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日地月的相对运动 第一课时(教案 分栏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日地月的相对运动 第一课时(教案 分栏式)

资源简介

课时计划
课题 第三节 日地月的相对运动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3.3声音与光的传播7 ~ 9 年 级:知道光的直线传播,了解相关现象(如针孔成像等)。
科学观念:通过探索活动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通过科学
常识介绍,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水、玻璃等介质中速度更慢,
知道光年及其科学意义。
科学思维:基于实验证据,运用分析、归纳的思维方法,得出光的直线传播条
件;学会构建光线模型,并运用模型分析解释小孔成像的现象。
探究实践:利用器材,自制针孔照相机,用实物模型验证与展示小孔成像的
原理和特点,同时提升学生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能关注生活中的光学现象,激发学习科学的好奇心;通过探究实
践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与分享。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
学情分析
学生对光现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在小学阶段学过光被阻挡时形成阻挡物影子的现象,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学生仍缺乏用生活现象来佐证光的直线传播的实证思想,对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还不清楚,同时尚未理解针孔成像对孔的要求、成像特点及成像原理。本节课通过探索活动和自制针孔照相机的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突破教学重难点,形成特定的认知思路,为后续学习光学现象及其原理进行方法的指导。
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3节《日地月的相对运动》第一课时。教材通过史料再现,复现实验,创设问题,初步感受光的直线传插,由此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通过列举生活中“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并开展探索活动,证实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对光线进行模型建构、然后介绍光传播的速度等概念。利用器材作模型和进行探究实践活动,通过设计制作、观察分析、问题讨论,理解小孔成像对孔的要求和成像特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①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习活动教师呈现史料:我国思想家墨 教学活动 学生开展实验 :F光源、带
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 孔的屏 、 光屏依次放到光具座上 , 让
实验。 学生观察不遮挡光源、遮挡部分光源、
小孔为什么能成像呢 遮挡全部光源时光屏上的现象。
学生交流分享。
过程诊断
通过再现历史情境,图文结合讲述墨子的故事,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同时学习我国古人的科学成就,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复现实验,让学生见证小孔成像的现象,探查学生的前期认知,还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感受光的直线传播 。
学校任务② 实 证 光 的 直 线 传 播
学习活动 呈现教材158页图4 . 3 - 2, 教学活动 茂密的森林、城市的夜晚、
图4 . 3 - 3,图4 . 3 - 4。 浓雾弥漫的公路,都能看到 一 束束沿
学生交流并列举生活中的现象 。 直线传播的光,请你列举生活中可以
学 生 开 展 教 材 1 5 9 页 的 探 索 佐证“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
活 动 。 教师引导:生活中的现象可以证实
教师拍照展示学生实验记录单,学生 光的直线传播,光是否在所有情况
分享实验现象。 下都沿直线传 播
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过程诊断
通过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列举实例,让学生知道生活现象可以成为科学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得出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学生自主完成探索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③建模:建构光线模型
学习活动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 教学活动展示教材159页图4.3-5中的左图,
我们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 将直尺紧靠光束,沿光束画直线,并且标
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线叫做光线。展 上箭头。
示教材159页图4.3-6。介绍光的传播速 学生计算得出:1光年约等于9.461×10
度,可回顾光年概念,并让学生思考讨 千米。
论“1光年约等于多少千米”。
过程诊断
以经验本实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建构光线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介绍科学常识拓展学生的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学校任务④制作针孔照相机并探究成像的特点
学习活动学生利用器材开展探究实践, 教学活动让我们制作“针孔照相机”,探究
设计制作教材160页图4.3-7的装 针孔成像的特点。
置。将镜头对着F光源,观察记录,在 教师巡视,拍照学生记录表并展示照片。
教材160页表4.3-1中记录光源呈现在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归纳得出:针孔成像
半透明纸上的像的特征。 呈倒立的像,孔径越小,像越暗,需要更
长的曝光时间。一般来说,孔径越小,成像
越清晰。
过程诊断
立足真实情境,结合项目制作,开展探究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小孔成像对孔的要求,以及成像特点。项目化实现知识的互通和互补,制作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技术工具组装作品,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凸显科学本质,提升学生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用F光源替代窗外的景物,可以避免因环境等因素导致对比度不够大,现象不明显的问题。
达标检测
题目:学习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圆柱形纸筒做“探究小孔成像规律”的实验,发现像的大小不同,亮度也不一样。关于像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猜想2:与小孔的形状有关。猜想3: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1)验证猜想1时,应固定 的位置,让光屏从图示位置沿纸筒慢慢远离小孔,在这过程中观察光屏上像的亮度。
(2)验证猜想2时,固定烛焰、纸筒和光屏的位置,更换使用如图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他们的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 。
课堂小结
反思改进 本节课作业
如果在上这节课,我会这样设计: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