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先秦诸子散文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包括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一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周王室东迁以后,学术重心由王宫逐渐移向民间,自老子、孔子以后,一时大思想家辈出,如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皆能著书立说,而成一家之言,后世因称这些思想家为“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上占有崇高地位,后世思想学派莫不渊源于此,诸子著作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资料。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柳诒徵第04课 《<论语>十二章》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每一章的基本内涵,理解中华文明的价值和意义。4.思考儒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学习借鉴他们立身处世的方法和态度。5.背诵课文。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教学目标目录01文化常识02诵读感悟0304文本探究艺术感悟文化常识0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能被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2)30—50岁,欲仕不能。(3)50—55岁,在鲁从政。(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了解孔子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之说。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晚年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合称“六经”。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在教育方面主张 “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 。了解孔子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在孔子看来周礼应该是千秋不变的规范。2.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了解孔子3.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所说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5.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孔子思想诵读感悟02预习检查明确字音八佾(yì) 文质彬彬(bīn)迩之事父(ěr) 譬如(pì)子罕(hǎn) 未成一篑(kuì)诵读指导(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例如: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3)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文本探究03任务一:诵读、找关键词找出选文十二章中出现次数较多的概念仁君子第一章第三章第六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四章第二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思考:第十二章关于《诗》的论述该如何理解?君子: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六章第八章态度要求目标要求道德要求修养要求仪表要求品质要求行为要求任务二:理解关于“君子”的论述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①食:动词,吃饭 ②敏:勤勉③就:靠近、看齐。④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⑤正:匡正、端正。 使…匡正。⑥而1:表并列 而2:表顺承⑦已:同“矣”,句尾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安适,行事勤勉,言语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可以说是好学了。疏通文意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当晚死去都可以啊。”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②闻道:知道、懂得真理③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译文:孔子说:“君子知晓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喻:知晓,明白。第五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译文:孔子说:“看见贤者,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①贤:形容词做名词,有贤德的人。②齐:形容词作动词。与....看齐。③内:名作状,在心里。第六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译文:孔子说:“质朴(内容)超过文采(形式),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显得虚饰浮夸。文采与质朴两者兼备,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①质:质朴、朴实。②文:华美、文采。③野:粗野、鄙俗。④史:虚饰、浮夸。⑤文质彬彬:指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不是很重大吗?一直到死方才停止,这不是很遥远吗?”①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②而:表并列。③以为:把…作为。④已:停止。第八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译文:孔子说:“好比积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好比填平洼地,虽然才倒了一筐土,但继续堆下去,那是我自己在往前努力。”①篑:盛土的竹筐。②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③平地:填平洼地。平:形作动,填平。④虽,虽然。⑤覆:倾倒。仁:第二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仁是核心仁的基础仁的内容仁的表现任务三:理解关于“仁”的论述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① 而:表假设,如果。②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音乐呢?”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①知,同“智”。②者:……的人 。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第十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③归:称赞,称许。④目:条目,细则。⑤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⑥事:实践,从事。译文:颜渊问仁德(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颜渊说:“请问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让我实践您这话吧。”第十一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去终身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①一言:一个字。②行:奉行。③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④恕:宽恕⑤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任务四:理解关于“诗”的论述1.理解文意2.如何理解“诗可以群”第十二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②夫:那。③兴:指激发人的感情。④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⑤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⑥怨:指讽刺时政。⑦迩:近。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习《诗》呢?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社会,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用于侍奉父母,远可用于侍奉君主。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诗可以群: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重耳之亡》《河水》一诗现存《诗经》中无直接对应,学者多认为即《小雅·沔水》。该诗以流水归海隐喻诸侯朝宗天子,同时警示乱世危机。重耳借此表明自己投靠秦国(如海纳百川),表达对秦穆公的尊崇与依附。也暗示希望借助秦国力量重返晋国,结束流亡。秦穆公赋《六月》,以歌颂中兴名臣尹吉甫的篇章,预言重耳将称霸诸侯,表达支持。国风·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重耳流亡至秦国后,秦穆公决定支持他返晋争位。在一次宴会上,秦穆公先后赋《诗经》中的《六月》(小雅)和《无衣》(秦风),明确传递政治信号。秦穆公借“同袍同仇”的意象,宣告秦晋两国共同面对敌人暗示秦国愿为重耳提供军事援助,助其夺取晋国政权。此后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渡黄河返晋,成功即位为晋文公,印证了《无衣》的承诺。“诗可以群”即指“诗礼外交”。“诗礼外交”是中国春秋时期一种独特而高雅的外交行为模式,特指诸侯国之间的使者或君臣在政治、外交场合中,通过赋诵《诗经》中的篇章和恪守周代礼制来表达立场、传递信息、进行交涉的活动。其核心是“赋诗言志”,即不直接明说,而是借用《诗经》中现成的诗句来隐喻、暗示自己的意图和态度。选自《论语·阳货》的关于“诗”的论述,寄寓着孔子对弟子的学习期望,《诗》是孔子所认为的君子必须要学习的重要内容。理想人格典范思想内核任务五:理解“君子”与“仁”的关系艺术感悟04分析《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色彩【技法指导】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语言特点1.语录体散文语录体散文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2.比喻说理,形象生动例如第8 章,孔子以“堆土成山”为喻来阐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易于人们理解和接受。3.人物对话,栩栩如生。有的章节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如“颜渊问仁”,孔子给予回答,接着颜渊又问具体表现是什么,最后表示要坚决执行。对话间,一个善于思考、领悟,又坚决践行的弟子形象与循循善诱的老师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4.哲学思辨,充满智慧。文章节选了孔子的许多带有哲学思辨意味的名句,充满智慧,富有文学色彩。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些语句给人以深刻启示,表现了孔子非凡的智慧。语言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深刻平实、含蓄隽永。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