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辽宁省点石联考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10月份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阅读(70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全国同胞们,尊敬的各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代表,尊敬的各位来宾,全体受阅将士们,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隆重集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我代表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向全国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老同志、爱国人士和抗日将领,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海内外中华儿女,致以崇高敬意!向支援和帮助过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外国政府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向参加今天大会的各国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同志们、朋友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历史警示我们,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同志们、朋友们!中华民族是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伟大民族。当年,面对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生死较量,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反抗,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今天,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部队。全军将士要忠实履行神圣职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新时代新征程,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摘自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当直升机分别悬挂“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条幅飞过,当22个装备方队按照实战化联合编组隆隆驶来,当抗战老兵从年轻战士的脚步中听到复兴的铿锵足音……我们可以自豪地告慰先烈: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我们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今天,人们一遍遍叩问历史,当年的中国仍是积贫积弱,但为什么中国人民能够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现实一再证明这一答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奏响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80年来,中国的变化沧海桑田、翻天覆地。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两大奇迹”,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历史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充分彰显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前进道路上,只要党和人民始终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任何风浪都动摇不了我们的钢铁意志,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的铿锵步伐。铭记历史,不仅因为我们经历的磨难,更因为绵延不绝的精神和生生不息的希望。“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这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上的铭文。“能够在复兴民族恢复失地的工作上作最大的努力,最大的贡献!”这是抗战先烈在家书中对后来者的期许。山河为证,岁月为名,“他们信仰的理想正在实现,他们开创的事业正在继续,他们书写的历史必将由我们继续书写下去”。没有一马平川的路途,只有跋山涉水的征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眺望前方,放眼世界,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我们的事业无往不胜!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我们信心十足、底气十足、力量十足!(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警示我们,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无人可以置身事外,但只要和谐互助便可避免悲剧。B.“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暗含当今世界正面临高度不确定性和严峻的挑战。C.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出现,我国的抗战才有了主心骨。D.铭记历史,既是为了不忘经历的苦难,也是为了传承和发扬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绵延不绝的民族精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结果并不是源于某一种力量,而是源于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同心戮力和无私奉献。B.我国人民艰苦卓绝,第一次以铁骨、血肉取得了反抗外敌入侵的胜利,为世界和平做出了突出贡献,说明中华民族坚不可摧。C.9月3日阅兵中的“正义必胜”“和平必胜”条幅,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正义、捍卫和平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D.中国在8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3.材料一倒数第二段意在说明:________(3分)A.新时代新征程离不开团结奋斗。B.我党的思想结晶在新时代的作用。C.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D.贯彻党的指导思想并走好未来路。4.学校将举行主题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演讲比赛,你写演讲稿时可以从材料一中借鉴什么 请简要说明。(4分)5.2025年9月3日,我国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有怎样的意义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爱计较的谢世先相涵映①月如清霜,秋虫低鸣。这使得坐落于青山环绕、溪水潺流且多湾的山谷中的村庄“青口湾”更加静谧清幽。这村口较为狭窄,中间却生长着一棵需要三个人手拉手才能围起来的四季常青的老杉树,想来其名便源于此。青口湾的人几乎都姓谢,至少除了嫁进来的媳妇儿们,其余的人皆为谢姓。这村里曾有个富户,祖上曾为官,故有诸多土地,也多租与乡邻耕种,象征性地收取不多的租金。其家有三层楼,皆用最好的木料和石料修筑而成。第一层的中间留空,只用于堆放柴火、风筒、石磨等物;左边后方为牲口居所,左边前方为佣人住处;右边为厨房。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全是五谷杂粮、腊肉、香肠等物。村里的别家都是一层木屋。据说先前的家主谢禄祥吝啬至极,甚爱计较。②或是基因使然,其生有一子唤世先,亦爱计较。谢禄祥百年之后,其子谢世先便接手了家业,开始与租户、乡邻们打交道。他每年收租时,钱租不让一个子儿,粮租不让半粒谷。过秤时,他总是两眼若红外线一般注视着秤杆上的刻度,手上麻溜地调整着粮租与秤砣之间的平衡。有时差了半粒谷子的重量,他便从租户麻袋里拈出一粒谷子将其分为两半,半粒放回租户可带走的粮食袋里,半粒放入粮租袋中,必要百分百达到180°的持平才会作罢。久而久之,十里八乡皆知谢世先爱计较,比起其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日,谢世文一碗稀饭下肚,呼其妻子收拾碗筷,自己便借着消化的理由走出屋外,来到了大杉树下。这个季节,最适合在此处静听大自然奏出的交响乐,仰观皎皎空中孤月轮,有意无意数一数稀疏若现的星星。“这有了月,星星都没法发光了。这有个富户,村里人都没法吃饱了。”谢世文赏着月色,嘴里嘟囔着。正当他嘟囔时,瞧见邻村走来一个黑影,好在月辉明亮,不多时便已经可以看清这黑影便是谢世先。谢世文礼貌地先打招呼:“您又去邻村地里拾粮食了 ”谢世先也看清了此人为谁,笑笑回道:“我午饭用得早,去拾掇了一些,刚好消食,这不夜黑便回家去哩。”谢世先并未坐下闲聊,即刻扛着肩上的袋子往家走。其实谢世先经常在秋收的时候去别村拾掇地里掉的粮食,与鸟雀争食,至于本村地里的粮食更是不会留给鸟雀。他不仅计较着地租,也计较着地里的粮食,这或许也是他家的遗传。“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都那么多粮食了,还要去拾掇别人掉的,呸!”③眼看谢世先走远,消失在清辉中,谢世文流露出了真情实意。正“呸”时,谢世文的心里有了一个想法:“既然我家今年收成不好,我何不又去他家偷些来,好留着过年。”心行一致,择日不如撞日,谢世文已经悄然挪到了谢世先家的后面,就等着这家人全睡熟。他熟悉偷取粮食的路线,从牲口房顶上去便可顺着衡梁爬到三楼的空台上,空台的围板可拆卸,拆了一块围板便可进入粮食存放处。如此,谢世先家的粮食便手到擒来。说来也怪,此块围板可拆卸,谢世先不可能不知。可是每次发现粮食被盗后,谢世先都只是将掉落在木地板上的粮食捡回仓廪里,并未计较,未追问,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有一年,春夏大旱,粮食生长不好,秋收几颗子,冬又大雪,积雪半米厚,多月不化。真是时运不济。村里人的储备粮早已耗尽,谢世文家的房屋在一个深夜被雪压垮,因离谢世先家不远,故而哭声传了过来。谢世先听见“天呐,房子垮了可咋整啊”的哭喊声便知发生了何事,他急忙起身,潦草裹了几层大衣,叫上家中的两个儿子便前往谢世文家。他们半个身子藏在雪里,步步维艰,但步步有力地破雪而行。他们赶到时,谢世文一家正穿着单薄衣服坐在雪地上哭喊着。原来起夜的谢世文发现房屋将被压垮,急忙叫醒妻儿冲出屋外,这才免于罹难。可是房屋却彻底垮了,穿的衣物、吃的东西都没有来得及拿出来。谢世先见状,只说:“去我家吧!”谢世文一家有些惶恐惊愕,以为是自己听错了什么。谢世先也看出来他们的不可思议,又重复了一遍:“先去我家,别冻坏了。”说着便示意两个儿子拉着谢世文一家往自家走。谢世文一家别无选择,也知目前最重要的是有个住的地方,可取暖,否则一家人都得冻死在这厚厚的白雪里,于是随着谢世先父子往回走。到了后,谢世文感激涕零,搓着十根糙红的手指哆嗦啜泣,开始诉衷肠:“我……我真不知该说什么才好,我真该死,我曾经竟然常偷……“”说到此,他有些难以启齿。“您不必多说,我爹其实都知道,但他不计较,也不让我们宣扬,他说您有难处,反正我们家有多的粮食,给谁吃都是吃。”谢世先的大儿子谢修齐知道谢世文想说什么,便抢了话。谢世文听言,更加羞愧难当,低下了头,其妻与子只是呜呜然,不可休止。谢世先发了话:“不用悲伤,待度过这一时节,全村人会帮你家修缮房屋。这当下,你们一家三口可暂住于我家的佣房。”接着他又转向谢修齐,吩咐了一句:“你去取一点旧的厚衣服给他们。”谢修齐照办。就这样,谢世文一家在此处住下了。第二天一早,谢世先和两个儿子便各扛着一大袋粮食,破雪而行,在雪地里像三艘破冰船,挨家挨户分发粮食。④青口湾的人们熬过了这个暴雪年,来年春种顺利,秋收万颗子。后来,抗日战争爆发,谢修齐与其弟加入了八路军,谢世先将家里的粮食全捐给了八路军,仅留下了可果腹的一小点。儿子和八路军们满载粮食奔赴前线后,年迈的谢世先在一年年的等待中渐成佝偻沧桑模样。可是,每年的秋季,他依然计较着收租,但十里八乡都不再笑骂他;他依然拾掇掉在地里的粮食,与鸟雀争食。抗战胜利后,国家实行土地改革,百岁多的谢世先率先主动成为了改革者。(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青口湾村民皆为谢姓,村子的命名既与其地理环境有关,也是因为此地偏僻闭塞,人们不愿与外界来往。B.谢世先家条件好,既是得其祖辈福荫,也是因为他秉持的异常节俭的甚至“与鸟雀争食”的持家之道。C.谢世文多次偷盗粮食不劳而获,与谢世先辛勤捡粮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后得谢世先帮助而感到羞愧。D.谢修齐与其弟深夜随谢世先破雪助人,后又载粮奔赴前线,可见谢修齐兄弟受到家庭的影响或父辈的教育。7.下列对文本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①绘景时视听结合,清冷月色与低缓虫鸣,营造出被青山溪水环绕的青口湾静谧清幽的氛围。B.句②表明谢世先的计较深受其家庭环境的影响,暗示其家有吝啬不施、分利不让的不良家风。C.句③中谢世文看谢世先走远,才“流露出了真情实意”,讽刺谢世文前后不一的言行,为后文其家遭雪难埋下伏笔。D.句④既照应了前文“粮食生长不好,秋收几颗子”的内容,又在对比中表现人类力量的强大。8.请结合文本内容,从“计较”与“不计较”两方面分析谢世先的形象特点。(4分)9.谢修齐兄弟加入了八路军,谢世先把家里粮食全捐给了八路军,小说最后写这些内容有怎样的作用 (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忠厚而恂恂者,其人必有德焉。反是而诡诈喋喋,皆凶类也。而世人每以忠厚为迂而无能,以诡诈为巧而有用,岂不谬耶 盖忠厚人心地光明,与之商一言,共一事,确有益于身家。若凶人则心术不端,误听其语,错信其行,其害不可胜言矣。惟慎以择之,有德则与为绸缪,凶顽则与为疏绝,此即圣人益友损友之辨,庶不至贻悔于终身也。……蜀汉黄皓用事,士大夫多附之。秘书令邵正久在内职,与皓比屋而居,相与三十余年,澹然无求,以书自娱,既不为皓所爱,亦不为皓所憎,故官虽未大显,而亦未罹其祸。(节选自《关圣帝君宝训像注》)材料二: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人也。世贫贱,父为牛医。颍川荀淑至慎阳,遇宪于逆旅,时年十四,淑竦然异之,揖与语,移日不能去。谓宪曰:“子,吾之师表也。”既而前至袁阆所,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 ”阆曰:“见吾叔度邪 ”是时,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见宪未尝不正容,及归,罔然若有失也。其母问曰:“汝复从牛医儿来邪 ”对曰:“良不见叔度,不自以为不及;既睹其人,则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固难得而测矣。”同郡陈蕃、周举常相谓曰:“明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复存乎心。”及蕃为三公,临朝叹曰:“叔度若在,吾不敢先佩印绶矣。”太守王龚在郡,礼进贤达,多所降致,卒不能屈宪。郭林宗少游汝南,先过袁阆,不宿而退,进往从宪,累日方还。或以问林宗,林宗曰:“奉高之器,譬诸沈滥,虽清而易挹。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宪初举孝廉,又辟公府,友人劝其仕,宪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竟无所就。年四十八终,天下号曰“征君”。论曰:黄宪言论风旨,无所传闻,然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瑕疵。将以道周性全,无德而称乎 余曾祖穆侯以为宪然其处顺,渊乎其似道,浅深莫臻其分,清浊未议其方。若及门于孔氏,其殆庶乎!故尝著论云。(节选自范晔《后汉书》)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叔度汪汪A若千顷B陂C澄之D不清E淆F之不浊G不可H量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者,表示……的人,与《鸿门宴》“今者项庄拔剑舞”中的“者”意思相同。B.罔,同“惘”,怅然,与《论语》“学而不思则罔”中的“罔”意思不同。C.屈,使……屈服,与成语“宁死不屈”“屈指可数”中的“屈”用法均不相同。D.累,音lěi,多,与《〈老子>四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的“累”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善用对比论证,将“忠厚者”与“诡诈者”进行品行、交往结果等多维度的对比,强化了观点。B.邵正淡泊名利、无所追求,没有攀附当时掌权的黄皓,最后没有遭遇黄皓带来的灾祸,得以安然无恙。C.材料二主要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呈现黄宪的形象,如借他人评价与反应凸显了黄宪这一人物的特质。D.范晔评论说,凡见到黄宪的士人君子,无不深表佩服,这是因为黄宪道德完备,学问深厚,性情纯正。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此即圣人益友损友之辨,庶不至贻悔于终身也。(2)明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复存乎心。14.材料一中省略的部分是黄宪的事迹。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黄宪能成为材料一例证的原因。(3分)(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词,完成15~16题。减字木兰花(其八)黄庭坚中秋多雨,常是樽罍①狼藉去。今夜云开,须道姮娥得得来。不知云外,还有清光同此会。笛在层楼,声彻摩围顶上头。减字木兰花(其九)黄庭坚中秋无雨,醉送月衔西岭去。笑口须开,几度中秋见月来。前年江外,儿女传杯兄弟会。此夜登楼,小谢②清吟慰白头。【注】①罍(léi):古代一种盛酒或盛水的青铜器。②小谢:指南朝齐诗人谢脁,其诗风清新俊逸,擅长描写山水月色。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词都围绕中秋节展开创作,同调同题,韵脚也相同,如上下片尾字都是“来”“头”。B.两首词均以当下的场景为立足点,自然穿插过往的记忆,打破了单一的时间维度。C.两首词皆用借喻手法,其八以嫦娥喻月暗含欣喜之情,其九用谢脁喻诗表达清吟之意。D.两首词皆写到“会”,但“会”的对象不同,其八指“清光”,其九为家中儿女兄弟。16.在黄庭坚的这两首词中,“多雨”和“无雨”的中秋情景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小李负责的公司项目任务比较繁重,心有不满,便对同事小张说:“小张,你负责的那部分任务比较轻松,咱们换换吧。”小张听后笑道:“《<论语>十二章》中说‘ , ,’,你不想做的任务,也不能施加给我啊!”(2)古代文人所作的词句多有相似之处,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一句便与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一句高度相似;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两句便与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一句的句式极为相似。(3)本周的趣味语文课将举行古诗词飞花令,主题字为下图所示。你所准备的包含该字的古诗词句子是:“ ,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9月7日午夜至8日凌晨,上演了一次月全食,我国全境可见全过程。问一:这次“红月亮”的最佳观赏时间在什么时候 紫金山天文台:此次月全食期间,“红月亮”持续时间预计将近83分钟,9月8日凌晨的1时30分至2时53分,是月全食最精彩的部分。问二:月亮为啥会“红脸” “红月亮”的出现需要哪些条件 王科超:发生月全食时,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照向月球的太阳光被地球挡得严严实实。按常理,月亮应该完全置身于黑暗之中,消失到几乎不可见,怎么还能变成红色高挂夜空 这其实与我们平时看到的蓝色天空和红色的朝霞、晚霞是同样的原理。寇文:由于地球周围有一层浓厚的大气层,一些阳光可以通过大气的折射、散射,还会有一部分光落到月亮上面,而且这些光大部分都是波长比较长的红色光,所以月全食的时候,月亮看起来颜色发红色、发橙色,或者是古铜色。天文科普专家:在月全食期间,月球边缘有时候会呈现出蓝色或蓝绿色的狭窄光带,它被称为“青边”。这是因为穿过地球大气层顶部臭氧层的阳光呈现出淡蓝色的原因,当这些光线投射到月球表面时,就造成了青边。问三:只有月全食阶段才会出现“红月亮”吗 王科超:月食会经历几个阶段,半影月食、偏食阶段、再完全进入到全食阶段。前两个阶段,比如半影月食阶段,整个月亮还是可以被阳光直接照射到上面。这时候月亮的亮度,只是比平常稍微减弱一些。当进入到偏食阶段,会有部分月亮进入到地球的本影当中。大部分阳光已被地球遮住,少量红光投射到这部分的月球表面。但是月亮其他部分,仍然有阳光直射,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要比进入地球本影部分的亮度会亮上1万倍以上。在这么强烈的明暗对比下,我们不太容易察觉到旁边暗弱的红月亮部分。只有当月亮完全进入到地球本影或者即将完全进入的时候,整个月面变得非常暗,肉眼才容易察觉到这抹红光。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的“上演”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上演”意思不同,可以理解为“出现”。B.根据紫金山天文台的回答,问一中的“时间”可改为“时间段”,表达更为确切。C.文中“青边”和“红月亮”的双引号皆表示特定称谓。D.“由于地球周围有一层浓厚的大气层”应改为“由于地球周围有浓厚的一层大气层”。19.文中加点的“红脸”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4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其表述正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语意。(4分)21.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总结最后一段的核心信息,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因为月食会经历半影月食、偏食阶段、全食阶段等阶段,故在半影月食、偏食阶段肉眼无法看见红光。B.因为半影月食阶段月亮亮度稍减、偏食阶段强光掩盖暗弱红光,所以只有在全食阶段肉眼才易见红光。C.因为在偏食阶段会有部分月亮进入到地球的本影当中,只有少量红光投射到月球表面,所以红光较弱。D.因为只有当月亮完全进入地球本影中的时候,肉眼才能看见红光,故只有在全食阶段月球上才有红光。22.请根据文中对月全食的相关解释,将下图中空缺部分的内容补写完整。每空不超过5个字。(6分)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梦想的包袱一旦超载,动力就会变为压力.以上漫画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点石联考10月高三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A2.B3.D4.①主题鲜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主题贯穿始终,让听众能清晰把握核心内容。②逻辑清晰。采用回顾历史、提炼警示、展望未来的递进逻辑,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便于听众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联。③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先烈的缅怀、对人民的尊重与对和平的珍视,情感饱满且有温度,易引发听众情感共鸣。(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5.①铭记艰苦卓绝的抗战史,缅怀为家国而战的革命先烈。②传承与弘扬伟大的革命抗战精神,避免历史悲剧重演。③彰显中华民族的力量,坚定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信念。④表明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若学生答“表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定意志”“展现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永恒追求”等亦正确)6.A7.A8.①计较:谢世先收租时“钱租不让一个子儿,粮租不让半粒谷”,秋收时“与鸟雀争食”,捡拾地里掉落的粮食,这体现了他对劳动成果的珍视,对财物的节俭和持家的细致。②不计较:大雪压垮谢世文家房屋时,谢世先不计前嫌,主动带人救援,提供住处、衣物,并分发粮食救助全村;抗战爆发后,他将家中粮食几乎全捐给八路军,这体现了他的友善与家国情怀。(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9.①情节上,延伸与时代的关联,让故事更具历史厚重感。小说结尾引入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使情节跳出封闭的乡村叙事,增添了历史真实感与厚重感,让故事的格局更宏大。②人物上,完成从小的方面的“计较”和“不计较”到“大义担当”的跃升。谢世先收租的“计较”和助人的“不计较”均限于其生活的乡土社会,而送子参军、助力八路军等情节,展现出他的民族大义,体现他的家国情怀,形象更加立体、真实。③主题上,拓展“不计较”的境界,升华为家国大义。由乡土社会的“小善”拓展到民族存亡的层面,把乡土间的人情温暖延伸为家国大义,使主题得以升华。(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0.C E G11.A12.D13.(1)这就是圣人所说的益友和损友的区别,(这样)大概才不至于终身遗留悔恨。(“辨”“庶”“贻悔于终身”各1分,句意1分)(2)若本次联考考生按“明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复存乎心。”翻译,答案为:一个月之间如果见不到黄叔度,鄙俗的念头就又会在心中萌生了。(“鄙吝”“复”“存乎心”各1分,句意1分)若本次联考考生按“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复存乎心。”翻译,答案为:一段时间如果见不到黄叔度,鄙俗的念头就又会在心中萌生了。(“鄙吝”“复”“存乎心”各1分,句意1分)14.①忠厚有德。黄宪品性醇厚高尚,时人赞为师表。②心地光明。黄宪心境澄明,无欲追逐仕途名利。③堪为益友。与黄宪交往者,皆能受其德行感染。(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5.C16.“多雨”:杯盘狼藉。因多雨而无法赏月,宴后杯盘散乱,一片狼藉。(2分)“无雨”:①悠然唯美。云开月出,清辉洒落,笛声悠扬,意境唯美。②欢乐尽兴。饮酒至醉,惬意赏月,欢声笑语亦萦绕耳畔。③温馨热闹。一家人相聚传杯,热闹非凡,尽显人间温情。④诗意浪漫。词人独自登楼清吟告慰自己,富有浪漫情怀。(“无雨”情景4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7.(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2)海上明月共潮生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3)示例一: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示例二: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示例三: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示例四: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示例五: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每句1分,多字、少字、错字均不得分)18.D19.①“红脸”运用了拟人修辞。②效果:生动有趣。“红脸”将月亮呈现红色直接表述为人“脸红”,增强了表达的趣味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20.这是因为穿过地球大气层顶部臭氧层的阳光呈现出淡蓝色,当这些光线投射到月球表面时,就形成了青边。(每改对一处得2分)21.B22.①淡蓝色②长波红光/红色光③全食(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23.【材料解读】从画面元素来看,第二个人物背负着标有“未来”的超大布袋,身形佝偻、神情痛苦,这一形象直观地展现出当人们对“未来”的期许过度膨胀,将其化作沉重无比的精神负担时,会被压得喘不过气,甚至难以正常前行。而其他分别扛着“人生规划”“生活”“理想”布袋的人物,布袋尺寸相对合理,人物姿态也更为舒展、轻松,表明当对“人生规划”“生活”“理想”的追求保持在适度范围内,它们能成为助力,让人们在追梦路上步履轻快。再结合文字“梦想的包袱一旦超载,动力就会变为压力”可知,梦想本身是具有驱动力的,就像“人生规划”“生活”“理想”若合理承载,能成为推动人们奋进的动力;但当梦想(包括对“未来”的构想等)被赋予过多、过高的要求,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原本的动力属性就会发生转变,异化为压抑人们的压力,使人们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备受煎熬,无法享受过程,也难以达成目标。整体而言,漫画通过鲜明的形象对比与点睛文字,揭示了“梦想承载需适度,过度则会适得其反”的道理。【参考立意】①轻载梦想,稳行人生之路;②减少未来期待,合理规划人生;③梦想适度为动力,过度期待变压力。注:本次作文阅卷细则、建议,请阅卷教师参考“答案详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