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 课件(共1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 课件(共18张PPT)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文学知识
使 至 塞 上
王 维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背景链接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王 维

pénɡ
侯(hòu):侦察
侯(hóu):封建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二等
hòu
诗词诵读
大声朗读诗歌,读准韵律节拍,读出律诗的韵律美。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词释义
出使(出差)
使至塞上
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慰问边关守军
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地名,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胡地的天空,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译文:我轻车简从去慰问边关守军,不觉便到达了辽远的边塞地区。(我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天。
诗词释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唐代边关以点燃一道烽烟的方式报告边境平安,故称孤烟。烟,指烽烟。
黄河
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燕然山,这里指边防前线
译文:浩瀚的沙漠中,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那一轮落日又大又圆。走到萧关恰好遇到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一问才知统帅正在边防前线。
诗词品读
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
“单车”也许并非真的单人单车,这样写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
“属国”,是诗人自称;实际诗人并不需经过居延,这样写,也是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
诗词品读
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诗人奉命出使边塞慰军,为什么却以“蓬”“雁”自比?结合下面资料助读进行解读。
“征蓬” 即随风飘飞的蓬草,因其 “无根随风” 的特性,自古便是 “漂泊者”“身不由己者” 的象征。
诗人此时奉命出使边塞,虽为公务,却暗含被排遣出京的微妙处境(唐代士人常因政治失意而被派往边地)。以 “征蓬” 自比,既写出了 “轻车简从、独行边塞” 的漂泊感,更隐晦传递出仕途失意的无奈与身不由己的怅惘—— 如同蓬草被风驱使,自己亦是被朝廷指令推向遥远的边地。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诗词品读
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诗人奉命出使边塞慰军,为什么却以“蓬”“雁”自比?结合下面资料助读进行解读。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归雁” 是北归的大雁。古代有 “鸿雁传书” 的典故,且大雁季节性迁徙的习性,使其天然带有 “归乡”“时序” 的意味。
但此处 “归雁入胡天” 并非写 “归乡”,而是说大雁飞入胡人的领地。一方面,它以大雁的迁徙点明 “出使边塞” 的时空背景(正值雁南飞或北归的季节,暗合行程的时间);另一方面,“归雁” 的 “有向”(有固定迁徙方向)与 “征蓬” 的 “无向”(随风漂泊)形成对照,更反衬出诗人远离故土、前路茫茫的孤独感:连大雁都有明确的去向,而自己却如蓬草般漂泊于汉塞与胡天之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诗词品读
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征蓬”“归雁”自比,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该联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和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诗人奉命出使边塞慰军,为什么却以“蓬”“雁”自比?结合下面资料助读进行解读。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词品读
“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
“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劲联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千古流传,你觉得好在哪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词品读
空间层次:从近到远,由下到上。
构图美:烽烟 夕阳 大漠 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 曲河 圆日 ——立体层次
色彩美:黄沙 碧水 红日 青烟——鲜明丰富
“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动静结合和衬托: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也蕴含诗人的孤寂之情。
诗词品读
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末尾写到的“燕然”,暗用一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汉将窦宪大胜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以还”的典故。“燕然”代指前线,暗示战事胜利。
一则歌颂守边将士为国奋勇杀敌之功,二则暗示自己为国建功立业之心。表现出诗人因前线大捷而欢心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
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
——他孤独苦闷
看到边塞壮阔的自然风光时
——他心胸开阔
听到将士不畏艰苦驻守燕然
——他自豪喜悦
合作探究
作者的情绪有何变化?
主旨归纳
这首五言律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奇丽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感,以及在雄浑的大漠风光中情感得到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出使路线
沿途风光
前线消息
单车问边
征蓬归雁
大漠长河
都护燕然
惆怅
思乡
孤独寂寞
苦闷抑郁
豁达超然
喜悦自豪
结构梳理
课堂检测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王维《使至塞上》中,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心境。
颔联“征蓬”“归雁”的意象,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整首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精巧;颔联采用对仗的手法,韵律和谐。
“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士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让人倍感温暖。
D
“候骑”指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尾联表现了前线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3.(黑龙江中考)王维的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请结合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劲联完美诠释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①有绘画一样的构图,辽阔大漠、无际黄河,空间阔大,层次丰富;②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③有绘画一样鲜明的色彩,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极具美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