,多么的高瞻远瞩啊!青团粑粑最佳是用油学炸,那些油也需要省着点的日子,我们用火烤,放大铁锅边炕,放甑子里蒸,做出多样化的食物。⑧如今外婆已经离我们而去了,我在这个节日里深深地怀念她,也继续传递着外婆的智慧,用一颗耐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计划着物尽其用……虽然现在我的孩子有多样富足的食物,生活在城市里,很难有在田间地头找艾蒿的机会,但每年清明前后我都带她们到郊外的小河边六找艾蒿或火草,怀念我的外婆,感受大自然的馈赠。这个季节,河岸上有瘦瘦的藜蒿,我们采摘回来连着叶子焯水漂洗也做青团,现在我们有充足的糯米面,买得到现成丰富的馅料,带着孩子E们自给自足的感觉跟那些年一样的好。⑨《历书》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万物去故从新,生机勃勃,在这个气清景明的日子,我们的心是澄澈的,我们的情是浓厚的,我们的眼是明亮的。怀念外婆,采摘艾叶,让外婆的青团智慧在我们生命里永葆青春。(选自《楚雄日报》2024年4月13日,有删改)(1)选文围绕“青团”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2)请结合语境,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①外婆不怕孩子们做坏了浪费,保证干净做熟,让我们大胆尝试,是需要多大的格局,多么的高瞻远瞩啊!(请赏析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②万物去故从新,生机勃勃,在这个气清景明的日子,我们的心是澄澈的,我们的情是浓厚的,我们的眼是明亮的。(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3分)(3)选文回忆了儿时的“我”与外婆相处的故事,请你结合选文完成下列表格内容。(6分)形象特点 举例分析细心温暖,疼爱孩子 ① ② 跟外婆寻找艾蒿和火草的时候一路欢声笑语,让我们感到快乐且内心丰富。富有智慧,心灵手巧 ③ 教导有方,鼓励探索 在制作青团时,鼓励孩子们大胆尝试,并不怕孩子们做坏了浪费。(4)你认为这篇文章更适合作为下列哪个单元的补充阅读材料?请根据单元导语阐述理由。(6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语(节选):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单元导语(节选):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古诗文阅读】7.(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山巅高出云表,上有七十二洞,多产药物。下岭八里,俗称庙台子,有留侯祠。羽士引①余至授书楼,祠中最高处也。杂筇②竹万竿,随山径之高下栽之,中多画眉鸟,鸟声与落叶声相和,为山中别开一境。寻山径而北,围以石壁,疏泉为池,林木益幽秀。登杰阁,羽士新建也,阁势巍奂,忘其为深山中。(节选自张星鉴《游紫柏山记》)【乙】自京口渡江而西,数里及金山。由修廊左折入寺。寺中,观中泠泉亭,而井之水,经品为天下第一云。又上则留云亭。亭立绝顶,所谓妙高峰也。长江自岷、夔、湘、蠡③涌天西来,分下山足,两岸商舟万计,樯④立如林,江山奇胜,飘然神爽。下峰而南,至江天阁,悬空俯江,大可憩望,辄倚栏觞咏。(节选自王叔承《游金山记》)【注释】①引:邀请。②筇(qióng):竹名。可做手杖。③岷、夔、湘、蠡:地名,指长江的流经之地。④樯:船上的桅杆。(1)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寻山径而北 查阅字典法:①追逐。②寻觅,寻求。③沿着,顺着。④不久。(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A 林木益幽秀 课内迁移法:香远益清(《爱莲说》) B 樯立如林 成语推断法:对答如流 C 辄倚栏觞咏 根据语境分析法:联系上句“悬空俯江,大可憩望”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围以石壁 以其境过清B.忘其为深山中 其如土石何C.而井之水 能以径寸之木D.下峰而南至江天阁 学而不思则罔(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鸟声与落叶声相和,为山中别开一境。(2分)②自京口渡江而西,数里及金山。(2分)(4)以上两文都运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2分)8.(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诗中“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这几句描述道路的诗句有何作用?(3分)(2)诗中的“宛在”一词用得极好,请简要分析。(3分)三、作文(50分)9.(5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浪花因撞击而美丽,流星因摩擦而辉煌,青春因奋斗而精彩。你肯定见过破土而出的幼芽,也见过纵横交错的根茎,还见过风雨过后的彩虹……它们是否触动过你的心灵,让你浮想联翩,甚至豪情满怀。请以“心灵的触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③不少于600字。参考答案一、积累和运用(24分)秦风唐韵传天下,绿水青山映中华。学校举办以“千年文明韵,三秦锦绣图”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非遗传承】1.【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多音字的读音。【解答】(1)①“镌刻”的“镌”应读“juān”,故选B。②“韵律”的“律”应读“lǜ”,故选A。(2)①“演译”的“译”应为“绎”,②“羁拌”的“拌”应为“绊”。答案:(1)①B ②A(2)①“译”改为“绎”②“拌”改为“绊”【点评】解答字音字形题,要在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诗韵流芳】2.【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解答】答案:(1)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易错字:窈窕、逑)(2)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易错字:兮)(3)欲济无舟楫(易错字:楫)(4)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易错字:涯)(5)亲山亲水有亲人【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做到正确书写。【生态重塑】3.【分析】(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原稿第①句中“从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沙进人退’到陕北高原的‘绿进沙退’”“从关中平原的荒山秃岭到秦巴山地的郁郁苍苍”是语意连贯的小分句,应将分号改为逗号。(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原稿第②句画线句子中“约”和“余”表意重复,应删去一个。(3)本题考查语序的排列。仔细阅读待排句可知,“厚植绿色底蕴”“筑牢生态屏障”“共谱和谐篇章”语意上存在层层递进的关系,故第③句中应依次填入ABC。【解答】答案:(1)将分号改为逗号。(2)示例一:完成营造林606.19万余亩,沙化土地治理率提升3.2个百分点。示例二:完成营造林约606.19万亩,沙化土地治理率提升3.2个百分点。(3)A B C【点评】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经典品味】4.【分析】《经典常谈》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阅读入门书。【解答】本题考查名著常识和评价。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诗歌创作在题材选择、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各有特色。①题材选择: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多围绕着田园生活,他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和日常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他的作品如《饮酒》等,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谢灵运的诗歌题材则更多地集中在山水景色上,他喜欢游历名山大川,他的诗作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②艺术手法: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手法较为朴素自然,他善于运用白描手法,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田园生活,表达内心情感。他的诗歌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如《归园田居》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谢灵运的诗歌艺术手法较为华丽,他善于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式,描绘山水景色,他的诗歌语言华丽,情感丰富,如《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③语言风格:陶渊明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亲切之感,如《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谢灵运的语言风格则较为华丽,他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给人以美的享受,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答案:示例:陶渊明和谢灵运虽然同属山水田园诗派,但在题材选择、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各有特色,陶渊明更注重表现田园生活和内心情感,语言质朴自然;而谢灵运则更注重描绘山水景色,语言华丽优美。【点评】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二、阅读(46分)【现代文阅读】5.【分析】材料一介绍红树林因红树科植物树皮中含单宁酸氧化变红而得名,材料二阐述红树林可抵御自然灾害、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改善生态环境等作用,材料三指出我国红树林曾面积锐减,现通过对症下药、科学方法治理并强调整体思维,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1)本题考查概括内容。(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1)材料二中提到“在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来袭时,红树林发挥着‘海岸卫士’的重要作用”,“相比其他遭受台风袭击的地方,湛江市徐闻县有红树林分布的金鸡村、佳平村、冬松岛等地的堤岸损失明显较小”,说明红树林能够在自然灾害来临时,保护堤岸,减少损失。材料二指出“红树林既是森林又是湿地,还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目前全球有 341 种受威胁物种以红树林为主要栖息地”,“有着‘鸟类天堂’‘鱼虾粮仓’的美誉”,表明红树林为众多生物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场所,维持了生物的多样性。材料二提到“红树林的分布面积虽只占全球热带森林面积的 0.7%,但它给海洋生物提供的食物却占全球沿岸生态系统的一半”,说明红树林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材料三提到“通过治理实践,人们愈加认识到,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红树林湿地环境就能得到改善,吸引来的鸟类等物种就会更加丰富,反之亦然”,体现了红树林对于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作用,它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2)材料一重点介绍了红树林名称的由来。指出红树林的“红”与红树科植物树皮中的单宁物质有关,因为单宁酸与空气接触会发生氧化反应呈红色,所以被称为红树林,而与树叶或整体呈现的颜色无关。材料二着重介绍了红树林的生态功能。一方面强调其作为“海岸卫士”在抵御自然灾害、保护堤岸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介绍了红树林丰富的生物群落,以及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等方面的重要价值,还提及了它是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之一。材料三主要围绕我国红树林的保护与治理展开。先说明了我国红树林面积锐减的情况,然后指出治理要对症下药,分析了近海水污染导致团水虱大量繁殖,进而造成红树林成片死亡的原因,接着介绍了科学治理的方式方法,如开辟“红树林模拟生境”,最后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增强整体观念、系统思维。(3)ACD.正确。B.有误,材料一中提到“红树科植物的树皮内大多含单宁酸”,而不是叶子含单宁酸。故选:B。答案:(1)抵御自然灾害:在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来袭时,红树林能保护堤岸,减少损失。如超强台风“威马逊”袭击广东沿海时,湛江市徐闻县有红树林分布的地方堤岸损失明显较小。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是众多受威胁物种的主要栖息地,为海洋生物提供大量食物,有“鸟类天堂”“鱼虾粮仓”的美誉。改善生态环境:是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之一,融入周边环境,对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有重要作用,能改善红树林湿地环境,吸引更多物种。(2)材料一:重点介绍红树林名称的由来,说明红树林的“红”与红树科植物树皮中的单宁物质有关,单宁酸与空气接触氧化呈红色,从而使该植被群落得名红树林。材料二:着重介绍红树林的生态功能,包括作为“海岸卫士”抵御自然灾害,以及拥有丰富生物群落,为众多物种提供栖息地和食物等。材料三:主要围绕我国红树林的保护与治理展开,先指出我国红树林面积曾大幅减少,然后说明治理要对症下药,讲求科学的方式方法,强调要增强整体观念、系统思维。(3)B【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6.【分析】小时候物资匮乏,清明前后外婆带“我们”找艾叶、火草做青团,制作时用多种食材替代糯米,做出多样馅料和青团粑粑,让“我们”享受乐趣并大胆尝试。如今外婆离世,“我”在清明带孩子到郊外找艾蒿或火草做青团,怀念外婆,传递外婆的智慧,在气清景明的日子里表达对外婆的思念,让外婆的青团智慧在生命里延续。【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找原料:小时候,每年清明前后,外婆带“我们”到田间地头或山里荒地找艾叶或者火草。文中提到“香艾和黄花艾不太好找,但是火草是漫山遍野的”,还介绍了火草的学名及相关典故,体现了寻找原料的过程和特点。做青团:文中详细描述了制作青团或青团粑粑的过程,包括艾汁的制作方法,因家里糯米不多,外婆用各种面粉掺着做,以及馅料的丰富多样,如炒豆末、野木耳、青笋等,还介绍了青团粑粑的多种制作方式,如油炸、火烤、炕、蒸等。忆外婆:如今外婆已离世,每年清明前后,“我”会带孩子到郊外找艾蒿或火草,怀念外婆,传递外婆的智慧,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馈赠。(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①“高瞻远瞩”意思是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外婆让孩子们在制作青团过程中大胆尝试,不担心浪费食物,是因为她明白这样能让孩子们学会生活技能,培养探索精神,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这两个词语生动形象地赞美了外婆的智慧和对孩子的关爱。②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我们的心是澄澈的,我们的情是浓厚的,我们的眼是明亮的”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增强了语势。生动地表达了在清明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在气清景明的氛围中,内心的纯净、情感的丰富以及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美好的感受,突出了清明这个节日带给人们心灵上的触动和积极影响。(3)本题考查对人物的理解和分析。细心温暖,疼爱孩子:①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父母无暇顾及“我们”做青团这种闲食,外婆却用爱为“我们”做青团,她用各种面粉掺着糯米做青团,还做出丰富多样的馅料,让“我们”能享受制作青团的快乐,体现了外婆对“我们”的细心照顾和疼爱。和蔼可亲,富有童趣:②跟外婆寻找艾蒿和火草的时候一路欢声笑语,让我们感到快乐且内心丰富。富有智慧,心灵手巧:③外婆能用洋芋粉做出颜色青中透亮像水晶包的青团,还能用各种材料做出丰富多样的馅料,用多种方式制作青团粑粑,如油炸、火烤、炕、蒸等,这些都体现了外婆的智慧和心灵手巧。(4)本题考查综合应用的能力。这篇文章更适合作为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补充阅读材料。理由: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强调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本文主要围绕“青团”展开,通过回忆与外婆一起制作青团的经历,如外婆带“我们”找原料、制作青团时对“我们”的关爱和教导等,表达了“我”对外婆深深的怀念之情,以及外婆对“我们”的疼爱,这是亲情的体现。而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要侧重于民俗是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文虽然提到了清明做青团的习俗,但重点是通过青团来展现亲情,并非主要介绍民俗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更适合放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答案:(1)①小时候,外婆带“我们”找艾叶或火草做青团;②“我们”和外婆一起制作青团,外婆教“我们”在物资匮乏时用多种食材替代和制作馅料;③如今外婆离世,“我”在清明前后带孩子找艾蒿或火草做青团,怀念外婆。(2)①“高瞻远瞩”本义是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在这里用来形容外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鼓励孩子们大胆尝试制作青团,不怕浪费的做法,突出了外婆的远见卓识,表达了“我”对外婆的敬佩与感激之情。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我们的心是澄澈的,我们的情是浓厚的,我们的眼是明亮的”,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强调了在清明这个气清景明的日子里,“我们”内心的纯净、情感的深厚以及对生活充满希望,同时也表达了“我”对外婆的怀念以及传承外婆智慧的坚定信念。(3)①小时候,每年清明前后,外婆就会带“我们”到田间地头或山里荒地找艾叶或者火草做青团;②乐观积极,热爱生活;③用麦子面、苞谷面、苦荞面、洋芋粉等掺糯米粉做青团,还能用各种食材做出丰富的馅料。(4)这篇文章更适合作为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补充阅读材料。理由:文章主要围绕“我”与外婆之间的故事展开,通过回忆外婆带“我们”做青团的经历,展现了外婆对“我们”细心温暖的疼爱,以及“我”对外婆深深的怀念之情,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挚动人的亲情,与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的单元主题高度契合;而文章虽然涉及清明做青团这一习俗,但重点并非展现民俗的传承、特点及文化意义,与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表现各地风土人情,展示传统文化习俗”的单元主题侧重点不同。【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掌握住。【古诗文阅读】7.【分析】《游紫柏山记》翻译:紫柏山的山顶高高地耸出云层之上,山上有七十二个洞穴,大多盛产各种药物。从山顶沿着山路往下走八里路,这个地方俗称庙台子,这里有一座留侯祠。一位道士邀请我来到授书楼,授书楼是留侯祠中地势最高的地方。楼前杂乱地种植着成千上万竿筇竹,这些竹子顺着山间小径的高低起伏而栽种。林中有很多画眉鸟,鸟儿的鸣叫声和落叶的沙沙声相互应和,营造出山中别具一格的意境。我沿着山间小径向北探寻,四周被石壁环绕,人们疏通泉水形成了一个水池,周围的林木更加清幽秀丽。接着登上了一座高大的楼阁,这是道士新建的。楼阁气势宏伟壮丽,让人仿佛忘记了身处深山之中。《游金山记》翻译:从京口渡过长江向西行进,几里路就到了金山。沿着长长的回廊向左拐弯进入金山寺。在寺中,我参观了中泠泉亭,据说这井中的水,经过品评被认定为天下第一。再往上走,就到了留云亭。留云亭矗立在金山的最高处,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妙高峰。长江从岷江、夔门、湘江、蠡泽等地方汹涌澎湃地从西边奔腾而来,在金山脚下分流。江的两岸有数以万计的商船,船上的桅杆像树林一样密集地竖立着。这里的江山景色奇异壮美,让人看了之后,内心飘然,精神爽快。从妙高峰下来后向南走,到达了江天阁。江天阁高高地悬在空中,向下俯瞰长江,空间十分开阔,很适合休息、眺望景色。我常常倚靠在栏杆边,一边饮酒一边吟诗作赋。【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A“寻山径而北”:结合语境,作者在山中探寻游览,“寻”在这里应是“沿着,顺着”山间小径向北的意思,所以选③。若选①“追逐”,与在山间行走的情境不符;②“寻觅,寻求”侧重于主动寻找某物,此处重点在顺着小径前行,并非强调寻找动作;④“不久”代入句子逻辑不通。B“林木益幽秀”:“香远益清”中“益”是“更加”的意思,这里运用课内迁移法,“林木益幽秀”意思是林木更加清幽秀丽,“益”同样解释为“更加”。C“樯立如林”:“对答如流”中“如”是“像”的意思,通过成语推断法,“樯立如林”描绘船上的桅杆像树林一样密集地竖立着,“如”解释为“像”。D“辄倚栏觞咏”:联系上句“悬空俯江,大可憩望”,这里描述在江天阁可以休息眺望,那么“辄倚栏觞咏”就是“就倚靠在栏杆边,一边饮酒一边吟诗作赋”,“辄”解释为“就”。(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不同,“围以石壁”中“以”是介词,意思是“用”,即用石壁环绕。“以其境过清”中“以”是介词,意思是“因为”,表示原因。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B.不同,“忘其为深山中”中“其”是代词,指代前文的“阁”,即忘记了(自己)在深山之中。“其如土石何”中“其”是语气副词,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C.相同,“而井之水”中“之”是助词,可译为“的”,即井中的水。“能以径寸之木”中“之”也是助词,“的”,即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二者意义和用法相同。D.不同,“下峰而南至江天阁”中“而”是连词,表顺承关系,连接“下峰”和“南至江天阁”两个动作,即从山上下来然后向南走到江天阁。“学而不思则罔”中“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即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故选:C。(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①重点词语:“和”,应和。“为”,成为、营造出。“别开一境”,别具一格的意境。翻译:鸟儿的鸣叫声和落叶的沙沙声相互应和,营造出山中别具一格的意境。②重点词语:“自”,从。“西”,名词作动词,向西行进。“数里”,几里路。“及”,到。翻译:从京口渡过长江向西行进,几里路就到了金山。(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游紫柏山记》:作者先写到达山巅,看到“上有七十二洞,多产药物”;接着写“下岭八里”到庙台子,看到留侯祠;然后“羽士引余至授书楼”,描绘授书楼周围的景色,如“杂筇竹万竿……为山中别开一境”;之后“寻山径而北”,描写周围石壁、水池以及新建的杰阁等景象。作者随着游览地点的不断变化,依次描写所看到的景色,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游金山记》:作者先写“自京口渡江而西,数里及金山”,进入金山寺;接着写“观中泠泉亭”,介绍中泠泉亭及井水;然后“又上则留云亭”,描绘留云亭及周围长江、商船等江山奇胜之景;最后“下峰而南,至江天阁”,描写在江天阁“悬空俯江,大可憩望”的情景。同样是随着游览脚步的移动,不断变换所写之景,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答案:(1)A.沿着,顺着B.更加C.像D.就(2)C(3)①鸟儿的鸣叫声和落叶的沙沙声相互应和,营造出山中别具一格的意境。②从京口渡过长江向西行进,几里路就到了金山。(4)两文都随着游览地点的改变,依次描写不同地点的景色,体现了移步换景的写法。【点评】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需要遵循“信、达、雅”的标准;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文从句顺”原则。文言文常用翻译方法有“留、删、换、调、补、贯”。1.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和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保留。2.删:无意义或没必要翻译的词删去。3.换:单音词换成双音词,换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4.调: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为正常句式。5.补:补充出省略部分。6.贯:结合语境,贯通翻译。8.【分析】《蒹葭》以蒹葭、白露为意象,营造出萧索凄清的意境,表达了对“伊人”的追寻与思慕。诗中“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反复咏叹,展现了追寻之路的艰难与曲折,情感深沉而执着。全诗朦胧含蓄,语言优美,被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佳作。【解答】(1)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和词句赏析。《蒹葭》中“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运用了重章叠句的写法。在第一章中,“道阻且长”描述了主人公逆流而上去追寻“伊人”时,所面临的道路漫长的状况,这意味着追寻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时间的消耗,暗示了追寻的不易。第二章的“道阻且跻”,“跻”突出了道路的险峻,不再只是平坦的长途跋涉,而是需要克服地势上的困难,进一步强调了追寻之路的艰难程度,体现出主人公为了追寻“伊人”不畏险阻的决心。第三章的“道阻且右”,“右”表示道路迂回曲折,意味着不仅路途遥远、地势险峻,而且方向难以把握,增加了追寻的复杂性。这三个字层层递进,从不同角度描绘出追寻之路的艰难。主人公在这样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放弃对“伊人”的追寻,深刻地体现了他对美好爱情的执着。然而,尽管如此努力追寻,“伊人”却始终“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可望而不可即,从而表达出主人公追寻不得的失望与惆怅之情。(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蒹葭》以蒹葭、白露为意象,营造出萧索凄清的意境,表达了对“伊人”的追寻与思慕。《蒹葭》诗中“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三句皆出现“宛”字,给人以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写出了伊人的飘忽难寻。“宛”是“犹如、仿佛”的意思,刻画了伊人“在水中央”“在水中坻”“在水中沚”的虚幻境界,将眼前所见的蒹葭实景与对梦中人追求的幻觉相结合,突出了抒情主人公的痴情,如梦如幻,富有艺术感染力。答案:(1)重章叠句。“长”写出了道路的漫长;“跻”写出了地势的险峻;“右”写出了道路的迂回曲折。这三个字通过描绘主人公追寻之路的漫长、险峻和曲折,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与惆怅。(2)《蒹葭》诗中“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三句皆出现“宛在”字,“宛”是“犹如、仿佛”的意思,这个词将实景、实情与幻觉、想象相结合,创设了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突出表现了主人公的痴情,富有艺术感染力。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点评】诗词鉴赏理解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三、作文(50分)选材构思时,可选取生活场景、自然现象、人物事迹等多方面素材。若以自然现象切入,可写观暴雨后彩虹的经历:暴雨倾盆,自己被困家中满心烦躁,雨停后出门,看到横跨天际的彩虹,其绚丽色彩与风雨后的宁静形成强烈反差,由此联想到人生如四季,挫折是必经风雨,而风雨后必有希望曙光,触动自己要勇敢面对困难。若聚焦人物事迹,可写看到街头志愿者为环卫工人送热饮,他们忙碌身影与环卫工人感激笑容交织,这一画面触动自己,意识到奉献带来的温暖与价值,从而反思自身要更多关爱他人、传递善意。【解答】心灵的触动暴雨如注,世界仿佛被一张巨大的灰色幕布笼罩。我蜷缩在屋内,望着窗外肆虐的风雨,满心都是烦躁与不安。原本计划好的周末郊游,被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搅得粉碎,只能困在这狭小的空间里,百无聊赖地打发时间。雨,不知疲倦地下着,豆大的雨点砸在窗户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像是在演奏一首激昂却又恼人的乐章。我百无聊赖地翻着书,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心中的烦闷如同这漫天的雨幕,越积越厚。不知过了多久,雨势渐渐小了下来,最后竟停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门,想要呼吸一下雨后清新的空气。刚走到楼下,一股潮湿却又带着泥土芬芳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不由自主地深吸一口气,心情也随之舒畅了几分。抬眼望去,天空像是被水洗过一般澄澈,几朵洁白的云朵悠悠地飘浮着。就在不远处的草坪上,一抹绚丽的色彩闯入了我的视线——是彩虹!它宛如一座七彩的拱桥,横跨在天际,红、橙、黄、绿、蓝、靛、紫,每一种颜色都那么鲜艳夺目,相互交织,美得让人窒息。我呆呆地站在那里,目光被这彩虹紧紧锁住,心中满是震撼与感动。刚才还肆虐的暴雨,此刻却成了彩虹诞生的铺垫;那曾经让我满心烦躁的雨幕,竟孕育出了如此绝美的风景。望着这彩虹,我陷入了沉思。人生不也正如此吗?我们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与困难,就像这 突如其来的暴雨,让我们措手不及,满心沮丧。但正是这些挫折,在磨砺我们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成长与蜕变的机会。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出现,那是命运给予我们的馈赠,是黑暗之后的光明。那一刻,我心中那扇紧闭的窗仿佛被轻轻推开,阳光和希望一股脑地涌了进来。我明白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放弃希望,要勇敢地面对,因为风雨之后,定会有属于自己的那道绚丽彩虹。这雨后的彩虹,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心灵的枷锁,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带着这份触动,坚定地走向未来。【点评】此文紧扣“心灵的触动”命题,以雨后见彩虹为线索展开。开篇借暴雨困家营造烦闷心境,雨停后彩虹惊艳登场形成强烈反差。行文由景入情,借彩虹感悟人生挫折与希望,自然流露成长感悟,语言细腻生动,情感真挚,主题鲜明且具感染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