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扬州慢》的写作背景;2、能结合背景与意象,分析全词“昔盛今衰”的反差;3、理解“黍离之悲”,传承家国情怀,达成“文化传承与参与”素养。【教学重难点】重点:赏析全词“昔盛今衰”的对比手法,理解“废池乔木”“冷月”“红药”等意象的情感内涵。难点:理解“黍离之悲”的深层文化内涵,体会姜夔“清空峭拔”词风在全词中的体现。【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提到扬州,你们会不会想到“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美景?曾经的它,是热闹的“淮左名都”,街上满是来往的人和好听的乐曲。 但这样的扬州,却被金兵的战火摧毁了——到处是断墙,再也没有从前的热闹。后来词人姜夔路过这里,心里满是感慨,写下了《扬州慢》。 今天咱们一起读这首词,体会这份不一样的心情。现在开始学习吧。二、新课讲授1、知人论世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他一生漫游各地,政治上困顿、失意,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一生好学、好客、好藏书。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2、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时作者二十余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中外震骇。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根据此前小序所说,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3、题目解读扬州慢,词牌名,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扬州慢》乃姜夔自作调,“白石因游扬州而作,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扬州,又称广陵、维扬、江都、芜城、邗、南兖州、吴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 ,是全国九州之一。4、初读词作播放朗读视频,明确诗句节奏。三、赏析词作1、赏析小序交代写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所见所闻:“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作者感受:“予怀怆然”写作缘由:“感慨今昔”他人评价:“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主题:抒发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感情基调:低沉悲哀2、赏析上阕——写景(1)译文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稍作停留。走在昔日繁华的街道上,到处都是青青的荠菜和麦子。自从金兵进犯长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2)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前两句突出对名都的向往,虚写反衬,以昔之繁华令人神往反衬下文今日扬州的破败荒凉。“竹西佳处”用典,化用诗句,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解鞍少驻”突出了对往昔名城风华的仰慕,为下文伤怀做铺垫。(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写入城所见,前句点盛,后句点衰。“春风十里”,用典,化用诗句,杜牧《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呼应开头两句,并与“荠麦青青”构成鲜明对比;“荠麦青青”既与序中“荠麦弥望”呼应,又扣应下文“空城”二字。“春风十里”是作者想象中的虚景;“荠麦青青”是作者眼前的实景,实写今日的萧条冷落。以虚景反衬实景,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进一步表现诗人的黍离之悲。(4)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胡马窥江”,运用借代手法,点明了“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也即扬州成为“空城”的原因,流露出词人对侵略者的愤恨。“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拟人手法,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树犹如此,人更是如此。(5)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渐:表明诗人伫立时间之久,清:渲染了凄清的气氛由视觉描写转入听觉描写,“黄昏清角吹寒”运用通感手法(触觉写听觉),打破了空城的死寂,进一步渲染凄清沉寂、悲凉的氛围。“空城”极写扬州惨遭破坏的现状,作者巧妙地寓情于景,在交融的情与景中饱含着对外敌入侵的控诉,对南宋偏安的不满,也展示出对国运多艰的沉痛悲凉之感。(6)小结:上阕主要描绘扬州受战争洗劫后的凄凉萧条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抓住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3、赏析下阕——抒情(1)译文: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才能,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难以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桥下江水水波荡漾,月色凄冷,四周寂静无声。怀念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2)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作者通过想象,设想百年前眷恋扬州的才子杜牧如果亲临当下,眼见如今扬州的景象,会是什么反应?——重到须惊杜牧为何而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内容上:由“空”引出“惊”,作者通过想象,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富有才情的杜牧也“难赋深情”,反衬现实的扬州是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结构上:由上阕的写景过渡到下阕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3)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用典,化用诗句:①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②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难赋深情”是杜牧最无力的举止反应。作者借此来衬托扬州的荒凉,深化了扬州衰败所带来的哀伤之感。形成古今同悲的意境。作者通过想象虚写,看似只写杜郎,实则亦有以此自况之意,相比于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①借用典故,对比反衬。化用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盛今衰对比鲜明。如今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仍有,但“玉人吹箫”的繁华之景却没有了,以乐景衬哀情,把“黍离之悲”渲染的愈加浓烈。②通感的修辞手法。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情于物,描绘了一个清冷萧条的意境。③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了凄清感伤的气氛,寄托了悲怆之情、“黍离”之悲。(5)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也称芍药,往往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代表,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不再。以景结情,尾句写桥边的红药还是一年一度盛开着鲜艳的花朵,这样美丽的景象却无人欣赏。花开依旧,人事已非,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以乐景衬哀情,花开依旧,人事已非,倍增其哀。同时反问的语调蕴含着词人内心无比的悲怆与无奈。(6)小结:下阕怀古伤今,通过扬州景物今昔、盛衰的对比,抒发了”黍离之悲”。化用杜牧故事,写景抒情有虚有实。“桥”“月”“波”是眼前景物,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惘。4、问题探究全词的词眼是哪个字?体现在何处?词眼:空“尽荠麦青青”——城市荒芜“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人心惶惶“渐黄昏,清角吹寒”——音乐变调“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无繁华热闹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无赏花之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四、课堂小结1、词作结构2、主旨这首词通过作者路过扬州时目睹战争摧残后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感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寄托了对往日盛景的深切怀念和对眼前山河破碎的无限哀痛。词中既表达了因祖国山河残破、百姓遭难而产生的深沉悲痛,也流露出内心的郁愤与浓烈的爱国情怀,情感真挚而深刻。3、拓展延伸-情境默写1.《扬州慢》中,点明历史上的扬州是人们向往的佳地的诗句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2.《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 3.《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_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_。 4.《扬州慢》中,诗人借景抒情,用_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_来渲染扬州城经过战争的破坏后,变得凄凉、衰败、空寂。5.《扬州慢》_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_三句,作者从听觉和触觉两个角度把角声的凄凉和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为的感彩。(共40张PPT)姜夔扬州慢目录General demonstration template of fresh watercolor贰整体感知叁赏析词作肆课堂小结壹新课导入新课导入第壹章新课导入壹提到扬州,你们会不会想到“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美景?曾经的它,是热闹的“淮左名都”,街上满是来往的人和好听的乐曲。 但这样的扬州,却被金兵的战火摧毁了——到处是断墙,再也没有从前的热闹。后来词人姜夔路过这里,心里满是感慨,写下了《扬州慢》。今天咱们一起读这首词,体会这份不一样的心情。整体感知第贰章知人论世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约1155—约1221)他一生漫游各地,政治上困顿、失意,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一生好学、好客、好藏书。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知人论世创作背景贰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时作者二十余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中外震骇。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根据此前小序所说,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题目解读贰词牌名,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扬州慢》乃姜夔自作调,“白石因游扬州而作,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题目解读贰又称广陵、维扬、江都、芜城、邗、南兖州、吴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 ,是全国九州之一。初读词作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扬州慢 姜夔jìjìshùchuàngshǔ初读词作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 姜夔赏析词作第叁章赏析小序叁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译文: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悲凉的号角。我内心悲伤,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故国残破的悲思。赏析小序叁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交代写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他人评价主题:抒发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感情基调:低沉悲哀作者感受赏析上阕叁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译文: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稍作停留。走在昔日繁华的街道上,到处都是青青的荠菜和麦子。自从金兵进犯长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写景赏析上阕叁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前两句突出对名都的向往,虚写反衬,以昔之繁华令人神往反衬下文今日扬州的破败荒凉。“竹西佳处”用典,化用诗句,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解鞍少驻”突出了对往昔名城风华的仰慕,为下文伤怀做铺垫。赏析上阕叁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写入城所见,前句点盛,后句点衰。“春风十里”,用典,化用诗句,杜牧《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呼应开头两句,并与“荠麦青青”构成鲜明对比;“荠麦青青”既与序中“荠麦弥望”呼应,又扣应下文“空城”二字。赏析上阕叁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是作者想象中的虚景;“荠麦青青”是作者眼前的实景,实写今日的萧条冷落。以虚景反衬实景,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进一步表现诗人的黍离之悲。赏析上阕叁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胡马窥江”,运用借代手法,点明了“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也即扬州成为“空城”的原因,流露出词人对侵略者的愤恨。“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拟人手法,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树犹如此,人更是如此。赏析上阕叁渐黄昏, 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由视觉描写转入听觉描写,“黄昏清角吹寒”运用通感手法(触觉写听觉),打破了空城的死寂,进一步渲染凄清沉寂、悲凉的氛围。“空城”极写扬州惨遭破坏的现状,作者巧妙地寓情于景,在交融的情与景中饱含着对外敌入侵的控诉,对南宋偏安的不满,也展示出对国运多艰的沉痛悲凉之感。表明诗人伫立时间之久渲染了凄清的气氛上阕小结叁昔日“名都”繁华热闹破败荒凉昔盛今衰的感伤(虚写)(实写)“空城”对比鲜明,虚实相生,用典诗句,情景交融今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上阕小结叁上阕主要描绘扬州受战争洗劫后的凄凉萧条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抓住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赏析下阕叁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译文: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才能,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难以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桥下江水水波荡漾,月色凄冷,四周寂静无声。怀念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抒情赏析下阕叁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作者通过想象,设想百年前眷恋扬州的才子杜牧如果亲临当下,眼见如今扬州的景象,会是什么反应?重到须惊赏析下阕叁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为何而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内容上:由“空”引出“惊”,作者通过想象,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富有才情的杜牧也“难赋深情”,反衬现实的扬州是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结构上:由上阕的写景过渡到下阕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赏析下阕叁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用典,化用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赏析下阕叁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难赋深情”是杜牧最无力的举止反应。作者借此来衬托扬州的荒凉,深化了扬州衰败所带来的哀伤之感。形成古今同悲的意境。作者通过想象虚写,看似只写杜郎,实则亦有以此自况之意,相比于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赏析下阕叁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借用典故,对比反衬化用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盛今衰对比鲜明。如今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仍有,但“玉人吹箫”的繁华之景却没有了,以乐景衬哀情,把“黍离之悲”渲染的愈加浓烈。赏析下阕叁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通感的修辞手法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情于物,描绘了一个清冷萧条的意境。赏析下阕叁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了凄清感伤的气氛,寄托了悲怆之情、“黍离”之悲。赏析下阕叁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也称芍药,往往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代表,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不再。以景结情,尾句写桥边的红药还是一年一度盛开着鲜艳的花朵,这样美丽的景象却无人欣赏。花开依旧,人事已非,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以乐景衬哀情,花开依旧,人事已非,倍增其哀。同时反问的语调蕴含着词人内心无比的悲怆与无奈。下阕小结叁下阕怀古伤今,通过扬州景物今昔、盛衰的对比,抒发了”黍离之悲”。化用杜牧故事,写景抒情有虚有实。“桥”“月”“波”是眼前景物,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 的怅惘。问题探究叁全词的词眼是哪个字?体现在何处?空问题探究叁“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城市荒芜人心惶惶无赏花之人无繁华热闹声音乐变调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课堂小结第肆章词作结构扬州空城昔日:名都、佳处春风十里对比正面渲染侧面烘托今日:荠麦青青黄昏、清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杜郎重到须惊冷月无声红药为谁生《黍离》之悲劫后萧条景象主 旨这首词通过作者路过扬州时目睹战争摧残后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感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寄托了对往日盛景的深切怀念和对眼前山河破碎的无限哀痛。词中既表达了因祖国山河残破、百姓遭难而产生的深沉悲痛,也流露出内心的郁愤与浓烈的爱国情怀,情感真挚而深刻。拓展延伸1.《扬州慢》中,点明历史上的扬州是人们向往的佳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扬州慢》中,诗人借景抒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渲染扬州城经过战争的破坏后,变得凄凉、衰败、空寂。5.《扬州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作者从听觉和触觉两个角度把角声的凄凉和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为的感彩。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docx 《扬州慢(淮左名都)》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