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新学期的美好邂逅计划(语文)一、语言基础部分(38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4分)A.挥斥方遒(qi)寥廓(Iiao)百舸k)浪遏飞舟(⊙)B.慰籍Gj1)罅隙(xia)嚣鸣(xiao)霞蔚云蒸(wei)C.酣畅淋漓(han))揳入(xi)荫蔽(yin)炽热(zh)D.讷讷半晌(ne)皱褶(zh的)碾轧(ya)震颤(chan)2.下列成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4分)A.少见多怪环环相扣牢不可破履见不鲜B.一概而论穷经晧首盘根错节覆水难收C.乐善好施登堂入室洞若观火厝火积薪D.犯而不校春意澜珊呼之欲出并行不悖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①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②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③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④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⑤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⑥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①②③④⑤⑥A并且更尽管也就B而且也但是也则C因此但是又假如则尽管也因为又虽然4、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与例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4分)例句: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A.“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C.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5.下列对本单元涉及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郭沫若,现代诗人,他的诗集《女神》轰动文坛,成为新诗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打破了古典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完全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语言上是运用现代白话。C.闻一多,诗人、学者,所著诗集《红烛》《死水》,表现了他对祖国真挚的感情和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抗议。D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那样整齐划一,所以又称它为长短句”。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4分)A.奉上我近日出版的鸿篇巨著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敬请斧正。B.姥姥,今天是您的生日,感谢您对我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祝愿您松鹤长春,喜乐安康。C.中方代表在法国举行的招商会上发言:“为加快我国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我们竭诚要求各位商家到中国投资.”D.关于这幅宋绢本山水画的真伪问题,我请教了很多人都没有解决,于是不耻下问,向老先生请教。7、“红烛”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下列各句中“红烛”所寄托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4分)A.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宋·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B.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宋·蒋捷《虞美人·听雨》C.愁眼垂杨见,苦心红烛知。翻成怕见别离时。(宋·胡翼龙《南歌子》)D.红烛也随人惜别,当庭流泪不曾干。(明·王稚登《除夕袁令君斋中》)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①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的作品多以二战为背景,反映的是峥嵘岁月中罗马尼亚裔德国人的生活。②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潮澎湃。③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小伙子沉迷在网吧,从而荒废学业,浪费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④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的故事。⑤当前,全国正在努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该说,作为寒窗苦读的大学生毅然去创业,无可非议,但要摆摊卖烤脑花,就值得商榷了。⑥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在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悠远的意境。A.①3③⑥B.①⑤⑥C.②③④D.②④⑥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①历史如潮,橘子洲上的江风吹落了多少春华秋实②当毛泽东临江作赋、踌躇满志的时候③物换星移,血雨腥风的史篇早已离我们远去④眼前只见欲一睹领袖风采的游人如织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