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厦门一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10月考
历史科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
1、考古发现,良渚古城(距今约5000年)已呈现公共权力强化的趋势。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A.大量炭化稻谷堆积 B.庞大宫殿与城墙
C.大型手工业作坊区 D.各式石器与陶器
?商代盛行占卜,在日常生活中,商王不断地向天神卜问天命所在,看天神是否支持自己的统治。这表明商王统治的观念是
A.恪尊天命 B.以民为本
C.尊王攘夷 D.道法自然
3.有学者称“(周)这个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紧密的封建王国······还带领所有能结合的民族,闯进了一个意识和组织上都倾向于“天下一家'的境界”。文中“天下一家”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内外服制 D.华夏认同
4.《管子》记载:“良田不在战士(不赏给战士),三年而兵弱”“甲兵(军事)之本,必先于田宅(农业生产)”。这些主张
A.标志土地私有制确立 B.不利于小农经济成长
C.有利于缓和土地兼并 D.适应了兼并战争需要
5.西周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东周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渐清晰。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大一统趋势加强 B.兼并战争的日趋激烈
C,铁犁牛耕的使用 D.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6.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针对国家贫困提出“节用”;针对诸侯国相互征伐,提出“兼爱”“非攻”;针对礼崩乐坏,提出“尚贤”。该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7.里耶秦简记载:“公元前221年,洞庭郡迁陵县都乡在审核17户来自启陵乡的迁徙民众时,发现其缺少登记年龄的簿籍,故发函启陵乡协助查询。”这表明了当时
A.人口流动频繁 B.法律制度严酷
C.赋役征发严苛 D.户籍管理规范
8.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图1(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
A.①一秦长城 B.②一灵渠
C. ③一郑国渠 D.④一都江堰
下表是研究秦朝灭亡原因的两则史料。其共同研究视角是
史料一 司马迁:“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史料二 贾谊:“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A.军事衰退 B.政治残暴
C.经济落后 D.文化冲突
10.汉文帝的霸陵考古发现,其陵墓地表无封土,外藏坑出土的器皿以陶制为主,与文帝“欲为省,毋烦民”的遗诏相吻合。这可以用来佐证汉文帝
A.强化中央集权 B.倡导勤俭治国
C.推行移风易俗 D.践行轻徭薄賦
11.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12.传统数学经典《九章算术》中将方田、粟米、均输、商功(测量体积,计算工程用工)、勾股等作了分类,并列举了246个数学问题求解。这反映出《九章算术》
A.注重运用演绎方式叙述问题 B.体现了士人阶层的价值追求
C.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D.形成了完整的数学理论体系
1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特别注重铺陈家族谱系,如《魏书》崔玄伯等人的传记中,父子兄弟祖孙连续叙述,有时多达二十余人。这反映了
A.北魏人口数量激增 B.官僚政治制度瓦解
C.重视家世之风盛行 D.正史体例出现剧变
14.下表是“东汉至南朝宋末全国和江南地区县的数量”变化表。它反映出此时
县总数 江南地区县数量
东汉 1190 260
西晋 1101 403
南朝宋末 - 约599
A.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B.社会动荡与政权并立
C.魏晋时期科技的进步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
15.筷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在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群壁画中发现有用“箸”(筷子)的场景。画中可以看到左侧的童子单手拿着烤串,男主人卧坐,手持一双箸挑取盘中的食物。这可以用来说明魏晋时期
图2
A.中原地区饮食文化发展 B.肉类成为人们日常主食
C.民族交流对生活的影响 D.各地农业生产发展特点
16.北朝时期,西魏在制度方面采取复古之法,如按照《周礼》官名更改官制,模仿《尚书》文体发布文告。此举旨在
A.主动汉化推动民族交融 B.借助儒学影响标榜正统
C.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 D.构建文化认同巩固统治
17.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修建含嘉仓。含嘉仓共有近300个粮窖,能够储粮500多万石,主要用于储存东都周围州县的粮食,以保证东都粮食的充备。据此可知,隋朝
A.粮仓分布遍及全国 B.社会经济获得发展
C.实施轻徭薄赋政策 D.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18.下图反映了唐朝天宝十四年至乾元三年户籍数、人口数和纳税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导致图中数据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图3
A.藩镇割据势力的加强 B.少数民族同中央政府矛盾激化
C.农民阶级的日益扩大 D.中央政府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19.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20.唐初太宗对中书、门下“顺旨而行”的做法表示不满,要求诏敕“有不便者”,需充分讨论方可实行。这一要求
A.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削弱了三省职能
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激化了君相矛盾
21.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中期“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为此,唐政府
A.允许农户以庸代役 B.征收赋税“惟以资产为宗”
C.加重对商帮的税收 D.放松对百姓更换职业的限制
22.盛唐书法家张旭的草书“气势磅礴、千变万化,看似无序无法,线条与结构的空间伸缩力好像自由多变,不受约束,实际上一招一式无不法度谨严、规矩方正”。这反映了当时书法
A.草书成为书写主流 B.反映了政治清明的特征
深受理学思想影响 D.彰显了盛唐法度与气势
23.图4是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的石家庄毗卢殿望画,共绘天堂、地狱、人间、罗汉、菩萨、城隍土地、帝王忠臣、贤妇烈女等五百多身。其反映的主要时代背景是
图4
A.儒佛道三教合流 B.民族交融的高峰
C.商业的高度发达 D.藩镇割据的时势
24.有学者认为,“隋唐两朝为吾国中古极盛之世,其文物制度流传广播,北逾大漠,南暨交趾,东至日本,西极中亚”。这说明附唐时期
A.政治制度的完善维护了盛世局面 B.兴修了影响深远的大型水利工程
C.文学艺术达到了古代最繁荣程度 D.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很大
第11卷
二、非选择题(共3题,25题8分,26题20分,27题12分,共40分)
25.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2024年5月1日,中国考古历史博物馆举办了“龙·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以下为展出的代表性文物:
指出以上材料的史料类型,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它们所反映的有关龙图腾的历史信息。(8分)
26.【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历史上的春秋时期,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中华大地上的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尽管戎狄和华夏在文明程度上有差距,但这对彼此交往并无太大妨碍,······春秋早期,戎狄势力很盛,中原的华夏诸小国受其威胁较严重······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增强了对戎狄的防御能力,不少的戎狄渐被华夏所征服。由于各族和华夏聚居在一起,经过不断的相互影响,文化礼俗等方面的差别日趋减少。到春秋末年,原来散居于中原各地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已和华夏融合在一起了。
-摘编自邓广铭、田余庆、戴逸《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
材料二
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三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相对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中晚期民族关系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朝时期经略边疆的政策。(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对于统治者来说,想要维持一个政权的统治,必须在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①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②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③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④宏观经济制度模式(注:貨币统一、国有专管、重农抑商等)。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围绕“制度建设”自拟一个论题,并从学者论述的四个方面中任选其中两个方面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5级高一年上学期历史10月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B A A D C C D A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B B C C A C D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B A B C B D A D
二、非选择题
25.史料类型:实物史料。(2分)
历史信息:中国古代对于龙的图腾崇拜源远流长;龙的图腾崇拜体现古代中国人的农业、手工业等生产生活情况、社会等级和礼仪制度、宗教观念、审美观念等;不同地区龙图腾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信息1点2分,三点6分)
26.(1)变化: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进一步扩大(少数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1点2分)
原因:华夏各国的较大发展;称霸战争推动;少数民族被华夏所征服;各族与华夏族长期聚居。(1点2分,任答2点4分,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2)政策: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等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扶植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1点2分,任答3点6分)
(3)特点:政策开明;以和平方式为主(或以怀柔、羁縻为主);边疆民族具有较高自治性;治理方式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注重边疆经贸开发。(1点2分,任答2点4分)
影响:①加强了与边疆地区的经济联系,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②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促进了民族交融;③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点2分,任答2点4分)
27.(“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示例
论题:汉武帝的制度建设推动大一统局面的形成。(2分)
阐述:汉武帝在地方分权方面,针对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设刺史巡视监察,任酷吏治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控制方面,“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统一思想,巩固统治;在精英控制方面,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以孝廉为选官标准,削弱世家大族的势力,加强皇权;在宏观经济制度模式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有利于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财政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汉武帝的上述措施顺应时代需要,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史实+影响,一个角度4分,2个角度8分)
综上所述,这些制度相互配合,共同作用,成为维系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长久统治的重要支柱,体现了国家治理的智慧。(2分)
(其他论题与阐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