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试
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越位判罚一直是足球赛场上的技术难题。在卡塔尔世界杯上,国际足联借助球员身上的29个数据点位以及官方比赛用球内置的位置传感器来辅助判罚,其利用的主要技术是( )
A.GIS B.RS C.GNSS D.VR
目前,可通过计算机模拟许多地理进程。下图为“古生代至中生代海陆演化进程示意图”。据此完成2-3小题。
2.能提供该类模拟功能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 B.互联网 C.全球定位系统 D.地理信息系统
3.为实现上述模拟过程,需采集的主要信息有(  )
①地质年代资料 ②气候变化数据 ③冰川运动轨迹 ④板块运动数据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7年6月8日,福建省海洋预报台官方网站发布赤潮灾害监视监测网报告,泉州石狮市梅林码头附近海域发现赤潮,面积约2平方公里,赤潮水体呈暗红色,呈片状分布。据此完成第4小题。
4.获得以上赤潮信息,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A.RS GPS B.GPS GIS C.VR GIS D.RS GIS
5.我国有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的爱情故事。牛郎星是天鹰座的一颗恒星,七夕节前后我国许多地区几乎整夜肉眼可见牛郎星。如图为某时地球、太阳与牛郎星的大致位置示意图。下列与牛郎星属于同一类天体的是( )
A.月球 B.地球 C.太阳 D.流星体
2021年5月19日,我国“祝融号”火星车成功传回第一批火星照片,引发人们去火星开辟第二家园的畅想。右图为我国火星探测标识“揽星九天”示意图。据此完成6-8小题.
6.“祝融号”火星车降落到火星,表明其己离开( )
A.地月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可观测宇宙
7.在“揽星九天”标识中,序号和天体名称匹配的是( )
A.①火星 B.②地球 C.③水星 D.④木星
8.与目前的火星相比,地球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主要条件是( )
A.液态水 B.稳定的光照 C.深厚的土壤 D.安全的轨道
下图为2019年11月28日,天空出现的“月掩木星”景象及太阳系部分天体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9-10小题。
9.本次“月掩木星”现象发生时,月球和木星可能分别位于( )
A.P、a B.Q、b C.R、c D.P、b
10.要在该日用相机记录“月掩木星”景象,适宜选择的时间段是( )
A.凌晨 B.正午 C.傍晚 D.午夜
马斯克说:“人类的未来在火星上”,他的目标是在火星上建造一座一百万人的城市。火星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是地球的43%,但使用潜力巨大,火星表面的平均气温约为﹣60℃,昼夜温差极大,白天的温度只能达到20℃左右,而夜间温度则会降至﹣100℃左右。火星大气层密度只有地球的1%,主要由二氧化碳构成,氧气含量非常少。由于火星表面上的沙尘颗粒非常细小,容易被风吹起,沙尘暴可以覆盖整个行星表面,且可以持续数月之久。据此完成11-12小题。
11.根据材料,若把太阳辐射能作为马斯克火星城市的能源供应,其利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可能是( )
①极端的气温波动对能源设备材料要求极高 ②天气变化对太阳辐射影响大
③沙尘暴对能源采集系统的影响大 ④太阳辐射能的量达不到使用要求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12.让马斯克火星城市由理想变为现实,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挖掘隧道建为地下城 B.通过电解水获得氧气和氢气
C.种植植物获取氧气 D.从地球运送所需的一切物资
下图为太阳辐射能量(单位:J/cm2·min·μm)随波长分布图,完成13-15小题。
13.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 )
A.②区红外光区 B.②区可见光区
C.①区紫外光区 D.③区红外光区
14.下列能源属于利用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的是( )
A.风能 B.核能
C.石油 D.地热能
15.有关太阳辐射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的能量
②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③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
④全球大气上界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①③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势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太阳辐射资源丰富。右图示意青海省年太阳总辐射量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6-17小题。
16.影响青海省年太阳总辐射量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①纬度 ②云量 ③海拔 ④大气洁净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7.目前青海省太阳辐射资源最适合大规模开发的方式是( )
A.光伏发电 B.花卉种植 C.太阳能建筑 D.旅游开发
《汉书·五行志》记载:“河平元年……三月已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距离我们约1.5亿千米的太阳,表面非常活跃。下图中的①代表太阳内部,②③④代表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的三个圈层。据此完成18-20小题。
18.我们平时看到的像圆盘一样明亮发光的太阳大气层对应的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9.材料中的“黑气”指代及位置对应正确的是( )
A.太阳耀斑-① B.太阳黑子-②
C.日珥-③ D.太阳风-④
20.有关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扰乱地球磁场,从而使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干扰
B.两极地区夜空出现绚丽极光
C.扰乱电离层,从而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D.可以看到阴晴圆缺的月相变化
下图为1954~2005年我国江淮地区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布图。相关系数>0表示正相关,<0表示负相关,=0表示不相关;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高。完成21-22小题。
21.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 )
A.负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南部 B.在图中西北部的相关性最小
C.在安徽省的北部地区呈负相关 D.在湖北省呈正相关
22.关于太阳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太阳黑子数量增多时,全球降水明显增加
B.当太阳黑子数量减少时,北极圈内不会出现极光现象
C.当太阳黑子数量增多时,可见光明显增加
D.当太阳黑子数量增多时,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
2022年10月26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布了一张太阳的“微笑”照片(如图)。完成23-24小题。
23.“微笑”的太阳有明亮的“鼻子”,推测“鼻子”位于(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太阳内部
24.太阳“笑”了,你认为最不应该加强研究和预报的部门是( )
A.航天部门 B.气候研究部门 C.通信部门 D.地震监测部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4年1月1日15时10分,日本本州西岸近海发生7.4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7.50度,东经137.20度,震源深度约30公里。震源位置如图所示,据此完成25-29小题。
25.此次地震的震源所在圈层是(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26.此次地震发生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向上经过莫霍界面时发生的变化是( )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27.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次地震发生后,纵波先到达本州西海岸
B.北海道渔场附近海域正在作业的渔船只感受到左右摇晃
C.此次地震,纵波对地表建筑物破坏力大于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8.下图中能正确反映本次地震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和烈度关系的是( )
A. B.
C. D.
29.本次地震会引发哪种灾害( )
A.寒潮 B.风暴潮 C.海啸 D.台风
30.关于地壳结构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山区地壳厚度大于高原 B.大陆和海洋地壳都为双层结构
C.硅铝层的分布是连续的 D.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
右图为云南省元阳梯田景观图。完成31-33题。
31.图中包含的地球圈层有( )
A.水圈、生物圈 B.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32.关于图中各圈层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都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C.大气圈仅有气体组成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33.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能量来源主要是( )
A.大气运动 B.岩浆活动 C.太阳辐射 D.水循环
下图为某中学地理研究小组在地质博物馆拍摄的古生物化石照片。据此完成34-35小题。
34.图中化石中的生物( )
A.①出现的时间比②早 B.②生存于海洋
C.③最早出现在新生代 D.④最早形成于中生代
35.图中两种化石之间能够体现地球生物演化顺序的是( )
A.①→② B.③→① C.③→② D.④→②
寒武纪时期,地球上开始出现大量生物,因此科学家将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显生宙所包含的地质年代的先后顺序,依次是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读右图完成36-37小题。
36.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分别出现在( )
A.前寒武纪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C.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 D.古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
37.甲时期被称为( )
A.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B.海生脊椎动物时代
C.爬行动物时代 D.灵长哺乳动物时代
地球上生命出现后,物种数量随着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出现变化。右图为不同地质时期地球物种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8-39小题。
38. 恐龙灭绝的时期发生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39. 甲地质时期,地球演化史的特点是( )
A. 铁矿形成的重要时期 B. 动物逐渐适应陆地环境
C. 被子植物开始大量出现 D. 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40.云南“澄江化石地”发现大量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据此推断“澄江化石地”的地质年代为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太古代 ( )
二、综合题(共40分)
41.(9分)太阳系中八颗行星各具特色。天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有时会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晨星”——金星,人们称它为“启明星”。金星被厚厚的大气层(CO2)包围,是太阳系中温度最高的行星。下图为太阳系部分行星绕日公转示意图。
(1)图中表示金星的是  。
推测金星是太阳系中温度最高的行星的原因。(3分)
(2)与地球相比,简述金星无高级智慧生命存在的原因。(3分)
(3)简述图示反映出的八大行星运转轨道特征。(3分)
42.(18分)读中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由图分析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大致分布的规律。(6分)
(2)图中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最贫乏区的地区位于哪个地形区,并分析其原因。(6分)
(3)分析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6分)
43.(13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深地一号”工程是我国深地探测领域的一项重大科学工程,2025年2月20日,我国首口超万米地探井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完成了最大深度10910米的钻探工作,并成功带回了5.4亿年前的古老页岩地层岩芯样本。下表为“深地塔科1井”钻探进度表。
时间 2023年5月30日 2023年8月27日 2023年10月25日 2024年3月4日
进度(米) 开钻 6000 8000 10000
(1)2024年3月4日,“深地塔科1井”钻探到达的地球内部圈层为 ,并写出你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球上该圈层厚度最大的区域位于我国的地形区是 。(6分)
(2)分析实施“深地一号”工程的主要目的。(4分)
(3)描述钻探速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产生的变化规律,并从岩石的物理性质(硬度、温度、密度等)变化角度推测其原因。(3分)
高一地理答案
1-5 CDBDC 6-10 AAABC 11-15DCBCB 16-20 CABBB 21-25 ADBDB 26-30 CABCD
31-35 DACBB 36-40 BCDBC
41.(1)(3分)V;距离太阳近,获得太阳辐射多;被厚厚的(CO2)大气包围,保温作用强。
(2)(3分)距离太阳近,太阳辐射强,温度过高;大气层由CO2组成,不利于生物呼吸;表层无液态水存在。
(3)(3分)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42.(1)(6分)由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递减;青藏高原最丰富;四川盆地贫乏。(每点2分)(青藏高原和西北内陆地区丰富,东南沿海和东北地区贫乏)
(2)(6分)四川盆地。(2分)
原因:四川盆地地形封闭,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大,阴天、雾天较多;
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所以年太阳总辐射量少。
(3)(6分)有利:①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促进生物生长发育;②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③是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④是地球上大气、水运动的主要动力;⑤生物能、水能、风能、波浪能等是间接的太阳辐射;影响岩石物理风化,塑造地表形态;影响人文建筑景观的形成;(任答两点得4分)
不利:过多紫外线危害地球生物。(2分)
43.(1)(6分)地壳(岩石圈)(1分);该井在塔里木盆地,为陆壳;陆壳平均厚度39-41千米;
青藏高原(1分);
(2)(4分)研究地球圈层结构 ;研究气候演变规律 ;勘探油气资源等(任答两点得4分)
(3)(3分)变慢;(1分)原因:岩石温度升高;硬度加大;密度增大;(任答两点得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