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二)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二)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柘荣一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月考二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总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陶寺城址规模宏大,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末期城址中最大的一座。城内发现了祭祀区、宫殿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以及排列有序、规格差别明显的墓地。这说明当时()
A.城市建设规范有序 B.区域文化交流加强
C.早期文明曙光显现 D.尚未出现贫富分化
2.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交战于邲。晋国大败,在逃跑途中,晋国的许多战车陷入泥坑,狼狈不堪。楚国士兵不但没有乘机追杀,反而跑上前去教晋军如何抽去车前横木,以便冲出陷坑。这反映出当时()
A.兼并战争规模的扩大 B.儒家仁政思想广泛传播
C.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D.礼乐制度仍然有影响力
3.岳麓秦简记载,李斯奏请禁止以古非今,得到秦始皇批准,因此博士缄口不言。后秦始皇向李斯下诏要求优待参与议事的博士,李斯顺势奏请解除对博士的“禁言令”。这反映出当时()
A.文化专制政策的整体变动 B.中央集权体制的内在矛盾
C.博士群体政治地位 提升 D.言路管控策略的动态调整
4.北魏民众许愿祈福,于造像的同时在石壁上留下了大量的发愿文字。如《佛弟子惠奴造像记》言:“弟子惠奴将父平安到京,愿愿从心,所求如愿。”这可以印证,北魏时期()
A.儒学地位受到动摇 B.佛教徒吸收儒家观念
C.佛教徒的功利追求 D.北方战乱的社会背景
5.西晋时期,武帝命裴秀主编完成《禹贡地域图》,共计18篇,这是目前所知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地图所绘六军所涉区域,远近尺度、山川险峻或平易状况,都与现实情况毫无偏差。此地图集的绘制旨在 ()
A.推动南北经济 交流 B.掌握全国疆域物产状况
C.适应完成统一的需要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6.安史之乱后,“纲目大坏,朝廷不能覆诸使,诸使不能覆诸州”,唐朝政府未对各地给出具体的征税数额,只是模糊地规定“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唐朝政府()
A.未能管控藩镇财税引发地方叛乱
B.推行赋税改革以顺应时势的变化
C.积极探索地方赋税自主的新模式
D.力图使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平衡
7.宋代是中国古代史学空前繁荣 时期。下表所示内容整理自部分宋代史家著作。由此推知,宋代史学著作()
人物 著作 内容
[北宋]欧阳修 《欧阳文忠公集》等 “创立纪统,裁成大体“据古鉴今,以立时治”
《新五代史》 立《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杂(臣)传》等,记载了忠臣、叛臣、逆臣等
[南宋]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 “使忠诚义士、乱臣贼子、善恶之迹,万世之下不得而掩没”
A.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 B.饱含深沉的亡国之痛
C.注重史学传承的连续性 D.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8.宋代,在荆湖南、北两路的产茶州县,城中的商铺经营者大多在城外购置少量土地种植茶树,自行加工茶叶,与城内外的商铺交易,或自行开设店铺,暗中夹带其他私茶进行销售。此现象主要说明,当时 ()
A.土地兼并活动不受官府监管
B.工商业市镇专业化程度提高
C.商业资本与土地经营相结合
D.市民逐渐成为土地投资主体
9.明清时期,朱家角镇“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京省标客往来不绝,今为巨镇”。嘉善的干家窑镇,则是“民多业陶,甓埴繁兴,贸迁日夥”。江苏吴江的庉江市“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这反映出当时 ( )
A.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B.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C.区域经济专业化生产发展 D.农业生产呈现衰退趋势
10.如图所示为天顺六年(1462年)休宁县杨元观卖田赤契 内容。这份卖田赤契()
十都四保住人杨元观,今将续置己田一号,坐落本保土名李家坞,系民字一百五十一号,计田壹亩捌分有零,其田东至汪舟保田,西至水坑,南至小路,北至水坑。今来本家缺少物用,自情愿将前项四至内田,原买得柒分整,尽行立契出卖与同里人吴道真名下...... 天顺六年十二月十六日 出卖人杨元观
A.说明当时土地买卖无需官方认可 B.折射出明代的土地管理制度
C.表明休宁县内土地兼并比较严重 D.体现了土地买卖契约的随意
11.以下是关于明朝援朝战争(1592-1598年)的部分看法。以下看法反映出 ()
人物 看法
董其昌(1555-1636年) 倭以平秀吉之死,因而惰归,非战之功也
谷应泰(1620-1690年) 杨镐(援朝将领)冒功之举,罔上行私,损威失重
张廷玉(1672-1755年) 糜饷数百万,中朝(明朝)与朝鲜迄无胜算
A.明朝统治存在隐患 B.交战双方实力悬殊 C.宗藩体系名存实亡 D.明朝军费拖垮财政
12.1913年“宋教仁案”中,中华民国参议院依据《临时约法》对袁世凯提出弹劾,司法机构独立调查案件。这一过程中,普通公民开始关注议会辩论、司法审判的公开性,并通过舆论监督政府行为。这可用于说明《临时约法》的实施()
A.防止了袁世凯专权 B.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C.推动了民主化实践 D.完善了责任内阁制度
13.由下表可知 ()
民国初期中国创设资本额在1万元以上的民族工矿企业统计
时间(年) 新设企业(家 资本额(万) 年均新设企业(家) 年均资本额(万)
1912-1913 16.4 2396.9 8.2 1198.5
1914-1918 539 11934 107.8 2386.8
1919-1922 673 21235.3 168.25 5308.8
1923-1927 608 10322.7 121.6 2064.5
A.民族资本主义由盛转衰 B.民族工业深受国际局势影响
C.近代企业在曲折中发展 D.西方列强经济侵略日益减少
14.五四时期,世界主义被认为是“新世纪”中的新潮流。然而1922年以后,曾占主流的世界主义不再有市场,民族主义重获新生。孙中山猛烈批评世界主义,并暗示世界主义行之于今日会亡国灭种。由此可知当时()
A.新文化运动取得巨大成就 B.救亡图存开始受到重视
C.国家独立成为时代最强音 D.国内政治局面动荡不安
15.1933年至1934年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印发了面额不等的红军临时借谷证(如图)。据此可知,当时()
A.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B.红区与白区间贸易繁荣
C.中共重视人民利益 D.苏区金融体系初步建立
16.1938年12月,在中共无锡县委的推动下,“无锡各界抗日联合会”(后简称“抗联会”)成立,参会者包括当地的农民协会、青年协会、市镇职工会等民众团体代表,时任国民党无锡县长毛木君也派秘书参会。“抗联会”的成立反映了中共()
A.强化对抗日政权的领导 B.重视挖掘民众抗战的潜力
C.侧重落实群众革命路线 D.积极探索抗日统战新路线
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2分,18题12分,19题16分,20题12分,共计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井冈山根据地创建之初,共产党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创办了小型简陋的兵器修械所、被服厂等。到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发展成为多个兵工厂、纺织厂、印染厂和被服厂。在其他苏区都相继建立过兵工厂、被服厂、纺织厂、炼铁厂。根据地还建立公营民用工业,主要是纺织、煤炭、钨砂、樟脑和纸张等。临时中央政府还兴办了通讯材料厂、卫生材料厂、交通材料厂、织布厂、造币厂等民用工业。
-摘编自廖添土《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公营经济的实践探索与评价》
材料二1942年,中央直属机关、学校办了27个工厂,人员达477人,资金总额40余万元。军队、其他机关学校也办了一些纺织厂、被服厂、煤炭厂、造纸厂、陶瓷厂等。到1942年底,陕甘宁边区公营工业有各类工厂76个,职工3991人,资金约5967万元。到1944年又建立了制铁、火柴、造纸、工具、制药等厂,职工约2000人。
-摘编自廖添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公营经济的实践探索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公营工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创办公营工业的意义。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姚著中国史》章目录统计表(节选)
卷数 章目录
第一卷《黄河文明之光》-黄河文明:最早的中国(东汉末年前) 第一章中国文明的起源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成立 第三章时代的跃动:纪元前八至前三世纪 第四章秦汉大世纪 第五章东洋-中国文明圈形成
第二卷《古代北西中国》-大中国“游牧中国”和“农业中国”的竞争、共生与融合 第一章草原游牧社会与其独立文化的形成 第二章长城内外的对立 第三章匈奴-北亚细亚大风暴 第四章战争与和平 第五章东胡·西羌·前期突厥诸民族 第六章认识古代“西方” 第七章新疆与河西走廊 第八章从“通西域”到“西域经营” 第九章考古-古代学上的新疆 第十章东西方文化、商品交流的早期形态
第三卷《南方的奋起》-历史的曲 线:正统朝代南移长江 第一章历史曲线两次高峰中的低潮 第二章二至六世纪社会·经济问题总决算 第三章四百年转型过渡期文化 第四章宗教与宗教思想史展开
第四卷《中国世界的全盛》-隋唐 帝国:东亚秩序的轴心 第一章世界帝国的荣光 第二章开放性的生活、思想与文化 第三章中天之日换入斜阳期 第四章巨大帝国崩裂的震力与转运期开创
-改编自《姚著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姚著中国史》第三卷撰写一篇解说词。(要求:史实准确,层次清楚,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晚清政治派系活动之重振,与清廷为因应太平军之役,而不得不进行之权力释放,息息相关。中央主控权之下降,固有利于各方势力之政治参与,然而此下晚清国运关系最切者,殆为汉士大夫阶层实际权力之提升。阵容庞大,且素质较精之汉官僚精英一旦被容许参与权力分配,则相对开放之政治格局,几乎立刻令汉官僚循传统之政治文化线索,如地域、年谊、师生、学派等,展开更直接之合纵连横。其中,自同治时期开始鲜明轮廓之“南北派系”,毋宁为位于决策中枢官僚派系之代表。也因汉官僚派系所展现之政治实力,往往成为满洲亲贵集团中不同势力之拉拢对象,二者之合流,遂令同、光两朝政局,呈现异于清代前此各朝之多变面貌。
材料二
阵营 代表人物 对甲午战争的态度
帝党 光绪帝 积极主战,意图以战争立威固权,对李鸿章一味联外、不事备战不满
翁同龢 以军事表态、外交收场为方针,在军机重外交调停和德宗积极添兵主战间寻求平衡,但对李鸿章及北洋毫不手软
文廷式、志锐等 支持主战,积极弹劾李鸿章及北洋
后党 慈禧太后 表面上支持主战,实际可能持观望态度,不希望因战争搅乱六十寿辰筹备
孙毓汶、徐用仪等 倾向求和
淮系北洋 李鸿章 判断日方无一战决心,采取“以夷制夷”策略,依赖外交途径解决,军事上持谨慎态度,避免轻易开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林文仁《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
(1)根据材料一,指出同光两朝政局与清代此前各朝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政府内部派系分合对时局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开(元)天(宝)时,兵力实以西北边为最厚。朔方、河西、陇右而外,安西、北庭,亦置节度;又有受降城、单于都护庭,为之藩卫。大军万人,小军千人,烽戍逻卒,万里相继。用能北扞回纥,西制吐蕃。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
材料二理藩院,管理院务大臣,满洲一人。特简大学士为之。尚书、左右侍郎,俱各满洲一人。间亦有蒙古人为之。额外侍郎一人。以蒙古贝勒、贝子之贤能者任之。......尚书掌内外藩蒙古、回部及诸番部,制爵禄,定朝会,正刑罚,控驭抚绥,以固邦翰。
-赵尔巽《清史稿》
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史实,围绕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意义,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柘荣一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月考二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总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B
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2分,18题12分,19题16分,20题12分,共计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原因: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与经济封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党的政策引导与群众支持;受到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2)意义: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敌人经济封锁,保障物资供应;巩固根据地政权,为革命胜利做出贡献;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积累经验;赢得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支持。
【18题答案】
【答案】示例
主题:第三卷《南方的奋起》-历史的曲线:正统朝代南移长江
本卷以“历史的曲线”为脉络,揭示了正统王朝南移的进程。
政治上,北方战乱,政权更迭频繁,南方政权(如东晋、南朝)的存续,保全了华夏正统;三省制出现,九品中正制形成,各民族政权制度的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经济上,屯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使北方经济恢复,为隋唐推广均田制积累了经验;庄园经济的嬗变和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做好准备。思想文化上,魏晋玄学和三教合流,既让儒家正统地位遭受危机,又为唐宋儒家思想新发展提供机遇;衣冠南渡的士族将中原礼乐与江南风土结合,催生了“山水诗”“骈文”等新文体;玄学清谈与务实治术并存,士大夫阶层在乱世中重新定义“华夏正统”,为隋唐文化大一统铺路。民族关系上,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统一自信开放的隋唐奠基。
总之,这一“低潮中的奋起”,不仅为隋唐统一积蓄力量,更重塑了中国历史的走向-长江流域从此与黄河流域并驾齐驱,奠定了后世“东南财赋地”的格局。(“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19题答案】
【答案】(1)不同之处:中央集权削弱,权力下放显著;汉士大夫阶层权力提升;派系政治公开化与合流复杂化。原因:太平天国战争的冲击;地方督府权力扩大的结果;汉官僚文化传统的延续;应对列强的侵略。
(2)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晚清在军事、外交、政治等方面的变革尝试;内耗严重,削弱了清政府应对外部危机的能力;增加了政治的不稳定性;削弱了中央权威,加速地方离心化;派系争斗暴露统治阶层腐败无能,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
【20题答案】
【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阐述:唐代先后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设受降城、单于都护庭,加强了对西域管理。(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平定后突厥汗国等,有效巩固西北边疆)(唐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唐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对边疆地区开发做出了贡献)
清代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事务。清政府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边疆局势的稳定。(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斗争,平定维吾尔贵族叛乱,设立伊犁将军,稳定了新疆地区)(清朝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清政府册封宗教首领,设立驻藏大臣,并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措施及有关制度的确立,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有效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