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藤野先生》课件(共4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藤野先生》课件(共43张PPT)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笔尖下的赤子心——解码《藤野先生》里的深意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1874-1945
TENG YE XIAN SHENG


教学目标
鉴赏语言的感彩和副词的准确运用
理解双线并行的结构方法
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人生成长,恩师可贵,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就是藤野先生。
(一)【导语设计】
教学过程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被称为“民族魂”。
(二)【背景介绍】
教学过程
著名作品集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华盖集》《坟》等。
1、作家简介
教学过程
1902年4月,刚满二十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日本留学。最初,“梦很美满,预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
(二)【背景介绍】
2、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同时,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本文就是他在厦门大学所写,以此作为对藤野先生永久的怀念。
(二)【背景介绍】
2、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1.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2.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3.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论文。
4.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
5.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二)【背景介绍】
3、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学生朗读并识记。
瞥见(piē)畸形(jī)解剖(pōu)杳无消息(yǎo)
不逊(xùn)诘责(jié)扒手(pá)油光可鉴(jiàn)
发髻(jì)深恶痛疾(wù)抑扬顿挫(dùncuò)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教学过程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学生朗读并识记。
多音字 落(luò)第落(là)三落四落(lào)枕
宿(sù)食星(xiù)宿一(xiǔ)宿
恶(wù)厌恶恶(ě)心恶(è)凶恶
解(jiě)剖解(jiè)元浑身解(xiè)数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教学过程
(2)解释下列词语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杳无消息:一点消息也没有。
油光可鉴:课文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教学过程
(2)解释下列词语
抑扬顿挫:形容声音、语调等跌宕起伏,节奏分明,富有变化。
绯红:鲜红。
适值:正好遇到。
匿名:不具名或不写真实姓名。
诘责:质问并责备。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教学过程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几个生活片段。
(三)【整体感知】
2、内容概览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内容。
文中提到的地点有东京、仙台、北京。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2)从故事发生的地点入手,找出文中提到的几个地点。
教学过程
(三)【整体感知】
2、内容概览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在东京。作者的见闻和感受,交代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交代了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赞扬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36—38):在北京。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藤野先生的崇高精神对作者的激励和鼓舞。
(3)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教学过程
(四)【文本探究】
(1)细读语句,品析形象
写人离不开事件,文中写鲁迅和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选择你最有感片段读给同伴听,并说说你认为藤野先生“伟大”在哪里,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语言点:“每一星期”(频率高);“从头到末”(范围广);“许多”(数量多);“添改”“增加”“订正”(方法多,关注全面)“—直继续”(时间长)
(1)细读语句,品析形象
例1:
追问1:“添”了什么?“改”了什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为什么如此细致地叙述“添”“改”的内容?
明确:“添”的是医学知识,这是一个医学教授的本职工作;“改”的是文法、语法的错误,这是超越医学教授本职工作的,是格外的关爱。学生从前后内容的严谨对应,发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位认真负责、关爱弱国学生的老师。
(1)细读语句,品析形象
例1: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语言点:“陈述错误肯定事实”“给予安慰一一委婉批评”“指出错误一一提出要求”(循循诱导);“要全照着”(对学术要求严格,讲原则。)
(1)细读语句,品析形象
例2:
追问2:“自然”中的破折号有什么特殊作用?
明确:语意的转换,说明老师评价时能设身处地从学生视角考虑问题,有同理心。
(1)细读语句,品析形象
例2: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恼你;不肯解剖尸体: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语言点:“又”(频率高);(热情);“很担心”“怕你”“很高兴地”“极有抑扬的声调”(程度深);“现在总算”长)。
(1)细读语句,品析形象
例3:
追问3:“很敬重鬼”一句中的“敬重”有“恭敬、尊重”之意。这“很敬重”的对象是谁?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藤野先生很敬重的对象既是“我”,更是中国人,以及中国文化。
(1)细读语句,品析形象
例3:
““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语言点:“听说”“问我”“看一看”(求实);“叹息”(对中国妇女遭受摧残的同情,为自己不能亲见而遗憾)
(1)细读语句,品析形象
例4:
追问4:“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一句,膝野先生在问谁?
明确:是自言自语,是问自己,是对不能亲见裹脚的遗憾。
(1)细读语句,品析形象
例4:
小结:作者选择典型事例,用具体的细节写藤野先生,让我们从细节中认识了这位治学严谨、以诚待人的老师。
1.提问:“第二三天便还我”中的“便”可以换为“才”吗?
明确:不能,“便”指的是时间的短促,动作的迅速,令人意想不到,与后面的“一惊”
相呼应;而“才”则表示时间较长,且与“二三天”不相吻合,表达的是责怪,与行文情感基调不符合。
(2)深入理解,丰富体验
2.提问:“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可以说成“原来我的讲义已经用红笔添改过了”吗
明确:“原来我的讲义已经用红笔添改过了”去掉了“从头到末”和“都”这样的修饰语与限制词,大体意思好像没变,但原文所要表达的是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的全面和完整,失去了这些特点先生的行为就与其他一般意义上的先生没有多少区别,也就难以令“我”“很吃了一惊”,更不会“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2)深入理解,丰富体验
2.提问:“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可以说成“原来我的讲义已经用红笔添改过了”吗
明确:“原来我的讲义已经用红笔添改过了”去掉了“从头到末”和“都”这样的修饰语与限制词,大体意思好像没变,但原文所要表达的是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的全面和完整,失去了这些特点先生的行为就与其他一般意义上的先生没有多少区别,也就难以令“我”“很吃了一惊”,更不会“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2)深入理解,丰富体验
3.提问:在叙述这件事时,作者写到了先生与自己的简短对话,对话的意思可以压缩为“有一天,他要我把听课时抄的讲义给他看”。如果就这样写,好不好?
明确:不好。用对话更能写出人物的独特形象。通过对话,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既可以再现当时的情景,又可以让我们感知到当时的氛围。
(2)深入理解,丰富体验
4.提问:从前后文看,这里的对话可以加上一些修饰性语句,请你试试看,并说说这样添加的理由。
明确:后文有“向我和蔼的说道”,可见先生对“我”一向是和蔼“可以抄一点。”(我有点志忑不安,我小声地回答。
(2)深入理解,丰富体验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和蔼地)问。
“可以抄一点”言下之意是,有时“可以”,有时“不可以?:有的能“抄”,有的不能“抄”,总之“抄”得不多。先生突然问起,不免有点志忑不安,不知先生会怎样对“我”。
4.提问:从前后文看,这里的对话可以加上一些修饰性语句,请你试试看,并说说这样添加的理由。
(2)深入理解,丰富体验
“拿来我看!”(他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明确:这与先生一贯对“我”的态度有关,从前文中他介绍自己时“有几个人笑起来”,而他竟没有生气,可以看出他对学生一直是非常温和的。
藤野先生添改讲义、改解剖图、关心实习、了解裹脚,把平凡的本职工作做到极致,这样的老师不伟大吗?他的严谨认真影响了鲁迅一生的工作态度。
(3)知人论世,悟读人格
读到现在,会把工作做到极致的“伟大”教师清晰地站在我们面前。关于“伟大”我们可能觉得够了,但鲁迅先生没有止笔。
追问1:默读第24-第31自然段,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带给鲁迅怎样的情感刺激?这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3)知人论世,悟读人格
语言点:“ 是弱国,所以 …当然是… …”本无因果关系却强加因果,这种因偏见做出的武断结论,是侮辱人格的,是弱国国民备受歧视的悲哀。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死中国人的命运了。
追问1:默读第24-第31自然段,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带给鲁迅怎样的情感刺激?这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3)知人论世,悟读人格
语言点:“何尝”“不”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他们”无一例外幸灾乐祸,是一群麻木的中国人,是弱国民族的悲哀。
②“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追问2:这两件事,不但告诉我们促成鲁迅和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反村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请你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藤野先生“伟大”的理由:
(3)知人论世,悟读人格
小结:如果说,刚读到“伟大”,我们内心是疑惑的,而在细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事件后,再结合事件的社会背景,“伟大”变得立体、丰富起来。
“一个曾经的鲁迅,在一个的境遇之下,遇到了一个的藤野先生。”
(伍)语文实践活动
《藤野先生》是鲁迅回忆性散文中的经典篇目,字里行间不仅记录了他在日本的求学经历,更藏着一位爱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对理想道路的执着探寻。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鲁迅为寻求救国之路远赴日本,却在东京目睹了一些同胞的沉沦,后辗转至仙台,在那里遇到了影响他的藤野先生,也经历了诸多触动心灵的故事。这些经历背后,既有个人的情感起伏,也关联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整本书《朝花夕拾》的脉络。本次活动旨在走进文本深处,挖掘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意义,感受鲁迅的赤子之心。
笔尖下的赤子心——解码《藤野先生》里的深意
1.活动背景
(伍)语文实践活动
先自主默读文章选段,圈画出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圈画的理由,尝试从这些内容中梳理出鲁迅的经历线索,思考这些经历之间的关联,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了他那段特殊的人生片段。选取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段落进行朗读,可采用个人朗读、小组齐读等形式,在朗读中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波动。之后围绕“这些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展开讨论,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谈谈自己对这些情感的理解,以及如果身处当时的情境,会有怎样的感受。结合整本书《朝花夕拾》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探究文中看似不经意的描述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笔尖下的赤子心——解码《藤野先生》里的深意
2.任务要求
(伍)语文实践活动
① 课文内容: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笔尖下的赤子心——解码《藤野先生》里的深意
3.学习内容
活动内容:
请大声朗读这段文字,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标致”一词在这里又有怎样独特的意味呢?
(伍)语文实践活动
笔尖下的赤子心——解码《藤野先生》里的深意
3.学习内容
明确: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个“也”字,暗合鲁迅另一散文《琐记》。在《琐记》中,鲁迅记叙了自己为寻找“另一类的人们”到南京求学的经过,那里江南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让他失望透顶,最终决定“到外国去”。所以来到东京,本满怀希望,却看到的是成群结队不务正业、只知赏樱花、学跳舞的清国留学生。“标致”本是形容人容貌出色,这里却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实则是对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辛辣讽刺。鲁迅急于寻求救国之路,面对这般景象,内心充满煎熬与失望,也正是因此,他与这些清国留学生划清界限,选择离开东京前往仙台求学。
(伍)语文实践活动
② 课文内容: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笔尖下的赤子心——解码《藤野先生》里的深意
3.学习内容
活动内容:
默读这部分内容,探究一下时隔22年,鲁迅为什么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不太知名的地名念念不忘呢?
(伍)语文实践活动
笔尖下的赤子心——解码《藤野先生》里的深意
3.学习内容
明确:
1904年鲁迅初次到仙台,1926年写下此篇文章,间隔22年之久。“日暮里”是鲁迅告别挚友只身前往仙台见到的第一个驿站之名,当时他便兴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感悟,以至于二十多年后身处厦门依然记得。这不仅是作者个人心情的写照,更暗含当时中国正如“日暮里”一般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鲁迅作为爱国青年,看到此地名自然生出忧国忧民之感。而“水户”是爱国遗民朱舜水客死他乡之地,鲁迅看到这个地名,心中定会升起对这位爱国者的敬仰之情。所以,这两处看似无关紧要的地名,却折射出鲁迅强烈的爱国之情。
(伍)语文实践活动
③ 课文内容: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笔尖下的赤子心——解码《藤野先生》里的深意
3.学习内容
(伍)语文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
分小组讨论,这一大段关于鲁迅在仙台食宿情况的描述,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是不是作者的闲笔呢?
笔尖下的赤子心——解码《藤野先生》里的深意
3.学习内容
明确:
(1)这段文字写的是鲁迅初到仙台时的感受、感慨及生活情况。学校免除他全部学费,还安排专人负责食宿,看似是“物以稀为贵”。但结合当时大的历史背景,日俄战争后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盛行,很多日本人对中国人存在偏见、蔑视。
(伍)语文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
分小组讨论,这一大段关于鲁迅在仙台食宿情况的描述,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是不是作者的闲笔呢?
笔尖下的赤子心——解码《藤野先生》里的深意
3.学习内容
明确:
(2)然而在仙台医学院,却有一群善良、不带偏见的职员,这就为下文叙写无私关爱、不倦教诲、热情鼓励鲁迅的藤野先生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更加突出了藤野先生品性的难能可贵。所以说,这并非闲笔,而是极具匠心的安排。
(伍)语文实践活动
笔尖下的赤子心——解码《藤野先生》里的深意
小结:要读懂《藤野先生》这些文字背后的深意,需要将文章还原到《朝花夕拾》整本书中,化身为像鲁迅一样“为中华寻一剂良方”的爱国青年,把文本放置于广阔的时代洪流里。如此,我们才能明白为何毛主席赞誉鲁迅是中国新文化的旗手,伟大的革命家,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三、作业布置
请结合典型事件和人物品格,完成“藤野先生馆”陈列表。
典型事件 人物品格 对应陈列物
初见 不拘小节 藤野先生领结歪斜的课本插图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 有红笔添改痕迹的讲义
纠正解剖图 治学严谨 一幅正确的解剖图,一幅血管被移动过的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真挚诚恳 实验器材,正在做实验的鲁迅画像
匿名信事件 正直无私 匿名信,写着“请全数到会请勿漏为要”的黑板
...... ......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