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新知梳理一、实像和虚像项目 实像 虚像原理 由 光线会聚而成 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特点 能用光屏承接 只能用眼睛观察, 用光屏承接图示举例 小孔成像 平面镜成像、海市蜃楼、水面倒影、池水变浅[拓展]影子不是像,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时,物体挡住光线而形成的较暗的区域,它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因此既不是实像也不是虚像。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小强发现用凸透镜看远处物体时,可以看见倒立、缩小的像,用该凸透镜看自己的指纹时,能看见正立、放大的像。手持凸透镜远离和靠近眼睛,发现所成的像的大小也发生变化,那么怎样探究像的特点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u)的关系呢 2.设计方案、收集证据(1)实验方案:如图 T5-2-1所示,将蜡烛置于透镜前的不同位置,移动光屏,寻找像的位置,确定像到透镜的距离(像距v),记录物距、像距及成像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究成像规律。(2)实验过程:a.记录所选凸透镜的焦距 f。b.点燃蜡烛,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c.使烛焰从距离凸透镜较远处逐次靠近透镜,每次都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注意观察像的虚实、 、正倒以及物像在透镜同侧还是异侧。d.在成虚像和成实像的两种情况下,轻轻吹烛焰,使它向左侧或右侧偏斜,注意观察烛焰的像与烛焰的偏斜方向是否相同。(3)数据处理:凸透镜的焦距/ cm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 cm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 / cm 像的性质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虚像或实像3.得出结论、作出解释(1)当u>f 时,成 的 像。当u(2)当u>2f时,f当u=2f 时,v=2f,成 、等大的实像;当f2f,成 、 的实像;当u=f时,不成像;当u4.交流合作、评估反思(1)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均得不到像的原因:①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② 。③ 、(2)若烛焰在光屏上所成像的位置偏高,要想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蜡烛使烛焰向 移动或将凸透镜向 移动。(3)换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做实验,也能得出与上述相同的结论,但成实像时,在物距相同 的情况下,凸透镜的焦距越大,像距越 ,像越 、(4)当成虚像时,像与物的左右 (选填“互换”或“不互换”),上下 (选填“颠倒”或“不颠倒”)。当成实像时,像与物的左右 (选填“互换”或“不互换”),上下 (选填“颠倒”或“不颠倒”)。(5)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 ,像 ;当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距增大,像距 ,像应用示例类型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例1 (2023大庆改编)某实验小组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操作如下:(1)实验前,调整烛焰、光屏的中心以及凸透镜的光心,使三者在同一高度。(2)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f,当物距uf时,烛焰成 (选填“正立的实像”“正立的虚像”“倒立的实像”或“倒立的虚像”)。同学们分析得出:像的虚实由 的大小关系决定。(3)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处于如图 T5-2-2甲所示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画出),此时光屏上成的是 的 像。(4)若仅将图甲中凸透镜换成焦距相同、直径较小的凸透镜,光屏上所成的像与原来相比 (选填“变小”“变暗”或“变不完整”)了。(5)若仅将图甲中凸透镜换成直径大小相同、焦距稍小的凸透镜,则需将光屏 (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6)如图乙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保持光屏位置不变,让蜡烛和凸透镜分别以4 cm/s和2cm/s的速度,同时沿光具座匀速向左运动,经过2.5s,光屏上成清晰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实验点拨〕(1)实验过程中,需调节光具座上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是为了让像呈现在光屏中央,若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变短,像在光屏上的位置将上移,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根据光过光心不改变传播方向,将透镜向下移动或将光屏向上移动都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2)凸透镜成像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当光屏上成消晰像时,将蜡烛与光屏互换位置仍能成滴晰的像。(3)在实验过程中,若将凸透镜挡住一半,因为透过的光变少了,所以成的像比原来暗一些,但依旧是完整的像。类型2凸透镜成像规律例2 (2023 泰安改编)小芳利用如图 T5-2-3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左侧适当位置,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测出物距u和像距v,多次实验后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 :)实验次数 1 2 3 4 5物距u/ cm 60 30 20 15 12像距v/ cm 12 15 20 30 60①该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②第1 次实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③从第1次实验到第5 次实验,成在光屏上的像越来越大④当α=11 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A、只有①④正确 B.只有②③正确C、只有①②正确 D.只有②③④正确〔方法指导〕判断凸透镜成像情况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虽然需要记录的数据及现象,以及需要分析的关系比较多,但最终还是落到物距、像距和焦距这“三距”与像的特点的对应关系。归纳总结后可这样记:“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倒,虚像正;成实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成虚像物近像近像变小,物远像远像变大。”类型3动态成像问题例3 如图 T5-2-4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像未画出)。他从水凸透镜内抽出部分水,光屏上所成的像变模糊,如果不改变蜡烛和水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屏应向左移动,所成的清晰像比原来稍小B.光屏应向右移动,所成的清晰像比原来稍大C.光屏应向左移动,所成的清晰像比原来稍大D.光屏应向右移动,所成的清晰像比原来稍小〔方法指导〕更换透镜、增加透镜、水透镜焦距变化类的动态问题(1)先判断更换透镜(或增加透镜)会使光线如何变化,是延迟还是提前会聚。(2)a.透镜和光源不动,判断光屏如何移动;根据光线会限的特点便可作出判断;b.透镜和光屏不动,判断光源如何移动:根据透镜成实像时的动态规律便可作出判断。类型4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焦距例4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烛焰离透镜12cm时成的是放大的实像,当烛焰离透镜7 cm时成的是放大的虚像,则这个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 ( )A.8cm B.10 cmC.11 cm D.14 cm〔方法指导〕三步确定凸透镜焦距的取值范围(1)明确题目中物距或像距不同情况下的成像情况,看符合哪条规律。(2)将u或v分别代入符合条件的不等式。(3)分别求解两个不等式,结合结果,求出焦距的取值范围。课堂小结课堂反馈(二十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测得凸透镜的焦距如图 21-1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实验中,小明移动蜡烛,观察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缩小的像,此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实验应在 (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进行,现象更明显。(2)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像呈现在 。(3)当光具座上各元件在如图 21-2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未画出),此时成 、 的实像。3.小杨学了“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后,总结出一些关于实像和虚像的特点,其中错误的是 ( )A.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B.虚像不可以用光屏承接C.虚像可以是正立的,也可以是倒立的D.实像一定可以用光屏承接4.在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如图21-3所示)放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的地方,调节光屏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图21-4 中的 (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 cm处时,光屏上烛焰的像是 ( )A.正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5 cm,若将蜡烛放在距凸透镜 10 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将看到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无像7.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像距为30cm、像高为2cm。移动该物体使物距变为40 cm,关于此时所成像的高度,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定大于 2cm B.可能小于 2cmC.一定等于 2cm D.一定小于 2cm8.如图21-5所示是小明通过凸透镜看花朵成放大的像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花朵的放大的像是正立的实像B.花朵正好位于凸透镜的焦点上C.花朵到凸透镜的距离一定小于凸透镜的焦距D.若凸透镜远离花朵,则花朵的像会一直变小9.小华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实验器材有带支架的电子蜡烛(如图21-6甲所示)、光屏、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A 和B、平行光光源(接通电源后可发出平行光)、光具座等器材。(1)小华安装调试好器材后,首先测量凸透镜A 的焦距。他接通平行光光源的电源,在透镜另一侧不断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的光斑最亮、最小,此时各元件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凸透镜A 的焦距为 cm。(2)小华只将平行光源替换成电子蜡烛,若要探究“凸透镜成像时,像的特点与物距的关系”,他应当不断改变 ,并移动光屏,观察所成像的情况。(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时,像的特点与凸透镜的焦距是否有关”时,小华使蜡烛到凸透镜A 的距离为20cm,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如图丙所示;换上凸透镜 B 后,保持物距不变,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如图丁所示。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根据两次成像情况可知,凸透镜 (选填“A”或“B”)的焦距比较大。【新知梳理】一、实际 不能二、2.(2)同一高度 大小3.(1)倒立 实 正立 虚 大(2)缩小 倒立 倒立 放大 正立放大 虚4.(1)②蜡烛在凸透镜1倍焦距以内或焦点位置处③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上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2)上 下(3)大 大(4)不互换 不颠倒 互换 颠倒(5)增大 变大 增大 变大【应用示例】例1 (2)不能 倒立的实像物距和焦距(3)倒立 放大 实(4)变暗 (5)向左 (6)等大例2 B 例3 B 例4 D课后反馈1. 11.0 实2. (1)较暗 (2)光屏中央 (3)倒立 缩小3. C 4. B 5. D 6. D7. D 8. C9. (1)10.0(2)电子蜡烛到凸透镜A 的距离(或物距)(3)凸透镜成像时,像的特点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