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并背诵全文。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并了解白描手法。(重点)
3.赏析作者独特的情感,了解其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特色。(重点)
4.感受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态度。(难点) 。
1.标题解读
湖心亭看雪
点明文章事件
点明文章写作对象
文题简洁、明了,表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学常识
2.知识库(一)
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安徽醉翁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
3.知识库(二)——文体知识
小品文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小品文的文体并无定制,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含,其特点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
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明代。晚明小品文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核心为“性灵”,与唐宋古文的核心“道统”恰好相对,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
4.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明末清初文学家。精小品文,工诗词。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朝灭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疏通文意—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对停顿
读出情感
朗读要求
疏通文意—朗读课文
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dī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nán曰:"莫说/相公痴chī,更gèng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 一小舟,拥 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疏通文意

消失
晚上八时左右

裹、围
鸟兽的细毛
白气弥漫的样子
只,只有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翻译课文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
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
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疏通文意
哪能

酒杯
客居
等到
船夫
译文: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趣)的人呢!” 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囔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
翻译课文
整体感知
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
更定时分
西湖湖心亭
作者、舟子、小童和两个金陵人
看雪、遇知音。
课文详解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用文中的词语评价“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半夜到湖心亭看雪
“我”是个“痴人”。
痴行:大雪独行
痴景:((奇景):上下一白 (白描):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醉情自然、
极度迷恋某人或某
事物而不能自拔
课文详解
痴行:
不寻常的时间:更定已
不寻常的天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不寻常的行踪: 独往(湖心亭看雪)
从视觉、听觉,描绘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气逼人、
万籁无声的雪后静谧图。更定十分,寒气倍增。
竟 有人“独往湖心亭看雪”,可以看出作者的
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赏析
痴景——景物描写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换一换:(好不好?从表达效果分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痴景——景物描写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赏析
1、总写全景: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景象。
2、特写镜头:“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镜头从小而更小,用极少的数量词,运用白描的手法写出视线的移动, 景物的变化,描绘了一幅水墨画。
本句写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流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闲情雅致,
又体现了作者追求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写法链接
举例:(齐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痴于情
1.作者与两位“痴似相公者”的金陵人在潮心亭巧遇的心情如何 从哪里可以看出
“更”是“还”的意思,表现出两人巧遇知音的愉悦和惊喜。“大喜”二字,实则是作者以“客”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之心声。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痴于情
3、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问姓名只答籍贯,岂不答非所问 还是另有深意
要求:结合写作背景,仔细思考。
(语句通顺,表达清晰)
材料一:张岱曾在西湖一带生活了40年,本文是作者离开当年居住的西湖至少15年后的梦中追忆。“湖心亭看雪”事件在崇祯五年(1632年);崇祯十七年( 1644年)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 1644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之后披发入山中著书;大约1647年左右,作者写了《湖心亭看雪》。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作者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故国之思。
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背景链接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
崇祯五年十二月
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痴迷于故国之思
(对亡国的怀念)
痴于情
所以说,张岱独游湖心亭,“痴”的到底是什么?(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痴迷于感伤怀念的故国之思。
写作特色
叙事
写景
抒情
湖心亭奇遇,表面叙事,实则抒情,抒发惊喜而又忧伤之情。
(痴情)
(痴景)
白描天人合一的奇观,慨叹自然奇伟,人物渺小,自然使人清醒、虚心。
雪夜游湖心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寻找心灵的归依。
(痴行)
叙事、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主旨:
本文以精练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雪景图,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痴迷于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拓展延伸

坚守
执着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痴” ,对学习的痴,对理想的痴,对生活的痴……让我们用痴行和痴情追逐我们的梦想吧!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痴行
痴景
(奇景)
(白描)
痴情
(雅趣)
大雪独行
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喜—知己之乐
痴—醉情自然
痴人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抒发故国情思
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
词语积累
1、古今异义
白: 古义:古人罚酒用的酒杯,文中指酒杯
今义:颜色,与“黑”相对。
强: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勉强
余、古义:我
今义:剩下的
2、一词多义
(1)一:上下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
(2)更: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
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3)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这里代指酒)
上下一白(白色)
(4)是:是日更定(这,代词,指第三天)
是金陵人(表判断)
3、文言句式
判断句:是金陵人(“是”表判断)
省略句:见余,大喜曰(“见”前面省略了主语“两人”)
倒装句: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