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联考历史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联考历史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历史考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两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学者在研究中国史前史时提出,每一个传说人物虽是神化的,但是附着这些人物上的种种
传说,确是各自反映着在原始社会中某一时空间或某一阶段的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制度、思
想与观点的。据此可知,该学者
A.否定了神话传说的可信度
B.严格区分史料的真伪与优劣
C.肯定传说人物的真实存在
D.主张从传说中提取历史信息
2.考古研究显示,长江中游地区同一时期的凤凰咀与走马岭两处史前遗址出土的陶器,虽然在
原料来源和彩绘风格上存在差异,但在技术层面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如器形器类、成型工艺
和纹饰等。这些相似之处反映出当时长江中游地区
A.各聚落间缺乏技术交流
B.已存在着文化交流
C.陶器制作尚未形成规范
D.商业贸易比较频繁
3.孟子在阐释舜的事迹时,增加了舜在成为天子后仍然尽心孝养曾多次谋害自己的父母,并封
其弟象为诸侯的故事,同时强调“事亲尽孝”是舜平治天下的基础和前提。这主要体现了孟子
A.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
B.对君主统治的批判
C.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
D.推崇史前政治文明
4.《周礼·地官·山虞》记载了西周山林管理的法则,如仲冬砍伐阳木(山南之木),仲夏砍伐阴
木(山北之木);还规定了砍伐的时间、区域和对象,有违背者按刑法处置。这些规定体现了
A.因地制宜的农业生产观念
B.朴素的生态保护意识
C.周王室垄断了山林资源
D.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高一历史第1页(共6页)】
5.秦王政元年(前246年),雍县士伍毛盗物被捕,经县令严刑逼供,毛诬指乐人讲与之合谋。讲
在刑讯下被迫认罪,县令、县丞判二人黥刑。讲申请复审,经查明:讲在咸阳服役,毛独自盗
物,因不堪酷刑诬告讲。廷尉撤销原判,释放讲,并退还财产。这一案例可说明秦国
A.司法体系存在纠错机制
B.司法权力高度集中
C.君主专制统治破坏法治
D.地方治理腐败黑暗
6.考古发现,今河北秦井陉古驿道和云南曲靖秦五尺道车辙宽度与当时规定的“舆六尺”(合今
天1.39米)基本一致,而秦始皇陵出土的两辆铜车轨距分别为1.90米和2.03米:陕西富县
秦直道遗址发现了1.10米、1.30米、1.40米三种车辙宽度。这可用来说明秦朝
A.国家治理具有灵活性
B.并未完成国家统
C.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D.中央集权日益削弱
7.表1所示是两汉时期西域部分地区的人口变化。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汉代
表1
西汉时期
东汉时期
地区
户数/户
人口数/人
户数/户
人口数/人
于闻
3300
19300
32000
83000
疏勒
1510
18647
21000
焉者
4000
32100
15000
52000
A.户籍制度确立消除了户籍隐匿
B.丝绸之路促进了对外贸易
C.实现了内地与西域管理一体化
D.朝廷对西域的开拓与治理
8.《汉书》载,汉武帝时扩充乐府,以“新声变曲”为国家郊祀之礼配乐,“有赵、代、秦、楚之讴(民
歌)”:西汉时,虽然汉哀帝罢乐府,但东汉蔡邕所说的“汉乐四品”中仍包含大量俗乐成分。这
反映了汉代
A.先秦礼乐已全面崩溃
B.官乐对民间俗乐的吸收
C.音乐艺术开始世俗化
D.贵族的文化主导被打破
9.图1所示为广西出土的东汉时期铜鼓上的水牛塑像。据图可知,当时的广西
图1
A.庄园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B.精耕细作农业发达
C.牛力在劳作中得到应用
D.铁犁技术得到推广
【高一历史第2页(共6页)】高一历史考试卷参考答案
1.D【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虽然传说人物是神化的,但是依附在这些人物上的传说
反映了某一个时期或某一个阶段的社会生活、制度、思想与观点,由此可见,该学者主张从神
话传说中提取历史信息,故选D项:材料认为神话传说反映了某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制度、思
想与观点,故排除A项;该学者并未严格区分史料的真伪与优劣,故排除B项:该学者并未肯
定传说人物的真实存在,故排除C项。
2.B【解析】据材料可知,同一时期的凤凰咀与走马岭两处史前遗址出土的陶器虽然在原料来
源和彩绘风格上存在差异,但在器形器类、成型工艺和纹饰等技术层面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
这些相似之处说明这两处文明遗址在文化认同上有相同之处,两地已存在文化交流,故选B
项;从材料信息来看,两处文明遗址存在技术交流,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当时陶器
制作是否已形成规范,故排除C项;材料信息可以反映出当时该地区存在文化交流,但不能
说明商业贸易比较频繁,故排除D项。
3.C【解析】据材料可知,孟子在阐释舜的事迹时,加入了舜孝养父母的故事,并强调了“事亲
尽孝”的地位,这些做法体现了孟子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故选C项;孟子并未突破礼制的束
缚,反而是在维护和强化儒家伦理,故排除A项;孟子借舜的事迹树立理想君主的榜样,旨在
劝诫而非批判君主统治,故排除B项;孟子确实推崇舜,但其主要目的不是复古,而是借古喻
今,宣扬儒家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故排除D项。
4.B【解析】《周礼·地官·山虞》要求在不同季节砍伐不同方位的树木,这一规定考虑了树木的
生长周期和自然恢复能力,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朴素的生态保护意识,故选B项;材料未
体现“因地制宜的农业生产观念”,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树木砍伐时间的规定,未体现周
王室垄断山林资源,故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社会秩序等级森严的信息,故排除D项。
5.A【解析】讲在蒙冤后申请复审,最终中央廷尉查明真相,平反冤狱,并退还财产,这反映了
从冤案产生到复审纠错的过程,说明秦国司法体系存在纠错机制,故选A项;廷尉复审虽体
现了中央的介入,但并不表明秦国司法权力高度集中,故排除B项;材料中廷尉依法办案,故
排除C项:虽县令滥用刑讯,但案件最终通过司法系统本身解决,材料重点在于体系纠错而
非单纯批判黑暗,故排除D项。
6.A【解析】据材料可知,秦朝“车同轨”政策在主干道上实现了标准化,但基于实际需求(如皇
室特权、地形适应、车辆功能),允许车轨设置存在一定的灵活性,故选A项;B项表述与史实
不符,秦朝完成了国家统一,故排除B项;车辙差异主要与功能、地形相关(如直道多车型、皇
室特权),而不是经济水平导致的(云南边远地区的车辙宽度仍符合标准),故排除C项;秦朝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故排除D项。
7.D【解析】解读表格可知,两汉时期,西域多个地区的户数与人口数均呈增长趋势,这主要得
益于汉代中央王朝对西域的开拓与治理,如移民、屯田等,故选D项;A项中的“消除了户籍
隐匿”表述绝对,故排除A项:丝绸之路促进对外贸易也是西域开拓与治理的结果,故排除B
项:当时内地与西域并未实现管理一体化,故排除C项。
8.B【解析】汉武帝扩充乐府,采集赵、代、秦、楚等地的民歌,并将“新声变曲”用于国家郊祀礼
仪,说明官方礼乐主动吸收民间俗乐。汉哀帝罢乐府后,东汉蔡邕的“汉乐四品”中仍包含大
量俗乐成分,这进一步说明礼乐对俗乐的吸收,故选B项;A项的“全面崩溃”表述绝对,故排
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汉代音乐艺术开始世俗化,故排除C项;虽然汉代乐府采诗促进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