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课件(共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课件(共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新课导入
2012年10月11日,我国有一位作家因其“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融合在一起”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10月5日,我国一位女性药学家因成功从植物青蒿中提取出抗疟药物——青蒿素,(这种药物能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诺贝尔奖的来源
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他一生拥有多项专利发明,积累了巨额财富。他在逝世的前一年,立遗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金。
诺贝尔奖的设置
诺贝尔奖最初分设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五种奖项,将基金每年的利息分为五份,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上述领域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1968年,诺贝尔奖增设了经济学奖。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首届诺贝尔奖于1901年12月10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同时颁发。
字词清单
颁发 挪威 遗嘱
渗透 仲裁 卓有成就
bān
nuó
zhǔ
shèn
zhòng
zhuó
【建树】
【仲裁】
【卓有成就】
建立的功绩。
争执双方同意的第三者对争执事项做出决定,如国际仲裁、海事仲裁、劳动仲裁等。
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读新闻,试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考点
概括新闻内容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常见的考查形式](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个字)(2)请把下面一段文字改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个字)
整体感知
[答题技法]1.摘取法。摘取新闻导语或中心句,然后根据字数限制等要求对其进行压缩,筛选出主要要素进行概括。
2.提要法。(1)提取新闻的主体和事件,围绕“六要素”组合关键词。(2)突出事件的独特性和新颖性。明确新闻要素后,找出新闻中“首次”“第一”等最吸引人、最有价值的信息。(3)组织语言答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字数限制要求。
1.速读课文,把握消息要素,完成表格。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1901年12月10日
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2.根据消息文体特点,勾画出消息的导语和主体部分。思考:导语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
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消息背景。
内容探究
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
2.第2段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有关情况?
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
表现新闻事实的翔实。
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是这则消息的重点。
3.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语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突出诺贝尔奖的公正与权威,更有利于读者正确认识和了解诺贝尔奖,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细察文辞
1.在《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文中,“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括号内“瑞典3个,挪威1个”能否删去 为什么
不能删去。括号内“瑞典3个,挪威1个”是对前文“4 个机构”的进一步说明,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到这4个颁发机构的具体分布情况。若删去,信息会变得模糊,失去了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2.文中“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能否改成“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明了X射线” 说说你的理由。
不能。“发现”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发明”指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而X射线本身是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探究“倒金字塔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
便于组织材料
利于突出新闻特点
方便读者阅读
最重要事实
次要事实
再次要事实
最次要事实
导语
主体
按重要性递减原则安排事实
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它以事实的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把最重要的、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程度依次写下去,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
1.有人说,本文是“倒金字塔结构”的典型范文,请你作简要分析。
本文的电头和导语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采用引述资料的方法介绍获奖对象应具备的条件。消息的主体部分依次介绍获奖者的情况、颁奖机构及事件地点、奖金来源及运作模式。
其中,获奖者信息是这则消息最主要的内容,所以放在主体部分最优先的位置,详细报道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写完“谁获奖”,接下来自然要介绍“谁颁奖”“何时何地颁奖”,这些信息在重要性上不如获奖者信息,但又是报道颁奖活动(特别是首届颁奖)的新闻不可或缺的,所以合为一段,置于消息主体的第二部分。最后交代新闻背景,介绍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和资金管理权与评奖权的分离。
(第1段)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导语
(第2段)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
(第3段)明确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和运作模式等
(第4段)介绍奖金来
源,说明资金管
理权和评奖
权分离
主体
背景
按重要性递减原则安排事实
思维导图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主旨归纳
这则消息全面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明确了颁奖机构、时间及地点等内容,揭示了诺贝尔奖对于促进科技进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赞扬了诺贝尔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拓展延伸
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零的突破——莫言
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通过幻觉现实
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莫言,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自1980年代起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作品中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
再创辉煌——屠呦呦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
青蒿素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
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屠呦呦也
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本土科学家。
屠呦呦, 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其名“呦呦”源自《诗经》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1955年毕业后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中药研究所,一直工作至今。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担任科技组组长。疟疾是全球三大传染病之一,迄今受威胁人口达30余亿人。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终于将重点集中在中药青蒿上。她带领研究团队不断分析研究、改进提取方法,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在1972年获得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青蒿素的发现,改写了只有含N杂环的生物碱成分抗疟的历史,标志着人类抗疟历史步入新纪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