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永春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10月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石峁遗址位于北方草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交汇地带。石峁遗址中出土的文物既有大
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和玉器,也有造型独特的石雕和石刻人像,部分人像头戴异
域风格的尖帽子,高鼻深目。这说明当时()
A.已迈入成熟国家阶段
B.区域文明存在一定交流
C.社会阶级分化很明显
D.多元一体文明特征显著
2.下表为考古发现的中国早期人类遗存(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文化遗址
发现遗存(部分)
时间
湖南玉蟾岩遗址
人工栽培稻种
距今约14000一18000年
浙江上山遗址
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
距今约8600一11400年
河北磁山遗址
地窖式粮仓、家猪骨
距今约7600一8000年
A.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B.南方农业生产发达
C.先民已成为食物生产者
D,石器打制技术成熟
3.《夏书》是有关夏代的文献汇编,实际上是后人的追记,而商代的历史就明确多了,除
了有为数不多的文献史料外,还有超过15万片甲骨卜辞及数量巨大的田野考古资料。
这说明()
A,夏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B.《夏书》具有史料价值
C.中国的文字起源于商代
D,考古实物可以佐证历史
4.商周时期,掌握神权的卜、巫同时又是重要的国家官员,他们可以通过卜筮来参与王
朝的最高决策权,权位显赫。这表明商周时期(
A.具有原始民主色彩
B.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神权与政权相结合
D.王权与神权矛盾尖锐
5.周人秉承“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的原则,将最为重要的周公、召公分别分封到
西周的东方和北方,将武王幼子唐叔分封到毗邻宗周便于防御西北方向我族入侵的晋
地。此举意在()
A.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B.确保王位顺利继承
C.结束分裂实现中央集权
D.防范潜在政治风险
高一历史第1页共8页
6.下表是《尚书》中一些语句的摘录。据表中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语句
出处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
《尚书·皋陶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泰誓》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五子之歌》
A.民主思想开始萌发
B.德行成为对民众的要求
C.天命观有理性成分
D.德治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7.《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
公田。”材料反映了商周时期(
A.铁农具牛耕的使用
B.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C.注重血缘的宗法制
D.手工业经营基本方式
8.西周时期,“士”作为贵族,集宗法身份权位、文化道艺为一体。春秋时期,文化道艺
逐渐取代血缘关系成为评价士阶层的主要标准。上述变化源于(。)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学校教育的发展
C.传统秩序的瓦解
·D,阶级关系的变化
9.右图为春秋晚期的牺尊,出土于山西省浑源县,作牛形,牛腹中空,集盛酒、温酒为
一体,牛鼻穿有一环。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它体现了贵族的奢靡生活
B.当时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C.当地的牛耕技术广泛应用
D.牲畜驯化影响了政治生活
10.成书于战国初年的史书《国语》中有记载说范氏、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
结果不久他的子孙流落到齐国务农耕地,这就如同“宗庙之牺”的牛也变为了“畎亩
之勤”。由此可见,该段记载重在凸显()
A.西周的政治秩序被破坏
B.·安土重迁的文化心理
C.民心向背影响国家兼并
D.东周社会的转型迹象
11.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关于“义”的认识。由此可见,他们都将“义”视为
思想家
认识
孟子
无礼义,则上下乱。
墨子
且夫义者,政也。
庄子
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
韩非
遇诸侯有礼义,·则役希起。
A.治理国家的准则
B.加强集权的工具
C.区分等级的依据
D.实现统一的手段
高一历史第2页共8页高一(上)10月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0
c
A
C
B
A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D
B
C
A
B
D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A
D
A
B
C
C
二、
非选释题(3小题,共40分)
31.12分)
(1)史料价值:①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是研究汉朝历史的一手史料,具有较高
的史料价值:(2分)
②其出土的大量以儒家典籍为主的竹简和孔子屏风,反映了西汉时期儒学地位的上升,
成为正统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对社会上层的影响渗透到日常生活:
③海昏侯墓中发现的可食用植物遗存和金银器,反映了北方和南方农耕技术的结合和
西汉中后期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大角羊银当卢”和婆金青铜钩取骆驼,可论证西汉开通“丝绸
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4分,任答2点)
(2)不赞同。(1分)
理由:①墓葬文物穿衣镜是实物史料但属于艺术品,不能简单用来直接解释历史人物和历
史活动:②《史记》作者司马迁是汉代史学家,其掌握的有关孔子生年的史料有待
进一步考证:③将两者进行结合,并搜集更多史料相互印证,从而得出结论。(3分》
32.(16分)
(1)表现:①铁器牛耕技术的出现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各国政治变法、改革(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地主阶级出现壮大):
③百家争鸣。(6分)
关系: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政治的变革;政治变革又促进了经济进步:
百家争鸣是经济社会变革在文化上的反映。(4分)
(2)信息:①总人口数不断增加:②南方比例逐渐超过北方。(4分)
原因:①北方战乱动荡,南方政局相对稳定:②北民南迁;
③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④经济重心南移:
⑤南方自然条件优越。(4分,任答4点)
33.(12分)示例
观点:汉承素制,并调整和发展。
论述:秦统一后,制定秦律管理人民,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皇
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郡县制,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
制。西汉以秦律为蓝本制定完善了法律制度,沿用三公九卿制等中央官制,地方上以郡县
制为主体,为维护统治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西汉在秦朝的制度基础上又有诸多调整和发展,改变了秦朝严刑峻法的做法,在中央
实行中外朝制度,在地方上由郡国并行制到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成熟,逐渐将儒家思
想发展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综上所述,汉承秦制,并调整和发展,使西汉逐渐强盛。
(说明:桊、汉制度不局限于表格内容,答出经济制度、选官制度、边疆制度等均可。)
高一历史第9页共8页
OPPO Reno7 5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