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模拟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模拟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机密★启用前
玉溪一中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模拟卷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家在浙江下汤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规模较大的壕沟、人工土台和高等级墓葬。在壕沟环绕的中心台地上,还发现了多座分布着数量可观的石磨盘、石磨棒与陶器的器物坑。据此判断,下汤遗址
A.已经摆脱了采集和渔猎 B.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动员能力
C.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D.存在与其他区域的交流互鉴
2.《尚书·商书·盘庚》中记载“盘庚五迁,将治毫殷,民咨胥怨”。盘庚面对商王朝“五代九王”统治混乱、水灾频发等危机,通过占卜、动员、威慑等方式克服了反对意见,终于迁都于殷,实现了商王朝的中兴。此举
A.扩大了商王的直接控制范围 B.确立了商王独尊的绝对权力
C.规范了商王室王位继承秩序 D.稳定了商代的社会政治秩序
3.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驻军图》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彩绘军事地图。图中除标注山脉、水系等普通地图要素外,还绘有九支驻军的防区、指挥城堡、烽燧点、军事道路及防区边界,并用红圈标注了49个与军事相关的居民点,注明了地名、户数及人口迁移情况。据此可知,汉代
A.基层治理的军事化色彩浓厚 B.军事地图绘制技术基本成熟
C.中央重视强化对地方的管控 D.边疆地区防御体系趋于完善
4.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虽统一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此后的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民族交融与繁荣开放 B.经济发展与文化停滞
C.民族融合与区域开发 D.中外交流与政权分裂
5.宋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革新发展对当时社会经济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从社会关系结构变迁的视角看,其最重要的贡献
A.海外贸易繁荣催生沿海商人群体壮大B.租佃制普遍化推动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手工业技术外传促进跨区域工匠流动D.棉纺织业兴起形成自由雇佣劳动关系雏形
6.下表所示为 1868-1888年中国11种手工业品出口统计情况(单位:海关两指数:
1868=100。据表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手工业产品 1868年 1878年 1888年
出口值 指数 出口值 指数 出口值 指数
陶瓷 268443 100 548501 208 1090022 414
皮货皮革 1150 100 137978 11982 683833 59464
纸 245092 100 628722 256 1650298 673
糖 407277 100 1864756 458 2489989 611
茶 34165723 100 32013184 93 30293251 88
烟叶 10522 100 107984 1026 737860 7013
油 4411 100 51860 1176 561747 12735
生丝 22539394 100 19829699 88 20070351 89
绸缎 1747789 100 4507047 258 7893987 452
夏布 28564 100 111686 391 486596 1703
土布 1238 100 100319 810 222403 1796
A.传统手工业竞争优势依然存在 B.传统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变
C.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经济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7.1826年,魏源代编的《皇朝经世文编》,将总目分为吏政、户政、礼政等六部;1898年,麦仲华编写的《皇朝经世文新编》则将总目分为通论、君德、官制、法律、学校、农政、矿政、工艺、商政、币制、税则、邮运、兵政、交涉、外史等20类。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A.六部职能的转变 B.时势与社会的变化
C.近代教育的发展 D.清末新政深入推进
8.钱玄同曾说,1901年秋“废八股试帖,取士以四书五经义”,“先生命看《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盛世危言》等书”,他被迫学习当时极厌恶的“新学”。在学作史论时,老师出题《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论》,钱玄同大骂趋新改服不应该,但也不得不言新书,读新史。这说明当时
A.社会变革推动新学传播 B.西学东渐缺乏社会基础
C.革命形势面临强大阻力 D.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9.1958年毛泽东提出著名的“绞索思想”:美国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许多军事基地,这些军事基地都是美帝国主义脖子上的绞索,美国把这些绞索套在自己头上,而把绞索的另一端交给了全世界爱好和平和反侵略的人民,只要各国人民拉紧绞索,美国的侵略政策就一定会失败。关于“绞索思想”说法正确的是
A.亚洲的绞索包括朝鲜、韩国、日本、中国台湾
B.多极化趋势使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难以奏效
C.毛泽东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反美统战思想的体现
D.不结盟运动使中国共产党展现强大的战略自信
10.新中国初期,许多农民丢弃了多年来供奉的“财神爷”和“灶王爷”,大门上出现了“劳动门第”的楹联,甚至年幼的儿童也知道“翻身光荣”,而“剥削”“地主”“封建”则是耻辱的代名词。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B.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C.封建落后观念被肃清 D.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完成
11.“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二十一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全球层面倡导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建立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机制
C.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D.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12.12-14世纪,西欧城市劳动契约关系得到发展,那里实行与农奴制完全不同的自由劳动,无论学徒制、帮工和妇女的中短期劳动,还是医生治病,当事双方一般都要签订契约,详细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据此可知,劳动契约关系的发展
A.有利于西欧新经济因素产生 B.推动西欧民族意识的觉醒
C.促成市民获得完全人身自由 D.导致庄园农奴制度的崩溃
13.由于美国宪法的制定者一门心思去划分州和联邦政府的权力,他们并没有努力为州以下的政府实体勾画蓝图,甚至没有在宪法中简单提及对地方政府的授权。由此在美国的50个州内,每一个州都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地方政府体制,划分了州和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和责任。这主要反映出,美国
A.地方政府的离心力巨大 B.实行地方自治的邦联制
C.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D.联邦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14.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的统治不仅使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中得到崭新的武器,而且还给他们创造了一种和过去完全不同的地位-他们已成为一种公认的力量。“在马克思看来
A.资产阶级统治具有其合法性
B.无产阶级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无产阶级革命必然取得胜利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已成熟
15.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16.“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战略紧张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参与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发展,日本、印尼、越南和澳大利亚等其他主要国家也将能够参与这一体系的建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亚太地区成为中美的战略争夺重点
B.中国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C.太平洋共同体建设消除了中美分歧
D.新兴力量崛起促成多极化格局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拜占庭时期,当饥荒发生后,主要有三股势力承担赈灾责任:帝国政府、教会与富人。三者间少有合作。其中,帝国政府构成灾后救助的主要力量。灾荒发生后,帝国政府“为体现基督仁慈”,主要通过免费发放粮食等应急措施帮助居民渡过难关。然而,该项措施却常常因时局动荡而无法贯彻。为此,拜占庭帝国也出台了其他长期性措施以抵御灾荒,例如指导农民将传统的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向“谷物一畜牧”型农业转变;在西西里等帝国腹地开辟新粮仓;从北非等地进口粮食等。7世纪中期,希拉克略推行军区制改革,将荒芜的土地分配给士兵,由其耕作,以解决部分粮食供给压力,方才逐步形成了一套稳定的赈灾及粮食供应体系。
-摘编自龙浩南《7世纪拜占庭粮食危机及其治理》
材料二
清代历朝都极为强调灾赈建设,以贯彻“恩养爱民”的民本理念。顺治年间,吏部将赈济灾荒作为官员考核的重要参考。康熙、雍正时,都曾对灾荒地区“普免漕粮者三,地丁钱粮者四”。为及时掌握灾情,清政府曾命各省督抚“凡地方有灾者,必速以闻”,与此同时,又在赈灾措施上强调“上下配合”给予督抚自主权。在救灾措施上,除直接发放漕粮、仓储粮等赈济灾民外,清代统治者还利用蠲免灾民赋税、以工代赈等隐性政策手段赈灾;同时,注重发挥乡绅、富商等群体在赈灾中的作用,以此构建起一套完备且系统的赈灾体系,但该体系的运转以及政策的落实,皆未能杜绝舞弊、贪腐等事件的发生,由此导致清政府的赈灾措施难以长期、稳定地贯彻。
-摘编自衣长春、杜鹃《清代直隶总督周元理的辖区治理述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帝国与清代赈灾举措的不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灾荒赈济的认识。(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前,罗马习惯法是口耳相传、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曲伸,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中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特别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产物。它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纂而成。它是罗马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罗马法发展的基础。
-摘编自郭守兰等《西方法文化史纲》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重视对主犯的处罚,上百种罪名中,危害中央集权的罪名就占四十多种,如阿党附益',即诸侯有罪,傅相不举奏,为阿党;中央朝臣外附诸侯,为附益,重者甚至于弃市。”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法律中不仅贯穿了专制精神,而且以严刑峻法维护统治。例如,汉代的死刑有枭首、腰斩、弃市;肉刑有墨、劓、刖、宫等。到隋唐时期,中国封建法律进入了成熟阶段。《唐律疏议》明确规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用封建伦理道德去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法律、刑罚制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自汉代以来封建法律儒家化的总结。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二铜表法》产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法律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两者不同的主要原因。(8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要求。(12分)
材料一
1930年5月毛泽东《寻乌调查》相关章节及主要内容
章节 主要内容
第一章:寻乌的政治区划 指出寻乌县包含城区、仁丰区、双桥区、南八区、兼三区、澄江区、三水区等七个区,并阐述其历史沿革
第二章:寻乌的交通 介绍寻乌的水路、陆路交通状况,涵盖主要商路、邮政、电报以及骡马运输等运输工具情况
第三章:寻鸟的商业 列举寻乌城盐、杂货、油、豆等多种商业业态,说明了寻乌47家商店和94家手工业店铺经营商品来源、种类、销售和竞争以及彼此盛衰荣枯的情况
第四章:寻乌的旧有土地关系 讲述寻乌的土地分配情况,地主与农民的剥削关系,以及农村阶级状况
第五章:寻乌的土地斗争 记录寻鸟农民反抗地主剥削的斗争情况以及土地政策的实施情况
-整理自毛泽东《寻乌调查》
材料二
1930年5月,红军攻克寻乌(今江西寻乌)县城。在中共寻乌县委书记古柏的协助下,毛泽东在寻乌县开展了为期20多天的社会调查。通过深入调研,毛泽东获取了当时革命实际的正确认知,有力扭转了党内本本主义与教条主义的错误思想倾向。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各种复杂形势,调查研究是获取真知、实现科学决策的关键路径。我们需进一步重视调查研究,提升其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以此推动各项事业稳健发展。
-摘编自刘先春、李金玲《毛泽东(寻乌调查)的新时代价值》
(1)根据材料,概括毛泽东《寻乌调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开展寻乌调查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阐述毛泽东《寻乌调查》蕴含的历史启示。(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时代 传播
战国初期 《论语》初步成书,记录孔子言行
秦朝 《论语》因口传与私藏得以保存一部分
西汉 汉文帝设《论语》博士,流传版本包括《齐论语》《鲁论语》和孔子旧宅壁中出土的《古文论语》,三者文本差异显著
南北朝 皇侃撰《论语义疏》,以“空无”释“仁”,以佛教“机缘”解孔子教化方式
唐代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论语》被刻于石碑上,作为国子监标准文本
南宋 朱熹将《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著《论语集注》,南宋后《论语集注》成为科举核心内容
晚清 1902年,康有为完成《论语注》,提出孔子思想中包含的民权等现代政治理念被后世儒者遮蔽
- 整理自唐明贵《论语学史》等
根据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
玉溪一中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模拟卷
历史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从材料中“规模较大的壕沟、人工土台”可知,要修建这些需要众多人力共同协作,体现出具备一定社会动员能力,故选B项。
A.石磨盘等工具用于加工谷物,但新石器时代早期经济仍以采集渔猎为主,如河姆渡遗址有渔猎工具共存,材料未证明已完全脱离这些方式,排除A项。
C.高等级墓葬体现社会分层,但未提及墓主性别或女性主导特征,母系氏族社会如半坡文化有明确女性墓葬标志,此处无法确认,排除C项。
D.遗址器物均为本地典型特征,无外来物品或文化影响痕迹,新石器时代交流需跨区域文物佐证如玉器传播,材料缺乏此类证据,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盘庚迁殷,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盘庚迁都主要是为了解决统治混乱和水灾等问题以实现王朝中兴,迁都本身并没有直接扩大商王的直接控制范围。商王直接控制范围主要与政治军事上对地方的管理、势力拓展等措施相关,迁都并未在这方面起到直接作用,故不选A。
B.在商朝时期,虽然商王具有较高的地位,但尚未确立独尊的绝对权力。商朝的政治体制具有一定的方国联盟色彩,各方国仍有较大的独立性。盘庚迁都也没有涉及到确立商王绝对权力的内容,故不选B。
C.规范商王室王位继承秩序主要涉及王位继承制度的调整与明确,比如从兄终弟及向嫡长子-继承制的转变等相关措施。盘庚迁都是应对统治危机的举措,并非针对王位继承秩序进行规范,故不选C。
D.材料中提到商王朝面临“五代九王”统治混乱、水灾频发等危机,盘庚迁都后实现了商王朝的中兴。这表明迁都这一举措解决了当时面临的诸多问题,使得社会政治秩序得以稳定下来,有利于商王朝的统治,故D正确。
故选D。
3.【答案】B
【解析】A.基层治理的军事化色彩浓厚:虽然图中标注了与军事相关的内容,但并未直接体现基层治理的军事化色彩。此选项不够直接和明确。
B.军事地图绘制技术基本成熟:题干描述了地图的详细内容和标注方式,显示出较高的绘制技术和信息整合能力,表明当时的军事地图绘制技术已经达到一定的成熟度。此选项与题干信息相符。
C.中央重视强化对地方的管控:题干主要描述的是地图的内容,并未直接涉及中央对地方管控的政策或态度。此选项与题干信息关联度不高。
D.边疆地区防御体系趋于完善:题干中的地图虽涉及军事防区等内容,但并未特指边疆地区,也未提及防御体系的完善程度。此选项过于具体且缺乏直接证据支持。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4.【答案】C
【解析】此时国家分裂,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不是繁荣开放,故A错误。虽然政权分裂,但是社会在不断进步,文化交流发展并没有停滞,故排除B。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但是民族之间的交流极为频繁,江南地区初步得到开发,为经济格局的改变奠定了基础。因此,此时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故C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此时有中外交流,但不是主流,故D错误。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革新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极大发展,尤其是租佃制普遍化,使得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符合题意要求,B项正确;海外贸易繁荣的确会促使沿海商人群体壮大,但不属于社会关系结构的重大变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
工匠跨区域流动不属于社会关系结构的重大变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自由雇佣劳动关系属于明朝经济领域的新发展,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68至1888年间,中国手工业品出口整体呈增长趋势,但结构失衡,其中陶瓷、皮货皮革、纸、糖、烟叶、油、绸缎、夏布、土布等指数大幅上升,表明中国成为西方工业国的原料供应地,而传统大宗出口商品茶和生丝指数下降,显示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恶化,由此可得19世纪中后期,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扩大经济侵略,控制中国的市场和资源,加深了经济半殖民地化程度,D项正确;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商品倾销冲击中国传统的手工业,竞争力优势在减弱,排除A项;
材料仅呈现手工业品出口数据,未体现传统产业结构发生巨变,排除B项;
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就已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清代文献分类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从1826年到1898年,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在文献分类上,就是对农政、矿政、工艺、商政、币制、税则、邮运、兵政、交涉、外史等新兴领域的关注和重视,故B 正确。A.虽然六部职能的转变可能会影响文献的分类,但这并不是分类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A错误。
C.近代教育的发展确实对社会产生了影响,但它并不是直接导致文献分类变化的主要原因,C错误。
D.清末新政开始于 1901年,而《皇朝经世文新编》是在1898年编写的,因此清末新政并不是导致分类变化的原因,D错误。
8.【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晚清教育变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根据题干可知,题干中1901年清廷废除八股取士,钱玄同虽厌恶“新学”,却被迫阅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书籍,老师命题涉及胡服骑射的改革话题,反映出清末新政推动下,传统教育体系被迫引入新学内容,体现社会制度变革对新学传播的促进作用,故A 项正确。
B.题干中钱玄同被迫学习新学、教师命题涉及改革,均表明西学传播已有政策推动和教学实践,并非缺乏社会基础,排除B项。
C.题干未提及革命活动或革命与守旧势力的对抗,仅反映教育领域的新旧冲突,排除C项。
D.题干反映了社会变革推动新学传播,虽然传统思想仍有影响,但“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毛泽东的“绞索思想”核心是强调美国在全球的军事扩张反而成为制约其自身的战略弱点,这一思想体现了毛泽东在冷战格局下,通过团结反美力量(尤其是亚非拉国家)构建统一战线的策略,即毛泽东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反美统战思想的体现,C项正确;
朝鲜(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当时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并非美国军事基地所在,排除A项;
1958年仍是美苏两极格局主导时期,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多极化趋势对美国政策的影响,排除B项;
不结盟运动成立于1961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毛泽东思想,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毛泽东思想,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0.【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1949-1976年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新中国初期农民的这些转变,如丢弃旧神像,使用新的门联,以及儿童对新词汇的认知,反映出农民思想的变化和对新社会价值的接受,这有助于让农民认可新政权及其带来的改变,强化了对新政权的认同感,故A正确。
B.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此时是新中国初期,该选项时间不符,故不选B。
C.“肃清”过于绝对,传统观念具有顽固性,仅通过初期运动难以清除,故不选 C。
D.民主革命的反封建任务(如土地改革、废除封建特权)属于政治经济变革,而题干强调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二者分属不同范畴,故不选D。
故选A。
11.【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是中国面临世界重大变化而提出的方案,故A正确。
BCD.项均属于区域性的机构,不属于全球层面倡导,故不选BCD。
故选A。
12.【答案】A
【解析】据题干“无论学徒制、帮工和妇女的中短期劳动,还是医生治病,当事双方一般都要签订契约,详细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劳动契约关系的出现利于雇佣关系的出现,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表现,有利于西欧新经济因素产生,A项正确;欧洲各国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如:崇拜爱国人士;出现国旗、国歌、国庆节;国家在人们意识中越来越重要等,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项;
完全的人身自由表述绝对,排除C项;
1348~1349年黑死病席卷西欧,造成人口锐减,劳力短缺,耕地荒芜,封建主难以经营庄园,纷纷把原来的自营地及已经死亡或逃亡的农奴的份地改行租佃制,庄园经济逐渐瓦解。与材料中劳动契约关系发展关系不大,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西欧封建社会庄园及封君封臣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本题考查了西欧封建社会庄园及封君封臣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宪法的制定者没有为地方政府制定统一的蓝图,也没有在宪法中提及地方政府的权力,因此,各州发展出各自的地方政府体制。这说明各州在地方政府的组织和权力划分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体现了联邦制下各州的自治权,C项正确;
各州都有自己的独特体制不等于各州不服从中央,美国联邦制下中央政府权力高于各州,能够比较有效地防范地方离心问题,排除A项;
“邦联制”错误,美国 1787年后为联邦制,排除B项;
虽联邦制确实强化了中央权力,但材料强调州与地方分权,而非中央集权,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强调的是资产阶级的统治为无产阶级革命奠定基础,而非资产阶级统治具有其合法性,故A错误。
B.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的统治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故B错误。
C.依据题干可知,马克思强调资产阶级的统治使得无产阶级得到崭新的武器,还为无产阶级创造了公认的力量,说明资产阶级的统治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即无产阶级革命必然取得胜利,故C正确。
D.题干没有说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已成熟,故D错误。
故选C。
15.【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冷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
A.“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
C."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
D.“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A.亚太地区成为中美的战略争夺重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B.根据材料“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中国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故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B项正确。
C.消除了中美分歧,表述错误,排除;
D.世界多计划是一种趋势,尚未形成,排除。
故选:B。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理解。
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的演变是战后世界历史运动的一种基本趋势,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具体表现为三个并行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社会主义阵营从意识形态论战走向分裂;“第三世界”国家以不结盟运动的形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出制衡两极的作用。这些因素的合力推动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
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要掌握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决定因素:1.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强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实力不断增强。2.经济实力,特别是核心科技越来越在国际竞争中起到决定作用。3.世界整体局势和平稳定,各国都在致力于长期稳定的发展,力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力位置。
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小题1】不同之处:①救灾主体:拜占庭帝国主要由帝国政府、教会和富人承担,三者间少有合作;清代则强调政府和官员的主导作用,同时注重发挥乡绅、富商等群体的作用。②救灾方式:拜占庭帝国主要通过免费发放粮食、调整农业结构、开辟新粮仓和进口粮食等方式进行救灾;清代则除了直接发放粮食外,还采用蠲免赋税、以工代赈等隐性政策手段,并强调上下配合和督抚自主权。③救灾效果:拜占庭帝国在7世纪中期逐步形成了稳定的赈灾及粮食供应体系;而清代的赈灾体系虽然完备,但由于舞弊、贪腐等问题,难以长期、稳定地贯彻
【小题2】认识:①灾荒赈济是政府和社会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措施,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②政府在灾荒赈济中应承担主导责任,制定科学合理的救灾政策和措施,并确保其有效实施。③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灾荒赈济,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共同参与的救灾格局。④救灾过程中应注重透明度和公正性,防止舞弊、贪腐等问题的发生,确保救灾物资和资金能够真正用于受灾群众。⑤灾荒赈济不仅是对受灾群众的物质援助,还应包括心理疏导、重建家园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解析】(1)根据材料“在拜占庭时期,当饥荒发生后,主要有三股势力承担赈灾责任:帝国政府、教会与富人。三者间少有合作。其中,帝国政府构成灾后救助的主要力量。灾荒发生后,帝国政府“为体现基督仁慈”,主要通过免费发放粮食等应急措施帮助居民渡过难关。然而,该项措施却常常因时局动荡而无法贯彻。为此,拜占庭帝国也出台了其他长期性措施以抵御灾荒,例如指导农民将传统的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向“谷物一畜牧”型农业转变;在西西里等帝国腹地开辟新粮仓;从北非等地进口粮食等。7世纪中期,希拉克略推行军区制改革,将荒芜的土地分配给士兵,由其耕作,以解决部分粮食供给压力,方才逐步形成了一套稳定的赈灾及粮食供应体系”清代历朝都极为强调灾赈建设,以贯彻“恩养爱民”的民本理念。顺治年间,吏部将赈济灾荒作为官员考核的重要参考。康熙、雍正时,都曾对灾荒地区“普免漕粮者三,地丁钱粮者四”。为及时掌握灾情,清政府曾命各省督抚“凡地方有灾者,必速以闻”,与此同时,又在赈灾措施上强调“上下配合”给予督抚自主权。在救灾措施上,除直接发放漕粮、仓储粮等赈济灾民外,清代统治者还利用蠲免灾民赋税、以工代赈等隐性政策手段赈灾;同时,注重发挥乡绅、富商等群体在赈灾中的作用,以此构建起一套完备且系统的赈灾体系,但该体系的运转以及政策的落实,皆未能杜绝舞弊、贪腐等事件的发生,由此导致清政府的赈灾措施难以长期、稳定地贯彻”可概括出不同之处:①救灾主体:拜占庭帝国主要由帝国政府、教会和富人承担,三者间少有合作;清代则强调政府和官员的主导作用,同时注重发挥乡绅、富商等群体的作用。②救灾方式:拜占庭帝国主要通过免费发放粮食、调整农业结构、开辟新粮仓和进口粮食等方式进行救灾;清代则除了直接发放粮食外,还采用蠲免赋税、以工代赈等隐性政策手段,并强调上下配合和督抚自主权。③救灾效果:拜占庭帝国在7世纪中期逐步形成了稳定的赈灾及粮食供应体系;而清代的赈灾体系虽然完备,但由于舞弊、贪腐等问题,难以长期、稳定地贯彻。
(2)认识: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如①灾荒赈济是政府和社会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措施,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②政府在灾荒赈济中应承担主导责任,制定科学合理的救灾政策和措施,并确保其有效实施。③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灾荒赈济,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共同参与的救灾格局。④救灾过程中应注重透明度和公正性,防止舞弊、贪腐等问题的发生,确保救灾物资和资金能够真正用于受灾群众。
⑤灾荒赈济不仅是对受灾群众的物质援助,还应包括心理疏导、重建家园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故答案为:
(1)不同之处:①救灾主体:拜占庭帝国主要由帝国政府、教会和富人承担,三者间少有合作;清代则强调政府和官员的主导作用,同时注重发挥乡绅、富商等群体的作用。②救灾方式:拜占庭帝国主要通过免费发放粮食、调整农业结构、开辟新粮仓和进口粮食等方式进行救灾;清代则除了直接发放粮食外,还采用蠲免赋税、以工代赈等隐性政策手段,并强调上下配合和督抚自主权。③救灾效果:拜占庭帝国在7世纪中期逐步形成了稳定的赈灾及粮食供应体系;而清代的赈灾体系虽然完备,但由于舞弊、贪腐等问题,难以长期、稳定地贯彻。
(2)认识:①灾荒赈济是政府和社会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措施,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②政府在灾荒赈济中应承担主导责任,制定科学合理的救灾政策和措施,并确保其有效实施。③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灾荒赈济,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共同参与的救灾格局。④救灾过程中应注重透明度和公正性,防止舞弊、贪腐等问题的发生,确保救灾物资和资金能够真正用于受灾群众。⑤灾荒赈济不仅是对受灾群众的物质援助,还应包括心理疏导、重建家园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社会救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社会救济,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8.【答案】【小题1】背景:罗马习惯法口耳相传、含混不清;司法官滥用权力,平民深受其苦;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小题2】不同之处:古代中国法律强调中央集权,维护专制统治;以儒家伦理为指导(法律儒家化);刑罚严酷。古代罗马法律限制贵族特权;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注重保护公民权利。
主要原因: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发达,需要中央集权维护统治;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古罗马商品经济发展,平民与贵族斗争激烈;民主传统的影响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罗马习惯法是口耳相传、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曲伸,平民深受其苦。”可知,罗马习惯法口耳相传、含混不清,司法官滥用权力,平民深受其苦;根据材料“《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特别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产物。”可知,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推动;根据材料“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纂而成。”可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不同之处:根据材料“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法律中不仅贯穿了专制精神,而且以严刑峻法维护统治。”可知,古代中国法律强调中央集权,维护专制统治,刑罚严酷;根据材料“用封建伦理道德去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法律、刑罚制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自汉代以来封建法律儒家化的总结。”可知,以儒家伦理为指导(法律儒家化)。
根据材料“《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中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可知,古代罗马法律限制贵族特权;根据材料“它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纂而成。它是罗马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罗马法发展的基础。”可知,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根据材料“《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中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可知,注重保护公民权利。
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法律中不仅贯穿了专制精神,而且以严刑峻法维护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发达,需要中央集权维护统治;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知,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根据材料“《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特别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产物。”可知,古罗马商品经济发展,平民与贵族斗争激烈;根据材料“《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中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可知,民主传统的影响。
故答案为:(1)背景:罗马习惯法口耳相传、含混不清;司法官滥用权力,平民深受其苦;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不同之处:古代中国法律强调中央集权,维护专制统治;以儒家伦理为指导(法律儒家化);刑罚严酷。古代罗马法律限制贵族特权;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注重保护公民权利。
主要原因: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发达,需要中央集权维护统治;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古罗马商品经济发展,平民与贵族斗争激烈;民主传统的影响。
本题考查了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特点:内容全面翔实;注重实地调研;具有问题导向;立足基层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
原因: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需要;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的迫切要求
【小题2】历史启示:国家治理需要全面准确掌握国情民意;国家治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目标;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至关重要;国家治理要坚持与时俱进,随时代发展不断调整治理方式与策略,以适应新情况,应对新挑战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寻乌调查》涵盖政治区划、交通、商业、土地关系及土地斗争等多领域,体现内容全面;材料二强调毛泽东“深入调研”,表明注重实地调查;调查旨在解决党内思想问题和革命实际问题,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以寻乌县基层为研究对象,体现立足基层实际;通过分析土地分配与阶级关系,运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原因:1930年红军面临根据地巩固与土地革命的现实需求,需掌握基层实情以制定政策;党内存在本本主义与教条主义错误倾向,亟需通过调查纠正错误思想;土地革命的推进依赖对农村阶级关系的科学认知,故开展调查具有紧迫性。
(2)历史启示:毛泽东通过系统调查掌握国情民意,启示国家治理需基于真实数据;调查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目标,表明治理应聚焦实际问题;通过科学分析制定政策,体现政策制定的合理性;结合材料二“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关键路径”,说明治理需与时俱进调整策略。
故答案为:
(1)特点:内容全面翔实;注重实地调研;具有问题导向;立足基层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
原因: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需要;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的迫切要求。
(2)历史启示:国家治理需要全面准确掌握国情民意;国家治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目标;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至关重要;国家治理要坚持与时俱进,随时代发展不断调整治理方式与策略,以适应新情况,应对新挑战。
试题考查毛泽东《寻乌调查》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与历史启示。涉及知识点包括: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方法、党内思想路线斗争(本本主义与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国家治理的现实意义。
本题易错点在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具体表现,需结合材料中土地关系与阶级斗争内容分析。难点在于从国家治理角度提炼启示,需联系材料二“科学决策”“适应新情况”等关键词。解题时应紧扣材料与所学知识,区分特点与原因的逻辑层次。
20.【答案】论题:《论语》传播折射时代思想文化变迁。
阐述:战国时期,《论语》初步成书,是儒家思想初创阶段的文本呈现,为儒家学派传播其主张.奠定基础。秦朝“焚书坑儒”,《论语》靠口传和私藏留存,体现了儒家思想在高压环境中的顽强生命力。汉文帝设《论语》博士,《论语》流传多种版本,成为汉武帝构建官方思想的重要来源,适应了大一统政权思想整合需求。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皇侃以佛教概念释《论语》,是儒释融合的体现,反映思想领域多元互动。唐代官方刻石版《论语》被定为国子监标准文本,儒家经典地位强化,服务于王朝文化统一与统治秩序。南宋朱熹将《论语》纳入“四书”,其《论语集注》成为科举核心内容,契合理学正统化、服务君主专制深化的需要。清末,康有为重新诠释《论语》,挖掘民权理念,借传统思想推动维新变法,反映救亡图存背景下思想的变革。《论语》在不同时代的传播形态、诠释方式,随思想文化潮流变动,成为时代思想文化变迁的缩影,见证了儒家思想从初创到演变,再到适应时代不断被重构的过程。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论语》初步成书,记录孔子言行“到” 1902年,康有为完成《论语注》,提出孔子思想中包含的民权等现代政治理念被后世儒者遮蔽”可选择论题为:《论语》传播折射时代思想文化变迁。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如根据材料”《论语》初步成书,记录孔子言行”可知,战国时期,《论语》初步成书,是儒家思想初创阶段的文本呈现,为儒家学派传播其主张,奠定基础;根据材料”《论语》因口传与私藏得以保存一部分“”可知,秦朝“焚书坑儒”,《论语》靠口传和私藏留存,体现了儒家思想在高压环境中的顽强生命力;根据材料“汉文帝设《论语》博士,流传版本包括《齐论语》《鲁论语》和孔子旧宅壁中出土的《古文论语》,三者文本差异显著”可知,汉文帝设《论语》博士,《论语》流传多种版本,成为汉武帝构建官方思想的重要来源,适应了大一统政权思想整合需求;根据材料“皇侃撰《论语义疏》”可知,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皇侃以佛教概念释《论语》,是儒释融合的体现,反映思想领域多元互动;根据材料“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论语》被刻于石碑上,作为国子监标准文本”可知,唐代官方刻石版《论语》被定为国子监标准文本,儒家经典地位强化,服务于王朝文化统一与统治秩序;根据材料“著《论语集注》,南宋后《论语集注》成为科举核心内容”可知,南宋朱熹将《论语》纳入“四书”,其《论语集注》成为科举核心内容,契合理学正统化、服务君主专制深化的需要;根据材料“1902年,康有为完成《论语注》,提出孔子思想中包含的民权等现代政治理念被后世儒者遮蔽”可知,清末,康有为重新诠释《论语》,挖掘民权理念,借传统思想推动维新变法,反映救亡图存背景下思想的变革。最后,进行总结概括,《论语》在不同时代的传播形态、诠释方式,随思想文化潮流变动,成为时代思想文化变迁的缩影,见证了儒家思想从初创到演变,再到适应时代不断被重构的过程。
故答案为:
论题:《论语》传播折射时代思想文化变迁。
阐述:战国时期,《论语》初步成书,是儒家思想初创阶段的文本呈现,为儒家学派传播其主张.奠定基础。秦朝“焚书坑儒”,《论语》靠口传和私藏留存,体现了儒家思想在高压环境中的顽强生命力。汉文帝设《论语》博士,《论语》流传多种版本,成为汉武帝构建官方思想的重要来源,适应了大一统政权思想整合需求。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皇侃以佛教概念释《论语》,是儒释融合的体现,反映思想领域多元互动。唐代官方刻石版《论语》被定为国子监标准文本,儒家经典地位强化,服务于王朝文化统一与统治秩序。南宋朱熹将《论语》纳入“四书”,其《论语集注》成为科举核心内容,契合理学正统化、服务君主专制深化的需要。清末,康有为重新诠释《论语》,挖掘民权理念,借传统思想推动维新变法,反映救亡图存背景下思想的变革。《论语》在不同时代的传播形态、诠释方式,随思想文化潮流变动,成为时代思想文化变迁的缩影,见证了儒家思想从初创到演变,再到适应时代不断被重构的过程。
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