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全真模拟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全真模拟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前锋区高2026届第一次全真模拟考试)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预祝你们考试成功
一.客观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考古发现,位于甘肃省庆阳市的南佐遗址,“宫城”择中而居,其东部祭祀区出土了大量的炭化水稻,但粟、黍数量极少,而其他区则是炭化粟、黍占绝大多数,这反映出当时南佐先民以水稻献祭神祇祖先。材料表明,南佐文化 ()
A.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B.已掌握农作物复种技术
C.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具备了早期国家的特征
2.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3.《汉书张骞传》记载,元狩四年张骞出使西域时,汉武帝批准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永元)六年,班超复击破焉耆,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由此可知,两汉时
A.政府保证丝路畅通 B.外贸以西北丝路为主
C.政府推动丝路交流 D.中外经贸往来频繁
4.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指出“唐朝的武功从表面看,虽和汉朝相等,其声威所至,或且超过汉朝,但此乃世运进步使然,以经营域外的实力论,唐朝实非汉朝之比。......玄宗时,府兵制度业已废坏,而吐蕃、突厥都强,契丹势亦渐盛。欲图控制、守御,都不得不加重边兵。”由此可见()
A.唐朝的实力不如汉朝 B.唐朝的衰落源于府兵制度的废弛
C.唐朝时边境民族更强 D.唐朝节度使的推行是现实的需要
5.南宋初年,因战争破坏导致科举无法在中央举行,朝廷遂令地方政府主持类省试。至绍兴三年,朝廷废除其他地区的类省试,将考试事务收归中央,唯独保留巴蜀地区单独举行类省试的特权。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打破了门阀政治传统 B.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C.得益于儒学复兴运动 D.有利于蜀地教育发展
6.1864年,莫尔费等四名外国人由上海赶赴湖州应募洋勇,途经麻庄村时,因抢劫村民财物被民团拿获。民团将其先后送交当地横泾税卡、木渎司县丞处和吴县官府,均被拒绝处理。这可以用来说明()
A.地方司法受社会性质的影响 B.“东南互保”事件妨碍地方治理
C.太平天国运动瓦解基层秩序 D.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
7.陈独秀于1916年发文指出:“三年以来,吾国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他认为“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据此可推知,陈独秀强调 ()
A.发挥思想启蒙的作用 B.拓宽国民行使民主权利渠道
C.克服资产阶级软弱性 D.以推翻封建帝制为主要目标
8.在华传教士1919年记载,“十余年前,多数中国人尚不知“国家”为何物,今观五四街头,民众振臂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举国民众竞相呼应。”据此可知 ()
A.民族危机意识初步觉醒 B.民众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C.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D.救亡运动成为社会共识
9.1936年2月,毛泽东在致电美国全国黑人大会:“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长期斗争在所有被压迫民族的英勇斗争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埃塞俄比亚人民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民族独立,抵抗意大利法西斯军队的野蛮入侵,即是这种顽强反抗的光辉写照。”该电文意在 ()
A.支持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B.打破既有国际政治秩序
C.联合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0.1984年,我国成功发射首颗通信实验卫星“东方红2号”发射后,首次实现了对全国人大、政协会议等国内重大政务活动及奥运会等国际赛事的电视实时转播。这一成就主要有利于 ()
A.小康社会的基本建成 B.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C.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D.
增强民众国家认同感
11.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在《贝希斯敦铭文》中宣称:“我统治他们,他们向我交纳贡赋。凡我对他们所下的命令,他们都执行;凡我制定的法律,他们也都遵守。”然而,直到公元前4世纪,帝国的官方文书,仍需要以帝国境内多种文字发布。这表明当时的波斯帝国 ( )
A.君主专制统治达到极盛 B.官方文书适用范围广泛
C.中央集权程度仍很有限 D.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12.12世纪下半叶英国建立正常的巡回审判制度后,“巡回法庭把越来越多的重要案件从郡长手中抽走,纳入自己手中。......他们侵入到贵族领地内,甚至侵入到独立于郡法庭或百户区法庭之外的特许领地和庄园,审查它们的决定,干预它们的判决”。这些做法意在 ()
A.确立法律至上原则 B.扩大王室领地
C.瓦解封建庄园制度 D.强化国王权力
13.14-15世纪,欧洲女性艺术家在自我塑造时,不仅要符合既定的社会期望和惯例,又要彰显自己作为主体的独立性。因此,她们在自画像中成功地把高贵、自豪、谦卑融于一体”,又通过签名、绘画工具及工作状态,表明自己是优秀的艺术从业者。这些举动反映了 ()
A.文艺渐进性变革的特征 B.女性的社会地位快速提升
C.宗教神权思想地位动摇 D.艺术创作脱离现实的倾向
14.18世纪,亚当·斯密等古典自由主义者主张私人财产权的绝对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19世纪后期以来,格林等新自由主义者则认为财产权是相对的,任何私有财产都具有社会性和社会义务,国家有权干预私人财产。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阶级对抗不断加剧 B.自由主义思想不断发展
C.新生产组织的发展 D.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影响
15.1908年一位德国军官曾说:“每每想到世界上存在一个强国能够消灭其他任何国家的海军。从而将任何可疑的国家都赶出海上,就让人心生不安.....只有当我们的舰队足够强大,能够阻止任何封锁,到那时我们才能自由地呼吸,才能说我们的海上力量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了。”该言论()
A.体现了美国经济的崛起威胁到德国 B.直接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C.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建立 D.体现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深刻矛盾
16.20世纪60-80年代,大多数非洲国家修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建筑,如索马里国家刚院、苏丹喀土程友谊厅,扎伊尔人民官、喀支隆会议大厦以及刚果(布)会议大厦等。这些大型建筑的修建( )
A.体现了非洲均衡发展 B.消除了殖民主义影响
C.促进了民族国家建构 D.化解了社会内部矛盾
二、主观题:共3小题,共52分;其中17题18分,18题12分,19题2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80年,生产农业机器的工厂数目为1934个,十年后减少到910个,而资本和生产量却大大增加。在同一时期,钢铁工厂的数目减少了1/3,产量却增加了将近1/3。拥有4799枚纱锭,年产值为106033美元;美孚石油公司利用各种手段逐步控制了克利夫兰地区的许多炼油厂。1872年,洛克菲勒出面组织全国炼油厂家协会,并通过这个协会控制着4/5的石油工业。1879年,美孚石油公司所生产的石油已经占美国全国石油产量的90%至95%。1882年,美孚石油公司改组为托拉斯,成为一个拥有14个公司,控制着26个石油公司的多数股票的庞大企业。到19世纪末,美国的托拉斯总共达到445个。
-摘编自张友伦《张友伦文集·美国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
材料二试办托拉斯的工作开始于 1963年。当年9月,中共中央指出:“可以考虑利用像托拉斯这一类生产、交换和科学实验的综合性的组织形式,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用经济办法管理工业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从1964年开始第一批共12个工业、交通托拉斯先后成立。这批托拉斯经过两年的试办,时间虽然不长,但由于采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工业生产,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果。据1964年10月的统计:全国104家卷烟厂减少为62家,减少40%;职工人数减少13800人;卷烟生产能力反而由原来年产卷烟370万箱增至428万箱;加工费用较之未成立前降低了21%,利税增加了45%。1966年下半年,试办托拉斯的工作中断。
-摘编自田锡全《20世纪60年代中国试办托拉斯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托拉斯兴起的背景并简要评价之。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工业领域“试办托拉斯”的起因。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工业领域“试办托拉斯”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某学者根据明代一部历史文献统计了明代历朝户、口的平均数值与变动情况,如图所示。
明人言:“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请指出上述材料中任意一处疑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并得出结论。(要求:质疑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结论合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农村为根据地,以农民为主力军,在农村创立和发展红军,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苛捐杂税和高利贷的一切剥削,帮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深入开展农业生产和农民互助合作,以群众运动方式开展劳动竞赛,促进生产发展,根据地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抗战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开展大生产运动;发放农贷,兴修水利,推广科技,鼓励开垦荒地,鼓励个体农民开展劳动互助合作;保障晋冀鲁豫边区抗日人民的私有财产权,保障农民、小生产者的生存权利。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执行“普遍实行彻底平分”的土地政策,加强了农民群众在土地改革中的权利和地位,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
-摘编自白增博《从贫穷到富裕:中国共产党消除绝对贫困百年辉煌实践》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农村的受灾人口和特殊贫困群体,成立了内务部(民政部的前称)负责对农村“五保户”和贫困户的救济,通过为他们发放粮、棉、油等生活必需品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各级政府也积极制定有效措施开展群众救灾工作,并在1952年成立了救灾委员会专门负责管理国内的救灾工作。......到1985年,全国农村农户已全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大量农民因此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东西部之间的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党和国家开始探索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举措,设立了与扶贫相关的“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1980年),并展开“三西”农业建设支援(1982年),实施以工代赈的扶贫计划1984年),以解决“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问题。
-摘编自樊友凯、钱坤《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反贫困历程及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政策的变化,并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贫困政策演变的原因。
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前锋区高2026届第一次全真模拟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7.
(1)背景: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石化等新兴产业兴起;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生产进一步集中。
评价:托拉斯适应了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需要,但也阻碍了竞争并导致某些停滞与腐败。
(2)起因: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国民经济困难,面临调整与恢复的任务,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3)意义: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国民经济调整的完成);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经验教训。
18.
文字处疑点:“明代一部历史文献”孤证不立,材料统计不可信,历史研究应秉持多重证据互证”的意识。
①处疑点:人口数与户数下降与明初时代背景不符(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经济恢复)
②③处疑点:明中后期人口数与户数比列不符。(赋税改革、高产作物,经济)
整体疑点:明朝初年与末年总人口与户数可能增加(高产作物)
例如:②③处疑点:明朝中后期户数整体下降与人口增长趋势似有矛盾。阐释:明朝中后期,农业技术有一定进步,如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等)传入并推广,水利设施也有修缮,粮食产量提升,为人口增长提供物质基础;同时,社会相对稳定时期,如万历前期张居正改革后,社会经济恢复发展,人口自然增长具备条件。理论上人口应呈增长或稳定态势,户数却整体下降。户数下降原因主要有土地兼并与隐户,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官僚、地主大量兼并土地,众多农民失去土地,为逃避赋税、徭役,沦为地主佃户或隐入深山,脱离国家户籍登记,导致官方统计户数减少。例如,江南地区大地主田连阡陌,大量农民依附其下,未被纳入国家户数统计;户数下降还可能是因为户籍管理松弛,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户籍管理体系逐渐崩坏,基层官吏对户籍登记、更新懈怠,漏登、错登现象频发,使得户数统计与实际人口家庭数偏离。像一些偏远地区,多年未更新户籍,新增人口、家庭未被记录。综上,明朝中后期户数整体下降,并非真实反映人口家庭数量变化,而是土地兼并、户籍管理失效等因素导致的统计偏差。这表明研究历史人口数据,需结合时代背景,辨析统计数据背后的复杂社会经济、政治因素,不能仅依赖单一数据判断人口发展趋势,要多维度、全方位探究,才能更接近历史真实。
19.
(1)措施:开展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开展劳动竞赛和大生产运动;开展劳动互助合作;发放贷款,兴修水利,推广科技,鼓励垦荒。
(2)变化:以政府救济为主,为生活困难群体提供社会救助变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生产力解决贫困问题;从全国性普遍性扶贫变为区域性针对性扶贫。(任答其中1个变化即可)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解决贫困问题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计划和市场关系认识的深化。(任答其中B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