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岳阳县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一年级上期第一次考试试题
历 史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命题人:
温馨提示:带“★”的试题为错题或改编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 )
A.仰韶文化半坡遗址 B.良渚文化良渚古城遗址
C.龙山文化陶寺遗址 D.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
2.图1是河南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龙”形祭祀礼器牙璋。根据考古发掘,在四川的三星堆遗址,福建、广东等地的遗址中也出土了多件“龙”形的牙璋礼器。这一现象反映了 ( )
图1 二里头牙璋
A.“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B.龙形文化深受各个部落欢迎
C.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达 D.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3.有学者指出,周代宗法制以“立嫡以长不以贤”为核心,构建起“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的治理体系。据此可知,这种制度设计 ( )
A.依托血缘亲疏,维系政治等级 B.确立嫡长继承,规范财产分配
C.融合天人思想,强化周代统治 D.构建垂直管理,加强地方控制
4.西周时期,周天子将土地划分成“井”字形,田亩所有权全归贵族封君,一般不允许买卖,即所谓“四封之内,莫非王土;食土之毛,莫非王臣”。这说明,当时 ( )
A.实行了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B.土地属于封建地主私有
C.国家税收得到了有效保障 D.小农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5.《山海经》将犬戎、北狄等“戎狄”追溯为黄帝后裔,将氐人说成是炎帝的后裔。《世本》称有戎狄之风的秦国为黄帝六世孙“伯益之后”,南蛮的楚国为黄帝的直系后裔。这反映了先秦时期( )
A.民族交融的必然性 B.宗法制度的逐步瓦解
C.史书编撰的随意性 D.华夏认同观念的扩展
6.有学者提出“商鞅变法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转型的历史潮流”的观点。下列变法措施可以直接作为该学者观点论据的是 ( )
A.“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
B.“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C.“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D.“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7.《史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荀子》一书肯定法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韩非子》中有篇章在吸收《道德经》思想的基础上,阐述“道”在政治实践层面的体现。这些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
A.儒家思想的形成 B.不同思想学派间相互影响
C.法家学派不断壮大 D.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8.战国时期,有学派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所谓五德,盖即五行”“五德之次,从所不胜。故虞土、夏木、殷金、周火”。这一说法体现的思想是 ( )
A.“相生相胜”B.“为政以德”C.“兼爱非攻”D.“道法自然”
9.有学者指出,秦统一以前,“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据此可知,秦的统一 ( )
A.巩固了大一统的体制 B.有助于疆域的不断扩展
C.避免了分裂割据现象 D.有利于国家认同的构建
★10.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这体现了 ( )
A.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B.秦始皇独断专行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神权王权相结合
★11.秦朝时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导致了贵族制最终让位于应运而生的官僚制。在官僚制下,无论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皇帝和中央任命,才能以官僚身份参与地方治理。由此可见,官僚制的实质是 ( )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皇权对相权的绝对制约
C.杜绝了官员的世袭罔替 D.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产物
12.秦代统治者无视人民的意愿,不顾人民的死活,导致人民揭竿而起,最终使秦王朝被农民起义的浪潮所吞灭,给统治阶级以极大的震撼。据此可知,秦的覆亡对后世的启示是 ( )
A.坚持重刑轻罪B.废除贵族特权 C.注重以民为本 D.加强经济控制
13.《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四匹毛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对此,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 )
A.“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 B.“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C.“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D.“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
14.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下令在各地设均输官,将郡国须上交中央而中央充裕的物资,从出产地直接运送到所需地贩卖,以减少郡国与中央往来运输的费用。这一措施 ( )
A.解决了王国问题 B.增加了政府收入
C.打击了豪强势力 D.减轻了农民负担
15.西汉时期,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并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上述措施 ( )
A.开拓了西北疆域 B.解决了边境危机
C.开通了丝绸之路 D.提高了行政效率
16.东汉后期,太子幼年即位,由太后临朝,但又不便接触大臣,因而重用娘家父兄协理政事,外戚自恃亲贵,无视幼主,朝中大臣均仰承其鼻息行事,及至皇帝成年,就重用心腹宦官,除掉外戚。东汉外戚擅权的根源是 ( )
A.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B.儒家伦理道德成为正统
C.皇帝权力的进一步强化 D.宦官掌权威胁外戚特权
17.某著作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该著作是 ( )
A.《春秋》 B.《老子》 C.《史记》 D.《汉书》
18.图2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为 ( )
图2
A.秦、鲁、宋 B.楚、燕、齐 C.韩、赵、魏 D.魏、蜀、吴
19.两晋之际,中原世族抛弃在北方经营了几代的庄园产业,带上族人、佃户来奔向南方,并开拓新局面。虽然在他们看来,“南方奇怪、贫瘠,因而难以适应”。这 ( )
A.加速了世家大族的衰落 B.造成了东晋政权的混乱
C.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D.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革
★20.南朝人名常有寓意。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其中“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堆”比喻他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 ( )
A.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 B.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强烈意愿
C.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D.标榜其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
21.据文献资料与考古发现,隋朝在全国建立了八大粮仓(图3)。今西安附近有太仓,今陕西大荔县境内有广通仓(后改名永丰仓),今洛阳附近有常平仓、含嘉仓、回洛仓、河阳仓、洛口仓(又称兴洛仓),今河南黎阳县境内有黎阳仓。这些粮仓都囤满粮食。这主要得益于 ( )
图3 隋八大粮仓分布示意图
A.隋朝再次完成统一与社会稳定 B.大运河的开凿与江南经济发展
C.统治者重视及北方农业的恢复 D.造船技术与粮食储备技术进步
22.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后,松赞干布一改游牧装束,“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据此可知,唐朝的和亲政策 ( )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强化了唐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C.扩大了唐文化的影响力 D.体现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23.图4是东晋至北宋寒门子弟入朝为官人数的变化情况。造成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图4
A.门第观念的淡化 B.选官制度的改革
C.儒学地位的巩固 D.社会阶层的流动
24.图5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示意图。据此分析,该制度的特点是 ( )
图5
A.门下省拥有最高的权力 B.皇帝不受约束和限制
C.君相关系发生根本改变 D.分工明确并彼此制约
★25.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 )
A.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B.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共2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民族的同化总是双向进行的,胡人汉化的同时,就是汉人胡化。所谓汉人胡化,是在长期的交流中,汉人在生产、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吸收了胡人的习俗。这种变化,从东汉末年已经开始,“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这种风气到五胡十六国时期达到高潮。中原汉人一向的习惯是席地而坐,胡床自北而南广为流行,促使高足家具的兴起,终于改变了汉人席地而坐的习惯。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材料三
“大一统”是中国古代维系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重要政治理念。始于春秋时期儒家“合天下为一家”“六和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理念,主张国家要实现政治一统、疆域一统、民族一统、思想文化一统,即以疆域的统一为基础,强调“继前统,受新命”之“正统”,接续尊儒重道、纲常名教之思想文化“道统”。千百年来,“大一统”被历代王朝视为治理国家的重要理念。无论是汉族所建立的王朝还是北方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甚或是地方割据政权,无不以实现“大一统”为政治目标,并认为这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大一统”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
-邹建达《光明日报》2016年1月20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修筑长城的历程。(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汉人胡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在社会生活方面是如何推动“胡人汉化”的。(11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3分x25=7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A D B B A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C B A C C D C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C B D A
二、非选择题(25分)
26.1)①春秋战国时期,燕、赵、秦等国在边境地区修筑防卫墙;
②秦统一后把各国所修的防卫墙修缮、连接,是为秦长城;
③西汉武帝时期,在秦长城的基础上,把长城延伸到了河西走廊地区(西北地区)。
(每点2分,共6分)
(2)特点:①过程漫长;②自上而下(具有主动性);③主要是生活方面的改变。
(每点2分,共6分)
措施:①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改籍贯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②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③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④改鲜卑姓为汉姓;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每点 1分,共5分)
(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朝(论题,1分)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随后,秦朝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军事上,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击退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起万里长城。通过这些开疆拓土的措施,秦朝建立起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国家,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
政治上,秦朝采取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确立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思想文化上,秦朝统一文字,“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便利了各地之间的交流,强化了思想控制,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一统。
经济交通上,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便利了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阐述6分,每方面2分,答满3方面以上、专业术语到位给6分)
总之,秦朝攻灭六国之后,通过军事、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总结,1分)
【提示:论题1分,只有论题没有论述赋0分;分述6分;总结1分,无总结赋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