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红楼梦《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导入新课林黛玉听到……第十回游园皂罗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牡丹亭》题记汤显祖林黛玉听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中第十出《游园》。其中《皂罗袍》一曲文词优美,婉转典雅,意味深长,情景交融,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伤春佳作。曹封建时代的青年女子大多都有与杜丽娘同样的感受,因此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其中的原因……生而不可与死,死非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作者简介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最杰出的戏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与莎士比亚同时代,一在东方,一在西方,遥相呼应,都是剧坛泰斗。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追求个性解放,提出以情反理,“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进步主张。其主要戏剧作品有《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作品特色汤公四梦,皆为“情”而作。他把深邃的哲理熔铸在精彩的故事中,把作品当作形象化的哲学宣言来写。“四梦”逻辑层次是:人生而有情——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以戏言情。四部戏分别寓寄:情因侠合,情至死生,情觉为佛,情了成仙。前二梦(《紫钗记》《还魂记》)是对“善情”的讴歌张扬;后二梦(《南柯记》《邯郸记》)是对“恶情”的鞭挞批判。前二梦是关于人情的戏剧,后二梦是关于人生的戏剧。《紫钗记》的剧情取材于唐代小说《霍小玉传》。才子李益元和才貌俱佳的霍小玉一见倾心,随后以小玉误挂梅树梢上的紫钗为信物,喜结良缘。不久李益高中状元,但因得罪欲招其为婿的卢太尉,被派往玉门关外任参军,李益与小玉灞桥伤别。后卢太尉更在还朝后将李益软禁在卢府。小玉不明就里,痛恨李益负心。黄衫客慷慨相助,使两人重逢。该剧热情讴歌了爱情的真挚与执著,深刻揭露了强权的腐败与丑恶。“临川四梦”《紫钗记》《南柯记》的题材来源是唐人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写淳于棼酒醉后梦入槐安国(即蚂蚁国)被招为驸马,后任南柯太守,政绩卓著。公主死后,召还宫中,加封左相。他权倾一时,淫乱无度,终于被逐。醒来却是一梦,被契玄禅师度他出家。此剧在描写中更多地揭露了朝廷的骄奢淫逸、文人的奉承献媚等。剧中通过梦幻写人生,是讽世剧。《南柯记》《邯郸记》取材于唐人传奇小说《枕中记》。写吕洞宾以磁枕使卢生入梦,卢在梦中行贿中试,出将入相,享尽荣华,但因官场倾轧而遭贬,后又复官,封为国公,一门富贵,高寿而卒。梦醒之后,才知身卧邯郸旅店中。卢生大悟,乃从吕洞宾学道成仙。作品对科举制度和封建官场中的黑暗进行了讽刺和暴露,所塑造的卢生是一个反映当时大官僚丑恶生活的典型形象。《邯郸记》的成就仅次于《牡丹亭》。《邯郸记》牡丹亭《牡丹亭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西厢记》《窦娥冤》 《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汤显祖对人的看法,突出地表现为强调情的价值,这种情分为两种:情真情:人们力图摆脱封建专制主义控制,对理想爱情、幸福生活和清平政治的追求。恶情:人们对不正当的情欲,诸如功名利禄、腐化堕落的贪恋。写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主要是歌颂真情。写士人仕途生涯、宦海沉浮,主要是批判恶情。《南柯记》《邯郸记》《还魂记》《紫钗记》创作背景明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定程朱理学为正统思想。把“情”“理”二者截然对立,视“理”为“纯善”,“情”为“人欲之恶”,要求以“理”制“情”,直至灭“情”,“存天理,灭人欲”。皇帝、皇后亲自编写《女诫》之类的书来提倡“女德”,极力表彰妇女贞节。明朝中期,社会上出现了怀疑程朱理学的思潮,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之下,当时社会出现了批判封建礼教、提倡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汤显祖的《牡丹亭》诞生了。明晚期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严重压抑和限制了自然的人性和人欲南安有个杜太守,他有个女儿,杜丽娘,天生丽质,家里对其宠爱有加,但受到封建家长的管束和封建礼教的压抑,没有接触过爱情和自由。有一天新请的老师给她讲述了“关关雎鸠”,一下子触动了少女的情思,青春的意识开始觉醒,偷偷走出深闺去后花园踏春,到春光明媚,不禁发出虚度青春的感叹。杜丽娘游园回来做了个梦,梦见和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畔梅树下相会,令其念念不忘。梦醒后,相思之情更加炽烈,但现实与梦境反差太大,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牡丹亭三年后,书生柳梦梅赴京应试,赶考途遇风寒,卧病梅花庵。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升为巡抚的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经皇帝调解,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杜丽娘从“姹紫嫣红”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而“断井颓垣”象征着那阴冷的生活环境。明媚的春光被辜负,自己美丽的青春也只能在深闺中埋没!“原来”,“似这般”“都付与”几个词都带有强烈的感彩,带有无限的感叹和惋惜。美好的春景—断井颓垣 —青春明媚的生命封闭的、没有自由的环境鲜明对比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用典世界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这无限哀怨。“奈何天”“谁家院”这六个字里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是痛苦的心声。杜丽娘面对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对仗工整,语言华美。对比中蕴涵着对封建礼教和社会环境的强烈不满。直抒胸臆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朝飞暮卷”化用唐代王勃《滕王阁诗》中“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句,指出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春光间的不谐。思考:这四句描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这是杜丽娘想象中更开阔的春景:雕梁画栋,飞阁流丹;云燕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从狭小的园内扩展到寥廓的境界,正是女主人公心所向往的广阔天地。这画面中,融进了追求,也融进了惆怅。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锦屏人”——深闺中人;“韶光”——春光,也指自己年华。这句意思是,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思考:这幅美景融入了杜丽娘怎样的情感 杜丽娘在想象中把眼光从自己家的深宅大院转向了外面的世界。这句话极为精练地勾勒出园内园外的景象:朝飞入云的田栋,暮卷山雨的失帘,细雨和风、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杜丽娘从狭小的元内扩展到寥廓的境界,这是由近观到远眺,这正是女主人公心中所向往的广活天地。这画面中,融进了追求,也融进了惆怅。结合原剧其他的曲子,分析杜丽娘的心理变化过程:【醉扶归】 ∶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隔尾】∶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爱春、羡春→惊春、叹春→怨春、伤春●愿望、理想→环境、现实→怨恨、抗争所以,杜丽娘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伤春伤己厌弃窒息情窦初开思考:这支曲子富有诗情画意,尤其是借景抒情的过程中刻画了人物形象。人物情感值得细细品味。请按要求分析人物情感。(景美却情伤,反衬手法)这支曲子表达了杜丽娘怎样的思想情感。“原来”“似这般”“都付与”这几个副词饱含着主人公无限惊讶、感叹、惋惜,带有极强烈的感彩。主人公惜春伤春的情感,表达了她冲破封建牢笼、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和愿望不能实现的郁闷心情。(反叛精神或个性解放愿望)。思考:杜丽娘的形象“反叛”在何处?来到后花园就已经是不断“越界”,突破了闺阁对女子行为及道德的约束。在后花园的春光之中,她虽囿于围墙之内,却在想象中获得了精神的自由。顿悟了自己“锦屏人”的处境,意识到自己在广阔天地中,只是精致笼中一只绫罗绸缎裹住的鸟雀。闺阁——女子严格社会角色的安置之所堂和院子——父系礼仪制度的呈现之所【惊梦】的意义明中晚期,“程朱理学”已经被曲解,进而发展成对人性的禁锢,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女性,生活更是水深火热。裹小脚贞节牌坊残酷地戕害着女性的身心在【惊梦】中,汤显祖大胆地直面了一个女人的情思,更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相会写得无比真挚、热烈而美好。天然的人性正如烂漫的花朵与大好的春光,是自然而然、与生俱来的。这一切应该被正视,而不应被视为是荒淫或罪恶。惊世骇俗的反叛精神对自由生命的不懈追求杜丽娘人物形象杜丽娘是一个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形象。杜丽娘形象的塑造,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批判了程朱理学的虚伪与反驳,反映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个性解放的强烈追求,歌颂了他们为实现理想所做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地位《游园》在《牡丹亭》中有什么地位?《游园》是《牡丹亭》中的一出重头戏。从情节看,“游园”是杜丽娘冲破封建礼教牢笼的第一个实际行动,是杜丽娘由生到死的关键。如果没有“游园”,杜丽娘就不会受到美好春光的强烈刺激,也就不会做那样离奇的梦,就不会有后续“寻梦”“写真”“诘病”“闹病”等一系列情节。主题此曲表现了杜丽娘游园恨晚、青春寂寞的悔怨,进而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杜丽娘作为一个刚刚觉醒的少女,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解放,这折射出明中叶后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对后世深有影响。林黛玉听到什么如痴如醉?《红楼梦》 林黛玉 《西厢记》 杜丽娘相同 出身官宦之家,名门闺秀和深受严格封建礼教教育。聪明、娴静而又美丽,不甘封建礼教的压抑束缚,追求理想的爱情生活 不同 孤标傲世、诗人气质、敏感小心 思想觉醒、反抗精神、至情至性 整本书对比阅读学生活动这段曲词美在哪里?1、音乐美:一韵到底,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美的享受。2、画面美: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富有诗情画意。3、情感美:偷偷踏春,看到如此春光只能付与断井残垣的惋惜和感叹,还有久在深闺的寂寞以及青春萌动,情窦初开的美好感情。4、语言美:近似对偶,整齐华美,语言典雅绮丽。【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bian),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yuan)。良辰美景奈何天(tian),赏心乐事谁家院(yuan)!朝飞暮卷(juan),云霞翠轩(xuan);雨丝风片(pian),烟波画船(chuan)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jian )!押韵—— ian/uan 。一韵到底,宛如一泓清泉流动,鸣响着泠泠的韵调,给人以明快的美的享受。四美具提示:可从画面美、情感美、音韵美等方面进行探究。《游园》开头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蕴含着无限的感叹和惋惜。《游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谢灵运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写出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的无限哀怨。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游园》中以合唱的形式,展现了一幅绚丽而略带迷惘色彩的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园》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春心的萌动,更是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由人性的觉醒。这呼声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烟波画船理解性默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