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原卷版)一、选择题1(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选对得3分,选错得0分,共39分)1.如图所示,这是甲、乙、丙三艘船经过一个码头的情景图,其中乙船上的乘客看到甲船在向东运动,看到丙船和码头都在向西运动,则码头上的人看到三艘船的运动情况可能是A.三艘船都在向东运动,丙船速度最大B.三艘船都在向东运动,丙船速度最小,甲船速度最大C.甲船在向西运动,乙、丙两船都在向东运动D.甲、乙两船都在向东运动,丙船静止,甲船速度小于乙船速度2.下列物理量:①速度,②位移,③路程,④力,⑤质量,⑥时间,⑦温度。其中是全部是矢量的是( )A.①②③ B.⑤⑥⑦ C.①②④ D.③④⑥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研究自行车的运动时,因为车轮在不停地转动,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自行车看作质点B.只要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C.根据加速度定义,当非常小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加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D.物体做加速度a=2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某时刻的速度比前1s初的速度大2m/s4.下列物理量都是矢量的是( )A.时间 位移 B.速度变化率 密度C.平均速率 质量 D.瞬时速度 速度变化量5.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a甲=8m/s2,a乙=﹣8m/s2,则对甲、乙两物体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B.甲做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减速直线运动C.甲和乙的速度变化快慢相同D.同一时刻甲的速度一定大于乙的速度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是科学实验和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伽利略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否定了“重物比轻物下落得快”这一说法B.伽利略所处的时代已经可以直接测定瞬时速度C.伽利略通过逻辑推导出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速度与位移成正比D.伽利略直接通过实验证实了“一切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这一结论7. 某游客游驾车导航路线信息如图所示,其中南澳大桥限速60km/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车友推荐路线中的“46公里”指的是位移B.该游客无论选择哪种路线方案抵达南澳,位移均相同C.“限速60km/h”是指驾车通过南澳大桥时,平均速度的大小不能超过60km/hD.在通过南澳大桥的过程中,若汽车速度表读数保持为50km/h不变,则全程汽车加速度为08.自由下落的物体下落全程的前半段距离所用的时间和下落全程后半段距离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A. B. C.1:2 D.9.如图,一只昆虫做直线运动的图,对昆虫在内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昆虫的位移为 B.昆虫的平均速率为C.昆虫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D.昆虫离出发点的最远距离为10.老师上课时,将一个钢球,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以向上为正方向,x表示位移,v表示速度,同学们所画图像正确的是( )A. B.C. D.11.中国电动智能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先发优势,产业链完整稳定,品牌竞争逐渐领先。某国产新能源汽车沿直线由静止启动,启动阶段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一定速度后开始做匀速运动。已知启动过程中一段时间内的图像如图所示,匀速运动阶段速率为,自启动开始计时,汽车内通过的路程为( )A. B. C. D.12.子弹垂直射入叠放在一起的相同木板,穿过第20块木板后的速度变为0。可以把子弹视为质点,已知子弹在木板中运动的总时间为t,认为子弹在各块木板中运动的加速度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子弹穿过第1块木板所用的时间为B.子弹穿过前15块木板所用的时间为C.子弹穿过第15块木板所用的时间为D.子弹穿过最后1块木板所用的时间为13.蓝牙是一种无线技术标准,可实现各种设备之间的短距离数据交换。某同学用安装有蓝牙设备的玩具车A、B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在距离为的两条平直轨道上,的连线与轨道垂直,A车自点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车自点以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当两车间的距离超过时,两车无法实现通信,忽略信号传递的时间。若两车同时出发,则两车能通信的时间( )A. B. C. D.二、选择题Ⅱ(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选错得0分,共6分)14.如图甲所示为速度传感器的工作示意图,P为发射超声波的固定小盒子,工作时P向被测物体发出短暂的超声波脉冲(速度为v),脉冲被运动的物体反射后又被P接收。从P发射超声波开始计时,经过时间t再次发射超声波脉冲。显示屏上如图乙所示,均为已知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到小盒子P的距离越来越近B.第一次发射超声波被汽车反射时,汽车与盒子之间的距离为C.汽车两次接收超声波的时间间隔为tD.汽车速度为15.在某次新能源汽车直线运动性能检测实验中,在两条平行的平直公路上,甲和乙两车头平齐,同时由静止开始沿平直公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停止,停止后车头仍平齐,如图a所示,两车的图像如图b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最大速度之比为B.甲、乙两车加速度大小之比为C.甲车达到最大速度后,再经过时间两车速度相等D.甲车运动了时,两车相距最远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16.实验题(I、Ⅱ两题)I.在如图甲所示的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1)某同学选用了如图乙所示的打点计时器,它的工作电源是__________;A.交流 B.直流 C.交流约为 D.直流约为(2)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A.在释放小车前,小车要靠近打点计时器B.打点计时器应放在长木板的有滑轮一端C.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D.把木板一端稍微抬高平衡小车运动过程受到的阻力(3)实验中,把打点计时器接交流电,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A、B、C、D、E为我们在纸带上所选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之间有四个点未画出,各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则在打D点时,小车的速度为 ,并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计算结果都保留两位有效数字)(4)小明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甲和乙两个物体的运动,分别得到2条纸带。对每条纸带,均选择合适的点作为第一个计数点,再依次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并在各计数点处将其剪断,然后将这些剪断的纸条粘贴在相同的坐标纸上,最后将纸条上端中心连起来,如图甲、乙所示。由图可判断__________。A.乙物体的加速度比甲大B.两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C.打第三个计数点时,甲物体的速度比乙大D.打第一个计数点时,甲物体的速度有可能为零(5)Ⅱ.用打点计时器可测纸带运动的时间和位移。下面是没有按操作顺序写的不完整的实验步骤,按照你对实验的理解,在各步骤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内容,然后根据实际操作的合理步骤,将各步骤的字母代号按顺序写在空白处。A.在电磁打点计时器两接线柱上分别接导线,导线另一端分别接交流电源的两接线柱B.把电磁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让纸带穿过 ,并压在 下面C.用刻度尺测量从计时开始点到最后一个点间的距离D.切断电源,取下纸带,如果共有n个清晰的点,则这段纸带记录的时间 E.打开电源开关,再用手水平地拉动纸带,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F.利用公式计算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是 。17.一辆汽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10s,然后以1m/s2的加速度匀加速行驶10s,求:(1)汽车在第20s末的速度大小;(2)在题给坐标中画出汽车在这20s内的v-t图线并标出必要的坐标值;(3)汽车在这20s内的位移是多大 18.如图所示,滑块在钩码的牵引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滑块上安装的遮光板的宽度为d=2.4mm,数字毫秒计记录了遮光板通过光电门1的时间为,通过光电门2的时间为。已知滑块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用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表示瞬时速度)求:(1)滑块通过光电门1和光电门2时的速度大小;(2)遮光板从开始遮住光电门1到开始遮住光电门2的时间。19.某有雾天气下,能见度为x=48m,若汽车刹车时加速度为a=-6m/s2(运动方向为正方向),为避免与前方停在路中的故障车相撞。(1)若不考虑司机的反应时间,汽车最多可以多大速度行驶?(2)若汽车以18m/s行驶,刹车的加速度仍为a=-6m/s2,则司机的反应时间最多为多少秒?20.如图所示,AB为空心圆管、C是可视为质点的小球,AB长度为,AB与C在同一竖直线上,空心圆管处于初始位置时,A与C之间距离,。(1)若圆筒从初始位置做自由落体运动,圆筒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2)若圆筒静止,小球从地面以初速度开始做竖直上抛运动,穿过圆筒的时间为,求小球上抛时的初速度;(3)若圆筒从初始位置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同时,小球从地面以初速度开始做竖直上抛运动①小球在圆筒落地前向上穿过圆筒,小球初速度至少多大;②小球向上穿过圆筒的时间为,小球初速度多大。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选对得3分,选错得0分,共39分)1.如图所示,这是甲、乙、丙三艘船经过一个码头的情景图,其中乙船上的乘客看到甲船在向东运动,看到丙船和码头都在向西运动,则码头上的人看到三艘船的运动情况可能是A.三艘船都在向东运动,丙船速度最大B.三艘船都在向东运动,丙船速度最小,甲船速度最大C.甲船在向西运动,乙、丙两船都在向东运动D.甲、乙两船都在向东运动,丙船静止,甲船速度小于乙船速度【答案】B【知识点】质点;参考系与坐标系;理想模型法;机械运动【解析】【解答】AB、若三艘船都在向东运动,乙船上的乘客看到甲船在向东运动,则甲的速度大于乙, 看到丙船和码头都在向西运动 ,则乙的速度大于丙,因此,丙船是速度最小的船,甲船速度最大,故A错误,B正确;C、若甲船在向西运动,则乙、丙两船都在向西运动,故C错误;D、若甲、乙两船都在向东运动,丙船静止,则甲船速度大于乙船速度,故D错误。故选B。【分析】相对运动选择参考系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运动的,参考系不同,运动状态可能不同。2.下列物理量:①速度,②位移,③路程,④力,⑤质量,⑥时间,⑦温度。其中是全部是矢量的是( )A.①②③ B.⑤⑥⑦ C.①②④ D.③④⑥【答案】C【知识点】位移与路程;矢量与标量;力学;热学【解析】【解答】A.无法通过路程的方向列方程,路程③是标量;B.质量时间温度没有方向,全部是标量;C.速度①、位移②、力④都是矢量;D.路程③是标量,时间⑥是标量;故选C;【分析】(1)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方向极其精确唯一,将来可以直接依据方向关系即角度关系列方程,标量是只有大小,标量无法统一方向列出方程,路程、质量、时间、温度是标量;要求“全部是矢量”,因此选项中只要含有一个标量即可排除;熟记常见矢量和标量的分类;将来可以通过矢量的运算法则如平行四边形定则与标量的算术运算区别,加深理解;(2)易错点在于混淆路程(标量)和位移(矢量),或误将时间、温度等标量当作矢量。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研究自行车的运动时,因为车轮在不停地转动,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自行车看作质点B.只要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C.根据加速度定义,当非常小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加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D.物体做加速度a=2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某时刻的速度比前1s初的速度大2m/s【答案】C【知识点】质点;加速度;极限法【解析】【解答】A.若研究自行车整体平动轨迹(如长距离骑行)时可视为质点;B.只要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错误,运动状态包括速度和方向,匀速圆周运动速度大小不变但方向改变;C.由极限思想方法可知,根据加速度定义,当非常小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加速度,瞬时加速度的定义利用了极限思想,故C正确;;D.物体做加速度a=2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某时刻的速度比前1s末的速度大2m/s,故D错误;故选C。【分析】(1)质点模型的适用性取决于具体问题,不能仅凭物体内部运动否定其可视为质点,这是常见思维误区;运动状态的全面理解需包含速度大小和方向,易因忽略方向性而误判;极限思想是高中物理的重要方法,需理解“微元法”在瞬时量定义中的应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计算要明确时间间隔对应关系,“前1s初”即“前2s末”,隐含时间间隔Δt=2s,需仔细推导避免代错数值。4.下列物理量都是矢量的是( )A.时间 位移 B.速度变化率 密度C.平均速率 质量 D.瞬时速度 速度变化量【答案】D【知识点】时间与时刻;位移与路程;速度与速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解析】【解答】时间是标量,故A不符合题意;速度变化率和密度均为标量,故B不符合题意;平均速率和质量均为标量,故C不符合题意;瞬时速度和速度变化量均为矢量,故D符合题意。【分析】变化率,速率这些概念,一般都为标量。5.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a甲=8m/s2,a乙=﹣8m/s2,则对甲、乙两物体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B.甲做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减速直线运动C.甲和乙的速度变化快慢相同D.同一时刻甲的速度一定大于乙的速度【答案】C【知识点】加速度;矢量与标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与特征【解析】【解答】A.加速度是矢量,比较大小要看绝对值,两者加速度大小相等,故A错误;B.甲的加速度与速度同向做加速运动,乙的加速度与速度反向做减速运动,但因未说明初速度方向,由于两者的运动方向未知,可能甲的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都为正方向,乙的运动方向和加速度方向都为负方向,可能甲和乙都做加速运动,故B错误;C.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绝对值相同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相同,故C正确;D.由于初速度未知无法比较瞬时速度大小,故D错误;故选C。【分析】(1)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比较加速度大小要看绝对值;未给出初速度信息,导致部分选项无法确定;区分加速度大小和方向的不同作用,明确加速度绝对值反映速度变化快慢;特别注意当题目条件不足时,不能主观补充假设条件进行判断;(2)易错点是忽略初速度方向对运动性质的影响,容易仅凭加速度符号判断加速减速;隐含条件是题目关键突破在于扩展知识可联系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理解初速度、加速度与运动方向的关系。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是科学实验和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伽利略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否定了“重物比轻物下落得快”这一说法B.伽利略所处的时代已经可以直接测定瞬时速度C.伽利略通过逻辑推导出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速度与位移成正比D.伽利略直接通过实验证实了“一切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这一结论【答案】A【知识点】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静摩擦力【解析】【解答】A.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和逻辑推理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故A正确;B.伽利略时代只能通过斜面实验间接研究落体运动,无法直接测量瞬时速度,故B错误;C.伽利略推导出自由落体速度与时间成正比而非位移,故C错误;D.无法通过实验证实“一切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这一结论,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间接推导而非直接证实自由落体加速度相同,故D错误。故选A。【分析】(1)掌握物理学史关键事实,区分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和直接结论;16世纪实验技术的局限性,需理解间接验证的科学思维;(2)易错点在于混淆速度与时间的正比关系和速度与位移的关系;特别注意选项D中"直接证实"的表述错误,当时无法精确测量重力加速度。7. 某游客游驾车导航路线信息如图所示,其中南澳大桥限速60km/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车友推荐路线中的“46公里”指的是位移B.该游客无论选择哪种路线方案抵达南澳,位移均相同C.“限速60km/h”是指驾车通过南澳大桥时,平均速度的大小不能超过60km/hD.在通过南澳大桥的过程中,若汽车速度表读数保持为50km/h不变,则全程汽车加速度为0【答案】B【知识点】位移与路程;加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解析】【解答】A、车友推荐路线中的“46公里”指的是路程,故A错误;B、该游客无论选择哪种路线方案抵达南澳,由于不同路线的初、末位置相同,所以位移均相同,故B正确;C、“限速60km/h”是指驾车通过南澳大桥时,瞬时速度的大小不能超过60km/h,故C错误;D、在通过南澳大桥的过程中,若汽车速度表读数保持为50km/h不变,由于汽车做的曲线运动,所以加速度不会一直为0,故D错误。故答案为:B。【分析】位移指的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不为零,注意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8.自由下落的物体下落全程的前半段距离所用的时间和下落全程后半段距离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A. B. C.1:2 D.【答案】A【知识点】自由落体运动【解析】【解答】物体下落全程的前半段距离有物体下落全程有解得前半段距离所用的时间和下落全程后半段距离所用的时间之比故答案为:A。【分析】前半过程自由落体运动,全过程也是自由落体运动,只看后半段,不是自由落体运动。9.如图,一只昆虫做直线运动的图,对昆虫在内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昆虫的位移为 B.昆虫的平均速率为C.昆虫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D.昆虫离出发点的最远距离为【答案】B【知识点】平均速度;运动学 S-t 图象【解析】【解答】A、昆虫的位移为故A错误;B、昆虫的平均速率为故B正确;C、昆虫的平均速度大小为故C错误;D、由图知,昆虫离出发点的最远距离为3m,故D错误。故答案为:B。【分析】x-t图像表示物体在任意时刻所处的位置,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时间之比,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之比。10.老师上课时,将一个钢球,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以向上为正方向,x表示位移,v表示速度,同学们所画图像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C【知识点】运动学 S-t 图象;竖直上抛运动;运动学 v-t 图象【解析】【解答】A . 位移是时间的二次函数,图像应为抛物线,以向上为正方向,开始位移正向增大,增大的速度逐渐减小,之后匀加速落地,位移-时间图像应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故A错误;B . 以向上为正方向,开始位移正向增大,增大的速度逐渐减小,之后匀加速落地,位移-时间图像应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图像为斜向上的直线则与物理事实矛盾,故B错误;C . 速度-时间图像应呈现斜向下的直线(加速度恒为-g),初速度为正,物体先向上做匀减速运动,速度为正向减小,到达最高点后向下做匀加速运动,即负向增加,因加速度恒定为g不变,则图像为直线,故C正确;D . 开始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反,并没有加速,图像斜向上的直线部分,与物理事实矛盾,故C错误;故选C。【分析】(1)解题需掌握竖直上抛运动的特征:加速度恒为-g,速度线性减小,位移为二次函数;关键点是明确正方向规定与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速度图像斜率表加速度);位移图像需考虑初始位置参考点;(2)易错点包括:混淆位移与速度图像的特征;忽视正方向规定对图像的影响; 误将速度的线性变化特征(直线)套用到位移图像上。11.中国电动智能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先发优势,产业链完整稳定,品牌竞争逐渐领先。某国产新能源汽车沿直线由静止启动,启动阶段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一定速度后开始做匀速运动。已知启动过程中一段时间内的图像如图所示,匀速运动阶段速率为,自启动开始计时,汽车内通过的路程为( )A. B. C. D.【答案】A【知识点】时间与时刻;位移与路程;加速度;平均速度;匀速直线运动【解析】【解答】A .汽车匀速运动时的速度大小为,纵坐标是平均速度,图4s时对应的平均速度10m/s,,4s速度达到20m/s,之后6s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 . 应是160m,偏大,故B错误;C . 应是160m,偏大故C错误;D . 应是160m,偏大故D错误;故选A。【分析】(1)解题方法需结合x/t-t图像,平均速度时间图,坐标矩形面积为位移;识别图像拐点对应匀速起始时刻;初始段匀加速,然后匀速;(2)易错点包括误将图像曲率变化时间点作为总时间、忽略单位换算(km/h与m/s);误当vt图,位移面积不是瞬时速度时间即vt图的三角形部分面积,平均速度时间图的位移面积应是矩形部分。12.子弹垂直射入叠放在一起的相同木板,穿过第20块木板后的速度变为0。可以把子弹视为质点,已知子弹在木板中运动的总时间为t,认为子弹在各块木板中运动的加速度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子弹穿过第1块木板所用的时间为B.子弹穿过前15块木板所用的时间为C.子弹穿过第15块木板所用的时间为D.子弹穿过最后1块木板所用的时间为【答案】D【知识点】时间与时刻;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自由落体运动【解析】【解答】A.第20块木板速度为0,子弹从第1块木板开始向20块做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等效于从20块木板开始向第1块木板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设每块木板的厚度为x,则解得子弹穿过第1块木板后,剩余19块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有解得因此穿过第1块木板所用的时间为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子弹穿过第15块木板后,剩余20-15=5块做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有解得子弹穿过前15块木板所用的时间为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子弹穿过第14块木板后,剩余6块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有子弹穿过前14块木板后所用的时间为子弹穿过第15块木板所用的时间为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子弹穿过最后1块木板,由解得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分析】(1)利用匀变速运动位移-时间关系,建立穿透每块木板的累计时间与木板数的平方根关系;理解子弹速度降为零时穿透时间与木板数的非线性分布;子弹在各木板中加速度恒定,速度均匀递减;(2)易错点包括混淆单块木板穿透时间与累计时间的关系、错误应用匀变速运动公式;注意总时间t的分配需按速度变化比例计算,而非简单线性分割。13.蓝牙是一种无线技术标准,可实现各种设备之间的短距离数据交换。某同学用安装有蓝牙设备的玩具车A、B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在距离为的两条平直轨道上,的连线与轨道垂直,A车自点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车自点以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当两车间的距离超过时,两车无法实现通信,忽略信号传递的时间。若两车同时出发,则两车能通信的时间( )A. B. C. D.【答案】D【知识点】时间与时刻;位移与路程;矢量与标量;运动学 S-t 图象;追及相遇问题【解析】【解答】若通信截止时间为两车距离达10m的时刻,设两车水平距离为AB,,AB=8由运动学规律可知,初始时B匀速车在前面,设经过时间t,两车水平相距8米就无信号,A车的位移B车的位移由几何关系有如图四个时间点正8时B在前,负8时A在前,整理得,解得=2s,=4s在t1t2期间水平距离超过8米与6米勾股定理计算实际斜着的直线距离超过10米无信号,4s后A车在B车前面,距离变小后又逐渐变远解得,则两车通信的时间为故选D。【分析】(1)二次函数绝对值会把y小于0部分翻折上去最多会产生四个交点;建立两车位移的几何关系(勾股定理),垂直距离恒定(6m)与水平位移差共同决定通信距离;分B在前两个时间,A在前后又出现一次距离为8的时间两个值一个舍去,通信范围限制为两平行线上两点距离直线距离;涉及相对运动与空间距离的实时计算。(2)易错点包括忽略垂直距离的贡献、误将水平距离差直接作为通信距离;二、选择题Ⅱ(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选错得0分,共6分)14.如图甲所示为速度传感器的工作示意图,P为发射超声波的固定小盒子,工作时P向被测物体发出短暂的超声波脉冲(速度为v),脉冲被运动的物体反射后又被P接收。从P发射超声波开始计时,经过时间t再次发射超声波脉冲。显示屏上如图乙所示,均为已知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到小盒子P的距离越来越近B.第一次发射超声波被汽车反射时,汽车与盒子之间的距离为C.汽车两次接收超声波的时间间隔为tD.汽车速度为【答案】A,D【知识点】时间与时刻;图象法;机械运动;平均速度;匀速直线运动【解析】【解答】A . 由于 ,第二次超声波返回时间更短,说明物体靠近P,故A正确;B .代表脉冲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第一次反射时距离应为汽车与盒子之间的距离为(超声波往返时间跑了两趟时间),故B错误;C . 汽车两次接收超声波的时间间隔为 ,故C错误;D . 汽车速度公式推导设两次反射时距离分别为、,时间间隔,则速度故D正确;故选AD;【分析】(1)因为超声波被各种环境介质的吸收,发射超声波脉冲比接收到的超声波的脉冲的波峰要大一些,分析超声波往返时间与距离关系,突破点在于理解 、 的物理意义(反射时间差反映距离变化);超声波速度恒定且往返路径相同;(2)易错点包括混淆单程与往返时间、误算距离时未除2;注意速度公式推导需严格对应时间间隔和位移变化。15.在某次新能源汽车直线运动性能检测实验中,在两条平行的平直公路上,甲和乙两车头平齐,同时由静止开始沿平直公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停止,停止后车头仍平齐,如图a所示,两车的图像如图b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最大速度之比为B.甲、乙两车加速度大小之比为C.甲车达到最大速度后,再经过时间两车速度相等D.甲车运动了时,两车相距最远【答案】B,D【知识点】加速度;图象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追及相遇问题;运动学 v-t 图象【解析】【解答】A. 静止时和停止后车头都是平齐表示整个过程中甲乙两车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最大速度分别为、,则有,解得故A错误;B.甲车加速度大小乙车加速度大小可得故B正确;C.乙车从静止开始加速到0.5t0时刻甲车达到最大速度,设甲乙两车再经过时间t两车速度相等,则解得故C错误;D.两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此时故D正确。故选BD。【分析】 (1)解题方法需通过v-t图斜率求加速度,面积求位移;识别两车速度相等时为距离极值点;隐含条件是两车总位移相同(停止时车头平齐);(2)易错点包括误判最大速度比例、混淆加速与减速阶段的时间分配;注意v-t图中斜率符号反映加速度方向,需结合运动阶段分析。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16.实验题(I、Ⅱ两题)I.在如图甲所示的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1)某同学选用了如图乙所示的打点计时器,它的工作电源是__________;A.交流 B.直流 C.交流约为 D.直流约为(2)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A.在释放小车前,小车要靠近打点计时器B.打点计时器应放在长木板的有滑轮一端C.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D.把木板一端稍微抬高平衡小车运动过程受到的阻力(3)实验中,把打点计时器接交流电,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A、B、C、D、E为我们在纸带上所选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之间有四个点未画出,各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则在打D点时,小车的速度为 ,并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计算结果都保留两位有效数字)(4)小明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甲和乙两个物体的运动,分别得到2条纸带。对每条纸带,均选择合适的点作为第一个计数点,再依次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并在各计数点处将其剪断,然后将这些剪断的纸条粘贴在相同的坐标纸上,最后将纸条上端中心连起来,如图甲、乙所示。由图可判断__________。A.乙物体的加速度比甲大B.两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C.打第三个计数点时,甲物体的速度比乙大D.打第一个计数点时,甲物体的速度有可能为零(5)Ⅱ.用打点计时器可测纸带运动的时间和位移。下面是没有按操作顺序写的不完整的实验步骤,按照你对实验的理解,在各步骤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内容,然后根据实际操作的合理步骤,将各步骤的字母代号按顺序写在空白处。A.在电磁打点计时器两接线柱上分别接导线,导线另一端分别接交流电源的两接线柱B.把电磁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让纸带穿过 ,并压在 下面C.用刻度尺测量从计时开始点到最后一个点间的距离D.切断电源,取下纸带,如果共有n个清晰的点,则这段纸带记录的时间 E.打开电源开关,再用手水平地拉动纸带,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F.利用公式计算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是 。【答案】(1)A(2)A;C(3);0.40(4)A(5)限位孔;复写纸;;ABEDCF【知识点】加速度;图象法;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瞬时速度;运动学 v-t 图象【解析】【解答】(1) A . 打点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电磁式通常为4-6V,电火花式为220V,故A正确;B . 直流电源没有计时作用,故B错误;C . 不是交流电源电磁式,电火花式为220V,故B错误;D . 直流电源没有计时作用,故D错误;故选A。(2) A . 释放小车前靠近打点计时器,确保充分利用纸带,故A正确;B . 打点计时器应固定在长木板无滑轮一端(避免纸带缠绕),故B错误;C . 先通电后释放小车,保证打点完整,故C正确;D . 本实验无需平衡阻力(研究速度变化,非牛顿定律实验),故D错误。故选AC。(3)[1]把打点计时器接50Hz交流电,相邻计数点之间0.02s,有四个点未画出,则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为,则在打D点时,小车的速度为[2]小车的加速度大小(4)A.切断纸带得这一段时间内的位移,斜率看增量易算加速度,单位时间内的位移为速度,具有速度的作用,得到的直线斜率反映加速度大小,可知乙物体的加速度比甲大,故A正确;B.由图可知,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增大的一样多,甲乙均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C.第三个计数点时为1到5点的平均速度,t为0.1s,x2表示第三点前位移x3表示第三点后位移,,又,解得,故C错误;D.甲物体的速度看甲图图像在纵轴上的截距,打第一个计数点时不为零,所以,速度不可能为零。故D错误。故选A。(5)[1][2]B.把电磁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让纸带穿过限位孔,并压在复写纸下面。故1空填限位孔,2空填复写纸;[3]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间隔为间隔比点数少一个,则这段纸带记录的时间故3空填0.02(n-1);[4]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是ABEDCF。【分析】(1)打点计时器需用交流电;纸带处理需用逐差法求加速度;隐含条件:相邻计数点时间间隔 T=0.1s(每5点取1计数点);扩展知识:纸带剪贴法可直观比较加速度(斜率反映加速度大小)。(2)易错点:混淆电磁式与电火花式打点计时器的电源电压;误将纸带剪贴图的斜率当作速度(实际为加速度);忽略每5个点取1计数点导致时间间隔算错(应为0.1s)。(1)图中所示为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应使用过220V交流电源。故选A。(2)A.在释放小车前,小车要靠近打点计时器,确保打出更多的点迹。故A正确;B.打点计时器应放在长木板的没有滑轮一端。故B错误;C.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故C正确;D.本实验没有必要平衡小车运动过程受到的阻力。故D错误。故选AC。(3)[1]把打点计时器接50Hz交流电,相邻计数点之间有四个点未画出,则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为则在打D点时,小车的速度为[2]小车的加速度大小(4)A.将纸条上端中心连起来,得到的直线是纸带的v-t图像,斜率表示加速度,可知乙物体的加速度比甲大。故A正确;B.由图可知,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增大的一样多,甲乙均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C.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打第三个计数点时,有,又,解得故C错误;D.甲图图像在纵轴上的截距不为零,所以打第一个计数点时,甲物体的速度不可能为零。故D错误。故选A。(5)[1][2]B.把电磁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让纸带穿过限位孔,并压在复写纸下面。[3]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间隔为D.切断电源,取下纸带,如果共有n个清晰的点,则这段纸带记录的时间[4]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是ABEDCF。17.一辆汽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10s,然后以1m/s2的加速度匀加速行驶10s,求:(1)汽车在第20s末的速度大小;(2)在题给坐标中画出汽车在这20s内的v-t图线并标出必要的坐标值;(3)汽车在这20s内的位移是多大 【答案】【解答】(1)由题意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知汽车在第20s末的速度大小(2)汽车匀速运动速度图线是平行于横轴的直线,时间10s,大小10m/s,接着做时间10s加速度大小为1m/s2的匀加速运动,20s末时刻物体的速度大小为20m/s,这段图线是倾斜的直线,画出图象如图(3)前10s内位移根据图象面积表示位移,10~20s内所以汽车在20s内位移(1)20m/s;(2)见详解;(3)250m【知识点】位移与路程;图象法;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运动学 v-t 图象【解析】【分析】 (1)本题分为匀速和匀加速两段运动,需分段计算速度与位移;明确两阶段的初速度、加速度和时间;单位统一(36 km/h需转换为10 m/s);(2)未换算单位导致速度错误;混淆匀速与加速段的时间范围;v-t图画错斜率或坐标值;位移计算漏掉匀速段或误用公式。18.如图所示,滑块在钩码的牵引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滑块上安装的遮光板的宽度为d=2.4mm,数字毫秒计记录了遮光板通过光电门1的时间为,通过光电门2的时间为。已知滑块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用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表示瞬时速度)求:(1)滑块通过光电门1和光电门2时的速度大小;(2)遮光板从开始遮住光电门1到开始遮住光电门2的时间。【答案】【解答】(1)单位位移的时间表示为速度,用遮光板起到切割位移的时间作用,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也可以表示为瞬时速度,滑块通过光电门1时的速度大小为滑块通过门2时的速度大小为(2)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可得遮光板从开始遮住光电门1到开始遮住光电门2的时间为(1),;(2)【知识点】加速度;等效法;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解析】【分析】 (1)本题利用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近似代替瞬时速度,需明确遮光板宽度d与时间的关系;理解匀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等效性(当时间极短时);隐含条件是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极短;(2)易错点:注意题目中未给出具体时间数据(需用符号表示);混淆遮光板完全通过光电门与开始遮住光电门的时刻;计算时间差时忽略加速度的方向或符号。19.某有雾天气下,能见度为x=48m,若汽车刹车时加速度为a=-6m/s2(运动方向为正方向),为避免与前方停在路中的故障车相撞。(1)若不考虑司机的反应时间,汽车最多可以多大速度行驶?(2)若汽车以18m/s行驶,刹车的加速度仍为a=-6m/s2,则司机的反应时间最多为多少秒?【答案】【解答】(1)设汽车的最大安全行驶速度为,已知,汽车刹车做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位移刚好为,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和位移的关系式即速方差等于两倍加速度与位移乘积得整理得可见,若汽车行驶的速度不超过时,就可安全避免与前方停在路中的故障车相撞;(2)汽车做匀减速运动的位移为如图在司机的反应时间内,允许汽车仍然匀速行驶的距离为发现位移故司机的反应时间最长为即司机的反应时间最多(1);(2)【知识点】位移与路程;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运用;追及相遇问题【解析】【分析】 (1)本题需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关键突破点是理解刹车距离与能见度的关系;隐含条件是汽车最终速度需减至0以避免碰撞;匀变速运动公式;结合s-t图加深理解;(2)易错处:注意加速度方向(应为负值);忽略刹车距离不能超过能见度的限制;计算反应时间时未将反应时间内匀速运动的距离纳入总位移。20.如图所示,AB为空心圆管、C是可视为质点的小球,AB长度为,AB与C在同一竖直线上,空心圆管处于初始位置时,A与C之间距离,。(1)若圆筒从初始位置做自由落体运动,圆筒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2)若圆筒静止,小球从地面以初速度开始做竖直上抛运动,穿过圆筒的时间为,求小球上抛时的初速度;(3)若圆筒从初始位置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同时,小球从地面以初速度开始做竖直上抛运动①小球在圆筒落地前向上穿过圆筒,小球初速度至少多大;②小球向上穿过圆筒的时间为,小球初速度多大。【答案】(1)【解答】(1)圆筒自由落体时间位移时间加速度公式,依题意,圆筒做自由落体运动,有整理得(2)(2) 方法一,视作T为0.05s的打点计时器,位移之和为1米,位移差公式xn+xn-1=1m,xn-xn-1=0.25m,xn=0.5125m,xn-1=0.4875m,中间时刻的速度为平均速度,匀减速1s少10m/s,1秒后速度为0,此时位移在B点上方约4.5125m米处,假设从B点上方4.5125米处静止释放,总位移25.5125m落地,两者计算的初速度v0等效,方法二,以向上为速度正方向,如v-t图小球匀减速直线运动穿过静止圆筒1米用时0.1秒,如图设A速度为vA,到中间时刻0.1s除以2得0.05s,整理代入得,速度平方差等于两倍加速度乘以位移整理代入得方法三,CA,AB段都是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用两次速度平方差等于两倍加速度乘以位移,AB段用时0.1s,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计算公式计算速度差为整理得代入,代入得整理得整理得解得代入CA段,整理代入得(3)(3)①小球竖直上抛1米需要时间圆筒落地时间4.5m/s初速度上抛错过圆筒舍去,故穿过圆筒的临界条件为,21米高处圆管B经20米位移2s落在1米高处,小球上抛后下降至1米高处时间也是2s,绘制圆筒B和小球的位移与速度时间重叠图象如下,圆筒B点在(2s,1米)向下追上向下的小球;圆管的落地时间为2s,2s时圆管向下位移20米,位移式,小球2s跑1米位移式,两位移式两边同时相加得,整理得,代入数据,解方程得;②球匀减速上抛设速度为v球,筒初速为0匀加速落体设速度为v筒,速度和等于可见速度和是定值为小球的初速度①;②【知识点】等效法;临界类问题;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追及相遇问题【解析】【分析】(1)解题方法上,需区分自由落体、竖直上抛及相对运动的位移公式;突破点在于明确圆筒长度对应的时间差或位移差;隐含条件包括圆筒长度、初始高度差及时间约束;可以结合vt图st图加深理解;(2)易错点是小球穿过圆筒的临界条件(如圆筒落地前穿过)及相对速度的处理,忽略圆筒自由落体对问题的影响,忽视时间约束,误用小球单独上抛1米仅需0.45s,初速度算成4.5m/s,忽略此时圆筒上的B点离地面高度不是1米;忽略向上穿过的被动穿过是速度最小的,主动向上穿过是小球最高点接近要停止向上的速度时穿过,需要14.49m/s的初速度,相对运动位移被动在初速度10.5m/s的小球,是在下落速度低于圆筒的下落速度时候完成被动向上穿过,比主动向上要小。(1)依题意,圆筒做自由落体运动,有解得(2)依题意,小球C做竖直上抛运动,可得又联立解得(3)①小球在圆筒落地前向上穿过圆筒的临界条件是,圆管落地的瞬间小球与B点相遇;圆管的落地时间为2s,此时C恰好与B相遇,则解得②设AB空心圆管与小球C刚接触时的时间为,AB空心圆管下落的高度为小球C上升的高度为则可得设AB空心圆管与小球C刚穿过时的时间为,AB空心圆管下落的高度为小球C上升的高度为则得又联立解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原卷版).docx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