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件(共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件(共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校的信》 赞誉 zàn yù 瞥见 piē jiàn 制裁 zhì cái
恍若 huǎng ruò 剪影 jiǎn yǐng 荡然无存 dàng rán wú cún
绸缎 chóu duàn 劫掠 jié lüè 富丽堂皇 fù lì táng huáng
琉璃 liú lí 赃物 zāng wù 丰功伟绩 fēng gōng wěi jì
惊骇 jīng hài
读准字音
【荡然无存】:
【富丽堂皇】:
【丰功伟绩】:
【眼花缭乱】
【不可名状】
词义理解
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意为伟大的功劳和成就,泛指:对社会作出突出贡献,创造过巨大业绩 。
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初读感知
明确文章观点
内容 巴特勒上尉 雨果
写信的目的 想借大文豪雨果的名气对这次侵略加以赞美,突显自己的功劳和法国的国威。 批判劫掠并火烧圆明园的行径。
信的主要观点 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 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对中国遭遇的同情。
写信的情绪 得意 谴责,愤怒,控诉
1.巴特勒上尉给雨果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雨果的回信又表明了什么观点?完成下列表格。
2.巴特勒上尉对“远征中国”是怎样的看法?
体面
出色
光荣
赞誉
强盗
偷窃
可耻
谴责
3.作者雨果对“远征中国”又是怎样的看法?
明确文章观点——抓关键词
对比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洗劫并烧毁圆明园的野蛮行径,是强盗行为,必将受到历史的制裁。
归纳观点
作者从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初读感知
通读全文,判断结构形式
(总分总式、层进式、并列式)。
依据结构,规范组织语言。
勾画关键词句。
精读课文
概括文章内容 梳理结构思路
梳理议论性文章
结构的方法
概括文章内容 梳理结构思路
精读课文
深入探究
品味语言,明确态度,体会感情
1.作者如何展开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谴责
用“强盗”比喻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使两国政府的形象具体化、贬义化,鲜明地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和掠夺,突出表现了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的立场。
比喻论证
说理形象生动
作者在揭示联军劫掠行径部分并未直接用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语言,但是却达到了强烈谴责的效果,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深入探究
品味语言,明确态度,体会感情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写法借鉴
学习写作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将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进行比较,突出圆明园在世界上的艺术价值和地位,明确指出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亚洲文明代表”。
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
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
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
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
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
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
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
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
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
写法借鉴
学习写作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细读课文
品味语言,明确态度,体会感情
赞美了圆明园物品的珍贵
揭露了法国统治者恬不知耻的行为
暗讽当时法兰西的行为是肮脏的
对比
思辨阅读
感受作者的人道主义情怀
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
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做是不是不够“爱国”?
(1)人民立场。所谓爱国,是指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并非是指政府,尤其是当政府成为侵略者的帮凶甚至侵略的主谋的时候。因此,作者才会说“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
(2)人类高度。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圆明园确实是中国的皇家花园,但它更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所以,雨果站在人类高度盛赞这座花园,抨击侵略者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他的公正与良知。
示例二:作者是站在人类文化角度上看待劫掠圆明园这一问题的,他珍视人类文明的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这是作者人道主义、正义立场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
观点:作者并非不爱国。
示例一:雨果的立场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同人类良知站在一起。他能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指出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为人民辩护,这是他爱国的表现。他站在人民的立场,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国家的长远计,也是爱国的表现。
本文通过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抢掠并毁坏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
课文主旨
引用谬论: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
想象圆明园的神奇壮丽
规模巨大的典范恍若月宫的建筑亚洲文明的剪影
提出观点:远征中国是两名窃贼的偷窃行径
深情赞美
痛斥侵略者的焚烧劫掠
强盗的罪行
强烈的抗议
愤怒谴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板书设计
一、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文中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这封信主要表达了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毁灭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者从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课后练习
二、朗读第3段,根据作者的描述,想象一下圆明园的美。
再想一想:在雨果的心目中,圆明园具有怎样的地位
在雨果看来,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它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国家、政府的形象是抽象的,用“强盗”来比喻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使两国政府的形象具体化、贬义化,鲜明地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和掠夺,突出表明了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
三、文章的后半部分围绕着“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
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四、作者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例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请从文中再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些反语的含义和作用。
五、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 谈谈你的看法。
并非不爱国。
不忘历史,
奋发图强,
学好本领,
报效祖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