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5张PPT)学习目标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重点)学习本文运用语言、运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掌握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难点)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美德,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素养)作者介绍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组织编写了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作品介绍《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篇,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鲁迅说它“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丽”。文体知识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它具有以下特点: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初读正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fǒu疏通文义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舍去:丢下(他)而离开。去,离开。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时年:这年。【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没有到,陈太丘丢下友人离开了。他离开以后,他的朋友才到。陈元方这年七岁,在家门外嬉戏。疏通文义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尊君:也称令尊,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非人哉:不是人哪! 哉,语气助词,表感叹。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丢下。【译文】朋友问他:“你的父亲在吗?”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疏通文义家君:谦词,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则:就,副词。信:守信。引:拉。之:他,指元方。顾:回头看。【译文】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了您却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客人很惭愧,下了车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精读细研找出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思想内容)的词。信礼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缺乏修养、没有礼貌友人惭,下车引之。知错能改精读细研你认为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元方曰:“……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懂礼识义友人惭,下车引之。性格直率,好恶分明,情感易外露,正直不阿有人认为友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友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看法一】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精读细研有人认为友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友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看法二】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错误的机会。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不犯错误,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概括主题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懂得诚实守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