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育才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自主作业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育才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自主作业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重庆育才中学教育集团初2025届初三(上)第二次自主作业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很多民间地理学者,涌现出大批边疆史地著作,如曹延杰的《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东偏纪要》《东三省舆地图说》,姚文栋的《云南勘界筹边记》,薛福成的《滇缅划界图说》等等。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官方关注边疆危机 B. 地理学的研究兴起
C. 民族意识日益增强 D. 学习西方成为潮流
2. 发掘地方历史资源有助于我们以乡土历史为依托,由点及面地认识历史脉络。小陶子同学收集整理了以下历史资源包,他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重庆洋炮局 其前身为1862年创办的上海洋炮局 宋育仁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巴蜀维新领袖 《新蜀报》 川渝新文化运动旗帜刊物
A. 反侵略反封建革命运动
B. 中国经济社会近代化的探索
C.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思想文化解放运动的兴起
3. 《解放军报》曾在纪念遵义会议76周年之际,发表了一篇题为《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的“成人礼”》的文章。文章标题中的“成人礼”旨在强调遵义会议( )
A.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解决革命问题的开始
B. 彻底纠正了博古和李德的“左”倾错误军事路线
C.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正确路线的领导
D.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 小陶子同学在中国近代史的复习过程中对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进行了专题梳理,并摘抄了部分笔记,综合分析以下笔记内容我们可以得出( )
1927年《井冈山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以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A. 土地政策的调整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B. 中共坚持实施消灭地主阶级的土地政策
C.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工业化的发展
D. 中共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土地政策
5. 重庆“伍舒芳”是一家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如图是“伍舒芳·万应狗皮膏”的包装,其可用于研究( )
“伍舒芳”老字号包装 1956年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
C.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D.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6. 亚投行(AIIB)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成立十年来亚投行不仅持续深化了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合作,还逐渐扩大其全球影响力。其投资领域已经覆盖了能源、交通、通信等多个关键领域,极大地推动了亚洲乃至全球的基础设施建设。这说明中国( )
A.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B 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C. 积极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7. 文字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文字的不同体现出国家和书面表达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现在找到了下面四种人类早期文字,据此反映出( )
A. 文明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密切联系 B. 世界文明发展具有多元化特点
C. 不同区域文明产生时代具有同期性 D. 古代亚非拉地区文明成就斐然
8.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生动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实际上书是由阿拉伯及其附近地区的各国人民集体创作而成,记录的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希腊、埃及、波斯、两河流域。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
A. 连接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 B. 创造了独特的伊斯兰文化
C. 继承发展了世界文明成果 D. 实现了阿拉伯文明的传承
9. 中世纪西欧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被控告对领主运草的任务没有完成,而他们坚持没有违反义务规定,于是向法庭申诉,法庭依据习惯法确认:佃农有义务在草地里或领主院中将牧草垛起,但没有义务将牧草装上马车,最终领主败诉。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 庄园法庭是实现庄园公平正义的机构 B. 庄园法庭有时候可以维护佃户的权益
C. 庄园法庭是维护领主经济利益的工具 D. 西欧庄园是独立自主的政治经济单位
10. 构建知识结构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结构图中空白处最应该填( )
A 商品经济持续稳步发展
B. 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C. 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
D. 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11. 运用多维视角评价同一历史现象,能够使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更透彻。下表所列为不同视角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分析。这一历史事件是( )
经济视角——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结果 文明视角——各种文明相互交流碰撞发展 全球视角——世界从彼此分散走向整体 社会视角——促进物种交流丰富人民生活
A. 亚历山大东征 B. 罗马帝国的扩张
C. 新航路的开辟 D.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12. 下列是美国18世纪70年代某一历史事件的发展示意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图中b处的事件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B. 图中遇到的阻力F2是英国的殖民统治
C. 图中c处事件的发生宣告了美国的诞生
D. 图中推力F1是指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13. 19世纪中后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下图是该时期无产阶级斗争历程示意图。综合分析该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表明了工业革命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B. 阐明了巴黎公社是工业革命的必然产物
C. 反映了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的曲折性
D.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及影响
14. 在化学、金属等传统男性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中,德国女性所占的比例从1914年前的22%猛增到1918年的38%。德国女性在全部领域中的就业比重更是在这短短四年中增长了17%,远远超过了19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就业比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妇女地位的极大提高 B. 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
C. 传统观念的明显转变 D. 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
15.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京汉铁路大罢工提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
B.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 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有助于维护法兰克王国的统治
D. 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7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自治城市的出现,大学成为中世纪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城市和商业发展迅速的意大利出现了最早的世俗大学——博洛尼亚大学,随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一大批著名大学先后在西欧各地建立起来。中世纪的大学完全实行自治,它们都是社会实际需要的自然产物。在大学,学生不再以神学为主,而要学习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自然科学知识、古典知识和伊斯兰文化都成为学习对象。到中世纪末,欧洲大学已发展成为开展学术研究,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机构。中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大学无疑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种创举。正是由于大学的出现,西方在世界科学文化发展中的领先地位才得到了确定。
——摘编自【德】亚历山大·布坦斯吉《巴黎大学与中世纪的外国人》
材料二 1937年8月,中共发表《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提出要“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的的新制度、新课程,实行普及的、义务的、免费的教育方案,提高人民民族觉悟的程度”。1938年,毛泽东指出:“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并决定实现“改订学制”“创设并扩大增强各种干部学校”及“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等文化教育政策。1940年,毛泽东在《关于文化教育政策》中提道:“应容许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教育家、文化人、记者、学者、技术家来根据地和我们合作。”……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两年时间内,边区增加了2万以上的非文盲。小学的学生数量由1937年的约2000人增加至1939年的20401人。
——摘编自李斌、张应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教育工作方针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设立并且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国家特别关怀青年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 九年制义务教育写入了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从而使普及义务教育有了专门的法律保障,我国基础教育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我国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进入“优质均衡”阶段。基础教育正着眼于人民群众获得过程的品质、获得结果的满意度,全面系统地提升质量,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向着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的目标不断靠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1954年9月 1986年 2017年 2022年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不涉及”。
A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和专业设置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B大学的兴起使西方确立了在世界科技文化中的领先地位。
C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大学诞生和发展的条件。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面抗战时期中共教育改革工作的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三,归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践行的教育发展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能够办好教育的原因。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重大决策的认识。
17. 音乐源于生活,是灵魂深处的语言,是人类文化的凝结。育才中学音乐社团以“历史的回声·时代的镜像”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 识音乐理论】
波爱修斯 欧洲中世纪音乐理论家 约翰内斯·廷克托里斯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理论家、作曲家
理论1:认为最和谐的音乐是“宇宙音乐”,处在最低等级的音乐是“乐器的音乐”,忽视作曲家的作用。 理论2:肯定作曲家是“新旋律的创造者”,强调能在人的耳朵里产生快乐感觉的音乐才是好音乐。
——摘编自《对位艺术》《西方音乐美学史》《音乐术语词典》
【任务二 感音乐力量】
法国路易十六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在新兴资产阶级的号召下,马赛市民高唱着马赛曲向前进发,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马赛曲》也成为了鼓舞斗志的赞歌。1879年,法国政府确定《马赛曲》为国歌。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不作亡国奴”的吼声唤起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忱。田汉、聂耳于1935年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表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1949年9月,《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
【任务三 赏音乐之美】
《时代 前进》封面 “前进,前进,同志们,社会主义工业竞赛正向我们招手,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向着新的记录前进!前进!……”伴随着快速激昂的旋律,位于乌拉尔地区的冶金联合工厂一天的工作开始了。这首由前苏联作曲家格奥尔基·斯维里多夫所创作的组曲《时代 前进》反映了苏联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工人们努力生产建设祖国的火热场景。
《在希望的田野上》歌词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1981年初,作曲家陈晓光赴安徽、四川、广东等地农村深入调研。陈晓光亲眼见到乡亲们用辛勤汗水改变着家乡面貌;亲耳听到农民在实行“包产到户”后最真切朴素的表达。面对蒸蒸日上的祖国大地,陈晓光创作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音乐经典……
(1)根据以上材料,比较两位音乐家理论有何不同。小陶子同学还想了解约翰内斯·廷克托里斯所处时期的艺术成就,请你结合所学为他推荐一例代表作品。并说明推荐理由
(2)根据任务二的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
A《马赛曲》鼓舞了法国人民的革命斗志,是研究法国大革命历史的重要文献史料。
B“《义勇军进行曲》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的表述属于历史解释。
(3)根据任务二中两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提炼一个唯物史观的相关观点。
(4)根据任务三的图文信息,概括两首歌曲所表达的共同感情。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首歌曲分析其展现的时代背景。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音乐与时代的关系。
18. 阅读下列材料: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用态-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提升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如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摘编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新年(2024年)首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重庆育才中学教育集团初2025届初三(上)第二次自主作业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7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题答案】
【答案】(1)A错误;B正确;C不涉及。
(2)①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繁荣;② 自治城市的出现提供自由环境;③ 社会实际需求(如培养专业人才);④ 文化交融(学习古典知识、伊斯兰文化等)。
(3)① 提高民众文化水平和民族觉悟;② 动员全民抗战,增强救国力量,服务于战争需要;③ 团结各阶层人士,扩大统一战线。
(4)理念:① 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② 依法治教,推进义务教育;③ 追求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④ 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原因:① 国家重视教育战略地位(立法、政策支持);② 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③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集中资源办大事;④ 教育方针与时俱进,符合国情需求。
(5)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② 教育需服务国家战略;③ 教育要立足公平与质量;④ 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
【17题答案】
【答案】(1)波爱修斯的理论强调“宇宙音乐”最和谐,轻视“乐器的音乐”,忽视作曲家的作用;约翰内斯·廷克托里斯的理论肯定作曲家是“新旋律的创造者”,重视作曲家的创造性和音乐的听觉感受。推荐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理由:《蒙娜丽莎》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在绘画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 (2)错误;正确。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4)对祖国建设的热爱与赞美。《在希望的田野上》: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展现了农村改革后蒸蒸日上的景象以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热爱。
(5)音乐与时代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18题答案】
【答案】观点: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
论述: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确立起“世界工厂”的地位,随着工业革命向欧美的扩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英、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使这些国家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综上所述,科技革命带来的科技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增强了国家力量,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