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件(共6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课件(共6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63张PPT)
1
登高
杜甫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清)杨伦
2
闻一多的评价:
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字 自称
诗风 所处年代
代表作品
评价
子美
沉郁顿挫
少陵野老
公元712-770,经历了“安史之乱”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填写杜甫资料卡片
沉郁顿挫
“顿挫”
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声调起伏迭变。
“沉郁”
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杜甫的诗风
少年:出身名门,裘马轻狂
杜甫生平
中年:困顿十年,入仕无门
晚年:忧国忧民,贫困交加
评:杜甫一生大起大落、落、落、落、落、落……
杜甫人生四时期
放荡赵齐间,裘马颇轻狂。遇李白、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
代表作《望岳》
读书游历时期(35岁之前)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
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
李林甫权倾朝野,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杜甫认识到统治者腐朽。
代表作:《春望》“三吏”“三别”
为官流亡时期(45-48岁)
左拾遗,为房琯向肃宗上书请无罪,后发生安史之乱,避难流亡。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
漂泊西南时期(48岁-去世)
好友严武扶持于成都营造了草堂,写了240多首诗。
杜甫其人
(712—770)
7
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
人称“诗圣”,文为“诗史”。
8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势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的。
知人论世
一、儒家文化影响
君子登高必赋--孔子
二、重九登高习俗的影响
避免邪气,登高避灾
三、现实情况使然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则致思深
古人的登高情结
一、解题
1.伤时悲己
登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2.思亲怀乡
3.怀古伤今
4.言志抒情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下! ”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1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杜甫

你认为诗眼是哪个字?
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是怎样的?
凄楚
悲伤
痛苦
孤独
王国维先生说:“《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诗人如何写悲?
意象
找出首联的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如何 写 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气逼人,天气寒冷,内心凄凉
天地高远广阔,更显人渺小孤单
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冷色调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在空中盘旋,急风猛烈,无处停息,诗人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相似(孤独无依)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在俯仰之间,
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境界宏大的秋景图,
营造了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漂泊痛苦的情感。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俯仰结合
视听结合
动静结合
如 何 写 悲?
诗歌赏析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诗歌赏析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8



啸哀


飞回





意象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天高地迥
冷色
凄清
冷清
清寒
肃清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个人渺小
悲伤
孤独无依
漂泊痛苦
意境:雄浑高远
悲伤凄凉
急者大也
风急天高猿啸哀
哀:自然之悲哀
秋风 萧索、猿猴悲鸣、
人生之艰难
繁霜鬓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思考:把“啸”改成“啼”,行不行?为什么?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沾裳。
——孟郊《巫山曲》
“啸”更显秋日肃杀之气,表达效果更强,更感悲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思考:作者写“飞鸟”表达什么意境?
如 何 写 悲?
一只孤独痛苦不断盘旋的鸟
毛泽东——鹰击长空
张籍——鸟鸣山更幽
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自己的化身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让人感到韶光易逝,生命短暂。
长江不尽,亘古如斯,会觉得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时空的永恒)。
对比
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落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勾画出一幅广阔的长江秋景图,营造了雄浑壮阔,沉郁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
人生短暂,壮志未酬
雄浑、壮阔、辽远、沉郁、悲凉
意境
如何 写 悲?
缘景析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李白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 鱼玄机 《 赋得江边柳 》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 戴叔伦 《 过三闾庙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
地域之广
落木
落叶
飘零 飘摇
萧萧
萧条 萧瑟
不尽
长江
滚滚
时间之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

韶光易逝

逝者如斯
生命短暂
时间永恒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不尽长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也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相关诗句:抒发在浩瀚宇宙间个体生命渺小的情感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把“落木”改成“落叶”,行不行?为什么?
知识链接: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林庚《说“木叶”》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把“落木”改成“落叶”,行不行?为什么?
叶落树还在,木落树已——绝望、肃杀
“落木”更加沉重,“木”给人干枯之感,树叶早已没有生命,颜色是枯黄衰败的。无边无际的落叶从空中飘零,营造出更加悲凉的氛围。
联想到诗人飘零的身世、颠沛流离的生活。
如 何 写 悲?
生命之短暂
时间之永恒
沉郁而悲壮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 “不尽长江”就指时间的无穷,是指历史长河永不停息。把上下两句互相对比着写的,相互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虽有无奈,他仍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宏大的气势。
31
首联和颔联作者精选了一系列意象,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将所要抒发之情凝聚于所绘之景中,借景抒情。
总 结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即八可悲。(《鹤林玉露》)你能读出几层?
为 何 而 悲?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地之远。
悲秋:时之凄惨。
常:久。
作客:客居他乡。
百年:年暮垂老。
多病:年老多病,疲惫不堪。?
独: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祈求长寿,全家人一起去。此时却是异地独自登台。
十四字八件事
为 何 而 悲?
作客
常作客
悲秋常作客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登台
独登台
多病独登台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悲:羁旅之苦
二悲:常年漂泊
三悲:秋景荒凉
四悲:远离故土
五悲:渺小无助
六悲:孤独无依
八悲:身已衰老
七悲:多病缠身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空间广阔——无边落木
百年——时间短暂——不尽长江
诗人把个人生命的短暂放置在万里悲秋的大背景下,这是盛唐诗人的悲秋的独特方式,在宇宙永恒的大背景下。
个人生命显得渺小,鬓发斑白的诗人更加孤独。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秋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杜甫的悲秋
离家万里
常年客居
年过半百
独自登台
体弱多病
壮志难酬

孤独无依
独承苦难
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
人生艰难
苦恨
很遗憾
繁霜鬓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美人和著名的将领都是命运多舛的,能够寿终正寝的机会很小。
潦倒
生活潦倒 年事已高 百病缠身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刚刚
艰难苦恨繁霜鬓
既指国家艰难,又指个人艰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问:尾联中“艰难”形容的是国家艰难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苦:很、非常;恨:遗憾。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从而非常遗憾。
潦倒新停浊酒杯。
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
“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是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己。
杜甫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兼济天下。
俄国别林斯基说:“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写景
抒情
从高到低,由近及远
层次清晰,视听结合
萧瑟寂寥的长江秋景图
推物 及人
人生之秋的悲凉、凄怆
整首诗如何将自然之秋与人生之秋融为一体?
天高猿啸哀,(去“风急”?)
沙白鸟飞回。(去“渚清”?)
落木萧萧下,(去“无边”?)
长江滚滚来。(去“不尽”?)
悲秋常作客,(去“万里”?)
多病独登台。(去“百年”?)
苦恨繁霜鬓,(去“艰难”?)
新停浊酒杯。(去“潦倒”?)
试改七言《登高》为五言
五言《登高》
七言《登高》
去“风急”,则哀情不烈;
去“渚清”,则秋景不明;
去“无边”,则落木不多;
去“不尽”,则长江不永;
去“万里”,则作客不远;
去“百年”,则暮年不老;
去“艰难”,则苦恨无因;
去“潦倒”,则断酒无由。
强化了“悲”之
广度和力度。
强化了“悲”之深度
悲自然之秋
悲人生之秋
悲国家之秋




知识拓展
登高
首联
萧条寂寥之景
尾联
沉郁顿挫
风——急 天—— 高 猿—— 啸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多病漂泊之叹
艰难潦倒之悲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 悲秋 常作客
百年 多病 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繁霜鬓
(苍凉)
(悲壮)
(思乡、漂泊)
(年老、多病、孤苦)
苍凉悲壮之境
颔联
颈联
(愁苦)
(难遣)
写景
抒情
《登高》内容图示
内容小结
结构图解
杜甫《登高》表达的“悲秋”,与别的诗人的“悲秋”有何不同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锁清秋。
寂寞梧桐深院,
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既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
也有对老病孤独的嗟伤,
更有对国运民生的殷忧。
怎一个“悲”字了得
诗圣之“悲秋”,绝非弱者的哀鸣,
乃是巨人的壮歌!
总结
李杜对比
诗人 身份及信仰 诗歌特点 思想性格
李白 诗仙 1.富商: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游侠。 2.信仰:儒道佛 1.浪漫主义,主观色彩;2.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不拘于格律音韵。 3.豪迈飘逸,直抒胸臆,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1.自由奔放,清新飘逸,豪迈乐观
2.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
杜甫 诗圣 1.官宦。先祖杜预,祖父杜审言。 2.信仰:儒 1.现实主义,重视写实,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2.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尤其擅长七律。 3.风格沉郁顿挫,含蓄曲折。 1.严肃悲悯,沉郁顿挫
2.始终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注视关心国家和人民命运。
苦难对人的影响,无非三种:最下者埋怨命运不公,由怨天尤人而到仇恨外物,于是堕入魔道;中者以此为动力,改变自己命运;最上者,因其对苦难体会良深,于是更能理会别人之苦难,甚至在面对别人苦难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苦难,这样的人,命运依旧坎坷,身份依旧卑微,但是灵魂却由此而不朽。杜甫就是这样的人。
凡俗人如我辈,能做到中者已属上乘,于是,现在依稀明白,杜甫为何被称为“圣”了。因为他对自然、对万物、对人,有一种近乎执迷不悟的爱,无视自己的命运和苦难,无视自己的颠沛流离。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唐诗的江山》
这首诗被后人推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你认为它在哪些方面堪称此誉?再次品读全诗,说说你的看法。
(一)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
《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这不仅仅写出了个人的漂泊孤苦、衰老多病,鬓发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的颠沛流离。诗人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二)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得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种悲情。
这首诗被后人推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你认为它在哪些方面堪称此誉?再次品读全诗,说说你的看法。
(三)格律精严,追求极致。一韵到底,八句皆对,既是格律的变体,也是格律的极致。初读《登高》,仿佛八句皆对,细读则首尾未尝有对,全诗“无意于对”,仔细玩味,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诗薮》)。这样的诗律,貌似板滞,其实是大胆逆行的尝试,形成了“一意贯穿,一气呵成”“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气势,将前四句秋江之上天地苍茫而伤感压抑的气势,整个升华为后四句老病登高、苦恨潦倒却悲壮执着的情怀。杜甫将诗中的格律探索到了极致,他将格律诗这种体裁推到了古诗艺术的颠峰。
深入探究
1.《登高》“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如何抒发这两种情怀的?
悲: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故生无限悲愁之情。
独:诗人长期漂泊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
诗人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心中的忧思。全诗先用苍凉的色调描绘了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萧瑟图画,以悲凉的气氛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和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是千百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深入探究
1.《登高》“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如何抒发这两种情怀的?
接着又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的图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流露出诗人激荡不已的心情。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韶光易逝,触景生情,也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痛苦。颈联情景交融,从空间和时间上把主题表达得既深且广,更见构思的精巧。尾联分承五、六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
①意境开阔,情景交融。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本联写秋天肃杀、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诗人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②境界壮阔,对仗工整。这两句诗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被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
①表现在内容上。本诗主要内容是诗人登高望远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见,风急天高、白鸟飞回、落木长江,一幅宏大悲凉的秋景图;所闻,猿啸哀、萧萧下、滚滚来,一段雄浑悲切的哀音;所感,悲秋、艰难苦恨、潦倒,一股阴郁消沉的无奈感。诗歌内容饱含顿挫之感。
②表现在意境上。风是急的,天是高的,渚是清的,鸟是白的。写的意境都是以浅色、冷色为主,营造出苍凉广阔的氛围。落木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拟声词的运用使具体事物扩大化,有张力。落木不止一处而是一大片,长江不止一支流而是整个河流大支,给人一种深远磅礴之感,气势雄伟。
3.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登高》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③表现在情感上。后两句的抒情虽无一字写愁,愁却满篇,不仅有生活上的穷愁潦倒,还有情感上的消沉抑郁。
④表现在内容与音调上。内容上四联起承转合皆妙:首联写出登高所见,紧扣题目;颔联承接首联继写秋景秋色,秋味深厚;颈联笔锋一转,想起毕生之苦,牵系情思;尾联写眼下之境,概括愁思的起因。音调上符合七言律诗的押韵,富于变化,节奏鲜明。
《登高》八句皆对仗,每联都对仗。
60
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61
达标检测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62
达标检测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