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皇帝的新装 课件(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皇帝的新装 课件(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22 皇帝的新装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请指出下列图片的出处
这些作品有何共同之处
《卖火柴的小女孩》
《海的女儿》
《丑小鸭》
《拇指姑娘》
作者相同安徒生
体裁相同童话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十九世纪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皇帝的新装》,领略一下童话的魅力。
同学们,诗意的童话故事装点着我们幸福的童年,像《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优美的故事总是令人心醉和难忘的。
导入新课
1.了解作者及童话的特点。
2.梳理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想象和夸张的写作手法。
4.联系社会现实,理解童话的讽喻意义。
作者简介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它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
童话简介
《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从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民间故事移植过来的。它最早见于14世纪堂·曼纽埃尔的《卢卡诺伯爵》的第七章,说的是一个国王被人整治的故事,篇名即《赤身裸体的国王》。从西班牙的民间故事到《皇帝的新装》,作者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想象,精心进行了再创作。
背景介绍
词语积累
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
滑稽: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精致:精巧细致。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注意边听边想象,看能否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思考文章的讽喻意义。
1.划分文章层次。
2.画出文中描写皇帝、大臣、官员等人物的语句。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第四部分(24-33):故事的高潮。写皇帝“穿”新装参加游行大典。
第五部分(34-37):故事的结局。一个小孩揭穿了新装的骗局。
第一部分(1):故事的引子。交代皇帝喜欢穿新装的怪癖,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第二部分(2-4):故事的开端。皇帝上钩,骗子们开始织布做新衣。
第三部分(5-23):故事的发展。写皇帝和群臣看布料的场面,展现了他们的虚伪和愚蠢。
1.划分文章层次
2.请从不同角度梳理文章情节,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以“新装”为线索:_____________ →骗子做新装→大臣看新装→皇帝展新装→_____________。
以“骗”为线索: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姓传骗
小孩揭骗
小孩揭新装
皇帝爱新装
引子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皇帝__新装
骗子__新装
君臣__新装
皇帝__新装
小孩__新装




(第1段)
(第2段~第4段)
(第5段~第23段)
(第24段~第33段)
(第34段~第37段)

精读课文
分析皇帝、老大臣、官员、百姓、骗子、小孩的形象:用圈点勾画法理出描写他们的语言、心理、动作的语句,旁批描写方法及人物特点。
皇帝
1、“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是不称职的;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样的布来。”
心理描写:刻画出了一个愚昧无知、自作聪明的皇帝形象。皇帝愚蠢的想法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皇帝内心恐慌,嘴上却说“十二分地满意”,表现了他的虚伪可笑和自欺欺人。
3、①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②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细节描写:两次写皇帝照镜子,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皇帝的丑态,揭示了皇帝的自欺欺人和虚伪愚蠢。
4、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发抖”写出了皇帝内心的恐慌,“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正是为了掩饰他内心的恐慌。揭示了皇帝内心微妙而复杂的变化,更充分暴露了皇帝的自欺欺人和虚伪愚蠢。
精读课文
老大臣
1、“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有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描写了老大臣的内心活动,突出了他的惊讶与恐慌。
2、“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心理描写:两个“决不能”表明他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的愚蠢 和不称职,突出了老大臣的虚伪和自欺欺人。
3、“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语言描写:老大臣生怕别人认为自己是愚蠢或不称职的,所以一本正经地欣赏,并且言不由衷,表现了他的的虚伪和自欺欺人。
精读课文
官员
1、“我并不愚蠢啊!”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因为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心理描写;“不配有”“决不能”等表现了第二位官员的虚伪,辛辣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不能量才用人。
2、因此他就把他完全没有看见的布称赞了一番,同时对他们保证说,他对这些美丽的色彩和巧妙的花纹感到很满意。“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对皇帝说。
语言描写:对不存在的布料的夸赞突出了这位官员的愚蠢、虚伪和阿谀奉承。
1、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语言描写:连用四个感叹号,突出了众人对皇帝的阿谀奉承,突出了人们或担心自己被别人看出不称职、愚蠢,或被舆论影响而违心说谎,突出了社会的病态。
百姓
2、 ……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
语言描写:借小孩子之口,既可以表现说话者的怀疑,又可以让自己的名声暂时得到保护,也表现出人们对真相的逐渐接受。
精读课文
骗子
他们装作是在把布料从织布机上取下来,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同时用没有穿线的针缝了一通。最后,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动作描写:“取”“裁”“缝”等动词形象地写出了两个骗子装模作样的丑态,体现了他们的狡猾。
小孩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语言描写:小孩说出了事情的真相,体现了孩子天真大胆、率真单纯的性格特点。
皇帝:昏庸无能、爱慕虚荣、愚蠢。
大臣:虚伪愚昧、阿谀奉承。
骗子:狡猾伪善。
孩子:天真烂漫、无私无畏。
总结
概括出皇帝、大臣及官员、骗子、小孩的性格特点
品读赏析
2、 “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皇帝心里感到“有些不大自然”,你如何理解
这一句“不大自然”在情节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顺承上文,说明皇帝已经完全听信了骗子们的谎言,又引起下文老大臣的故事。这里表现出皇帝的愚蠢和心虚。作者故意将话说得很有分寸,却为后文更辛辣的讽刺积蓄着力量。
3、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这个人很有理智,同时就称职这点来说,谁也不及他。”
皇帝为什么要先派他的老大臣去看布料
这段情节紧承上文而来,继续说明皇帝的轻信与愚蠢,又掺杂了些许疑虑和害怕。同时,他对老大臣“理智”“称职”的评价,更为后文的情节埋下伏笔。
4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
人们为什么要说“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这段情节里的三句话,有着递进的关系。爸爸说的话,是在小孩子说话之后,既说明了他对自己孩子的认同和肯定,同时又表现出震惊而惶惑的情态。“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时,真相已经大白。“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则介于二者之间,表现出人们对真相的逐渐接受。
1、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皇帝爱穿新装的癖好渲染到了极点,突出了皇帝的虚荣愚蠢、荒唐可笑。
合作探究
1.找出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的语句,并说说它为什么是关键语句。
“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骗子胡说那衣服具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2.所谓的“新装”根本不存在,但人们都不敢说自己看不见,这是为什么?
(1)表面原因:人们都害怕说出“新装”不存在会导致自己被当作傻瓜,因此都装作看见了“新装”。
(2)深层原因:统治者的愚蠢、虚荣,使得他们看不见也不愿意看见真相,而在他们的统治下,整个社会也都染上了这种装腔作势、无视真实的毛病。
3.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相,老百姓也都跟着说了真话,而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小孩子”寄托着作者改变现实、戳穿虚伪的理想。老百姓们在小孩子的带动下有了说真话的勇气,而统治者们却仍然装模作样,两相对比,显得后者更加可笑、腐朽。作者的立场也就十分明显了。
4.小孩子为什么敢说真话?作者让一个孩子说出了事情的真相,目的是什么?
因为小孩子单纯,天真活泼,没有私心杂念,不懂得人情世故,无所顾忌。孩子的一句话,戳穿了皇帝、大臣自欺欺人的鬼把戏,暴露出统治者愚蠢虚伪、自私自利的本质。这真话,就是真理,就有力量。文中孩子的话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给读者留下回味的思考。
说明一个人应该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取于说真话。
合作探究
4.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时,为什么他“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为了掩饰自己的虚伪,掩饰自己因被骗子骗到大街上“光着身子”那种内心的恐慌。
骗子说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的特性。他们抓住了皇帝的昏庸无能,爱慕虚荣的特点和人性中的虚伪、自私、怯懦的弱点,再利用封建专制皇权的威严,使并不高明的骗局得逞。
5.骗子的骗局为什么能得逞?(你认为骗子行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作用: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1)夸张与想象: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构成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2)对比描写和心理描写。
童话最后把敢于说真话的孩子和说谎的皇帝、大臣、百姓们予以对比,突出孩子的天真、率性,以及大人们的虚伪、愚昧。在心理描写方面,作者主要刻画了皇帝、察看织布的老大臣和官员的心理活动,把他们内心的矛盾、挣扎以及虚伪分析得非常透彻,符合人物的个性。这样的描写,对刻画人物的形象非常有利。
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
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7.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内容主旨
本文通过叙述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昏庸、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告诉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本课小结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描写一个愚蠢的皇帝上了骗子的当,赤身裸体参加游行的故事。作者通过着意安排,让一个孩子说出了真话,揭开了骗局。安徒生通过这篇童话对世俗世界的习惯及传统进行了深深的谴责,表达了对纯真本然事物的热切向往。启示我们:做人要保持心地的纯洁、纯真,做一个真诚的人,讲真话,反对社会现实中的假丑恶现象,让真、善、美充满人间。
以骗开场,以骗结束,围绕“新装”,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荒诞、可笑,揭露他们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作为一个人,要敢于正视现实,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将变的更加美好 !
人生寄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