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西平县宋集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西平县宋集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九年级九月份月考语文学科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幅轻líng    的翅膀,摆脱这沉重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2)被雨洗涤过的花儿,更显得鲜yán    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3)荷花们都沉醉在月色当中,娉    婷地站立着,悠悠地吐着香气,那优美的姿态和沁人的馨香,真是令我如痴如醉。
(4)当你知道帝王蛾是怎样冲破命运的苛刻设定,艰难地走出恒久的死寂,从而拥有飞翔的快乐时,你就一定会觉得那一顶“帝王”的冠冕    真的是非它莫属。
(5)燕语呢喃    ,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在洁白的云朵间。
2.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①《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②《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部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③书中主要写先秦的礼制,____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______体现了政治思想和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④《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德行教养、及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1)第②句中有语病,你的修改建议是:    。
(2)第③句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关联词语是:    。
(3)第④句有一处标点使用有误,你的修改建议是:    。
3.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①书信不仅传承文化,更传递感情,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②古人写信,内容包罗万象,把天气地理、风俗人情,都被写入了书信。③在书信中,人们议论时政、品尝诗文、训诫子弟、抒情言志乃至谈情说爱、讨论物价等等。④所以,书信不知不觉于无形之中成了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承者。
(1)第①处语序不当,应将    与    互换位置。
(2)第②处结构混乱,应将    删去。
(3)第③处搭配不当,应    把改为    。
(4)第④处成分赘余,应删去    。
4.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我    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kuò)不舍。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    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盼望诸(zhě)君和我一同受用!
自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1)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请将其在横线上改正。
①kuò改为    ②zhě改为   
(2)在文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天生 深信 B.生平 信服
C.天生 信服 D.生平 深信
5.艾青(1910﹣1996),原名     ,号     ,中国现代诗人。成名作     ,发表于1933年,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教养真的不是你读过多少书
毕淑敏
①什么叫教养呢?辞典上说是“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但我更愿意理解为“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②一个人可以受过教育,但他依然是没有教养的。就像一个人可以不停地吃东西,但他的肠胃不吸收,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是骨瘦如柴,不过这话似乎不能反过来说一个人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他却能够很有教养。
③教养不是天生的。一个小孩子如果没有人教给他良好的习惯和有关的知识,他必定是愚昧和粗浅的。当然,这个“教”是广义的,除了指学校教育,也包括家长的言传身教和环境的耳濡目染。
④教养和财富一样,是需要证据的。你说你有钱不成,得拿出一个资产证明。教养的证据不是你读过多少书,家庭背景如何显赫,也不是你通晓多少礼节规范,能够熟练使用刀叉,会穿晚礼服……
⑤这些仅仅是一些表面的气泡,最关键的证据可能有如下若干。
⑥热爱大自然。把它列为有教养的证据之首,是因为一个不懂得敬畏大自然,不知道人类渺小的人,必是井底之蛙,与教养谬之千里。这也许怪不得他,因为如果不经教育,一个人是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类的微薄的。没有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人除了显得蒙昧和狭隘以外,注定也是盲目傲慢的。之所以从小就教育孩子要爱护花草,正是这种伟大感悟的最基本的训练。若是看到一个成人野蛮地攀折林木,通常人们就会毫不迟疑地评判道——这个人太没有教养了。可见教养和绿色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懂得与自然协调地相处,懂得爱护无言的植物的人。推而广之,他多半也可能会爱惜更多的动物,爱护自己的同类。
⑦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能够自如地运用公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和同他人交流,并能妥帖地付诸文字。我所说的公共语言,是指大家——从普通民众到知识分子都能理解的清洁和明亮的语言,而不是某种狭窄的土语俚语或者某特定情境下的专业语言。这个要求并非画蛇添足,在这个千帆竞发的时代,太多的人,只会说他那个行业的内部语言,只会说机器仪器能听懂的语言,却不懂得和人亲密地交流。那些虽然拥有一技之长,但无法精彩地运用公共语言这种神圣的媒介,来沟通和解读自我心灵的人,难以算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⑧一个有教养的人。对历史有恰如其分的了解,知道我们作为人类走过了怎样曲折的道路。当然。教养并不能使每个人都像历史学家那样博古通今,但是教养却能使一个有思考爱好的人,知晓我们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教养通过历史,使我们不单活在此时此刻,也活在从前和以后,如同生活在一条奔腾的大河里,知道泉眼和海洋的方向。
⑨一个有教养的人,除了眼前的事物和得失以外,他还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远大的目标。教养把人的注意力拓展了,变得宏大和光明。每一个个体都有沉没在黑暗峡谷的时刻,当你在跋涉和攀援中伤痕累累,但因为你具有教养,确知时间是流动的,明了暂时与永久。相信在遥远的地方,定有峡谷的出口,那里有瀑布在轰鸣。
⑩一个有教养的人,对人类种种优秀的品质。比如忠诚、勇敢、信任、勤勉、互助、舍己救人、临危不惧、吃苦耐劳、坚贞不屈……充满敬重敬畏敬仰之心。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够身体力行,但他们懂得爱戴和歌颂。人不是不可以怯懦和懒惰,但他不能把这些陋习伪装成高风亮节,不能出于自己做不到高尚,就诋毁所有做到了这些的人是伪善。你可以跪在泥里,但你不可以把污泥抹上整个世界的胸膛,并因此煞有介事地说到处都是污垢。
教养是不可一蹴而就的,教养是细水长流的,教养是可以遗失也可以捡拾起来的。教养也具有某种坚定的流传和既定的轨道性。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在某种程度上。教养不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教养和遗传几乎是不相关的,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教养必须要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的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够的时日,才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X光片子。脸面上可以依靠化妆繁花似锦,但只有内在的健硕,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才是力量的象征。
(1)根据拼音写汉字。
yí cù ér jiù    
(2)梳理短文内容,简要回答一个有教养的人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请简析第⑦段的论证思路。
(5)结合语境,简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论证作用。
(6)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懂得与自然协调地相处,懂得爱护无言的植物的人,推而广之,他多半也可能会爱惜更多的动物,爱护自己的同类。
7.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谈论“风度”的书籍很多。在社会交往中,比如出门做客或者在家接待客人,在剧场,在工作场合,人究竟该如何自持?如何举止有度?怎么样对待老人和孩子?怎么样谈吐才算得体,不致使对方听了感到难堪?怎么样打扮才算合适,不致让周围的人们侧目而视?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书大都有详尽的论述。遗憾的是,人们却很少从这些书中汲取有益的见解。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我认为原因在于这些讲解优雅风度的著作有个缺陷,就是很少解释人们为什么需要优雅风度,其必要性究竟何在。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②当然,优雅风度可能是外在的。但是就整体而论,优雅风度是靠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人的经验积淀而成的,并且标志着人们渴望变得更高尚,渴望生活更优越、更美好的愿望,这是一种世代相传、持续不懈的追求。
③问题的关键究竟何在呢?要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哪些准则?——搜集那些难以逐一熟记的关于行为举止的“道德箴言”,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呢?
④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1)在第①段中作者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2)作者在论说“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3)请你结合课文《论教养》第4—10段,分析“优雅”和“有教养”之间的关系。
(4)小明把向你借的书弄破了,他还书致歉时,作为有教养的你该说些什么?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8.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郭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②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缣(jiān):细绢。②仅:将近。③令:善,美好。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连月不开    ②去国怀乡    
③轻财好施     ④岁衣缣一匹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③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3)《孟子 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请根据【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和看法。
9.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问题。
淮村兵后①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几处败垣围古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①后:战后。南宋时,金兵南侵。
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2)简要概括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四、名著阅读(5分)
10.散文集《朝花夕拾》,记录了鲁迅先生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1)语段中,鲁迅对她有不同的称呼。因她谋害隐鼠等,幼年的鲁迅憎恶地称她为“    ”;多年后,当他回眸     这件事,鲁迅先生对她充满敬意和怀念,深情地称她为“我的保姆”“长妈妈”。
(2)《朝花夕拾》中还有许多美好的回忆,请在其余篇目中,自选两篇,各列举一个情节。
五、作文(50分)
11.潇潇春雨,触动了文人的心灵;
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
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
殷殷师恩,触动了学子的心灵……
相信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
请以“ ,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根据自己所写文章内容,将题目补写完整。
(2)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抒写真情实感;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4)不少于600字。
1.(1)灵;
(2)妍;
(3)pīng;
(4)guān miǎn;
(5)ní nán
2.(1)将“一部”放到“重要”的前面
(2)既 又(不仅,而且)
(3)把“教养”后的顿号删掉。
3.(1)“传承文化”与“传递感情”两者互换位置;
(2)把(或“被”) 去掉一个;
(3)品尝 改为 品赏;
(4)“不知不觉”或“于无形之中”去掉一个。
4.(1)guō zhū;
(2)D。
5.蒋正涵 海澄《大堰河——我的保姆》
6.(1)一蹴而就
(2)①热爱大自然,②用公共语言表达内心、与人交流,③了解历史,④有远大目标,⑤敬重敬畏敬仰人类优秀品质。
(3)我们必须通过后天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4)首先提出本段论点“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能够自如地运用公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和同他人交流,并能妥帖地付诸文字”,接着解释公共语言的内涵及用公共语言交流的意义,最后从反面论证不会用公共语言交流的人难以算是有教养的人。
(5)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后天教育在培养人的教养上的重要作用,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6)“多半”在这里是“大概”的意思,表推测,指的是一个懂得爱护与自然和谐相处、懂得爱护植物的人,也可能会爱护动物、爱护动物,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准确,避免了表达的绝对化。
7.(1)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忸怩作态。
(2)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然后批驳错误的观点。接着解说风度的缘起。接着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优雅风度遵循的准则。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举止。
(3)“有教养”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风度优雅”,“优雅风度”的前提和基础是“有教养”。
(4)你笑道:“没事儿,‘读书破万卷’嘛。”
8.(1)①放晴 ②国都 ③轻视,看不起 ④每年
(2)①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②(范仲淹)的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除。
(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以天下为己任,用具体行动来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
9.(1)描绘了一幅江淮一带战乱后农村残破的景象。人已逃亡,桃花寂寞地开着。烟草茫茫,晓鸦聒噪,围墙坍塌,水井荒废,人烟稀少,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
(2)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给农村和百姓带来破坏的痛心,对入侵敌人的仇恨和对战争的厌恶。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的景物的能力。“小桃无主自开花”,桃花不识人间悲苦,花开依旧。这早春的艳阳景色,倍增兵后的凄凉。烟草茫茫,晓鸦聒噪,兵后逃亡,人烟稀少,为后面两句点题的诗蓄势。“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这两句是诗的主旨。本来,这里原是人们聚居的地方,可现在只留下了残垣故井,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了。这首短短的绝句,为兵后荒村,画出了最典型的图景。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诗中的“小桃、烟草、败垣、故井”表现出这个村子经过战争后的破败,百姓因为战争被迫流离失所。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
10.(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及故事情节。解答此题,要结合《朝花夕拾》中的有关故事,进行作答。幼年的鲁迅误以为长妈妈谋害了他最喜爱的隐鼠,生气地叫她“阿长”;后来,长妈妈利用告假的时间去给迅哥儿买来了他最喜欢的《山海经》,从此以后,鲁迅对长妈妈有了新的敬意。
(2)本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解答此题,要结合《朝花夕拾》中的故事情节,筛选出美好的故事情节。如:《五猖会》一文中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嘟嘟”,高兴地吹上两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藤野先生》一文记叙了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回忆了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老师藤野先生。
答案:(1)阿长;利用告假的时间给我买了我念念不忘的《山海经》
(2)如:《五猖会》一文中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嘟嘟”,高兴地吹上两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藤野先生》一文记叙了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回忆了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老师藤野先生。
11.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