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同步单元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同步单元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高一地理上学期同步单元卷(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地球上的大气
(时量: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某剧组12月5日来到甘肃月牙泉(周围为沙丘)拍摄节目。图左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图右为月牙泉地区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节目拍摄过程中,队员感觉当地昼夜温差明显较大,其合理的解释是( )
A.②弱、③强 B.①强、③弱 C.②强、④强 D.②强、④弱
2.剧组人员还了解到这里深秋容易出现霜冻,主要是因为( )
A.①的减弱 B.③的增强 C.④的减弱 D.①的增强
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绍兴地区部分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塑料薄膜和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辐射分别是( )
A.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C.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D.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4.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 )
A.春季的晚上 B.夏季正午前后 C.秋季的早晨 D.冬季的傍晚
下图是“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ISALSCS)”,又称除霾塔,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除霾塔主体由空气导流塔(高60m、直径达10m)及玻璃集热棚两部分构成。玻璃集热棚顶部采用单双层镀膜玻璃组成,棚内设置过滤网墙,地面上铺鹅卵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符合除霾塔内外空气运动特征的是( )
A. B.
C. D.
6.“除霾塔”除霾工作效率最高的是( )
A.晴朗无风的夜晚 B.晴朗无风的白天 C.阴雨无风的白天 D.阴雨多风的夜晚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地面热量的损失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8.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着电影《中国机长》的热映,川航3U8633紧急迫降的事迹展现在大众面前。飞机从重庆起飞,在9800米高空,风挡玻璃无预警脱落,刘传建机长借助自己一百多次来回飞川藏线的经验和从业30年的技术,成功于成都迫降,拯救了全机人的生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机长迫降时面临来自大气环境的威胁可能有( )
①被风挡玻璃砸伤 ②机内温度过低 ③飞机颠簸强烈 ④太阳辐射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风挡玻璃脱落时,飞机正处于大气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近年来,山东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下图为山东某蔬菜基地塑料大棚生产示意图。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 )
A.光照太强 B.热量不足 C.日温差较小 D.年温差较小
12.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 )
A.增强地面辐射 B.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C.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D.增强地面保温
被称为高速公路“流动杀手”的团雾,大多是由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的特征。江苏省近年来由团雾引起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比例高达18%。下图是沪宁高速公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一天当中,团雾的多发时段往往是( )
A.0时至6时 B.6时至12时 C.12时至18时 D.18时至24时
14.沪宁高速公路团雾发生频率最高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1年9月25日,慈溪某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庐山上傍晚的晚霞(下左图)。下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该学生拍摄的庐山晚霞,这种现象出现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臭氧层
16.晚霞的形成与右图中相关的环节是( )
A.①大气反射 B.②大气吸收 C.③大气散射 D.④大气逆辐射
当地时间6月29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阿贡火山再次爆发。受到火山灰的影响,巴厘岛国际机场在6月29日被关闭。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当地机场被关闭主要是因为火山灰进入到了大气层中的( )
A.对流层和平流层 B.平流层和中间层 C.中间层和热层 D.热层和对流层
18.火山爆发后造成当地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雾凇通称“树挂”,是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形成的冰晶。我国松花江沿岸能看到规模大、时间久的雾凇奇观。结合下图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19.松花江雾凇奇观集中出现的时间是( )
A.3月~5月 B.7月~9月
C.10月~12月 D.12月~次年2月
20.最有利于松花江雾凇形成的天气是( )
A.晴朗大风的白天 B.晴朗微风的夜晚
C.风雨交加的夜晚 D.细雨蒙蒙的白天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300米,晴朗的天空非常湛蓝。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材料二、下图示意香格里拉房屋模型。
(1)分析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4分)
(2)分析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4分)
(3)利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暖棚是怎样通过1、2两个通风口使内室增温的。(4分)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 热岛强度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兰州市区位于黄河河谷之中,周围群山环抱。其城市建设速度和扩展速度迅猛,1978年城市化水平为45.6%,2010年时已经达到62.7%,热岛效应逐渐增强。下图是兰州市某日热岛强度变化统计图。
(1)描述兰州该日热岛效应的变化规律。(2分)
(2)说明兰州该日正午前后城区气温低于郊区的原因。(4分)
(3)推测兰州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并说明理由。(4分)
(4)从下垫面性质改变角度,阐释城市化对热岛效应的影响。(4分)
2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城市热岛强度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我国东部某滨海城市的热岛强度变化。下图为同学们根据数据绘制的该城市多年平均和某次冬季强降雪后热岛强度变化图。
(1)依据图中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曲线,说出该城市7时、17时城区与郊区之间风的异同。(2分)
(2)分析城市市区和郊区气温差异的原因。(2分)
(3)图中显示,冬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较多年平均整体加强,分析其可能原因。(4分)
同学们了解到该城市同时受日周期海陆风的影响,且某时段的风向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
(4)绘制该时段海陆间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解释其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的原因。(4分)
同学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热岛效应可能导致城市能耗加大、大气污染加剧等问题。
(5)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合理措施。(2分)高一地理上学期同步单元卷(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地球上的大气
(时量: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某剧组12月5日来到甘肃月牙泉(周围为沙丘)拍摄节目。图左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图右为月牙泉地区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节目拍摄过程中,队员感觉当地昼夜温差明显较大,其合理的解释是( )
A.②弱、③强 B.①强、③弱 C.②强、④强 D.②强、④弱
2.剧组人员还了解到这里深秋容易出现霜冻,主要是因为( )
A.①的减弱 B.③的增强 C.④的减弱 D.①的增强
【答案】1.D 2.C
【解析】1.分析图形信息可知:①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被大气削弱后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甘肃月牙泉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空气能见度高,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即②强,白天气温高;夜间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大气逆辐射弱,即④弱,夜间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故选D。
2.分析图形信息可知:①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被大气削弱后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深秋冷高压势力越来越强,天气晴朗,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大气逆辐射越来越弱,即④不断减弱,容易发生霜冻。与①③关系不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绍兴地区部分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塑料薄膜和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辐射分别是( )
A.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C.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D.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4.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 )
A.春季的晚上 B.夏季正午前后 C.秋季的早晨 D.冬季的傍晚
【答案】3.A 4.B
【解析】3.图中塑料薄膜对太阳辐射是透明的,消弱很少。对地面辐射是隔热层,减少地面辐射热量损失,从而起到保温作用,直接影响的是地面辐射。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是太阳辐射,削弱太阳辐射作用明显,对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影响很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黑色尼龙网的主要作用是削弱太阳辐射。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夏季午后,此时段太阳辐射最强,容易将作物晒伤,B正确。春季晚上没有太阳辐射,A错误。秋季早晨、冬季傍晚太阳辐射弱,C、D错误。故选B。
下图是“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ISALSCS)”,又称除霾塔,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除霾塔主体由空气导流塔(高60m、直径达10m)及玻璃集热棚两部分构成。玻璃集热棚顶部采用单双层镀膜玻璃组成,棚内设置过滤网墙,地面上铺鹅卵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符合除霾塔内外空气运动特征的是( )
A. B.
C. D.
6.“除霾塔”除霾工作效率最高的是( )
A.晴朗无风的夜晚 B.晴朗无风的白天 C.阴雨无风的白天 D.阴雨多风的夜晚
【答案】5.B 6.A
【解析】5.除霾塔由空气导流塔及玻璃集热棚两部分构成,下部的玻璃集热棚利于阳光摄入,地面铺设大量鹅卵石,在白天可以起到快速吸热的作用,使得集热棚内部温度上升,集热棚内气流延空气导流塔呈上升运动, A、C选项错误。由于集热棚鹅卵石气温上升,集热棚内部形成低压,集热棚两侧气流向中心运动,B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故选B。
6.除霾塔除霾利用的是热力环流相关原理,主要是集热塔受热使气流上升,使近地面空气向集热棚运动,在棚内设置过滤网将尘埃过滤。晴天太阳辐射强,集热塔吸热效果比阴天吸热效果更好,产生上升气流更强,C、D选项错误。处于塔基周围的集热棚表面采用单双层镀膜玻璃,并在底部铺设鹅卵石来起到白天收集热量及反射部分太阳光,夜间主动散热的作用加热空气,而受热的空气通过导流墙进入到导流塔内形成气流流动,此时,气流中的气态污染物首先通过过滤装置滤除颗粒物,最后通过塔顶端进入空气中,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由于夜间集热塔内部热源与周边温差更明显,气流运动更突出,故除霾效果晴朗夜间更好, 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故选A。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地面热量的损失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8.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答案】7.A 8.C
【解析】7.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抑制地面热量与外界的交换,有效地减弱地面热量的损失,起到保温作用,而不是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A正确,D错。地膜直接覆盖于地面,无法增强大气逆辐射,B错。地膜无法增加太阳辐射的总量,C错。故选A。
8.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C正确。夏季地温较高,不需要通过地膜来保持地温,更不需要增加太阳辐射的吸收来进一步增加地温,AD错。反射太阳辐射以降低地温不是其主要目的,B错。故选C。
着电影《中国机长》的热映,川航3U8633紧急迫降的事迹展现在大众面前。飞机从重庆起飞,在9800米高空,风挡玻璃无预警脱落,刘传建机长借助自己一百多次来回飞川藏线的经验和从业30年的技术,成功于成都迫降,拯救了全机人的生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机长迫降时面临来自大气环境的威胁可能有( )
①被风挡玻璃砸伤 ②机内温度过低 ③飞机颠簸强烈 ④太阳辐射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风挡玻璃脱落时,飞机正处于大气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答案】9.C 10.A
【解析】9.风挡玻璃已脱落,不会被砸伤,且不属于来自大气环境的威胁,①错误。当飞机的挡风玻璃脱落时为9800米的高空,飞机内的温度是非常低的,机内温度过低是机长迫降是面临的困难,②正确。在对流层,天气复杂多变,飞机颠簸强烈,可知,飞机颠簸强烈是机长迫降时面临的困难,③正确。太阳辐射强对飞机的影响不大,短时间内对舱内人员影响不大,不会影响飞机迫降,④错误,C正确。其他答案选项组合错误,A、B、D错误。故选C。
10.材料指出,“在9800米高空,风挡玻璃无预警脱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的平均高度为12千米,且四川盆地纬度相对较低,对流层厚度大于9800米,因此该高度位于对流层,A正确。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B、C、D错误,故选A。
近年来,山东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下图为山东某蔬菜基地塑料大棚生产示意图。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 )
A.光照太强 B.热量不足 C.日温差较小 D.年温差较小
12.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 )
A.增强地面辐射 B.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C.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D.增强地面保温
【答案】11.C 12.C
【分析】11.大棚的光照没有自然光照强,A错误;大棚起到保温作用,大棚内气温高,热量充足,B错误;塑料大棚使得晚上大棚内的温度不会太低,日较差相对较小,而晚上温度高,蔬菜的呼吸作用比较强,消耗的能量比较多,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故品质相对差,C正确;大棚内的年较差大小对蔬菜的质量影响不大,D错误。故本题选C。
12.在大棚内洒水,增加空气湿度,有利于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增强大气的逆辐射,C正确;地面辐射强度由地面温度决定,傍晚往大棚内洒水不能直接提高地面温度,不会增强地面辐射,A错误;大气对地面辐射是先吸收增温,然后再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回地面,不存在反射地面辐射的情况,故B选项错误;地面保温是通过增强大气逆辐射来实现的,而不是靠直接向地面浇水来实现(水分蒸发分吸收地面热量),故D选项错误。故选C。
被称为高速公路“流动杀手”的团雾,大多是由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的特征。江苏省近年来由团雾引起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比例高达18%。下图是沪宁高速公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一天当中,团雾的多发时段往往是( )
A.0时至6时 B.6时至12时 C.12时至18时 D.18时至24时
14.沪宁高速公路团雾发生频率最高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3.A 14.C
【分析】13.团雾是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导致大气中水汽凝结成雾。据材料可知,团雾是由于地面辐射形成逆温而导致。在夜晚,地面不断的释放热量,导致近地面气温下降,后半夜气温更低,容易形成逆温,而出现团雾。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雾的形成条件之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因此空气湿度大的地区团雾浓度更高、能见度更低、发生频率更大。在河湖附近、低洼地段的高速公路,区域内空气湿度大,团雾发生频率更高。据图可知,③位于太湖附近,水汽较其他三个地点更为丰富,团雾发生频率更高,故选C。
2021年9月25日,慈溪某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庐山上傍晚的晚霞(下左图)。下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该学生拍摄的庐山晚霞,这种现象出现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臭氧层
16.晚霞的形成与右图中相关的环节是( )
A.①大气反射 B.②大气吸收 C.③大气散射 D.④大气逆辐射
【答案】15.A 16.C
【分析】15.由图可知,晚霞中有大量红色云块。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臭氧层(位于平流层)各大气层中,只有对流层有大量水汽和尘埃,加上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容易凝结成云,其它层次水汽和尘埃稀少,因此缺乏云形成必要的条件,不易形成大量云块,因此该学生拍摄的庐山上傍晚的晚霞,这种现象出现在对流层,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16.读右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大气逆辐射。由题干信息表明,庐山上傍晚的晚霞,是日落前后,光线斜射到达地面,太阳高度角较小,这时阳光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厚度增加。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甚至绿色光等,在穿越大气的过程中早已被散射得所剩无几,余下波长较长的红色、黄色、橙色光能够透过大气,如果有较薄云层,云块也只能透过橙、黄、红色的可见光,从而形成图中的晚霞景观。由此判断,晚霞的形成与大气散射(③)密切相关,与大气吸收(①)、大气反射(②)、大气逆辐射(④)形成晚霞关系不大,C符合题意,故本题排除ABD三项,选C。
当地时间6月29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阿贡火山再次爆发。受到火山灰的影响,巴厘岛国际机场在6月29日被关闭。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当地机场被关闭主要是因为火山灰进入到了大气层中的( )
A.对流层和平流层 B.平流层和中间层 C.中间层和热层 D.热层和对流层
18.火山爆发后造成当地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答案】17.A 18.D
【分析】17.飞机在对流层起飞,在平流层飞行。大规模的火山爆发造成当地机场被关闭,这主要是因为火山灰进入到了大气层中的对流层和平流层,A项正确,中间层和热层均位于平流层之上,不是飞机飞行的高度,BCD项错误。故选A。
18.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A项错误。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B项错误。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高,C项错误。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火山灰会削弱太阳的短波辐射,使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造成地表温度下降,D项正确,故选D。
雾凇通称“树挂”,是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形成的冰晶。我国松花江沿岸能看到规模大、时间久的雾凇奇观。结合下图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19.松花江雾凇奇观集中出现的时间是( )
A.3月~5月 B.7月~9月
C.10月~12月 D.12月~次年2月
20.最有利于松花江雾凇形成的天气是( )
A.晴朗大风的白天 B.晴朗微风的夜晚
C.风雨交加的夜晚 D.细雨蒙蒙的白天
【答案】19.D 20.B
【分析】19.由所学知识可知,雾凇形成需要满足气温低、水汽充足两个条件;3月~5月气温逐渐回暖,形成雾凇的气温条件较差,A错误。7月~9月,正值北半球的夏季,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不会出现雾凇天气,B错误。12月~次年2月,正值北半球的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松花江雾凇奇观集中出现的时间,D正确。10月~12月属于初冬季节,虽然可能出现雾凇但不如深冬季节频繁,C错误。故选D。
20.由所学知识可知,风力大水汽不易集中,导致该区域空气中水汽不足难以形成雾凇,A错误。风雨交加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高不利于水汽凝结成雾凇,C错误。细雨蒙蒙的白天昼夜温差小,气温不符合雾凇形成条件,D错误。晴朗微风的夜晚因大气较为稀薄,逆辐射弱地面附近较为寒冷且水汽集中有利于雾凇的形成,B正确。故选B。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300米,晴朗的天空非常湛蓝。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材料二、下图示意香格里拉房屋模型。
(1)分析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4分)
(2)分析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4分)
(3)利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暖棚是怎样通过1、2两个通风口使内室增温的。(4分)
【答案】(1)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白天太阳辐射强。但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
(2)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所以暖棚内温度较高。
(3)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分析】(1)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应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据材料可知,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高,空气稀薄,多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再加上香格里拉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因此白天太阳辐射强。但因海拔高,空气稀薄,晚上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因此气温较低。
(2)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太阳短波辐射能绝大部分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从棚内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起到保温作用。所以棚内的温度高。
(3)热力环流原理是近地面大气受热上升形成低气压,冷却下沉形成高气压,高空和近地面高低气压相反,同一水平高度处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据图可知,通风口1在上,通风口2在下。暖棚受热之后空气膨胀上升,上方形成高压,下方气压降低。而内室受热相对较少,空气收缩下沉,上方形成低压,下方气压升高。由于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因此上层空气由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暖棚流动,从而形成热力环流,使内室增温。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 热岛强度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兰州市区位于黄河河谷之中,周围群山环抱。其城市建设速度和扩展速度迅猛,1978年城市化水平为45.6%,2010年时已经达到62.7%,热岛效应逐渐增强。下图是兰州市某日热岛强度变化统计图。
(1)描述兰州该日热岛效应的变化规律。(2分)
(2)说明兰州该日正午前后城区气温低于郊区的原因。(4分)
(3)推测兰州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并说明理由。(4分)
(4)从下垫面性质改变角度,阐释城市化对热岛效应的影响。(4分)
【答案】(1)夜间强,白昼弱;子夜前后最强,正午前后最弱。
(2)正午前后,太阳辐射最强烈,大气对流作用增强,利于散热;城市与郊区热力环流加强,城郊温差减小;郊区盛行下沉气流增温且不利于散热,从而导致城区气温低于郊区。
(3)冬季。理由:冬季受冷气团控制,天气稳定,有利于热岛的形成与发展;受山谷地形影响,冬季逆温层加厚,不利于城市散热;冬季正值供暖期,排放废热多;冬季取暖燃煤污染物排放量大,使得城区大气逆辐射增强,地表收入热量多。
(4)城市人工建筑物增多,绿地和水体减少,地表含水量少,地表热容量减小;城市地面和建筑物对太阳辐射反射率较低,吸收率加大;城市下垫面粗糙度增大,对风的阻力增大,风速降低,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增强。
【分析】(1)“热岛强度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数值越大,表示热岛强度越强,数值越小,表示热岛强度越弱。读图可知,兰州该日热岛效应夜间比较强,而白天比较弱;热岛效应最强出现在子夜前后,最弱出现在正午前后。
(2)兰州该日正午前后城区气温低于郊区的原因可结合热力环流知识,从城市散热、郊区增温角度分析。正午前后,太阳高度角最大,太阳辐射最强,大气的对流运动增强,利于城区散热;随着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加强,城郊气流交换增强,进而导致城郊温差减小;郊区盛行下沉气流,下沉气流容易增温且不利于散热,从而导致郊区气温较高。
(3)本题可从气流运动、人为放热、大气保温效应等方面分析,要注意地形的影响。冬季兰州受冷气团控制,天气稳定,有利于热岛的形成与发展;兰州市区位于黄河河谷之中,受地形影响,冬季容易出现较厚的逆温层,阻碍城市散热;冬季兰州气温低,燃煤取暖导致废热排放较多;煤炭燃烧过程中排放大量污染物,加重城市污染,导致城区大气逆辐射增强,兰州热岛效应增强。
(4)本题可从地表热容量、地面和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风力大小等角度来分析。兰州城市建设速度和扩展速度迅猛,受其影响,城市人工建筑物增多,绿地和水体减少,地表径流的下渗减少,导致地表含水量少,地表热容量减小;城市硬化地面和建筑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加大,导致近地面气温升高;城市建筑高低不一,下垫面粗糙度增大,对风的阻力增大,市区内部风力较小,不利于城市热量的散失,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增强。
2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城市热岛强度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我国东部某滨海城市的热岛强度变化。下图为同学们根据数据绘制的该城市多年平均和某次冬季强降雪后热岛强度变化图。
(1)依据图中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曲线,说出该城市7时、17时城区与郊区之间风的异同。(2分)
(2)分析城市市区和郊区气温差异的原因。(2分)
(3)图中显示,冬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较多年平均整体加强,分析其可能原因。(4分)
同学们了解到该城市同时受日周期海陆风的影响,且某时段的风向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
(4)绘制该时段海陆间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解释其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的原因。(4分)
同学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热岛效应可能导致城市能耗加大、大气污染加剧等问题。
(5)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合理措施。(2分)
【答案】(1)风向相同,由郊区吹向城区;风速不同,7时的风速大于17时的风速。
(2)城市中心区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递的热量多;城市中心区人口、产业密集,车流量大,排放的废热多,使城市中心区气温高于郊区;城区建筑高大密集不利于热量的扩散。
(3)强降雪后,郊区地面多被积雪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较强,积雪融化吸收热量,气温降幅较大;城区积雪清理较及时,人工制热较多,气温降幅较小;城区与郊区之间的气温差值加大,因而城市热岛强度加大。
(4)绘图如下:
原因:白天受海风影响,海风从气温较低的海洋吹来,对城区具有降温作用,从而降低城市热岛强度。
(5)从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及城市发展等角度提出措施,如增加城市绿地、水体面积,建设城市绿色通风廊道;分散城市中心人口、产业等。
【分析】(1)从图中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曲线可知,该城市7时热岛效应强度较大,且强度变小、17时城市热岛强度较小且强度变大,所以7时的风速大于17时的风速,城区温度高,气压低,郊区气压高,风向由郊区吹向城区。
(2)城市市区与郊区的气温差异要从城市的人口分布、热量排放与建筑高度的方面回答。城市中心区人口众多,产业密集,居民生活、生产、交通工具大量消耗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人为(废)热;城市中心区建筑高大且密集,阻碍空气流动,不易通风散热;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递的热量多,导致城市中心区气温高于郊区;相反,郊区人口分布较少、热量排放少、建筑物低,硬化程度小,空气流动顺畅,有利于通风散热,气温低于市区。
(3)冬季强降雪后,气温下降,城市取暖需求增加,城市废热排放增多,且城市为了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运行的需要,清理积雪较为及时,气温下降较慢;郊区白雪覆盖,对太阳辐射反射率较强,且积雪融化吸收热量,气温下降较快;从而导致城郊之间气温差值增大,热岛强度增强。
(4)由材料可知,某时段的风向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说明,该时段,海陆风应当是由气温较低的海洋吹向陆地,能够有效的给城区降温。城区的废热排放较多,气温高,气压低,郊区和海洋气压高,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区,高空气流由城区流向郊区。图如下:
(5)从减少排放废热的角度,城市规划当中应当对市中心的产业和人口等适当进行分散,市中心增加城市绿地和湿地等,从加快废热的散失角度,应当规划城市的通风廊道,对建筑物的高度和格局进行规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