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语文月考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9分)1. (2分) 懦 悴 dùn pái2.(2分)C解析. A.自暴自弃:形容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文中用来指有些人遇到挫折就自我放弃,使用恰当;B.茫然无措:形容完全没有主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文中用来指有些人陷入困境时不知所措,使用恰当;形容如今人们继承自强精神,但语境并未涉及“牺牲”或“倒下”的悲壮色彩,且对象是广泛的奋斗行为,程度过重,使用不当;C.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文中用来D.自欺欺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文中用来批评那些怨天尤人、不承认自身问题的行为,使用恰当;3.(2分)B解析:该段论述继承自强精神的过程,句子间存在内在的逻辑递进关系。首句“以自强为帆,在时代的浪潮中锚定清晰的方向”(②)是确立目标的起点;接着应是在方向指引下的具体行动,“循着既定的方向踏实前行,不因前路漫长而放缓脚步”(④);前行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因此接“纵然遭遇挫折与质疑,也能擦干汗水重整旗鼓”(③);克服困难需要持续积累,故接“于每一次积累中沉淀力量,让能力在岁月里不断精进”(⑤);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迎来突破,所以接“当突破的契机来临,便能凭借厚积的力量勇敢把握”(①)。整个逻辑链条为:确立方向→踏实前行→面对挫折→沉淀力量→把握契机;正确排序为②④③⑤①;4.(2分) 示例: 如果没有荆棘的阻挡 哪里有芬芳的玫瑰 如果没有风雨的洗礼 哪里有绚丽的彩虹。解析:仿写句要和“如果没有……,哪里有……”的结构一致,符合“如果没有A的B,哪里有C的D”的格式,仿写内容应体现“磨难/阻碍是成功/美好的必要条件”这一主题。可以从自然现象、人生历程等不同角度构思。如:风雨与彩虹、寒冬与梅花、烈火与真金等。示例一:如果没有寒冬的考验,哪里有傲雪的梅花;示例二:如果没有长夜的等待,哪里有灿烂的黎明。5.(1)(2分)示例:自强不息不仅是我们中华传统美德,更是我们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动力。它强调在逆境中坚持理想,在科研、文化等领域坚持奋斗。(2)(2分)示例一:梅兰芳——抗战期间蓄须明志,坚守民族气节;示例二:施耐庵——晚年贫寒中坚持创作《水浒传》。6.(1)(4分)鲁达(或鲁智深) 嫉恶如仇、粗中有细、急躁鲁莽等。(2)(2分)示例一:《水浒》杨志和晁盖一行人杨志奉命押运生辰纲途经黄泥冈,被吴用、晁盖等人用计劫走。杨志因为无法交差,被迫流落江湖,后来在二龙山落草。(3)(3分)示例一:同情,掩卷《水浒传》,满心都是对梁山好汉命运的同情。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生活安稳,却因高衙内的觊觎与高俅的陷害,家破人亡,被迫走上梁山;示例二:敬佩,读《水浒传》,梁山好汉身上的义气与担当,总能让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情。鲁智深为救金氏父女,拳打镇关西,不惜放弃自己的提辖官职,踏上逃亡之路;林冲在野猪林险些被解差谋害,鲁智深及时出现救下他,还一路护送,这份不顾自身安危的兄弟情义令人敬佩。7.(8分)人有悲欢离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沉舟侧畔千帆过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豪兴徜徉 蜡炬成灰泪始干二、阅读与鉴赏(41分)(一)8.(2分)C【解析】C.颔联“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意思是: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该联运用直接抒情的手法,写途中看到美丽的春景,不禁喜出望外;“心情陡然变得迷茫、惆怅”有误;9(3分).示例:黄昏时分,水面泛着金光,客船停在渡口的驿亭边,飘扬的花瓣随风飞舞,纷纷洒落在客船中。(二)10.(2分)D【解析】A.嘱托/连续不断;B.是/说;C.修建/培养;D.国都/国都;11(2分).D12.(6分)(1)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忧虑。(2)我曾经到访并停留于此,感到非常愉快,好像要长时间停留而忘记返回。13.(3分)甲文中的“乐”是一指迁客骚人在“春和景明”时,他们会因心旷神怡等而“其喜洋洋”。而古仁人则是以天下为己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后乐。乙文中的“乐”是指太守与滁人同游,看到滁人欢乐,自己也欢乐,体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丙文中的“乐”是指作者在松风阁中,看到松景,听到松声,没有外物扰乱其心,从而产生的一种闲适、愉悦的情感。参考译文:【丙】金鸡峰上有三棵松树,不知道它们有几百年了。微风轻轻吹拂它们,发出的声音如同地下的泉水在沙石上流动的飒飒声;稍微大一些,就如同演奏高雅的乐曲;那大风刮来的时候,(松树发出的声音)就好像扬起波涛,又好像敲响鼓,声音隐隐约约,很有节奏。方舟上人在它们下面建造了一座楼阁,并且给它取名叫松风之阁。我曾经到访并且在这里停留,(那种惬意的感觉)飘飘然好像要在这里长久停留而忘记回去了。大概是因为这里虽然处在山林之中,但是距离人境不远,夏天不觉得酷热,冬天不觉得严寒,观赏松树可以使我的眼睛舒适,聆听松树发出的声音可以使我的耳朵舒适,…… 没有身外之物来扰乱我的心境,可以让人心情愉悦,可以整天都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又何必去颍水之滨洗耳才认为是清高,登上首阳山采薇而食才认为是品行高洁呢?(三)14.(2分)A【解析】A.根据第①段“‘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可知,这些是引用的古语,属于道理论据,而非事实论据。15.(2分)做人守拙,以拙求进,往往是有所成就的基础。16.(3分)道理论证,引用名人名言,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守拙,是安静地扎根”的分论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17(3分). 提出分论点“守拙,是苦干的别称”; 列举焦裕禄和南仁东吃苦守拙的事例进行论证; 引用华罗庚的诗。(四)18.(2分)C【解析】根据第⑧段中的“马通人性,首次接触,金雕对他这个胆怯的新主人很是不屑,甚至有些反感”可知,“金雕”对哈斯的抵触是因为哈斯的胆怯,是基于马与新主人初次接触的正常反应,不能据此得出“金雕”是连队最难驯服的马这一结论。故选C。19.(3分)①通过对比,突出哨所生活的艰苦与单调;②侧面衬托边防战士坚守岗位的艰辛,表现边防战士无私奉献、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③暗示战马在哨所的重要作用,为下文写哈斯驭马做铺垫。20.(3分)动作描写,运用“牵”“拽”“踩”“跃”“坐”等一系列连贯的动词,生动细致的描绘出指导员上马的动作,表现他动作的娴熟、利落,塑造了指导员英姿飒爽、马术精湛的边防军人形象,与当时哈斯对马的恐惧形成鲜明对比,也为哈斯树立了学习的榜样。21.(2分)①哈斯多次驭马失败却依然坚持,突出哈斯不服输、坚韧顽强的性格特点;②多次驭马的失败制造矛盾冲突,让情节一波三折,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22.(3分)本文属于“成长小说”。①小说叙述了哈斯从童年到参军后,直至最后成长为一名合格排长,熟练驭手的过程,核心主题是思想与性格的发展;②哈斯对马的恐惧是他面临的巨大心理障碍,学习驭马过程中的一次次失败,正是他需要战胜的“精神上的危机”;③哈斯在成长中认识到自己作为边防战士的责任与使命完成了成长。三、写作(50分)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九年级语文月考试题本试卷共8页,满分 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3.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自强,是身处逆境时的破茧成蝶,是面对挑战时的永不言弃。同学们,让我们开启这次探索之旅,汲取前行的力量,书写奋斗的篇章。一、积累与运用(29分)学校九年级拟开展“君子自强不息”主题文化周,请你参与以下任务。①君子自强不息,非天生伟力,实乃困厄铸魂。a.孟子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此诚为箴言——磨砺,正是自强之根基。②然世人多畏艰辛:或遇挫便自暴自弃,沦为nuò夫;或叹天赋鲁钝,寄望天助;或陷困境而茫然无措,坐以待毙。此皆失自强之真谛。③b.古往今来成大业者,皆以埋头苦干为舟,持之以恒为楫。昔日祖逖、刘琨闻鸡起舞,并非天生奇才,不过是于憔cuì中迎展光,于倦怠时斩惰性。他们以日复一日的坚持,将少年意气淬炼成匡扶社稷的壮志。如今的人们前仆后继,亦继承这份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将自强的底色融入生活,活成自己所期待的模样。④c.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d.唯有长期坚持,尽心竭力,自强不息,才能走向成功。诚然,如果没有礁石的阻碍,哪里有澎湃的浪花;如果没有沙石的磨打,哪里有亮丽的珍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也一样,如果没有挫折,生命不会如此绚丽多彩。⑤所谓非凡人生,不过是平凡人在困境中多了份坚持。《周易》有训:天道刚健不息,君子当以此为范,纵九死亦不悔。若因一时困顿便徘徊,或见他人功成便怨“时运不济”,实则是自欺欺人,难达自强之境。1.请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nuò( )夫 憔cuì( ) 鲁钝( ) 徘徊( )2.文段中画波浪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自暴自弃 B.茫然无措 C.前仆后继 D.自欺欺人3.将下列句子填入文章第③段,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①当突破的契机来临,便能凭借厚积的力量勇敢把握②以自强为帆,在时代的浪潮中锚定清晰的方向③纵然遭遇挫折与质疑,也能擦干汗水重整旗鼓④循着既定的方向踏实前行,不因前路漫长而放缓脚步⑤于每一次积累中沉淀力量,让能力在岁月里不断精进A.②③⑤①④ B.②④③⑤① C.③⑤①④② D.③②④①⑤4.仿照示例,将第④段内容补充完整,要求:语意连贯,符合主题。(2分)如果没有礁石的阻碍,哪里有澎湃的浪花;如果没有沙石的磨打,哪里有亮丽的珍珠; , 。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4分)材料一:泰州名人郑板桥晚年时曾写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材料二:当代泰州籍科学家陆朝阳在量子领域攻坚克难,曾言:“科研没有捷径,唯有自强不息。”(1)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自强不息”在现代社会的理解。(2分)(2)推荐一位历史或现代人物(除材料中提及外),并简述其自强不息的事迹。(2分)6.名著阅读(9分)阅读《水浒传》节选,回答后面的问题。只见此人“生得面圆身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绒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手持一柄禅杖,腰系一把戒刀” 。他道:“先打四角酒来。”一面铺下菜蔬果品案酒,酒保又问道:“官人,吃甚下饭?”他道:“问甚么!但有,只顾卖来,一发算钱还你。这厮只顾来聒噪”。(1)这段话描写的是 (人物),他的主要性格特点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答三点)(4分)(2)小说离不开情节、情节离不开矛盾冲突,矛盾冲突在小说中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请你任意选取以下名著中发生矛盾冲突的一组人物,概括相关故事情节。(2分)备选人物:《水浒》杨志和晁盖一行人 《红岩》成岗和徐鹏飞《骆驼祥子》祥子和孙侦探 《西游记》孙悟空和唐僧一组人物: 矛盾冲突的情节:(3). 读《水浒传》,许多读者的心里会同时出现“愤慨”“同情”“敬佩”“无奈”等多种感情,这也表明小说具有多元化的中心。请你选出一个词语,从以下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读《水浒传》的感受。(3分)A 鲁达 B林冲 C杨志7.名句名篇默写(8分)与先贤对话.感悟精神美:美在苏轼《水调歌头》中“ ,月有阴晴圆缺”的豁达乐观;美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 ”的豁达淡然;美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积极进取;美在李白《行路难》(其一)中“ , ”的自信昂扬;美在秦观《行香子》“倚东风,__________”的悠然自得;美在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的无私奉献。二、阅读与鉴赏( 41分)(一)阅读诗歌,完成第8、9题。(5分)春江晚景①【唐】张九龄江林多秀发②,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③逢此,春心益渺然④。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⑤亭下,余花满客船。【注释】①此诗为作者路过此处时见到美景有感而发。②秀发:枝叶繁茂,花朵盛开。③那:同“哪”,怎,何。④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⑤津:渡口。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与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津亭”和“客船”。B.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景象明丽的春江晚景图,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C.颔联作者笔锋一转,写在继续赏景的过程中,心情陡然变得迷茫、惆怅。D.全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余韵不尽,给读者留下了美好的遐想。9.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所展现的画面。(3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13 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甲】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岳阳楼记》)【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丙】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①;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②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益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日,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③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④:又何必灌颍水⑤而以为高,登首阳⑥而以为清也哉?(节选自刘基《松风阁记》)【注】①石濑:沙石上的急流。②上人:和尚。③汩:乱。④永日:度过漫长的一天。⑤颍水:河名。相传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隐居在颖水附近,并认为尧的这种话弄脏了他的耳朵,就跑到水边上去洗耳朵。⑥首阳:山名。相传伯、叔齐在周武王灭股以后,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A.属予作文以记之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B.太守谓谁 其此之谓乎C.乃重修岳阳楼 讲信修睦D.则有去国怀乡 国人道之11.下列对丙文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B.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C.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D.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13.【甲】【乙】【丙】三个文段都提到了“乐”,其中“乐”的缘由不尽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3分)(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10 分)文以拙进 道以拙成向贤彪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尚拙是一大特点。“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讲的都是对守拙的推崇。做人守拙,以拙求进,往往是有所成就的基础。②守拙,是安静地扎根。哲人有言,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地底。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尖毛草,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多高,但半年后雨季到来时,就像施了魔法一样,三五天后,便长到近两米的高度。原来,在前6个月里,尖毛草不是不长,而是一直在长根部。它虽然露头一寸,却扎根地下超过数十米。“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同理,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也要学会安静地扎根,根扎得深,就能吸取更多的水和养分,为日后成长成才打下扎实基础。③守拙,是专一的坚守。“贵守明则谋政专,勤于正事必疏于邪门。”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家麟这样评价自己:只顾埋头拉车,拙于人事交往。事实证明,凡是勤于正事者大都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把精力用在拉关系上。“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这样的拙,不仅使他们专心致志做事,不断攀登事业的高峰,也使他们远离诱惑,超凡脱俗,站在了人生的高峰。④守拙,是苦干的别称。人间万事出艰辛。当年兰考风沙最大的时候,焦裕禄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用心血浇灌出绿叶成片的焦桐;为了找到“天眼”最适合的建造地点,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对1000多个洼地进行比较,走遍西南山区上百个窝凼……没有一点吃苦的精神,不下一番守拙的功夫,就不会有事业的卓越。干工作做事情,既需要“巧劲”,也需要“拙劲”。正如华罗庚一首诗中所云:“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⑤守拙,是本色的凸显。“宁为世人笑其拙,勿为君子病其巧。”现实生活中,质朴拙诚的人,因待人接物老实可靠,往往容易获取信任;经常自作聪明的人,机关算尽处处讨巧,却令人感觉俗气奸猾,处处防备。《郁离子》中记载,越国商人虞孚在吴国卖漆,本来可以稳获厚利,他却偷偷掺假导致漆料变质,结果信誉扫地,最终沦为乞丐。对于每个人来说,守拙,就是守本分、守安分。以拙诚待人处世,即使暂时吃点亏或不被人理解,也不改变本色、不移其志。这样不仅能感动人、打动人,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⑥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守拙,归根结底,是要当老实人、做老实事、遵循客观规律,以拙立身、以拙创业、以拙求进。如是,就能使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收获更多的精彩与自信。14.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选文第①段运用事实论据,使文章论述具体有力,饶有趣味。B.第②③④⑤段分别论述了守拙“是安静地扎根”“是专一的坚守”“是苦干的别称”“是本色的凸显”,这四句都是分论点。C.做人守本分、守安分,以拙诚待人处世,这样不仅能感动人、打动人,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D.选文采用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层次鲜明。15.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16.选文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17.请分析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3分)首先,(1) ;接着,(2) ,最后,(3) 进行道理论证,再次强调干工作做事情需要“拙劲”。(四).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8-22题。( 1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驭马 刘泷①哈斯高中毕业,参军来到一个叫源起的边防哨所。哨所之所以叫源起,因这哨所在赛里木湖的上游,是湖水的源头。赛里木湖被誉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湛蓝澄澈,如诗如画,游人如织。而源起哨所却处在山势陡峭、有些荒僻甚至空旷的大山里,与下游的赛里木湖,形成巨大反差。②哈斯,就是“美玉”的意思。他生在和田——美玉的故乡。家人为他冠以这样的名字,自然寄予了希望:愿他玉质冰心,名副其实。入伍才三个多月,哈斯很快适应了哨所的日常,无论队列、内务、站岗,还是投弹、射击、五公里武装越野跑,他都颇为熟练。然而,哈斯却有些害怕战马。他不敢靠近马匹,更不敢纵马驰骋。③源起哨所,雄视着一片广袤的区域,防区地形复杂,山林,峡谷,山峦……哨所战士都了然于胸。每日每时每刻,他们都不敢懈怠,经常要用脚步去丈量辖区。步行不便的地方,就需要战马。战马的脊背和四蹄,是战士忠实履责的羽翼。可哈斯偏偏惧怕战马。④在他八岁的时候,爸爸将缰绳交给他,想锻炼他对马匹的感觉,“哈斯,一个好的驭手,才能是一个合格的牧民”。哈斯毕竟还小,将马拴到槽头后,竟去摸弄马尾巴。马儿一惊,飞起后蹄,正好踢中了他的额头。霎时,鲜血如注,他号啕大哭起来。从此,家人不让他靠近马匹,他开始恐惧所有的马匹。⑤每当看见战友们骑马挎枪去巡逻,他都羡慕得很,但仍心有余悸。后来,指导员找到了他。指导员是哈萨克族人,叫布里汗,“狼王”的意思。⑥指导员说,哈斯,你是一名优秀的士兵,为什么偏偏害怕战马呢?马是我们的兄弟,也是我们的战友,不会骑马怎么行?你要向连长看齐,向我看齐。⑦是的,连长的坐骑毛色灼红,叫“火苗”。连长骑在“火苗”身上,如同一团烈焰。指导员骑一匹黑色斑点的黄马,叫“金钱豹”。他骑在“金钱豹”身上,疾如流星。⑧哈斯要驯服的战马叫“金雕”。马通人性,首次接触,金雕对他这个胆怯的新主人很是不屑,甚至有些反感。哈斯稍一靠近,它就突突打响鼻,马毛根根直立,还咴咴嘶叫,马蹄凿地,躁动不安。⑨指导员给哈斯做示范。只见他牵过“金钱豹”,一拽缰绳,左脚踩马镫,右腿一跃,已稳稳端坐在马背上,“驾”了一声,飞驰而去。⑩在斜坡,按照指导员指点的要领,哈斯到底跨上了“金雕”的脊背。然而,未待坐稳行走,战马扬蹄嘶鸣,竟将他摔了下来。 指导员说,骑手是摔打出来的,勇士是战火熏陶出来的。不服输,才会赢! 他握紧缰绳,再度靠近战马。这次,又因没有禁锢马鞍,绳绊开裂,鞍子从马背飞落而下,竟将他砸倒,伤到了脚踝。 他龇牙咧嘴,趔趄站起。 指导员喊来卫生员给他包扎,直摇头。 哈斯很惭愧。 指导员说,你把“金雕”当作自己的兄弟,自己的战友,多去关心它,照顾它,亲近它,它早晚会让你骑的。 哈斯开始主动靠近“金雕”。遛马,饮马,为它梳洗,给它割野豌豆,割山岗摇曳的燕麦、青稞。 渐渐地,哈斯与马儿熟了,可他还是不敢跨上马背,纵横驰骋。 这天,连长、指导员带队伍长途跋涉去远方,去陡峭的山野巡逻,哈斯被安排留守。 黄昏时分,一名战友跑来对他说:“哈斯,‘赛虎’被苍狼给攻击啦!” “赛虎”是一匹战马,忽然病倒,连长将其替换下来,让这名战士在山坡草丛单独放牧。岂料,“虎落平阳被犬欺”,往日虎虎生风的它惨遭苍狼攻击,牧马的战士也慌了。 哈斯举起望远镜,见苍狼正凶猛地和“赛虎”撕扯在一起。 他急了,让这名战士替他站岗,自己去槽头牵过“金雕”,飞身上马,“驾”的一声,扬鞭奔去。 苍狼见有人骑马赶来,慌忙奔逃…… 他惊喜,自己终于可以驾驭“金雕”了! 如今,已是排长的哈斯,骑在“金雕”的背上,在源起哨所,来去如风。(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18.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战马的脊背和四蹄,是战士忠实履责的羽翼”,强调了战马的重要作用。B.小说插叙哈斯童年被马踢伤的经历,解释他惧怕马的原因,使情节更完整。C.从“金雕”首次接触哈斯的抵触反应,看出“金雕”是连队最难驯服的马。D.“哈斯”意为“美玉”,“布里汗”意为“狼王”,都暗示了人物独特性格。19.第一段将源起哨所和赛里木湖的环境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20.小说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分析下面这段文字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3分)指导员给哈斯做示范。只见他牵过“金钱豹”,一拽缰绳,左脚踩马镫,右腿一跃,已稳稳端坐在马背上,“驾”了一声,飞驰而去。21.小说反复写哈斯驭马失败,有什么用意?(2分)22.根据链接材料中“成长小说”的特征,请你判断本文是否属于“成长小说”,结合本文内容,简要阐述理由。(3分)“成长小说”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主题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叙述主人公从童年开始所经历的各种遭遇——通常要经历一场精神上的危机——然后长大成熟,认识到自己在世间的位置和作用”(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语文九年级上册》)三、写作(5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浪浪山的小妖怪,困于日复一日的枯燥与束缚,却始终望着山外的方向,用攒下的羽毛编织翅膀,最终迈出了离开的脚步。每个人的成长里,或许都有一座“山”——它可能是某次考试失利后的自我怀疑,是面对陌生领域时的胆怯,是被他人否定时的犹豫,或是被惯性思维困住的迷茫。这座山,看似坚硬,却挡不住一颗渴望突破的心。请以“走出那座山”为题,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书写工整规范,不少于600字。第7页 共8页 ◎ 第8页 共8页答案第8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月考答案.docx 语文月考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