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长沙》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沁园春 长沙》教案
一、教学理念设计
本课教学设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紧扣统编版语文教材“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双线融合”的特点,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一方面,立足诗歌文本本身,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意象分析、情感体悟,感受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与思想深度,落实“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要求;另一方面,结合“青春激扬”的人文主题,链接学生的青春体验与时代语境,让学生在理解诗词内涵的同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的有机融合。
教学过程中,避免单向的知识灌输,注重创设情境、搭建支架,通过小组合作、对比阅读、拓展探究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让学生在“读—品—悟—思”的过程中,不仅读懂诗词的“景”与“情”,更能领会其中蕴含的“志”与“魂”,实现从文本解读到精神传承的升华。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并理解“沁园春”词牌的基本常识,掌握“舸、怅、寥廓、峥嵘、挥斥、激扬、粪土、遏”等重点字词的音、形、义,能准确默写全词。
把握词的格律特点(上下阕结构、押韵规律、句式长短变化),学习“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对比反衬”等表达技巧,能运用这些术语分析诗词中的具体语句。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梳理词中描绘的湘江秋景图,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能概括景物的特点及作者的观察视角(由远及近、由上到下)。
通过探究“怅寥廓”“问苍茫大地”“粪土当年万户侯”等语句的深层内涵,培养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理解青年毛泽东的理想抱负与时代担当。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词中“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意象的壮阔之美,体会毛泽东诗词“豪放雄浑”的艺术风格,提升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
结合词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经历,尝试将诗词内容转化为画面(绘画、文字描述均可),或通过朗诵表达词的情感基调,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1925年的时代背景(国民革命运动兴起、青年毛泽东的革命实践),理解诗词中蕴含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传承革命文化中的理想主义精神。
结合当代青年的使命,思考“青春的价值”与“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与时代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赏析词的上阕,梳理湘江秋景的意象群,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把握“万类霜天竞自由”所展现的生命活力。
解读词的下阕,通过“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等语句,体会作者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理解“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迈气概与“到中流击水”的壮志豪情。
(二)教学难点
理解“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深层含义——从对自然景观的赞叹过渡到对社会命运的思考,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豪放风格”背后的思想内涵,避免将诗词仅解读为单纯的写景抒情,而是理解其与革命理想、时代精神的内在关联。
引导学生将词中的“青春理想”与当代生活结合,实现从文本理解到现实思考的迁移,避免“空泛说教”,让文化传承落到实处。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一)教学方法
诵读法:采用“自由读—范读—分组读—配乐朗诵”的梯度诵读方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词的节奏、韵律与情感,实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湘江秋景视频、展示1925年青年毛泽东的照片与革命活动资料,创设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情境,帮助学生代入文本语境。
问题驱动法:设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递进式问题链(如“上阕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避免思维碎片化。
小组合作探究法:将学生分为4-6人小组,围绕“‘谁主沉浮’的‘谁’指什么?”“当代青年如何‘到中流击水’?”等探究性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合作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对比阅读法:将《沁园春 长沙》与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下阕“惜秦皇汉武”部分)对比,分析两首词在“问”的内容、理想抱负表达上的异同,深化对作者思想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包含词牌常识、创作背景、湘江秋景图、重点字词解析、问题设计、拓展资料);准备配乐(《湘江颂》纯音乐);打印《沁园春 雪》文本(用于对比阅读)。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沁园春”词牌知识、1925年中国社会状况(国民革命运动、湖南农民运动);标注不理解的字词与语句,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五、教学过程(共2课时,以下为第一课时详细设计,第二课时侧重拓展与迁移)
(一)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播放3分钟的湘江秋景纪录片(镜头聚焦岳麓山红叶、湘江船只、江面上的飞鸟与游鱼,配合舒缓的解说词,展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景之美)。
提问导入:“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湘江秋景,壮阔而灵动。100年前(1925年),一位28岁的青年,站在橘子洲头,面对同样的湘江秋色,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 长沙》。这位青年是谁?他看到这样的秋景,心中涌起的仅仅是对自然的赞叹吗?让我们走进这首词,探寻青年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并简要介绍词牌“沁园春”(双调114字,上下阕各14句,押平声韵,通常用于抒发豪迈情感)。
(二)初读感知
自由诵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词,要求:读准字音(如“舸”读gě,“遏”读è),读通句子,感受词的节奏(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停顿)。教师巡视,纠正读音与停顿不当之处。
教师范读:教师配乐(《湘江颂》)朗诵全词,注意把握情感基调——上阕舒缓中带着壮阔,下阕激昂中带着豪迈,尤其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到中流击水”处加重语气,引导学生关注情感变化。
分组齐读: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读上阕,一组读下阕,要求读出词的韵律与情感,教师点评(如“上阕的‘红遍’‘碧透’要读出色彩的鲜明,下阕的‘挥斥方遒’‘激扬文字’要读出青年的活力”)。
初读梳理:提问:“读完这首词,你觉得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明确:上阕——描绘湘江秋景,展现自然之美;下阕——回忆青年往事,抒发理想抱负)。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
1.赏析上阕:湘江秋景图
(1)梳理意象:提问:“上阕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圈画出关键词,并说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梳理:
山:万山红遍(色彩——红,范围——万)
林:层林尽染(状态——染,程度——尽)
江:漫江碧透(色彩——碧,范围——漫)
舸:百舸争流(数量——百,动态——争)
天:鹰击长空(空间——长空,动态——击)
水:鱼翔浅底(空间——浅底,动态——翔)
总括:万类霜天竞自由(生命状态——竞自由)
(2)分析手法与情感:
①提问:“这些景物中,有静态的(山、林、江),有动态的(舸、鹰、鱼),作者将动静结合,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壮阔、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意境)。
②追问:“‘鹰击长空’的‘击’字,能不能换成‘飞’字?‘鱼翔浅底’的‘翔’字,能不能换成‘游’字?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击”字写出鹰的矫健有力,“翔”字写出鱼的轻快自由,更能体现“竞自由”的生命活力,展现作者对自然的赞美)。
③聚焦“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提问:“作者看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为什么会‘怅’?这里的‘怅’是‘惆怅’吗?‘谁主沉浮’的‘沉浮’指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怅’不是‘惆怅’,而是‘怅望’——面对壮阔的秋景,作者思绪万千,从对自然的赞叹转向对社会命运的思考。‘沉浮’既指自然万物的兴衰,也指国家民族的命运。这句话体现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他在追问:谁来主宰中国的未来?”
2.赏析下阕:青春往事与理想
(1)背景链接:简要介绍1913-1921年毛泽东在长沙的经历(就读湖南第一师范,组织“新民学会”,参与反帝反封建运动),帮助学生理解“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百侣”指革命同志,“峥嵘岁月”指青年时期的革命活动。
(2)解读关键句:
①提问:“‘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了怎样的青年形象?”(明确: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形象)。
②追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明确:“粪土”是意动用法,“把……当作粪土”,体现作者对封建权贵的蔑视,对革命理想的坚定追求)。
(3)结尾赏析:“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问:“这句话是回忆,还是抒情?‘到中流击水’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既是回忆青年时期的游泳经历,也是象征——象征作者与革命同伴勇担使命、改造社会的豪情,呼应上阕“谁主沉浮”的追问,给出“我们来主沉浮”的答案)。
(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
分发《沁园春 雪》文本,聚焦下阕“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提问:“《沁园春 长沙》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与《沁园春 雪》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思想情感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明确:都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风流人物”(革命青年、新时代领导者)的自信,展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小结:两首词虽创作时间不同(《长沙》1925年,《雪》1936年),但都贯穿着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理想,豪放风格一脉相承。
六、板书设计
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
上阕:湘江秋景——写景抒情
意象: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特点:壮阔、生机(动静结合)
情感:赞叹自然→思考命运(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下阕:青春往事——忆旧言志
往事:携百侣游、恰同学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形象: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抱负:蔑视权贵(粪土万户侯)、勇担使命(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核心:以天下为己任的青春理想
七、作业设计
(一)基础作业(必做)
准确默写《沁园春 长沙》全词,注意易错字(如“舸、寥廓、峥嵘、挥斥、遏”)。
整理词中重点字词(音、形、义)及“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的写法,写在笔记本上。
(二)提升作业(选做)
将上阕的“湘江秋景图”转化为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展现景物的壮阔与活力。
结合当代青年的生活,写一段150字的短文,谈谈你对“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理解(如何在学习、生活中体现“青春担当”)。
(三)拓展作业(小组合作)
以“青春的理想与担当”为主题,搜集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革命故事(如“新民学会”“驱张运动”),制作一份手抄报,下节课展示交流。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一)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如梳理意象、分析“击”“翔”字的妙处)、小组讨论(如“谁主沉浮”的含义)、朗读表现,评价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与思维发展水平,及时给予反馈(如“你准确抓住了‘竞自由’的核心,理解很到位”“朗读时注意语气的变化,会更有感染力”)。
终结性评价:通过默写作业、文字描写作业,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审美创造能力;通过手抄报展示,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文化传承意识。
核心素养评价: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将“词的意境赏析”与“时代背景、作者思想”结合(如理解“谁主沉浮”与革命理想的关联),是否能将“青春担当”从文本迁移到现实(如短文写作中体现的价值观),以此评估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
(二)教学反思
亮点预设:
情境导入通过视频直观展现湘江秋景,能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代入文本;
梯度诵读设计(自由读—范读—分组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让学生在朗读中逐步体悟情感;
对比阅读《沁园春 雪》,有助于学生形成“毛泽东诗词风格”的整体认知,深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
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问题:部分学生对1925年的时代背景了解不足,可能难以深入理解“谁主沉浮”的深层含义。
改进:课前可布置学生预习“国民革命运动”的相关资料,课堂上简要补充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经历,降低理解难度。
问题:小组讨论时,可能出现“少数人发言,多数人沉默”的情况,影响合作效果。
改进:明确小组分工(记录员、发言人、补充员),设计更具体的讨论任务(如“每组至少找出3个体现‘青春活力’的词语,并分析其含义”),确保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
问题:“青春担当”的现实迁移可能较为空泛,学生难以结合自身实际。
改进:课堂上可举例(如“疫情中的青年志愿者”“航天领域的青年科研人员”),为学生提供思路,让拓展思考更具体。
总结:本课设计以“素养培养”为核心,注重文本解读与现实关联的结合,力求让学生在读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