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庆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延庆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十月月考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9页,100分。考试时长6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好班级、姓名、考号等信息。
第I卷(选择题)
本部分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历史地图包含着丰富的时空信息。下图所示历史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典型特征是
A.渔猎采集,群居生活 B.阶级分化,战争不断
C 聚族而居,从事农业 D.邦国林立,王位世袭
2.下图为出土于距今约八、九千年前的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的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也是迄今世界已知最早的可吹奏乐器.经专家测定,笛子由鹤类的尺骨制成,已具备七声、八声音阶,发音准确,音质较好,今天仍可吹奏旋律。据此可知中国
A.古代的音乐理论体系已然完善 B.远古先民具备较高的制笛技艺
C.中原地区已经制定了礼乐制度 D.贾湖遗址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
3.考古人员在距今5300-4600年的湖北屈家岭遗址发现多组规模庞大、因势而建的水利系统,还在很多红烧土残块中发现稻谷、稻壳痕迹及数量巨大的红陶杯。该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农业生产工具最多,以上考古发现
①为研究原始社会的水利设施提供资料 ②反映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
③证明屈家岭是古代最早的水稻种植地 ④反映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生生不息,以下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图中文化遗存空间位置标注与其文化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A.①-红山文化一其代表器物为蛋壳陶 B.②-河姆渡文化一出现原始稻作农业
C.③-大汶口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D.④-良渚文化一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
5.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起,出现两个制玉技术发达、制品数量众多且十分精美的玉文化系统.一个是红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北玉文化系统,一个是良渚文化为代表的玉文化系统.与此同时,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至屈家岭文化,以及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中,都有自己的玉器制造。这反映了
A.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起源具有相似性
B.国家的初始形态此时已经具备
C.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的多元一体格局
D.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6.中国古代关于三皇的传说众多,名称众说不一伏羲氏教人结网驯服鸟兽、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居、燧人氏教人钻燧取火、神农氏教人播种五谷......关于这些神话传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文献史料,可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 B.反映中国境内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
C.表明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出现成熟的文字 D.体现出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
7.某位同学在学习“国家的产生”这一知识时,画出了以下结构示意图,下列选项可以填入①处的是
A.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B.贫富分化,阶级出现
C.母系氏族,女性为尊 D.禅让首领,民主选举
8.商朝时,商王直接控制王畿之地,方国首领统治王畿以外地区,同时臣服于商,接受商王赐予的封号,并承担纳贡、服役、戍边或随王出征等义务。这种政治制度被称为
A.禅让制 B.内外服制 C.井田制 D.郡县制
9.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通体以嵌错工艺刻画了战国时期采桑、乐舞、射猎、水陆攻战等多组场景,壶身为垂叶纹装饰,此类纹饰青铜器在河南、四川等地也有出土。该文物
①是研究战国历史的图像史料 ②可用于研究丰富的社会生活
③反映当时青铜铸造工艺高超 ④表明跨区域存在着文化交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知识分子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以下选项体现儒家主张的是
A.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D.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11.春秋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这反映出此时
A.私学兴盛,文化传承 B.实现统一是社会共识
C.学术争鸣,服务政治 D.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12.《国语·齐语》记载,春秋时期“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厮(大锄头),试诸土壤.”该史料可以说明春秋时期
A.农业进步促进了工商业繁荣 B.齐国的金属冶炼技术最为领先
C.铁制农具在生产中得到使用 D.各国为实现富国强兵开始变法
13.《史记》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材料反映了
A.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完全确立 B.变法图强推动了社会转型
C.周朝传统政治秩序走向瓦解 D.兼并战争使国家完成统一
14.2024年4月,“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了武王墩墓的阶段性发掘成果。武王墩慕位于楚国都城寿春城(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遗址东约15公里处。据考证,墓中出土文物的形制、纹饰等具有战国晚期楚文化的典型特征。这
考古发现有助于
A.印证武王伐纣相关史事的记载 B.深入研究战国晚期楚国的历史
C.了解商朝内外服制的相关特点 D.还原楚汉战争发生的来龙去脉
15.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进行变法。其中某诸侯国的变法是这一时期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典型措施有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该诸侯国位于图中的
A.① B. ② C. ③ D. ④
16.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变法,经济上推行“尽地力之教”,鼓励农民精耕细作以提高粮食产量,同时实行“平籴法”,由国家调控粮价以稳定农业;军事上创立“武卒制”,选拔精锐士兵进行严格训练,并重赏有功将士。这些举措
A.以保障农民生活为首要目标 B.使魏国成为春秋首霸
C.服务于富国强兵的核心需求 D.彻底废除了井田制
17.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其主要目的是
A.巩固国家统一 B.促进经济交流 C.加强思想控制 D.增加政府收入
18.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后,周边的戎狄蛮夷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这表明
A.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 B.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C.民族认同观念产生发展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19.湖南里耶出土秦简户籍简牍,户籍简释文为:“东成(里名)户人(户主)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由此可见编制户籍的目的是
A.维护井田制度 B,深化华夏认同 C.推动货币流通 D.保障赋役征收
20.《史记》记载,秦始皇南巡到湘山祠,遇大风几乎不能渡江,得知湘山柯祭祀的是尧的女儿,舜的妻了后大怒,派三千刑徒砍光湘山树木、将山涂红,岳麓书院所藏秦简则记载,秦始皇登湘山时,觉得树木秀美,下令禁止砍伐,还将湘山划为皇家禁苑。当今历史学者对以上记载中的冲突之处看法不。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最为合理的是
A.岳麓秦简作为出土文献,其记载真实可靠
B.传世文献只有被考古发现证实后才能使用
C.同一史实可能存在不同记载,需要辨析和考证
D.史料记载矛盾,说明历史事实无法被准确认知
21.下图为山东威海出士的秦朝铁权,权上铸有铭文“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人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该权可用来研究秦朝
①巩固统一局面 ②确立皇帝制度 ③推广铁器牛耕 ④推行严刑峻法
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2.秦朝“以地域划分为基础来进行统治和管理,较之以血缘划分管理为基础更具稳定性,也更符合统治管理的精神”、材料中的“精神”指
A.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B.历行法治,严刑酷法
C.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D.赋予地方政府自主权
23.下图为秦朝官僚机构示意图,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①中央行政体系以皇权为中心 ②出现了为皇帝所掌握的中朝
③九卿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④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4.《史记·蒙恬列传》记载:“.....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上述秦朝的举措
A.解决了边境上匈奴的威胁 B.加强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
C.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巩固了国家大 统的局面
25.如图为秦朝铜权,其上刻有统一度量衡的小篆诏文。度量衡的统一
A.使国家口益强盛,为统一奠定了基础B.为政府实施盐铁官营提供了统一标准
C.加重人民负担,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D.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26.《史记·平准书》描述说:“汉兴七十余年之间......民则家给人足,都鄙禀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不可校也。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汉初
A.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B.推行郡国并行制
C.实行盐铁官营 D.建立刺史制度
27 史料记载“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与该段史料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A.废除苛法异姓封王 B.七国叛乱同姓操戈
C.裁并郡县清查田户 D.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28.《汉书》记载,西汉刚建立时,“剖裂疆土......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汉武帝时,“齐分为七,赵分为六......大国不过十余城”.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中朝的设立 B.“推恩令”的实行
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D.盐铁官营的实行
29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C.张骞通西域-彻底解除了匈奴对中原的威胁
D.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30.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这一措施有利于
A.拓展汉朝疆域 B.增强诸侯势力
C.促进中外交往 D.加强中央集权
31.人名的命名习惯受到社会、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定程度上能反映社会状况。在《汉书》和《后汉书》“王子侯表”中,记录了汉朝有“刘义”“刘仁”“刘忠”“刘奉义”等一些体现伦理道德的名字。这可以说明汉朝时
A.中央集权制度趋于完善 B.命名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C.文学形式开创了新局面 D.造纸术的改进促进了文化传播
32.汉武帝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3人,他还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此举旨在
A.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C.拓宽选才用人渠道 D.弥补丞相才干不足
33.下图为从敦煌悬泉置(邮驿)遗址采集到的大蒜标本。据王逸《正部》中记载:“张骞使还,始得大蒜、苜蓿”。据此可知汉代
A.河西走廊地区形成了发达的交通网络 B.中央对西域已经形成了强有力的控制
C.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物种交流 D.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
34.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书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宦官权力
35.下图是考古人员在尼雅遗址(在今新疆和田地区,汉代时是西域精绝国所在地)中发现的西汉时期四川地区所产的织锦,上面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等篆体汉字,还有凤凰、鸾鸟、麒麟、白虎等祥瑞纹样。这件文物可以证明
A.西域地区丝织业有了很大发展 B.汉朝对西域地区进行行政管理
C.两域与内地存在经济文化交流 D.汉朝与西方建立直接经济联系
第II卷(非选择题)
本部分共2题,共30分。
36.国家治理(15分)
材料一
部分铭文释义:“在四月丁未这一天,周康王对宜地进行占卜之后,命令虞侯矢(cè)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圭瓒一陈······赐给你土地和人口。”
材料二
部分内容释义:“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并简述其作用。(6分)
材料三
指出①②③的史料类型,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9分)
37.春秋战国大变革(15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裹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春秋时期的文化格局也发生变化。在西周时期,从事学术的主体是王朝和各国的卜,史、宗、祝等宗教文化官员。进入春秋以后,王朝和周礼衰落,官府无力供养人数众多的宗教文化官员,很多人离开官府寻找出路,成为为民间提供婚丧冠祭礼仪服务的技艺之士,官方知识体系下传。同时,大量诸侯国被兼并,国家原来的统治阶层沦为平民,这些人多有知识、技艺和思考能力,于是知识阶层开始下移。社会上不仅出现很多学术门派,还逐渐形成一个跨越不同阶层的学者阶层,学术成为有影响的相对独立力量。
--摘编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9分)
材料二 历史上的春秋时期,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中华大地上的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尽管戎狄和华夏在文明程度上有差距,但这对彼此交往并无太大妨碍,······春秋早期,戎狄势力很盛,中原的华夏诸小国受其威胁较严重·····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增强了对戎狄的防御能力,不少的戎狄渐被华夏所征服。由于各族和华夏聚居在一起,经过不断的相互影响,文化礼俗等方面的差别日趋减少。到春秋末年,原来散居于中原各地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已和华夏融合在一起了。
-摘编自邓广铭、田余庆、戴逸《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中晚期民族关系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延庆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十月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D C B B B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C B A C A C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C C D D A B B C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B B C B C
36.(1)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1分);西周的分封制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拱卫了周王室(2分)。
材料二反映的是秦朝的郡县制(1分);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2分)。
(2)类型: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像史料。(3分)
表现:经济上,汉武帝时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2分)
思想上,汉朝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2分)
政治上,汉朝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官吏选拔制度。(2分)
37.(1)一点3分,3点9分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各国变法。
经济: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士阶层出现;百家争鸣。
(2)变化2分: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进一步扩大(少数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原因4分:华夏各国的较大发展;称霸战争推动;少数民族被华夏所征服;各族与华夏族长期聚居。
(任意两点,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