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一、教学理念设计
本课立足统编版语文“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要求,以“激活五四激情,解码诗歌力量”为核心,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文本载体、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一方面,聚焦郭沫若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质,通过“诵读入境—意象解构—情感溯源”的路径,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磅礴气势与语言魅力,落实语言建构与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紧扣“青春激扬”的人文主题,链接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浪潮与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让学生在理解“毁坏与创造”辩证关系的基础上,传承“敢闯敢创、破旧立新”的五四精神。
教学中摒弃“逐句翻译”的传统模式,采用“情境唤醒+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走进诗歌语境,在思维碰撞中挖掘思想内涵,最终实现“读懂诗歌—理解时代—关照自我”的认知进阶,让百年前的诗歌激情与当代青年的青春理想同频共振。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狂飙、雕琢、寰宇、洪涛”等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理解“放号”的深层含义(既是对自然力量的呐喊,也是对时代变革的呼唤),能准确默写诗歌关键段落。
把握自由体诗歌的特点(句式长短自由、无固定韵脚、情感直抒胸臆),分析“反复、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增强诗歌气势中的作用,能运用相关术语赏析诗歌片段。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梳理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太平洋、北冰洋、洪涛、狂飙),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概括意象的共同特征(壮阔、狂暴、充满摧毁与创造力量),理清意象间的关联。
探究“毁坏旧世界”与“创造新世界”的辩证关系,理解诗歌背后的五四时代逻辑(打破封建桎梏是建设新社会的前提),培养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诗歌“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等语句的雄浑气魄,体会郭沫若诗歌“想象奇特、情感奔放”的浪漫主义风格,提升现代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
结合诗歌情感基调,进行个性化朗诵设计(调整语速、语调、重音),或用文字描绘诗歌中的壮阔场景,将审美体验转化为审美创造。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1919年五四时期的时代背景(新文化运动、反帝反封建浪潮)与郭沫若的创作主张(“诗的本职专在抒情”),理解诗歌中“力的崇拜”与五四青年“改造社会”理想的内在关联,传承革命文化中的进取精神。
结合当代社会现实(如科技攻关、文化创新),思考“创造精神”在当下的价值,树立“勇于突破、担当使命”的青春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中的自然意象,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如“太平洋洪涛”象征摧毁旧世界的革命力量,“力”象征时代进步的动力),把握“以自然喻时代”的写作手法。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反复“力哟!力哟!”、夸张“推倒地球”、排比“要毁坏……要创造……”),体会其对强化情感、营造气势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理解“毁坏”的积极意义——诗歌中的“毁坏”并非盲目破坏,而是对封建礼教、专制制度等旧事物的否定,是“创造”的必要前提,需结合五四背景突破这一认知误区。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激情与理想”与当代生活结合,避免将诗歌解读为“单纯的自然赞美”,而是挖掘其“青年担当”的精神内核,实现从文本到现实的迁移。
帮助学生把握自由体诗歌的“形散神聚”——虽无固定格律,但以“力的赞颂”“创造的呼唤”为情感主线,避免因句式自由而误解诗歌的逻辑脉络。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一)教学方法
梯度诵读法:采用“自由读(读准字音)—范读(感知情感)—分组读(把握节奏)—配乐演读(沉浸式体验)”的四阶诵读模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步走进诗歌的情感世界,实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情境创设法:通过播放五四时期历史影像(如《觉醒年代》片段、北大游行场景)、展示太平洋壮阔波涛视频、搭配激昂的交响乐(如《英雄交响曲》选段),构建“历史+自然+音乐”的三维情境,帮助学生代入诗歌语境。
意象思维导图法:引导学生绘制“意象—特征—象征意义”思维导图,将抽象的意象分析转化为可视化的思维工具,理清诗歌的意象体系与情感脉络。
问题链驱动法:设计递进式问题链(如“诗中最有冲击力的意象是什么?→‘力’的内涵是什么?→‘毁坏’与‘创造’是什么关系?→当代青年如何‘放号’?”),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避免思维碎片化。
对比阅读法: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艾青《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比,分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时代精神”上的异同,深化对现代诗歌“以情抒怀”特质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含诗歌文本、五四背景资料、自然景观视频、意象思维导图模板、问题链设计、《我爱这土地》文本);准备配乐(《英雄交响曲》《黄河大合唱》选段);打印“意象分析任务单”(含意象名称、特征、象征意义、情感指向四列)。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五四时期的社会状况(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主张、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郭沫若的生平(“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标注诗歌中最具感染力的语句,初步思考其表达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视频唤醒:播放2分钟《觉醒年代》片段(选取李大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演讲、学生举“还我青岛”标语游行的场景),配合解说:“1919年,五四风雷席卷中国,一群青年以‘破壁者’的姿态,向旧世界发出怒吼。就在这一年,留学日本的郭沫若站在太平洋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写下了一首震撼人心的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今天,我们就循着这声呐喊,走进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
提问激趣:“看到题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大家有没有疑问?‘放号’的人是谁?他为什么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他想通过‘放号’传递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同走进诗歌。”
作者与背景补充:简要介绍郭沫若(1892-1978,新文化运动代表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主张“诗歌要表现自我,抒发激情”)与诗歌创作背景(1919年,作者受五四思想感召,面对太平洋的壮阔景象,将对旧中国的不满、对新世界的渴望,融入对自然力量的赞颂中),为文本解读铺垫背景知识。
(二)初读感知
自由诵读,读准基础: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如“狂飙”kuángbiāo、“雕琢”diāozhuó、“寰宇”huányǔ),读通句子,注意长句的停顿(如“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教师巡视,纠正读音与停顿错误(如避免将“放号”读为“fànghào”,强调“号”在此处为“háo”,意为“呼喊”)。
教师范读,感知情感:教师配乐(《英雄交响曲》激昂片段)朗诵全诗,注意把握情感节奏——开篇“立在地球边上”的开阔与沉静,中间“洪涛”“狂飙”的激昂与豪迈,结尾“我要高叫!我要狂呼!”的爆发与急切。朗诵时辅以手势(如“推倒地球”时手臂有力挥出,“力哟!力哟!”时握拳强调),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的气势。
分组竞读,把握节奏:将学生分为4组,每组选派2名代表进行“配乐朗诵竞演”,其他学生从“语速(是否贴合情感)”“语调(是否有起伏)”“重音(是否突出关键词)”“情感(是否传递出激情)”四个维度评分。教师总结点评,强调:“这首诗的朗读,不能‘平读’,要读出‘站在地球边上’的宏大视角,‘洪涛推倒地球’的冲击力,‘呼唤创造’的急切感,让声音成为传递情感的载体。”
初读梳理,提炼核心:提问:“初读诗歌,你认为最能体现诗歌核心情感的词语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力”“毁坏”“创造”)这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态度?”(明确:对“力”的崇拜,对旧世界的否定,对新世界的渴望)。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
1.意象解构:搭建“自然—时代”桥梁
(1)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单:分发“意象分析任务单”,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找出诗中的自然意象,填写“特征”“象征意义”“情感指向”,教师巡视指导,提示结合五四背景思考象征意义。
(2)小组展示,教师点拨: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任务单,教师结合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形成如下梳理:
意象 特征 象征意义 情感指向
太平洋、北冰洋 无限、壮阔、力量磅礴 旧世界的载体,时代变革的舞台 敬畏与期待
洪涛、狂飙 狂暴、猛烈、具有摧毁力 五四思想解放浪潮,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赞美与呐喊
白云 翻腾、灵动 新时代的曙光 欣喜与向往
力 强大、不可阻挡 自然力、时代力、青年力 崇拜与呼唤
(3)深度追问:“作者为什么选择‘太平洋’‘洪涛’这些壮阔意象,而不是‘小溪’‘微风’?”(引导学生理解:壮阔意象能承载 “摧毁旧世界、创造新世界” 的宏大主题,若用微小意象,会削弱诗歌的气势,无法匹配五四时期 “狂飙突进” 的时代精神)。
2.手法分析:解码“激情表达”密码
(1)自主探究,找出手法:提问:“诗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强烈的激情?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实现这种效果?”学生自主圈画语句,小组内交流后发言。
(2)教师总结,结合实例讲解:
反复:“力哟!力哟!”“我要高叫!我要狂呼!”——通过词语与句式的重复,强化对“力”的赞颂,突出“放号”的急切感,让情感如洪涛般层层递进。
夸张:“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夸大太平洋的力量,将“摧毁旧世界”的抽象愿望具象化为“推倒地球”的动作,极具视觉冲击力,展现作者的豪迈气魄。
排比(隐含):“要毁坏这旧世界!要创造这新世界!”——两个“要……”句式并列,节奏明快,态度坚定,凸显“破旧立新”的决心,让情感表达更具力度。
(3)学生实践,体验效果:让学生选择“力哟!力哟!”或“要毁坏……要创造……”语句,尝试用不同的语速、语调朗诵(如快速激昂、缓慢深沉),体会手法对情感表达的影响,教师点评引导。
3.主旨探究:理解“毁坏—创造”辩证关系
(1)抛出核心问题:“诗中既说‘要毁坏这旧世界’,又说‘要创造这新世界’,如果只‘创造’不‘毁坏’,行不行?‘毁坏’的意义是什么?”
(2)小组讨论,思维碰撞: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结合五四时期的社会问题(封建礼教束缚、帝国主义侵略、民众思想愚昧)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到:旧世界的腐朽事物(如封建专制、落后思想)是“创造”的阻碍,只有“毁坏”这些阻碍,才能为“创造”扫清道路,“毁坏”是“创造”的前提,二者辩证统一。
(3)教师升华:“作者呼唤‘毁坏’,不是要‘破罐破摔’,而是要‘破而后立’;呼唤‘创造’,不是空想,而是要以‘力’为支撑——这‘力’,是五四青年的勇气,是改造社会的决心,是建设新世界的行动。这首诗,本质上是一曲‘青年担当’的赞歌。”
(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
分发文本,快速阅读:分发艾青《我爱这土地》文本,学生快速阅读,聚焦“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等语句。
提问对比:“对比《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我爱这土地》,两首诗在‘情感表达’和‘时代精神’上有什么异同?”(明确:相同点——都饱含对祖国的热爱,都体现时代精神;不同点——郭诗情感奔放、气势雄浑,侧重“破旧立新”的激情;艾诗情感深沉、含蓄内敛,侧重“苦难中坚守”的深情;郭诗体现五四“狂飙突进”精神,艾诗体现抗战时期的家国情怀)。
小结:两首诗虽创作时代不同、情感风格不同,但都以诗歌为武器,传递对祖国的爱与对时代的思考,这正是现代诗歌的精神内核——“为时代立言,为民族抒情”。
六、板书设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一、意象:自然→时代(壮阔 狂暴)
太平洋/北冰洋:旧世界载体
洪涛/狂飙:摧毁力量(五四浪潮)
力:核心动力(自然→时代→青年)
二、手法:激情表达(奔放 有力)
反复:“力哟!力哟!”(强化情感)
夸张:“推倒地球”(冲击视觉)
排比:“毁坏—创造”(坚定态度)
三、主旨:五四精神(破旧 立新)
毁坏:破(封建/专制)
创造:立(民主/科学)
核心:青年担当——敢喊 敢破 敢创
七、作业设计
(一)基础作业(必做)
背诵《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全诗,录制一段2分钟的配乐朗诵音频,上传至班级群,互相点评。
整理诗中重点意象的象征意义与运用的修辞手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片段,要求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二)提升作业(选做)
模仿诗歌的自由体风格,以“青春的放号”为主题,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反复、夸张或排比),体现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
结合五四背景与诗歌内容,写一段200字的短文,谈谈你对“以‘力’破局,以‘创’开路”的理解,可联系历史事件(如新文化运动)或当代事例(如华为突破芯片技术封锁)。
(三)拓展作业(小组合作)
以“百年回响:五四精神的当代传承”为主题,小组合作搜集当代青年“敢破敢创”的事例(如青年创业者、科研工作者、志愿者),制作一份8分钟的PPT汇报,下节课进行展示交流。
八、教学反思及评价
(一)教学评价
多数学生能通过诵读把握诗歌气势,准确梳理意象及象征意义,理解“毁坏与创造”的辩证关系,达成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目标。小组合作探究“五四精神”时,部分学生能结合当代事例发言,文化传承素养初步落实。但仍有学生对 “毁坏”的积极意义理解模糊,自由体诗歌“形散神聚”的把握需加强。
(二)教学反思
亮点是情境导入与梯度诵读有效调动学生兴趣,意象任务单让探究更聚焦。不足在于对学生认知难点(如“毁坏”内涵)预设不足,讲解稍显仓促;对比阅读环节时间紧张,未充分展开。后续可提前布置五四背景预习,预留更多时间让学生讨论“毁坏”意义,确保难点突破更扎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