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第14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诗歌朗读的韵律和节奏。(重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画面的雄浑壮阔之美。(重点、难点)
3.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理解诗人如何借边塞风光寄托漂泊情怀。结合诗歌创作背景,感受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情怀和志趣。(难点)
二、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同学们,当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盛唐的风沙穿越千年扑面而来。今天,我们将跟随一位“诗中有画”的才子,踏上一场跨越大漠的传奇之旅——
他就是王维。这位曾在辋川别业泼墨写诗的山水诗人,为何会手持节杖,踏上萧索的边塞?当“行到水穷处”的悠然心境,遇上“大漠孤烟直”的苍凉壮阔,会碰撞出怎样的诗意火花?
此刻,让我们屏住呼吸,随着《使至塞上》的墨香,走进王维笔下雄浑与孤寂交织的边塞世界,感受他心中的家国情怀与人生哲思。
【背景介绍】
作家简介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盛唐诗人、画家,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因官至尚书右丞,也称‘王右丞’。他的山水诗清新淡远,自然脱俗,极有画意。北宋苏轼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即为赴边途中的所见所感。
文体知识
边塞诗:指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律诗:
句式固定:律诗要求字数一致,每句五字或七字,简称“五律”或“七律”。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押韵严格: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讲究平仄:每句中用字平仄间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要求对仗: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整体感知】
1.读一读·正字音。
塞(sài)骑(jì)都(dū)燕(yān)
2.读一读·明节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节奏:五言诗句一般都是二三节奏,但也要根据诗意灵活把握。
押韵:律诗押韵严格,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读一读·晓文义
(1)小声诵读,结合注释口译诗歌,不理解的圈出,重点注意下面字词。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燕然: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这里代指前线。
(2)同桌口译接龙,把自己口译困难的句子用曲线划出来,交流解决。
【参考译文】
轻车简从,将去边疆慰问将士,我奉命出使,驾车经过居延。
迎着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头顶北归的大雁成群回到胡天。
广阔的沙漠中一道孤烟冲天而起,蜿蜒的黄河上落日又大又圆。
到了萧关,只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文本探究】
1、首联中透露了哪些信息?结合具体词语说说作者的心情如何。
首联叙事,交代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
“问边”点明出使任务;“居延”点明所到地点;“属国”点明自己身份职位。
“单车”既表明自己形单影只,又透露了孤寂的心境。
2、颔联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颔联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透露出内心的寂寞孤独和飘零之感,表达了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怨愤、抑郁以及思乡之情。
“征蓬”以蓬自比,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
“归雁”以雁反衬,大雁入胡天是归,自己去边塞是离开朝廷,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3、颈联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颈联融情于景,刻画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景物: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意境:宏大苍凉的边塞风光图,苍茫(空旷、辽阔)的意境;
情感: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4、结合下面资料,说说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资料1: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大将窦宪率兵大败匈奴,一直追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记汉威德而还。
资料2:开元二十五年(737),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凉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因为张九龄受李林甫排挤而罢相,王维在政治上失去依靠,被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尾联叙事,途中得知前线军情,显示出对边疆战事的关心,呼应首联“问边”,暗示战争胜利,赞叹都护。
以东汉窦宪“燕然勒功”的典故,暗示前方战事已胜,流露出对都护及边关将士的赞扬,表示出对前方战事的关切,表达了自豪之情。
5、结合对诗句的理解,梳理诗句中的内容和情感变化。
诗句 内容 情感
首联 单车问边 孤寂和失意
颔联 征蓬、归雁 飘零之感、激愤之情
颈联 宏大苍凉的边塞风光图 苍凉孤寂
尾联 得知前线军情 赞扬、关切、自豪
6、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
(1)比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透露出内心的寂寞孤独和飘零之感,表达了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怨愤、抑郁以及思乡之情。
(2)寓情于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刻画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3)用典: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以东汉窦宪“燕然勒功”的典故,暗示前方战事已胜,流露出对都护及边关将士的赞扬,表示出对前方战事的关切,表达了自豪之情。
7、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画面角度: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笔直地伸向天空。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2)写法角度:运用对偶手法,寓情于景,以传神之笔刻画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3)构图角度:直的是烟,圆的是落日,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几何图案。一“直”一“圆”,描绘出在苍茫大漠背景下,塞外奇美壮丽的风光。
(4)炼字角度:“直”写出孤烟之高,表现了大漠景物劲拔坚毅、雄浑壮阔之美;“圆”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直”“圆”两个字不仅描绘出塞外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而且巧妙地融入作者的孤寂情绪。
(5)图画角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构图美: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线条美: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
色彩美:黄色的“大漠”、蓝的天、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
语文实践活动
诗心画境探幽之旅——解码王维的边塞密码
活动背景
王维的《使至塞上》以意象并置、诗画交融的笔法,勾勒出边塞的壮阔与孤寂。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句,既是文字的画卷,亦是情感的暗涌。本次活动将带领学生深入这首诗的意象迷宫,通过朗读与探究,感受诗人如何用文字绘出边塞的立体画境,又如何借景抒情,隐晦传递家国之思与生命况味。
任务要求
通过朗读感知诗歌韵律,分组探究诗中意象的并置与色彩搭配(如“孤烟直”与“落日圆”的几何美感),讨论情感如何通过动静转换悄然传递,最后以诗画创作综合呈现对“诗中有画”的理解。
学习内容
第一部分:意象的并置与画面构建
原文诗句: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活动内容:
能否通过寻找诗中形容词的“魔法钥匙”,解锁王维笔下大漠的立体画卷?
明确:
在《使至塞上》中,王维通过意象的巧妙组合营造出边塞的雄浑意境。刘若愚在《中国诗学》中将意象分为“简单意象”与“复合意象”,而王维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形容词串联物象,使画面从平面走向立体。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与“圆”二字看似平常,实则承担了画面构建的核心功能。若去掉这两字,仅剩“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意象之间缺乏关联,画面显得破碎;而加入“直”与“圆”后,孤烟的垂直线条与落日的圆弧形态形成几何对比,既强化了空间的纵深感,又赋予画面雕塑般的立体效果。此外,“长”与“圆”互为衬托,长河的横向延展与落日的圆形闭合构成空间张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辽阔而苍凉的边塞之中。这种手法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写意风格不同,更接近浮雕式的视觉冲击,凸显了王维作为画家诗人的独特审美。
活动内容:
如何通过对比“孤烟落日”在不同诗中的组合,发现王维的色彩密码?
明确:
王维诗中意象的并置不仅注重形态,还隐含色彩与情感的调和。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虽同为“孤烟落日”组合,但情感基调截然不同。前者以大漠的暖黄与长河的冷蓝为背景,孤烟的灰白与落日的赤红形成冷暖对比,整体偏向冷色调,传递出萧瑟孤寂之感;后者则以村落炊烟为基调,更显宁静温馨。王维通过色彩与线条的调配,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具象画面:冷色调的叠加暗示诗人内心的孤寂,而暖色调的点缀则缓和了画面的压抑感。这种色彩运用并非随意安排,而是基于诗人对边塞环境的敏锐观察与情感投射。读者在阅读时,若能注意意象之间的色彩关联,便能更深入地感知诗人隐藏于画面之下的情绪脉络。
第二部分:情感的隐晦表达与动态转换
原文诗句: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活动内容:
能否从“归雁”与“征蓬”的移动轨迹中,捕捉诗人情感的变化?
明确:
诗歌的情感表达往往通过物象的动态与静态切换实现。在《使至塞上》中,王维以“单车欲问边”开篇,叙事中隐含使命的庄重;随后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转入写景,通过“出”与“入”两个动词形成方向对比:征蓬向塞外飘散,归雁向胡天飞翔,一出一入之间,暗喻诗人身赴边塞而心系故乡的矛盾心理。这种动态描写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更将自然物象与情感波动紧密结合。例如,“归雁”作为春季北飞的候鸟,本应象征生机,但在此处却反衬诗人的孤独——雁归而人未归,自然与人事的错位强化了诗人的漂泊之感。读者若仔细品味动词的运用,便能发现诗人如何借助物象的移动悄无声息地传递情感。
活动内容:
为何“孤烟直”与“落日圆”的静止画面,反而能映射诗人内心的波澜?
明确:
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以静态描写为主,但静中有动,暗含情感张力。“孤烟直”中的“直”字既形容烟的形态,也暗示烽烟所代表的战事紧迫与思乡之情;“落日圆”则通过“圆”的几何完美性,反衬诗人身处异域的残缺感。此外,烽烟与落日的意象本身具有时间性与象征性:烟升日落,暗示一日将尽,而诗人旅程未止,传递出对时间流逝的焦虑与对归期的期盼。这种静景中的动态情感,需要读者结合上下文细细咀嚼。例如,前文“征蓬”“归雁”的流动与此处“孤烟”“落日”的凝固形成节奏对比,仿佛音乐中的缓急交替,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既含蓄又富有韵律。
第三部分:诗画交融的审美趣味
原文诗句: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活动内容:
如何从“萧关逢候骑”的细节中,还原一幅生动的边塞相遇图景?
明确:
王维的诗常通过细节刻画增强画面生动性。末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以叙事收尾,却蕴含丰富的视觉元素:“萧关”作为地理标志,勾勒出边塞的荒凉背景;“候骑”的突然出现打破了画面的寂静,增添动态人物元素;“都护在燕然”则通过虚写(都护远在燕然)拓展了画面之外的空间。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读者不仅能想象诗人与哨骑相遇的具体场景,还能联想到更遥远的战场与人物,形成多层次的画面感。读者可以尝试将这一联与前文的自然描写对比:此前的大漠、长河是宏大的静态背景,而此处的“逢”字瞬间将焦点拉回人物互动,仿佛长镜头中的特写切换,体现了王维对绘画构图的精通。
活动内容:
为何说王维的诗是“用文字作画”?试从光、影、形、色四个角度分析。
明确:
王维的诗歌创作深受其绘画修养影响,诗中常融入光、影、形、色的综合调度。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
光:落日余晖为画面铺满暖金色调,孤烟在光中形成剪影;
影:长河的蜿蜒与落日的圆形投射于沙地,明暗交错;
形:“直”与“圆”的几何对比强化了视觉冲击;
色:大漠的赭黄、落日的赤红、孤烟的灰白、长河的湛蓝,构成冷暖交融的palette。
这种多感官的描写使诗歌超越文字限制,接近绘画的直观性。读者若以“赏画”之心阅读,便能更深入地感知诗人如何将边塞风光的壮美与孤寂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
总结:意象迷宫中的永恒回响
王维的《使至塞上》通过意象并置、情感隐晦表达与诗画交融的手法,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超验的边塞世界。诗中每一处意象的选择与组合均暗含匠心,每一次动静转换均承载情感波动。读者若以“侦探”般的眼光寻找文字中的线索——如形容词的魔法、色彩的密码、动词的轨迹——便能解锁这首诗的深层意境,体会王维作为诗人与画家的双重智慧。最终,这首诗不仅是对边塞风光的描绘,更是对人类孤独与壮怀的永恒咏叹。
三、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课下整理积累描写边塞的诗歌,在小组内交流,体会其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