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河南省郑州四中实验学校八年级(上)9月月考历史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河南省郑州四中实验学校八年级(上)9月月考历史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 学年河南省郑州四中实验学校八年级(上)9 月月考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共 30 分。
1.某历史博物馆有这样一段解说词: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被誉为“中国禁毒第一人”。
最能体现“他”报国情怀获此殊荣的壮举是( )
A.虎门销烟 B.维新变法 C.投资设厂 D.谈判签约
2.《尼布楚条约》签订时,清政府第一次把满文“中国”一词作为正式国名与俄罗斯对应。此后,在对外
交往文件中,却再未称自己为“中国”。一直到《南京条约》签订时,汉文“中国”才正式被写进外交文
书,此后清朝多以“中国”名义与外国签订条约。该变化反映了清政府( )
A.天下观的缓慢转型 B.弥合了满汉之间的界限
C.注重捍卫国家主权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3.某历史老师在研究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时,根据学术著作梳理了一笔对外赔款的明细表(如表)。他研
究的条约应该是( )
类别 内容 金额(单位:银元)
商欠 行商负欠外商的款项 300万
注:合计 2100万
烟价 虎门销毁的鸦片金额 600万
战费 英军军费开支 1200万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鸦片战争后,魏源倡议制造战舰,武试增设水师科且不能“合船炮而重弓马”,求师官员从舵工、水手、
炮手中挑选。据此可知,魏源( )
A.重视探索御敌之法 B.找到战败根源 C.反对科举取士制度 D.主张政治改革
5.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反思道:“该夷所到之处,必先扬言专与官兵打仗,与民无涉”“该夷之假
仁假义,要结民心。”“我之官员兵役……事事与民为难,何异为丛(草木)驱爵(通‘雀’,比喻把百
姓赶到敌人方面去)?”这表明,他认为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是( )
A.英军武器装备精良 B.清政府统治腐败 C.清政府丧失民心 D.清朝经济落后
6.“英国殖民者利用中国人民发明的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而将中国强行拉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之中。自此,由资本主义国家制定规则的‘朋友圈’中,多了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尚
处于日益衰微的封建制度的大国,这就是中国。”(来源:求是网,2020年 02月 24日)打开上述材料中
“大门”的事件是( )
第 1页,共 9页
A.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B.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
C.英国强行割占九龙司 D.英国支持阿古柏侵略新疆
7.如表为 1843年前后中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对比表。导致图中税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品名 1843年前的税率(%) 1843年后的税率(%)新税率比旧税率降低(%)
棉花 24.19 5.56 77.02
棉纱头等 13.38 5.56 58.45
白洋布 29.93 6.95 76.78
A.五口通商 B.协定关税 C.割地赔款 D.投资设厂
8.1843年,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847年徐继畬撰成了中国近代第
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瀛寰志略》,率先突破天朝意识;1859年洪仁玕写成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的《资
政新篇》。这表明鸦片战争后( )
A.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业有所发展 B.晚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动探索救国新出路 D.国人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9.文献资料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证据。下面能为研究“平均土地”这一思潮提供证据的是( )
A.《本草纲目》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农政全书》
10.鸦片战争时期,浙江嘉兴县丞龚振麟目睹了英军火轮船的优势,遂萌生仿制火轮船的想法,经过数月努
力,造出类似战舰,并安装了枪炮。这反映了当时( )
A.中英贸易扩大 B.危机下的个体探索 C.地方势力膨胀 D.新式海军已经建成
11.历史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曾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
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下列说法最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金田起义 B.永安建制 C.北伐西征 D.天京事变
12.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B.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谭嗣同被捕遇害
C.日本在辽东半岛战役中发起了旅顺大屠杀 D.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13.如图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一幅浮雕,其反映的历史事件爆发于鸦片战争十年后,代表了近
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以该事件为开端的农民运动( )
第 2页,共 9页
A.提出了科学革命纲领 B.开始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14.以下资料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
出生地点:江苏南通
主要生平:15岁中秀才;32岁中举人;41岁中状元;42岁创办大生纱厂
经济观点:世界经济之潮流喷薄而至,同则存,独则亡;通则胜,塞则败。
A.严复 B.李鸿章 C.张謇 D.谭嗣同
15.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
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所示,据此推断,当时正在经历( )
当时《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新文化运动
16.如图刊于 1866年的法国《世界画报》,该图表明清政府( )
A.彻底抛弃传统文化 B.探寻国家富强之术
C.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 D.被欧洲国家平等对待
1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 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 325
年窥探之后的一逞。”这场战争迫使清政府( )
A.签约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B.赋予了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
C.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 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8.1872年 12月 14日启事晋隆洋行在《申报》刊登一则“成衣机器出售”启事,上面写道:“新到外国缝
纫机数辆,每辆洋价 50两,欲购请来本行接洽。”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第 3页,共 9页
19.美国汉学家芮玛丽曾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 19世纪 60年代的一
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这里的“非凡努力”( )
A.实现了自强求富 B.开启了近代化尝试 C.促进了制度变革 D.推动了社会的转型
20.1762年,清朝设置“伊犁将军”,伊犁成为新疆的军政中心。1884年清朝设置新疆行省并将省会牵至
700公里外的今乌鲁木齐。这一转变( )
A.受到了边疆危机的影响 B.引发了海防塞防的争论
C.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D.强化了边疆的军事力量
21.在以“传承民族气节 崇尚英雄气概”为主题的历史情景剧演出中,剧中主人公吟诵了清朝诗人杨昌浚
的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这句诗盛赞的民族英雄是( )
A.郑成功 B.林则徐 C.邓世昌 D.左宗棠
22.新史料的发现是史学研究的动力。如图为从“丹东一号”沉船上打捞上来的瓷盘底部文字复原图。专家
证实:“这艘沉船就是当年沉没的致远舰。”下列人物中曾经在该战舰上与日作战的是( )
A.左宝贵 B.叶志超 C.邓世昌 D.徐邦道
23.某班同学要制作中国人民近代反侵略斗争主题展板,已经收集了左宗棠收复新疆、台湾军民抗日武装斗
争等内容,在这个展板中还可以使用的内容有( )
①林则徐虎门销烟②太平天国运动③邓世昌英勇抗敌④郑成功收复台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这场战争爆发前,清政府已建立亚洲顶尖的近代海军,陆军的装备也与对手基本同步。然而战争结局却
令世界震惊——中国苦心经营的主力舰队覆灭,而敌方舰队虽受重创却未沉一舰。这场战争后( )
A.中国领土主权开始被破坏 B.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C.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D.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25.2024年 5月 18日,“纪念甲午海战 130周年暨山东省水下考古成果展”在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地举办,
定远舰、来远舰等甲午沉舰出水文物首次面向公众开放。据此,该成果展的举办地是( )
A.威海 B.旅顺 C.青岛 D.大连
26.在清政府被迫签订某一不平等条约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
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材料中“不平
等条约”是( )
第 4页,共 9页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7.下列文物共同见证的时代主题是( )
A.崇洋逐新 B.实业救国 C.抗击侵略 D.武装反清
28.在国际茶叶市场的刺激下,十九世纪末,温州茶商开始聘请徽帮茶司来温指导出口茶叶生产,兴办茶叶
加工厂,茶叶加工成为温州近代工业之开端。这一现象体现了( )
A.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B.抵制洋货浪潮的涌现
C.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 D.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29.清朝前期的小说中,大量提及明末清初外来作物和手工制品,如辣椒、眼镜、玻璃等等,这可以用来解
释清朝( )
A.与全球经济的联系 B.社会危机空前严重 C.文学作品脱离现实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0.某班同学布置板报,粘贴了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陈化成、邓世昌、左宗棠等人
的照片,该板报反映的是( )
A.英雄——反抗侵略 B.模范——维护边疆 C.先锋——创新制度 D.榜样——伟大工程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0 分。
31.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 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 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
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
的最初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
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过
程。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指什么?
第 5页,共 9页
(2)材料二中,英国用大炮“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根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含义?
(4)这场战争后签订了哪一条约?这一条约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和被割占的土地是哪些地方?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新式学堂(部分)课程开设情况表
学堂 开设课程
京师同文馆 数理启蒙、几何原本、微分积分、万国公法、练习译书等
福州船政学堂 英语、地理、代数、几何、航海天文学、船舶驾驶术等
天津电报学堂 电磁学、电测试、材料学、电报地理学、电报实习等
——摘编自章开沅等《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京师同文馆翻译的西书以外交和史地政法类居多,其中有中国人看到的第一本国际公法。福州船政
局在解聘了大批洋人后,大部分技术工作由船政学堂的毕业生担任。严复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后致
力于翻译事业,甲午战争期间号召救亡图存。新式学堂建立的分年排课、按班级授课等制度,一直沿用至
今。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学堂课程设置的特点。
(2)据材料二,说明这些学堂产生的影响。
(3)综上所述,你获取了关于教育发展的什么启示?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唐王朝不仅以博大的胸怀接纳来自西亚、中亚等地的文化,
也以积极的态度输出先进的文明给周边国家。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二在日本东京的上野公园曾经有一处令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要掩面而去的地方,这个地方高悬
着 1895年 2月被日本俘获的北洋水师靖远舰的铁锚。它同镇远舰的铁锚、主炮弹头等一起陈列于此,并立
有海战碑志,向世人炫耀。
——摘编自央视军事网
材料三
第 6页,共 9页
序号 时间 事件
① 1895年 3月 李鸿章在日本同伊藤博文展开和谈,并于次月签订《马关条约》
② 1895年 4月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③ 1895年 7月 光绪帝发布上谕,要求振兴工商实业
④ 1895年 10月孙中山、陆皓东等人筹划广州起义
⑤ 1897年 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
⑥ 1898年 7月 张謇弃官回乡,筹建纱厂,并于第二年投产成功
⑦ 1899年 9月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唐朝的开放与近代开放的不同之处。
(2)材料二中,靖远舰是在哪次战争中被俘获的?这场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从下列主题词中选择一个,运用材料三中的两个事件,阐释甲午战争的影响。
主题词:①列强侵略;②政治变革;③经济发展。
第 7页,共 9页
参考答案
1.A
2.A
3.A
4.A
5.C
6.B
7.B
8.C
9.B
10.B
11.D
12.A
13.C
14.C
15.A
16.B
17.B
18.A
19.B
20.A
21.D
22.C
23.A
24.C
25.A
26.C
27.C
28.A
29.A
第 8页,共 9页
30.A
31.【小题 1】鸦片战争。
【小题 2】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小题 3】含义: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小题 4】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
32.【小题 1】注重自然科学;兼顾理论与实践;课程比较丰富;以西方为参照。
【小题 2】培养了新式人才;传播了西方学说;有利于救亡图存;推动了教育变革。
【小题 3】教育是推动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
33.【小题 1】唐朝的开放是主动、平等的开放;近代的开放是被动、不平等的开放。
【小题 2】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原因:清政府的腐朽落后与封建制度的衰败。
【小题 3】政治变革:选择事件②④,甲午战争战败推动中国近代政治变革的探索。1895年《马关条约》
签订后,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孙中山在甲午战争后认识到清政
府的腐朽,放弃改良思想,1895年筹划广州起义,为后来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第 9页,共 9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