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期高2026届10月阶段性测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某古城遗址中央有宫殿区,周边有城墙与外郭城,形成“宫城-内城-外城一郊野”的聚落格局,并配套有大型水利系统;还发现多处祭坛、墓地、居址、作坊等,其中高等级墓葬出土了象征权力与等级的礼器,其规格与普通墓葬差异显著。据此可推断该遗址( )
A.即将迈入氏族社会的门槛 B.具有国家初始形态的特征
C.印证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D.形成等级森严的政治秩序
2.史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当时万国首领以手持玉璋的形式向夏禹表示臣服。而频繁见诸殷周铜器铭文中的“扬”字(如图),正是一人下跪手持玉器上举之形。以“有夏”自称的周人,则在册命礼中将此种仪节发挥至极致。据此可知 ( )
A.夏朝构建起严密的礼乐规范 B.殷周礼仪文化的核心内涵趋同
C.玉器是早期王权的专属象征 D.周人借礼仪承袭强化政治认同
3.先秦时期,儒家认为拥有货币多少要以“礼”来定;道家希望回到物物交换的“无币”时代;墨家指出“交相利”观点,认识到了货品的交换价值;法家主张加强对铸币权的控制,利用货币来调控经济。这主要反映了他们 ( )
A.对社会秩序的思考 B.文化取向的迥异
C.对货币统一的渴望 D.聚焦于经济问题
4.史载,秦南郡郡守腾发布文告称:“今法律未足,民多诈巧,故后有间令下者。凡法律令者,以教道(导)民,去其淫避,除其恶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二年律令》中规定:“县道官勿敢擅为传,狱讼毋请而辄行,罚金四两。”居延汉简显示,边塞烽燧系统每日需向中央呈送《日迹簿》,记录巡逻情况及敌情预警。由此可见秦汉时期 ( )
A.地方官员拥有独立的司法审判权 B.文书制度以服务军事防御为核心
C.儒家思想已成为行政的指导原则 D.中央对地方的管控体系比较严密
5.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族谱系备受重视。从发掘的贵族墓葬墓志看,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的贵族认同炎黄为先祖的远多于汉族。这反映出 ( )
A.传统宗法门第观念被普遍接受 B.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
C.民族政权借此宣扬政治合法性 D.各民族渴望国家统一愿望强烈
6.下表为唐代不同时期部分州府的赋税数据(单位:万贯)。据此可知唐代 ( )
A.安史之乱导致中原经济崩溃 B.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C.国家财政对南方的依赖加深 D.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
7.宋金对峙时期,“和雇”现象有较大发展。宋朝宫廷乐舞机构教坊废除后,每“遇大宴等”,常“和雇市人(乐人)”进入宫廷侍奉。金统治者也曾“谕户部:今岁行幸山后,所须并不得取之民间,即所用人夫,并以官钱和雇”。这说明,当时 ()
A.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 B.纳绢代役发展为纳钱代役
C.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 D.社会阶层流动性显著增强
8.下表是对哪吒的形象逐步走出佛教经典,融入中国古典文学的阶段性描述。哪吒形象的演变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 ( )
演变
晚唐至宋朝 “析骨还父,析肉还母,莲花化身”的故事开始流行;毗沙门信仰与英雄李靖的传说合流;哪吒从毗沙门之子演变为李靖之子;哪吒形象融入道教体系
元朝至明初 以丰富的体裁为依托,哪吒的故事在沿袭和改编宋人传说的基础上,侧重降妖除魔的情节,元末明初,哪吒的故事已经基本成型,且逐步脱离佛教,道教化倾向明显
明代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对哪吒的故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改写和扩充
A.佛教逐渐本土化的历程 B.中华文化本土性和凝聚性特性
C.市民文化逐渐成为主流 D.文化交流、碰撞和融合的过程
9.1683年,施琅向康熙递呈《恭陈台湾弃留疏》,批驳部分官员的“弃台论”,指出“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盖筹天下之形势,务求万全。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施琅的主张 ( )
A.揭示了台湾的战略价值 B.突破了传统夷夏观束缚
C.体现了抚靖羁縻的政策 D.加强了海峡两岸的联系
10.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赞扬南洋苏禄国(菲律宾)反抗西方列强的斗争,同时也批评南洋的噶罗巴(爪哇)“贪饵酿祸”,印度因当地人“不察萌芽”而亡国。对于南洋巨变,他感叹道:“惜乎,筹远者之未早计也!”由此可知,徐继畲 ( )
A.推崇殖民扩张的强国道路 B.仍受“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
C.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倾向 D.突破“师夷长技”的认知局限
11.据统计,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到清朝灭亡,中国共借外债库平银约12亿两,但实收仅约6.6亿两,相当于借款原额的54.8%。仅折扣一项,列强及利益相关人就拿走了将近5.4亿两,占借款总额的45%以上。这充分说明 ( )
A.列强资本输出导致中国白银外流 B.晚清财政具有半殖民地特征
C.国际金本位制造成中国利权破坏 D.财政危机是清朝灭亡的根源
12.19世纪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将“华盛顿建国”与“汤武革命”对接,塑造了以古代君主比附的“英雄华盛顿”形象。而到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关于美国建国历史的主流表达转变为“国民建国”,华盛顿的功业“实赖有活泼特达之国民,各鼓其精神,各殚其才力”。这一变化表明 ( )
A.政治转型趋势日益深化 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C.民主革命成为社会共识 D.社会思想文化全面繁荣
13.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上半叶,《尼布楚条约》在被重述、解释、宣传的过程中进入公众视野。民国时期,部分史家认为该条约是“割地之始”,而另一些观点则称其为“中国唯一胜利的条约”。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国际法知识在中国的普及有限 B.学界对条约文本的解读存在分歧
C.历史叙事受现实政治需求影响 D.清俄边界问题始终是外交的焦点
14.1925年中共四大明确提出:“我们务必在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民族革命时代努力获得最大多数农民为工人阶级之革命的同盟”。与此同时,各省农运也取得较大发展,1925年10月,仅在湖南韶山地区的一个乡,农民协会便已发展到20多个。这说明 ( )
A.党的中心任务是发动群众建立工农联盟
B.我党对中国革命认识和实践有重大进展
C.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
D.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农村
15.1926年毛泽东在分析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时指出,同盟会的成员包括无产阶级(会党)、半无产阶级(侨工)、小资产阶级和中资产阶级。这一分析的核心意图在于 ( )
A.说明国民党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与共产党存在根本对立
B.批判国民党因依赖会党的势力而背离了民主革命原则
C.揭示国民党阶级构成的复杂性导致其革命目标难统一
D.强调无产阶级在同盟会中的领导地位和革命主导作用
16.1934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小学课程教则大纲》规定:“小学教育的目的,要培养目前革命斗争的新后代......课程要与社会劳动及革命战争的实际密切联系。例如:算术课要学计算公粮、土地面积;常识课要了解反“围剿”战争的意义和红军胜利消息。”这表明政府意在 ( )
A.提升苏区民众基础科学文化水平 B.培养青少年对苏维埃政权的政治认同
C.推动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 D.为革命战争提供后备力量与战时支持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
-摘自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严格来说,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的行政区分了。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之得失》
材料三 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四个阶段:西周前为原始公社制;西周时代为奴隶制;春秋以后为封建制;最近百年为资本制。与此相应,中国有三次社会革命:第一次奴隶制革命在殷周之际;第二次封建制革命在周秦之际;第三次资本制革命在清代末年。
-摘自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殷周之变”的具体表现。(6分)
(2)综合材料二、三,结合钱穆与郭沫若的观点,分析“周秦之变”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代部分年份户口数统计情况
639年 726年 755年 764年 766-799年 780年 821年
户数 3041871 7069585 8914709 2933125 1300000 3805076 2375805
口数 12351681 41419712 52919309 16920386 15762432
-摘编自冻国栋《唐代人口问题研究》
材料二 唐代人口迁移总的趋势是自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迁往相对稀疏的地区,如从北方迁移到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地区。······士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迁移主要是京畿附近。此外,作为屯垦的民户、客户和配流的囚徒一部分是在北方的边州,少数的民户还过了边境,进入少数民族地区。······移民一般都在移入区长期定居,不再返乡。
-摘编自任宏国《唐代人口迁移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代人口前期数量变化趋势,并简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代人口迁移的历史作用。(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俄国通过《瑷珲条约》(1858)《北京条约》(1860)强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百万平方公里领土;日俄战争(1904-1905)后,两国擅自划分南满、北满势力范围,攫取铁路、采矿等特权;1907年东三省改制前,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各自为政,导致“防务废弛,垦务混乱”;虽开放部分封禁地,但规模有限,1908年吉林垦殖面积仅占可耕地的17%。
--摘编自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徐世昌《东三省政略》等材料二 1912-1931年,东北边疆危机不断加剧。俄国妄图分裂呼伦贝尔地区,煽动内蒙古部分蒙旗王公叛乱;日本策划“满蒙独立运动”,大肆掠夺中国东北土地并进行农业殖民侵略。为应对危机,民初政府实施移民实边政策。相关部门及官员纷纷倡议,垦殖组织与有识之士积极呼吁,报纸杂志广泛宣传。中央政府与奉天、吉林、黑龙江等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政策法规,成立清丈荒地机关,丈放各类官荒、旗地等。同时,特殊移民实边政策如难民移垦与军队屯垦也逐步开展。
--摘编自高强《1912-1931年东北边疆危机与移民实边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东北边疆治理的主要危机。(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晚清边疆治理相比,概述民国初年东北边疆治理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10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上图可作为某一研究主题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该论文可能的研究主题,并阐述理由。(要求:使用不少于三种类型的参考文献,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5-2026学年度上期高2026届10月阶段性测试
历史试卷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D B C A D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C B C D
二、非选择题
17.(1)表现: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宗法与分封制相结合;推行礼乐制度;民本思想萌发。(任答3点6分)
(2)影响:形成了国家统一局面(2分);加快了官僚政治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确立;推动了思想文化的进步;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4分)
18.(1)变化趋势:前期逐渐增加并达到顶峰。(2分)
增长原因:国家统一、政局安定;均田制及租庸调制的推动(或封建经济的繁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奠定基础;中期两税法的刺激等。(6分)
(2)作用:改变人口分布格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或促进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或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等。(任意出2点4分)
19.(1)主要危机:领土主权丧失;列强殖民渗透;行政效能低下;开发严重滞后。(任答3点6分)
(2)变化:治理目标转型:从被动应对领土危机(如抗俄)转向主动防御与主权建设(抵制俄日分裂活动);治理体系革新:打破晚清军政分立模式,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协同立法机制(颁布垦荒法规,成立清丈机关);推行多元化开发模式:常规移民(丈放官荒)与特殊政策(难民移垦、军队屯垦)并举;社会力量动员:政府主导下,民间组织、媒体、知识分子广泛参与(“垦殖组织呼吁”“报刊宣传”),形成全民实边合力。(任答2点4分)
历史意义:遏制列强侵略:通过移民屯垦强化国土控制,挫败俄日分裂阴谋(如呼伦贝尔叛乱、“满蒙独立”计划);加速边疆开发:荒地丈放促进东北农业经济整合,奠定近代化基础(如粮食产量提升、交通网络扩展);增强国家认同:内地移民与边疆民族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开创现代治理范式:为后续边疆政策(如抗战时期大后方建设)提供制度经验。(任答3点6分)
20.(12分)
分值 要求
12-10分 ①充分提取材料信息,主题明确。 ②使用不少于三种类型的文献;准确充分运用史实。 ③理由阐述充分,逻辑严密。
9-5分 ①基本基于材料信息,主题较明确。 ②使用文献类型少于三种;基本能够运用史实。 ③理由阐述较为充分,逻辑关系较为清楚。
4-0分 ①材料信息体现不明显,主题模糊。 ②使用文献类型少于三种:运用史实不准确。 ③理由阐述单薄,逻辑关系不清。
[示例1]
主题:新文化运动。(3分)
阐述: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于上海,随后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因此,上海市和北平市社会局档案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它是研究新文化运动的一手史料;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因此,《陈独秀年谱》具有重要研究价值。(9分)
[示例2]
主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3分)
阐述: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社会在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化娱乐.报刊传媒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上海市和北平市社会局档案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近代中国大城市的生活状况,可以作为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一手史料;《申报》和《新青年》中的报道内容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面相,其本身也可用于研究近代大众传媒的变迁,因而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晚清社会风习与近代观念的演生》是学者的专业性研究成果,可作为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参考。(9分)
[示例3]
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分)
阐述:北京、上海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重要地区,上海是中共一大召开地,因此,上海市和北平市社会局档案对于探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等人以《新青年》为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因此,《新青年》杂志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史料;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因此,《毛泽东选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史料。(9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