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红烛》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红烛》教案
一、教学理念设计
本课以统编版语文“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为指引,紧扣“青春激扬”人文主题,秉持“以文载道、以情育人”的教学理念。一方面,立足闻一多“新月派”诗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特质,通过“诵读涵泳—意象解析—情感体悟”的路径,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艺术与情感张力,落实语言建构与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深挖“红烛”的象征内涵,链接闻一多的爱国情怀与奉献精神,让学生在理解诗歌“燃烧自我、照亮他人”主旨的同时,树立“以青春赴使命、以奉献显担当”的价值观。
教学中摒弃单向讲解,采用“情境唤醒+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走进诗歌语境,在思维碰撞中挖掘精神内核,最终实现“读懂诗歌—理解诗人—关照自我”的认知进阶,让红烛的奉献精神与当代青年的青春理想产生深度共鸣。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并掌握“蜡炬、春蚕、慰藉、灰炬、莫问”等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理解“红烛”的表层含义(红色的蜡烛)与深层内涵(奉献精神的象征),能准确默写诗歌关键诗句。
把握“新月派”诗歌“三美”特点(音乐美:押韵、节奏明快;绘画美:“红烛”“泪”“光”等色彩与意象鲜明;建筑美:句式整齐、节间对称),分析“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能运用相关术语赏析诗歌片段。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梳理诗歌中“红烛”的形象变化(燃烧—流泪—照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概括“红烛”的精神特质(奉献、执着、无私),理清“红烛”与诗人情感的关联。
探究“红烛流泪”的矛盾内涵(既为“燃烧磨损”而悲,又为“照亮他人”而喜),理解诗歌中“痛苦与奉献”的辩证关系,培养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诗歌“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等语句的情感浓度,体会闻一多诗歌“情感真挚、意蕴深沉”的艺术风格,提升现代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
结合诗歌情感基调,进行个性化朗诵设计(调整语速、语调、重音,如“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需读出坚定感),或用文字描绘“红烛燃烧”的画面,将审美体验转化为审美创造。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闻一多的生平(新月派代表诗人、爱国学者,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与创作背景(1923年,诗人身处异国,对祖国与民族命运满怀关切,借红烛抒发情怀),理解诗歌中“红烛”与爱国奉献精神的内在关联,传承革命文化与人文精神。
结合当代社会现实(如抗疫中的逆行者、乡村支教教师),思考“奉献精神”在当下的价值,树立“甘于奉献、担当责任”的青春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与时代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赏析“红烛”的意象特征,理解其象征意义(红烛燃烧自我、照亮他人,象征诗人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把握“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分析诗歌的“三美”特点与修辞手法(如“红烛啊!”的反复呼告、“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化用),体会其对强化情感、营造意境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理解“红烛流泪”的矛盾性——红烛既因“燃烧自身、走向消亡”而“流泪”(痛苦),又因“照亮黑暗、带来光明”而“欣慰”(奉献),需结合诗人心境突破这一认知难点,把握“痛苦中的坚守”这一深层内涵。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奉献精神”与当代生活结合,避免将诗歌解读为“单纯的咏物”,而是挖掘其“诗人自我写照与时代精神投射”的内核,实现从文本到现实的迁移。
帮助学生理解“新月派”“三美”理论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避免因理论抽象而导致理解流于表面,让学生切实感受诗歌的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一)教学方法
梯度诵读法:采用“自由读(读准字音与节奏)—范读(感知情感基调)—分组读(体会“三美”)—配乐演读(沉浸式共情)”的四阶诵读模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步走进诗歌的情感世界,实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情境创设法:通过播放闻一多演讲视频(如《最后一次演讲》片段)、展示红烛燃烧的动态图片、搭配舒缓深情的音乐(如《烛光里的妈妈》纯音乐版),构建“诗人—红烛—情感”的三维情境,帮助学生代入诗歌语境。
意象品读法:以“红烛”意象为核心,设计“析形象—探内涵—联诗人”的递进活动,引导学生从“红烛的外在特征”(红色、燃烧、流泪)深入到“内在精神”(奉献、执着),再关联诗人的人生追求,层层深入解读文本。
问题链驱动法:设计递进式问题链(如“红烛有哪些特点?→红烛为什么会流泪?→红烛与诗人有什么相似之处?→当代人如何学习‘红烛精神’?”),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避免思维碎片化。
对比阅读法:将《红烛》与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比,分析两首诗中“蜡炬(红烛)”意象的异同,深化对“奉献精神”不同表达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含诗歌文本、闻一多生平与演讲视频、红烛意象图片、“三美”理论简介、问题链设计、《无题》文本);准备配乐(《烛光里的妈妈》纯音乐、《我和我的祖国》轻柔版);打印“红烛意象分析任务单”(含意象特征、情感内涵、诗人关联三列)。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闻一多的生平(新月派创作主张、爱国事迹)与“蜡炬”意象的古典诗词出处(如李商隐诗句);标注诗歌中不理解的语句(如“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视频唤醒:播放2分钟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片段(选取“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片段),配合解说:“1946年,闻一多先生为悼念李公朴先生,在昆明发表最后一次演讲,用生命诠释了爱国与勇敢。而23年前(1923年),年轻的闻一多身处异国,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写下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红烛》。今天,我们就透过这支‘红烛’,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
实物激趣:展示一支燃烧的红烛(或动态图片),提问:“同学们,看到这支红烛,你们会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光明、温暖、奉献”)闻一多笔下的红烛,又承载着怎样的情感与理想?让我们一同走进诗歌。”
作者与背景补充:简要介绍闻一多(1899-1946,新月派代表诗人,提出“三美”诗歌理论,兼具学者与战士的双重身份)与诗歌创作背景(1923年,诗人留学美国,目睹西方社会的繁华与冷漠,思念祖国却又担忧民族命运,借红烛抒发“燃烧自我、照亮祖国”的情怀),为文本解读铺垫背景知识。
(二)初读感知
自由诵读,读准基础: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如“慰藉”jiè,“灰炬”jù),读通句子,注意诗歌的节奏(如“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的短句停顿)。教师巡视,纠正读音与停顿错误(如避免将“耕耘”读为“gēngyún”,强调“耘”为第二声)。
教师范读,感知情感:教师配乐(《烛光里的妈妈》纯音乐)朗诵全诗,注意把握情感基调——开篇对红烛的赞美(深情)、中间对红烛流泪的追问(困惑与共情)、结尾对红烛精神的认同(坚定)。朗诵时辅以眼神与手势(如“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时眼神坚定、手势有力),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分组竞读,体会“三美”:将学生分为4组,每组选派2名代表进行“配乐朗诵竞演”,其他学生从“音乐美(押韵与节奏)”“绘画美(意象与色彩)”“情感美(情感传递)”三个维度评分。教师总结点评,强调:“这首诗的朗读,要读出‘红烛’的色彩感(红色的热烈)、节奏的明快感(短句的呼应)、情感的层次感(从赞美到坚定),让声音传递‘三美’的韵味。”
初读梳理,提炼核心:提问:“初读诗歌,你认为‘红烛’最核心的品质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奉献、燃烧自我”)诗人对红烛的情感是怎样的?(明确:赞美、共情、认同)”。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
1.意象解构:走进“红烛”的精神世界
(1)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单:分发“红烛意象分析任务单”,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分析红烛的外在特征、内在情感内涵,并关联诗人的人生追求,教师巡视指导,提示结合闻一多的爱国事迹思考。
(2)小组展示,教师点拨: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任务单,教师结合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形成如下梳理:
红烛特征 情感内涵 诗人关联
颜色鲜红 热烈、赤诚,象征爱国情怀 诗人对祖国的深情,愿以赤诚之心奉献祖国
燃烧自身 无私、牺牲,象征奉献精神 诗人愿如红烛,燃烧才华与生命,照亮民族前路
燃烧时流泪 痛苦(因消亡而悲)与欣慰(因照亮而喜)的矛盾 诗人面对民族困境的焦虑,却仍坚守奉献理想的心境
照亮黑暗 执着、坚定,象征对光明的追求 诗人在黑暗现实中,仍执着追求民族光明的信念
(3)深度追问:“诗人为什么要反复呼告‘红烛啊!’?这一呼告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反复呼告拉近了诗人与红烛的距离,让红烛从“物”变为“精神对话的对象”,既强化了情感,又让诗歌更具感染力)。
2.手法与“三美”分析: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1)自主探究,找出亮点:提问:“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哪些手法让你感受到诗歌的美?”学生自主圈画语句,小组内交流后发言。
(2)教师总结,结合实例讲解:
“三美”体现:①音乐美:如“烛”“比”“知”押韵(第一节),“泪”“罪”“辉”押韵(第四节),节奏明快;②绘画美:“红烛”的红色、“泪”的晶莹、“光”的明亮,意象鲜明,如一幅“红烛燃烧图”;③建筑美:句式整齐(如“红烛啊!”的反复出现,节间长度相近),结构对称。
修辞手法:①拟人:“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将红烛拟人化,赋予其“流泪”“伤心”的情感,体现诗人对红烛的共情;②比喻:“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将红烛的光比作“打破黑暗的力量”,凸显奉献的价值;③化用:化用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却赋予红烛“主动燃烧、追求光明”的新内涵,超越古典意象的悲戚。
(3)学生实践,仿写体验:让学生模仿诗歌的“呼告+拟人”手法,写一句对“红烛”的赞美(如“红烛啊!你燃尽自我,却把光明留给人间”),教师点评优秀句子,强化对手法的理解。
3.主旨探究:理解“红烛精神”的当代意义
(1)抛出核心问题:“诗歌结尾‘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结合红烛的形象与诗人的经历,你认为‘红烛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2)小组讨论,思维碰撞: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结合闻一多的一生(学者时潜心研究古典文学,战士时投身抗日救亡,直至牺牲)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到:“红烛精神”是“不计回报的奉献、面对困境的坚守、对理想的执着”,是诗人自我人生的写照,也是对当代人的精神召唤。
(3)教师升华:“闻一多先生用一生践行了‘红烛精神’——他如红烛般燃烧学术才华,照亮传统文化的前路;如红烛般燃烧生命,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情。这首诗,不仅是对红烛的赞美,更是诗人的‘自我宣言’,是对‘如何活、为谁活’的深刻回答。”
(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
分发文本,快速阅读:分发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文本,学生快速阅读,聚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
提问对比:“对比《红烛》与《无题》中的‘蜡炬(红烛)’意象,两者有什么异同?”(明确:相同点——都以“蜡炬燃烧”象征奉献;不同点——李诗中“蜡炬”是“爱情奉献”的象征,情感偏悲戚;闻诗中“红烛”是“爱国与理想奉献”的象征,情感偏坚定、热烈;李诗是古典诗词的含蓄,闻诗是现代诗歌的直抒胸臆)。
小结:两首诗虽时代与主题不同,但都以“蜡炬(红烛)”为载体传递“奉献”的内核,闻一多在化用古典意象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让“红烛”成为跨越古今的“奉献符号”。
六、板书设计
红烛(闻一多)
一、意象:红烛的精神世界
外在特征:鲜红、燃烧、流泪、照亮
内在精神:赤诚(爱国)、奉献(牺牲)、坚守(理想)
二、艺术:“三美”与手法
三美:音乐美(押韵、节奏)、绘画美(红烛、光)、建筑美(句式整齐)
手法:拟人(红烛流泪)、反复(红烛啊!)、化用(蜡炬成灰)
三、主旨:红烛精神(诗人宣言)
核心:奉献、坚守、执着
诗人写照:以红烛自比,燃尽自我照祖国
当代意义:甘于奉献,担当时代责任
七、作业设计
(一)基础作业(必做)
背诵《红烛》全诗,录制一段2分钟的配乐朗诵音频,上传至班级群,互相点评。
整理诗歌中“红烛”的意象特征与“三美”表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片段,要求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二)提升作业(选做)
模仿诗歌的“呼告+拟人”手法,以“路灯”“春蚕”等为意象,写一段150字左右的现代诗,主题为“奉献”。
结合闻一多的生平与诗歌内容,写一段200字的短文,谈谈你对“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理解,可联系当代奉献者事例(如张桂梅、汪勇)。
(三)拓展作业(小组合作)
以“寻找身边的‘红烛’”为主题,小组合作采访身边的奉献者(如老师、社区志愿者、医护人员),整理采访稿,制作一份“红烛精神”主题手抄报,下节课进行展示交流。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一)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如意象分析、“三美”判断)、小组讨论(如“红烛精神”的当代意义)、朗诵表现,评价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与思维发展水平:课堂提问中,多数学生能准确提炼“红烛鲜红、燃烧、流泪”的意象特征,关联“爱国、奉献”的象征意义,语言建构能力初步落实,但少数学生对“红烛流泪的矛盾性”理解浅显;“三美”判断环节,学生能指出押韵、句式整齐等表层特点,却难深入分析“三美”与情感的关联,思维深度不足。小组讨论时,多数小组能结合支教教师、抗疫逆行者等事例谈“红烛精神”,体现思维迁移能力,但部分小组讨论偏离主题,需教师引导。朗诵表现上,多数学生能把握“深情—困惑—坚定”的基调,少数学生存在“平读”问题,对音乐美体会不足。
(二)教学反思
亮点是梯度诵读与小组讨论能调动学生参与,帮助学生理解核心内容。不足在于:对“红烛流泪的矛盾性”“三美”与情感的关联等难点,预设不足,讲解仓促;小组讨论缺乏明确分工,导致部分小组效率低;朗诵指导侧重整体基调,忽视个性化问题。后续需提前设计难点突破方案,明确小组讨论分工,加强朗诵个性化指导,提升教学实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