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
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某遗址出土的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该遗址位于下图中的(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据考古研究,位于山西的陶寺遗址距今约40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管理有序的手工业区等,同类遗址在晋西南已发现70余处。由此可推知当时( )
A.陶寺先民开始聚族而居 B.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异常低下
C.陶寺遗址初具国家特征 D.黄河下游深受陶寺文化影响
3.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各区域在环境基础、经济内容、宗教和社会意识等方面存在差别,并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这一论述( )
A.说明区域文明间存在频繁交流 B.强调了地理环境的决定性作用
C.意在说明黄河文明的独特地位 D.阐明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4.西周时期,贵族阶层垄断青铜原料与铸造技术,所制青铜器多用于祭祀、宴飨等重要场合,且不同等级贵族使用的礼器规格、数量严格受限,不可僭越。这一现象主要说明青铜器( )
A.见证商周青铜文明的繁荣 B.反映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
C.维护西周等级秩序的工具 D.展现古人高超的审美追求
5.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队伍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一史实可以说明( )
A.王室衰微 B.西周灭亡 C.诸侯争霸 D.变法图强
6.春秋战国时期,祝融八姓(如曹姓邾国、妘姓郐国、芈姓楚国)广泛分布于中原至江汉流域,邾国国君自铸铜钟铭文称为祝融之孙,楚国祭祀简牍亦载祝融为祖先。晋国狐氏(戎狄)与晋国公室都以唐叔为祖先。材料反映出 ( )
A.华夏各族已成为统一的经济实体 B.宗法制度有效区分政治等级关系
C.周天子加强了对周边各族的统治 D.华夏共同祖先观念的萌生与发展
7.孔子大力主张“有教无类”,在他的众多学生中,既有孟懿子、南宫敬叔等贵族子弟,又有颜回、子路这般出身贫寒的平民,甚至还有曾深陷囹圄的公冶长。据此可推知,孔子( )
A.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B.以教育为手段瓦解等级秩序
C.追求社会各个阶层的平等 D.重视品德修养高于出身门第
8.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由此可见( )
A.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 B.诸子百家的主张一致
C.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D.诸子都认同民本思想
9.《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一次“革命”是指( )
A.世卿世禄制度的确立 B.封建土地制度确立
C.宗法制家族制度形成 D.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10.秦始皇通过出巡祭祀六国神祇,如封禅泰山、祠湘山、望祀虞舜于九嶷山、上会稽山祭大禹。这些举措意在( )
A.限制民间信仰 B.培育民众政治认同
C.推行文化专制 D.完善宗法等级秩序
11.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秦朝推行这一制度意在( )
A.强化经济管理 B.实行思想控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防止外戚专权
12.秦朝的田赋为“三分取其二”(国家收取农民收获的三分之二);西汉初,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就是农民将收获的十五分之一交给国家;汉文帝和汉景帝进一步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汉初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减轻农民负担 B.缓和民族关系
C.巩固汉朝统治 D.削弱地方势力
13.汉武帝即位后不久即召集一些青年才俊出入禁宫,授予他们侍中、中常侍等官职,让他们“参与谋议”,并按皇帝旨意,在朝堂对以丞相为首的公卿百官拟定的行政方案加以诘难。这一做法旨在( )
A.优化官僚结构 B.选拔优秀人才
C.削弱外戚势力 D.加强君主专制
14.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除设刺史监察地方外,还颁布“附益之法”,严禁诸侯王与地方官吏勾结;规定诸侯王需定期到长安朝觐,不得私自离开封地;对王国的官吏任免、财政收支也加以严格限制。这些举措(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C.导致诸侯王与中央矛盾激化 D.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15.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将非博士官所掌握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等全部焚毁。董仲舒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秦汉统治者的做法( )
A.加速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B.适应了思想专制的需要
C.提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D.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
16.“踏着串串悠长的驼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汉朝科技的进步 B.西域人对丝织品的追捧
C.丝绸之路的开辟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17.东汉中后期,士人中流行的汉赋,颂德宣汉之风逐渐淡出,讽谏功能日渐式微,隐逸之风大为突显。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士族衰落的政治现实 B.政治衰退的时代景象
C.逐渐理性的士人心态 D.日益壮大的庄园经济
18.《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下列史实不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 ( )
A.周武王伐纣 B.刘秀建汉
B.大泽乡起义 D.秦朝统一
19.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更替排列正确的是 (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④①②③ D. ①④②③
20.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种植技术,它改变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历史现象,使南方摆脱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这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 B.经济发展促进政治稳定
C.人口南迁推动江南开发 D.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减少
21.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箭”,建立北周的鲜卑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他们此举主要是为了( )
A.谋求与汉族王朝和平共处 B.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C.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 D.学习汉晋王朝的制度文明
22.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查阅的资料。
项目 内容
民族迁徙 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
联合斗争 十六国时期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困苦,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政府。
友好往来 魏晋以来,在和平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据表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
A.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 B.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C.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 D.文明在和平交流中演进
23.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石壁上发现了北魏皇帝祭祖时镌刻的祝文,文字内容与《魏书》相关记载相同,证明了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鲜卑拓跋部“石室”祖庙。由此可知( )
A.唯有考古才能还原真相 B.多学科协作推动历史发展
C.史料互证助推史学发展 D.实物较文献更具史料价值
24.隋朝大运河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这表明隋朝大运河( )
A.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D.改变了南北人口布局
25.漫步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区,······白居易笔下的雁塔题名、诗仙李白的醉酒吟诗、古诗古画中的簪花仕女、青史留名的房谋杜断······散落在史书典籍中的盛唐气象,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下列表述不属于唐朝盛世局面形成原因的是( )
A.政府轻徭薄赋 B.唐德宗实行两税法
C.生产工具改进 D.君主进行制度创新
26.下图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其中M点之后户数剧烈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安史之乱的爆发 B.两税法的实施
C.自然灾害的频繁 D.统治区域减少
27.安史之乱爆发后,肃宗、代宗鼓励叛军归顺投降,封授安史旧部为节度使,由他们统帅旧部,自行任命官吏。这一举措( )
A.使唐朝由盛转衰 B.加剧了藩镇割据
C.导致战争频繁发生 D.助长了叛军气焰
28.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社会中仍然保持着隋唐以来各族深度融合的基调。这表明 ( )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重文轻武政策确立
C.统一是历史的趋势 D.中外交流开创新局面
29.历史学者冯天瑜认为:“均田制以土地国有、计口授田为原则,摧毁了大族豪强的庄园经济,使大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并参与分享文化和权力。”该学者意在强调均田制的实行 ( )
A.推动了选官制度转型 B.消灭了土地兼并现象
C.抑制了藩镇割据形成 D.奠定了两税法的基础
30.851年,唐宣宗颁下敕令“应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次年,他想免除舅舅郑光的赋税,中书门下以“据地出税,天下皆同”为由强烈反对。这佐证了两税法( )
A.“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 B.“秋、夏两征之”
C.“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D.“量出以制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40分
3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铁器的发明和牛耕的使用外,农业其他方面的发展即为水利灌溉。如郑国渠之开发,使秦国亩收达到六石四升。战国时魏人西门豹将漳河水引到河北南部的魏邑邺,增加了当地的农产量。
材料二《史记·商君列传》云:“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共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全汉昇《中国社会经济通史》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各国纷纷变革,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看法,出现了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对秦国的积极影响。(6分)
(3)材料三百家争鸣中哪一家思想在当时备受统治者重视?其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是什么?。(4分)
32.(16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古代统治者实行了许多措施。这些措施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时,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还能在自己的封地内修建城池,征集军队,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
-摘编自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议定皇帝尊号,初建封建朝廷之后不久,秦始皇和公卿大臣们便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地方行政机构的问题。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之一是不分封子弟,孤立无援,故而又重新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同姓王。······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此后,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限制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摘编自石青《试析汉武帝的治疆政策》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弊端。(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解决“问题”的措施及成效。(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中央政府面临的威胁并简述汉武帝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8分)
33.(10分)图甲、图乙是古代中国两个历史时期的疆域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依据甲、乙两幅地图西北方位的信息,判断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并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中央政府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的措施。(10分)
高一年级10月份月考
历史答案
1-5 DCDCA 6-10 DAADB 11-15 CCDBB 16-20 CBBDC
21-25 CBCBB 26-30ABCAC
31.(14分)
(1)特点:生产工具改进;水利灌溉发展;农业产量增加。(4分)
(2)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积极影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秦国的粮食储备和财政收入;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分)
(3)法家,韩非子。主张:法治,建立中央集权国家。(4分)
32.(16分)
(1)弊端:诸侯国的权力过大,随着血缘关系的淡化会威胁周王朝的统治。(2分)
(2)措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成效: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6分)
(3)威胁:诸侯拥有较大的地盘,自己任命官吏,征收赋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威胁中央政府的统治地位。(4分)
对策: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颁布法律,歧视王国的官吏;限制读书人与王国的交往。(4分)
33.(10分)答案:(朝代1分,措施4分。)
图甲:历史时期:西汉。(1分)
措施:设置管辖河西走廊的四郡;张骞出使西域,沟通“西域”;设管辖西域的“西域都护府”。(4分)
图乙:历史时期:唐朝。(1分)
措施: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灭亡;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先后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