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故乡》课件(共9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故乡》课件(共97张PPT)

资源简介

(共97张PPT)
故乡
提起故乡,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的《故乡》,看看他笔下的故乡又是怎样的?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他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主要作品有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杂文集《二心集》《坟》等
小说写于1921年,当时,辛亥革命虽然过去了10年,但军阀各霸一方,混战不止。各地军阀对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生活在这种社会现实中的广大人民,深受双重压迫,在饥寒交迫中痛苦挣扎,人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日益衰败。
当时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回北京,在那里耳闻目睹了离别多年的家乡的景象,以及家乡人、事的情况。作者依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故乡》就艺术性地描绘了这一景象。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小 说
小说的概念:传统小说理论认为,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
文学常识
必备知识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进行刻画。
情节——用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以及场景,用来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等。
小说的分类:按篇幅长短,小说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小小说)。
阴晦:阴沉,昏暗。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起居住。
无端:无缘无故地。
愕然:吃惊的样子。
嗤笑:讥笑。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词义理解
必记字词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展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
恣睢:放纵、放任。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分析人物特征,感受文章风格,思考这篇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划分文章层次。
2.列出文中出现的人物。
3.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线索、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初读课文
第一部分(1-5)
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原因及心情。
第二部分(6-77)
写“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第三部分(78-88)
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了“我”对追求新生活的执着信念。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回故乡
在故乡
离故乡
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线索、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小说按时间顺序,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即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主要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
初读课文
精读课文
品读第一部分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我”与故乡距离遥远
“我”离乡时间久,暗示故乡巨变,为后文埋下伏笔。
①:开篇点题——回故乡
精读课文
第二段中,“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一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写出了故乡的沉寂与凄凉,渲染了凝重的气氛,烘托出“我”悲凉的心情,从侧面交代了小说的社会背景,为全文奠定了黯淡的基调。
背景介绍
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我”的心情:惊讶、怀疑、矛盾
眼前荒芜之景击碎了“我”对故乡的美好记忆
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为后文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推动情节发展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表达了“我”对故乡的不舍与迫不得已要远离故乡的悲伤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环境描写,透露了夹道的衰落,渲染悲凉的气氛,更添“我”心中的凄凉
母亲和宏儿对“我”到来充满期盼
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拟物,将宏儿比作小鸟,形象地表现宏儿的天真欢快。
活泼的孩童与大人们的悲凉心情形成鲜明对比。
比 喻
拟 物
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甲物描绘乙物。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一般会出现喻词。
把甲物当成乙物进行描绘。甲乙两事物浑然一体,没有喻词。
拟物和拟人,合称为比拟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
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母子重逢之喜与远别故乡之凄凉、悲伤
为后文杨二嫂索要木器做铺垫
侧面表现当时人民生活贫困、社会经济萧条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闰土对儿时友谊十分重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景物鲜明、人物活泼
“我”回忆中的画面,流露出“我”对少年闰土的崇拜,与后文中年闰土的变化形成对比
“我”回忆中
的故乡
“我”眼前
的故乡
色彩鲜明、美丽、
令人神往、生机勃勃
晦暗、萧条、令人感到悲凉、没有一些活气
1.找出描写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
外貌:“紫色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语言:“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
阅读第二部分有关对闰土的描写,回答下列问题。
2.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如何?对生活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对“我”的态度:不怕“我”,不到半日,便和“我”熟识了,告诉“我”许多稀奇事,分别时对“我”依依不舍。
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丰富。
少年闰土天真淳朴,尚未有等级观念
3.怎样理解“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厚障壁”是借喻,指人与人之间因身份、地位、境遇差异而造成的精神上的隔膜。“可悲”在于这样的隔膜在生活中是普遍而合理的存在,难以打破。这反映出封建礼教的传统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毒害和摧残之深。
再读课文,重点请找出文中描写记忆中的闰土(12-30自然段)和眼前的闰土(55-74自然段)的语句细读,根据要求,进行批注。
刻画人物的方法 少年闰土 (12-30自然段) 中年闰土
(54-76自然段)
外貌描写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身材增加一倍,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
活泼可爱
沧桑贫困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68)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
(70)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72)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刻画人物的方法 20年前的闰土 (12-29自然段) 20年后的闰土
(55-74自然段)
动作描写 手捏钢叉、捕鸟,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 显得迟钝麻木。
灵活勇敢
迟钝麻木
刻画人物方法 20年前的闰土 (12-29自然段) 20年后的闰土
(55-74自然段)
语 言 描 写 对“我”的称呼 “你”“迅哥儿” “老爷”
谈话内容 “雪地捕鸟”“月夜瓜地刺猹”“讲述海边捡贝壳” 生活的苦
对“我”的态度 “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对生活态度 天真、好奇、无忧无虑 迟钝麻木、封建等级观念森严 生活艰难
“我”回忆中
少年闰土
“我”眼前
中年闰土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勇敢可爱的小英雄
苍老贫困、麻木迟钝、勤劳质朴、痛苦挣扎但并无觉悟的木偶人
4.分析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怎样样的形象?
5.结合课文,分析闰土变化巨大的原因。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日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及其势力范围的划分,给人民造成种种苦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的皖、直、奉等各系军阀连年混战,酿成横征暴敛,农业凋敝,农民破产。
1911年辛亥革命,虽推翻了皇帝的专制政权,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兵(军阀混战)、匪(盗贼横行)、官(官僚统治)、绅(地主盘剥)相互勾结。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是苦难之源。
社会背景
5.结合课文,分析闰土变化巨大的原因。
表面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原因:帝国主义侵略、社会制度落后。
6.作者写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时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外貌、动作、对话以及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等方面进行对比。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下,遭受着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和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悲惨命运的深刻社会根源,即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剥削。
7.“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当年,“我”对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而羡慕不已;
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隔膜感到悲哀。
闰土这个形象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民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阅读第二部分有关对杨二嫂的描写,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杨二嫂的?杨二嫂是个什么样的人?
(1)语言描写
①“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泼悍
②“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势利、尖刻
贪婪、爱占便宜
③“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④“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无事生非、尖酸粗鄙
(2)外貌描写
①“终日坐着”“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
尖酸自私、粗俗、瘦长
年轻漂亮,端庄文静
②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3)动作描写
①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贪婪
②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低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无事生非
讽刺
2.杨二嫂由一个年轻漂亮、端庄文静、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变成一个尖刻泼辣、贪婪自私、势利、爱搬弄是非的“圆规”,原因是什么?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这是一种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落后观念对他们精神的毒害与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创造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作者塑造自私庸俗、尖酸刻薄的小市民杨二嫂,他在其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观点一:作者对杨二嫂是厌恶的。杨二嫂的变化,虽然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与贫困生活使得曾经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一个贪婪虚伪的人,但是与中年闰土相比,杨二嫂仅有的做人底线都也荡然无存了。作者对杨二嫂身上的劣根性是否定的。
观点二: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个被社会扭曲的人物形象时,是饱含同情的。尽管她有着种种恶习,但是她不也是在苦苦挣扎、勉强生存吗?她的巨变是时代造成的。作者同情杨二嫂的不幸遭遇,这也是从更广泛意义上反映了对受苦受难的广大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一部分:回故乡。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和原因。
第二部分:在故乡。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刻画了闰土及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
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
营造出一种静谧、凝重的氛围,烘托了“我”怅然若失的心情。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品读第三部分
1.怎样理解"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高墙”是比喻。现实中的故乡与“我”所期望的故乡相差甚远。“我”与故乡的人们之间因为身份、地位、境遇差异而有了较大的隔膜。
“我”作为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感觉很孤独,所以我觉得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
2.“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一句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悲哀”?
“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我”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的未来是渺茫的,正因为这些,所以“我”感到“悲哀”。
3.“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中“路”的含义是什么?
“路”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离开故乡的路
二是指人生的路。
4.怎样理解“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的含义?
“我”和闰土由无拘无束的兄弟关系变成了“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的“老爷”与“奴才”的关系。而宏儿与水生的关系还是“一气”。
小说通过“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的对比,表达了“我”的希望:希望新一代不再像老一代那样又彼此隔膜起来,不希望他们像老一代那样过着“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辛苦展转
辛苦麻木
辛苦恣睢
像“我”一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
像闰土那样在社会重压下社会贫困艰辛,精神萎靡麻木
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俞下而尖酸、贪婪、自私自利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作者所追求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人”的生活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我”对新生活充满了向往,但“新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我”并没有准确、切实的认识,对于能
否实现新生活,更感到十分迷茫。
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所谓的希望”是空洞的,就跟“手制的偶像”似的,只是自我安慰而已。
作者深沉的反思的反思中含有自嘲的意味。
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闰土的愿望仅限于一家人拜托贫困,实现温饱,所以他的愿望是“切近”的。
“我”的愿望是创建一种“我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这需要更多的人去努力、去探索、去实践,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所以“我”的愿望是“茫远”的。
少年的“我” 少年的“闰土”
生活状态 天真、好奇、无忧无虑 天真、好奇、无忧无虑
成年的”我“ 成年的”闰土
生活状态 辛苦展转 辛苦麻木
搬家时拣的东西 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 香炉和烛台
对待生活的态度 朦胧中希望 麻木 苦 非常难
再读课文,思考:成年后的“我”和闰土有什么不同?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走”是行动的象征。“我”通过回乡的经历,认识到要追求新的生活,仅仅具有美好的意愿、崇高的理想是不够的,需要创造新的社会现实,需要无所畏惧地行动。“走的人多了”,更表明作者认识到,要打破旧社会、创造新社会,仅靠个别的少数人也是不够的,需要许许多多人共同的努力。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再现奇异的美丽海景,这是“我”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想象与憧憬
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必然有不同的烦恼和痛苦。直面痛苦,超越痛苦,往往也是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苦与难,是觉醒的开始,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整体归纳探究
1.如何理解小说中“我”这个形象
小说中的“我”漂泊异乡,在异地谋食,属于“辛苦展转而生活”的知识分子。“我”心存对故乡的美好回忆,面对故乡每况愈下、经济凋敝的现状感到痛心;面对故乡人与“我”之间的隔膜感到悲哀。
面对故乡的未来陷入思索,有时会感到迷茫彷徨,但仍对未来充满希望。
由此可见,文中的“我”是一个不满黑暗现实、追求新生活,但又时时因失落而动摇的启蒙者、批判者、孤独者。
“我”亦是串联全文、见证一切的线索人物
2.浏览课文,结合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总结出“我”的心情变化脉络。
“我”
心情变化
急切
悲凉
沉重、忧愤
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惊讶、困窘
兴奋、惊异
茫然、气闷、悲哀、希望
回故乡
忆故乡
忆闰土
见杨二嫂
见闰土
见故乡
离故乡
3.分析本文写作特色。
(1)在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突出人物命运的悲剧色彩。如作者通过故乡二十余年前后不同的社会环境的对比,揭示了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的悲惨现实。“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鲜明对比,写出了旧中国善良的人民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变成“木偶人”的痛苦遭遇。
(2)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相结合。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勾勒出一个健康、活泼的农村少年形象;而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则展现出一个受尽折磨和压榨的旧中国农民的形象;对杨二嫂素描式的勾勒及对其势利、尖刻、咄咄逼人的语言描写,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泼辣粗俗、尖酸刻薄的城镇小市民的形象。
(3)景物描写,烘托人物。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反映出农村的衰败和“我”悲凉的心情;作为少年闰土活动背景的“神异”图画,有种明朗、愉快的气氛,烘托出“我”对闰土的喜爱和对少年生活的怀念;离开故乡时的景物描写,创造了静谧的气氛,形成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
本文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今昔,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疾苦,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一、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的变化。通读课文,梳理这些变化,并用一张示意图表示出来。
教材课后习题
故乡的环境:
“我”的美丽故乡
“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的人物:
“小英雄”
“木偶人”
“辛苦麻木”
杨二嫂
“豆腐西施”
美丽端庄
“圆规”
尖刻粗鄙
闰 土
二、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所感到的与闰土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就是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理解,思想与感情互不相通。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我”和闰土之间,也存在于“我”与故乡的其他人物(如杨二嫂),或故乡的人物彼此之间(如杨二嫂断定闰土是窃贼)。
这种隔膜是某种超越于个人的因素造成的
是整个社会现实导致的结果。旧中国的社会现实,使得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身份的巨大差异,各自困在与自己的社会身份相适应的狭小的生活之中,无论是思想还是感情都无法突破束缚,从而在彼此之间造就了一层层阻隔人们心意相通、哀乐与共的“厚障壁”。
三、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作者以此营造的氛围,说说这些描写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
环境描写: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环境描写,透露了夹道的衰落,渲染悲凉的气氛,更添“我”心中的凄凉
景物鲜活,色彩鲜明美丽,人物英俊灵动,
两者相映成趣,整体令人神往、生机勃勃
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78)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88)
营造出一种静谧、凝重的氛围,烘托了“我”怅然若失
再现奇异的美丽海景,这是“我”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想象与憧憬
作用:眼前故乡的景物和记忆中故乡的景物的不同,反映出故乡自然环境的变化,并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悲惨现实,以及农民生活的痛苦、贫困。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画面,是“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对记忆中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这一段对于闰土的外貌和语言描写,突出地展现了闰土开始欢喜、继而犹豫、终究与“我”隔膜而称“我”为“老爷”的过程。这里的描写充满感情,既展现了闰土的心理活动,也间接写出了“我”的情感波动。
四、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2.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这段话揭示了“我”对故乡的失望和悲哀之情。本来在“我”心目中,故乡是非常美好的。但是这次回乡的见闻却使之前的印象破灭了。故乡人与人之间、“我”与故乡人之间,充满隔膜,所以才会“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而少年时期活泼可爱的小伙伴闰土更是变成了另外一个“辛苦麻木”的人,浑浑噩噩地活着。“我”对故乡人的生活现状和命运感到痛苦和悲哀。
3.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走”是行动的象征。“我”通过回乡的经历,认识到要追求新的生活,仅仅具有美好的意愿、崇高的理想是不够的,需要创造新的社会现实,需要无所畏惧地行动。“走的人多了”,更表明作者认识到,要打破旧社会、创造新社会,仅靠个别的少数人也是不够的,需要许许多多人共同的努力。
五、文中说:“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发挥想象,续写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故 乡
故乡之变:萧条景况 悲凉心情
人物之变
“我”的期望:打破隔膜 探求新路
闰土:小英雄 木偶人
杨二嫂:豆腐西施 圆规
“我”:急切回乡 失望
改造旧社会
创造新生活
鲁迅名言警句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4.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
积累拓展
现实中的闰土
章运水,小名叫做“阿水”,绍兴方言中“运”和“闰”同音。鲁迅写作时变稍加改动,将名字变成了“闰土”。
和小说中情节类似,章运水正月时随父亲到周家帮忙与鲁迅结识。章运水大概比鲁迅大两三岁,他称鲁迅为“大阿官”,鲁迅叫他“阿水”。两人当时就成了好朋友。这种友谊一直持续到青年时代。鲁迅去南京读书后,寒假回故乡绍兴时,还邀了运水一块儿去南门黾山游玩。他们登上应天塔,绍兴古城尽收眼底,冷风吹来,顿觉神清气爽。他们还去参观轩亭口、大善寺,两人边走边谈,极其亲热。
现实中的闰土
在1934年,由于长年累月的辛劳,57岁的章闰水因病去世,留下5个孩子。不幸的是,几年后大儿子章水生也因病去世。
随着时间的流逝,局势的安稳,经济的快速发展,章水生的大儿子章贵,有幸上了学,他刻苦学习,多年后终于成材。鲁迅纪念馆建立后,章贵成为了鲁迅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鲁迅的独子周海婴曾特意前往纪念馆拜访章贵,两人成为好友,将先辈们留下的友谊延续了下去。
现实中的闰土
在章贵的记忆里,他还在1976年鲁迅逝世40周年之际,与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一起去了趟日本。他说:“那时除了日本的15天以外,在上海呆了20来天,当时因为他(周海婴)年纪比我大,就像是个大哥哥一样照顾小弟弟,有时候过马路的时候他拉着我走,怕我撞到车上去了。”他说,虽然与爷爷当年叫鲁迅“老爷”不同了,但他依然在周海婴的身上看到了鲁迅的影子,善良耿直,敢说敢言。又说:“我很乐意让他(周海婴)像大哥哥一样地照顾,很温暖,能暖到人的心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