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致云雀》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致云雀》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致云雀》教案
一、教学理念设计
本课紧扣统编版语文“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要求,以“青春激扬”人文主题为统领,秉持“诗意感知、意象解构、哲思迁移”的教学理念。一方面,立足雪莱浪漫主义诗歌“意境空灵、情感炽烈、象征鲜明”的特质,通过“沉浸式诵读—意象赏析—情感溯源”的路径,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与思想美,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另一方面,深挖“云雀”意象背后的精神内涵——对自由的追求、对理想的歌颂、对真善美的向往,链接当代青年的精神世界(如对自由的理解、对理想的坚守),让学生在理解诗歌主旨的同时,树立“热爱生活、追求理想、传递美好”的青春价值观。
教学中摒弃单向知识灌输,采用“情境唤醒+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在云雀翱翔的诗意语境中走进诗歌,在思维碰撞中挖掘“自然意象与人类精神”的关联,最终实现“读懂诗歌—理解诗人—关照自我”的认知进阶,让浪漫主义的诗意与当代青年的理想追求产生深度共鸣。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并掌握“酣畅、晶莹、蔚蓝、憩息、阴霾、璀璨”等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理解“云雀”的表层含义(自然界的飞鸟)与深层内涵(自由、理想、真善美的象征),能准确默写诗歌关键诗句(如“你好呵,欢乐的精灵!/你似乎从不是飞禽”“我们最甜美的歌曲,/乃是最沉痛的悲歌”)。
把握雪莱浪漫主义诗歌“句式灵活、比喻密集、情感直抒”的特点,分析“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如“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的比喻),能运用“意象”“象征”等术语赏析诗歌片段,提升文学评论的表达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梳理诗歌中描绘云雀的核心意象(烈火般的轻云、晶莹的星光、甜美的甘露),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概括云雀的精神特质(自由、快乐、纯粹、充满力量),理清“自然意象”与“人类精神”的关联(以云雀喻理想人格)。
探究“快乐与痛苦”的辩证关系(如“我们最甜美的歌曲,乃是最沉痛的悲歌”),理解诗歌中“于痛苦中孕育快乐、在困境中追求理想”的哲思,培养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避免对“自由”“快乐”的片面认知。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诗歌“你从大地一跃而起,/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等语句的空灵意境,体会雪莱诗歌“情感炽烈、意境悠远”的艺术风格,提升现代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从“意象、情感、哲思”三个维度评价诗歌。
结合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尝试用文字描绘“云雀翱翔歌唱”的场景(要求融入“自由、快乐”的情感),或通过个性化朗诵(把握“赞美—向往—深思”的情感变化,调整语速、语调与重音),将审美体验转化为审美创造,提升艺术表达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雪莱的生平(1792-1822,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反对封建专制与宗教压迫,追求自由与理想,因海难早逝)与创作背景(诗歌创作于1820年,当时欧洲封建势力复辟,雪莱借云雀抒发对自由理想的追求与对黑暗现实的反抗),理解诗歌中“云雀”所承载的“自由、理想、反抗”的精神,传承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人文精神。
结合当代青年的生活现实(如面对学业压力、职业选择时的迷茫,对自由与理想的困惑),思考“云雀精神”在当下的意义,树立“追求自由不逾矩、坚守理想不放弃”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与时代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中的云雀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云雀象征自由的精灵、理想的化身、真善美的使者,把握“以自然物象喻人类精神”的象征手法,体会“飞翔”与“歌唱”的双重内涵(“飞翔”喻超越现实的自由,“歌唱”喻传递美好的理想)。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通过密集的比喻(如将云雀比作“烈火的轻云”“晶莹的星光”)、拟人(“你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排比(“是自然的最甜的爱的悲歌,/是永恒的欢乐的源泉”),体会其对营造空灵意境、传递炽烈情感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理解“快乐与痛苦”的辩证关系:诗歌中“我们最甜美的歌曲,乃是最沉痛的悲歌”看似矛盾,实则揭示“真正的快乐源于对痛苦的超越”,需结合雪莱的经历与时代背景突破认知误区(避免将“快乐”误解为“无痛苦的安逸”)。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云雀精神”与当代生活结合:避免将诗歌解读为“单纯的咏物诗”,而是挖掘其“对自由理想的追求与对黑暗现实的反抗”的内核(如云雀“从大地一跃而起”喻突破现实束缚),实现从文本理解到现实思考的迁移,避免“空泛谈理想”。
帮助学生把握浪漫主义诗歌的“情感与理性”的融合:避免因情感炽烈而忽视诗歌的哲思深度(如对“快乐本质”的探讨),让学生切实感受“诗意表达与深刻思想”的统一,理解浪漫主义并非“脱离现实的空想”。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一)教学方法
梯度诵读法:采用“自由读(读准字音与节奏)—范读(感知情感基调)—分组读(体会意境美)—配乐演读(共情哲思)”的四阶模式。自由读解决“憩息(qìxī)”“阴霾(yīnmái)”等字词读音与长句停顿;范读通过语调变化(“赞美云雀”句轻快、“思考快乐”句深沉)传递情感;分组读以“意境还原度”为评价标准,激发代入感;配乐选用《田园交响曲》(贝多芬)片段,让学生在旋律中深化对空灵意境的感知。
情境创设法:构建“三维情境”——视觉上播放云雀翱翔的高清视频(展现云雀从田野跃入蓝天、边飞边鸣的场景)、展示雪莱肖像与浪漫主义画作(如《自由引导人民》);听觉上叠加云雀鸣叫的自然音效与轻柔的古典音乐;情感上通过“如果你是渴望自由的雪莱,看到云雀会想到什么”的提问引导共情。多感官刺激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诗歌的浪漫语境。
意象思维导图法:设计结构化任务单,引导学生从“意象特征—象征意义—情感指向”三个维度梳理云雀的关联意象(烈火轻云、晶莹星光、甜美甘露),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例如“烈火轻云”分支下标注“特征:炽热、轻盈、自由”“象征:超越现实的理想力量”“情感:赞美与向往”,将抽象意象分析可视化。
问题链驱动法:设计递进式问题链:①基础层:“诗中用哪些意象描绘云雀?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点?”②进阶层:“‘飞翔着歌唱’与‘歌唱着飞翔’,语序变化有何用意?”③深层:“为什么说‘最甜美的歌曲乃是最沉痛的悲歌’?”④迁移层:“当代青年如何像云雀一样‘追求自由、传递美好’?”通过问题逐步深入,避免思维断层。
对比阅读法:将《致云雀》与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对比,从“意象选择”(云雀“空灵自由”vs洪涛“雄浑狂暴”)、“情感基调”(炽烈赞美vs激昂呐喊)、“精神内核”(追求理想vs破旧立新)三个维度设计表格,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深化对“浪漫主义精神”的理解,拓宽诗歌鉴赏视野。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①制作PPT课件:包含诗歌文本(分段标注重点字词与意象)、雪莱生平(配肖像与生活场景图)、云雀翱翔视频(时长2分钟)、意象思维导图模板、对比阅读表格、《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文本及配乐;②设计纸质材料:“云雀意象分析任务单”(含意象名称、特征、象征意义、情感指向四列)、思维导图手绘稿(备用);③预设难点应对:准备雪莱《西风颂》片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浪漫主义文学特征”简表,帮助学生理解“快乐与痛苦”的辩证关系及诗歌的文学流派属性。
学生准备:①预习任务:通读诗歌2-3遍,用批注法标注生字词与富有感染力的语句(如“你从大地一跃而起,像一片烈火的轻云”);②资料查阅:通过教材注释或网络,了解雪莱的生平(反对专制、追求自由的经历)、“浪漫主义诗歌”的基本特点(重视情感、崇尚自然、运用象征);③初步思考:写下“诗中最让你感受到‘自由’的一句,并说明理由”,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视频唤醒:播放云雀翱翔的高清视频(搭配云雀鸣叫的自然音效),解说词:“在英国的田野上空,有一种小鸟总在清晨跃入蓝天,边飞边鸣,它的歌声清亮婉转,仿佛能穿透云层——这就是雪莱笔下的云雀。1820年,面对欧洲封建势力的复辟,雪莱看到这只自由歌唱的小鸟,写下了《致云雀》,把对理想的渴望都藏进了诗句里。”
提问激趣:“同学们,看到这样自由飞翔、放声歌唱的云雀,你们会想到什么?是无拘无束的快乐,还是冲破束缚的勇气?今天,我们就跟着雪莱的笔触,走进《致云雀》,探寻这只‘欢乐的精灵’背后藏着的理想与力量。”
背景补充:简要介绍创作背景:“1820年,雪莱因反对英国封建专制与宗教压迫,被迫流亡意大利。当时欧洲各国封建王朝复辟,黑暗笼罩大地,雪莱内心充满对自由理想的渴望。一次清晨,他听到云雀的鸣叫,被这只‘永远歌唱着飞翔’的小鸟打动,于是写下这首诗,借云雀抒发对自由的追求与对光明的向往。”
(二)初读感知
自由诵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①读准“酣畅(hānchàng)”“晶莹(jīngyíng)”“憩息(qìxī)”“阴霾(yīnmái)”等字词读音;②标注长句停顿(如“你从大地/一跃而起,像一片/烈火的轻云”);③初步感知情感基调(炽烈的赞美、深切的向往)。教师巡视,个别纠正读音,提醒避免“唱读”(如“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需读出语序变化的韵律感)。
教师范读:配乐《田园交响曲》片段朗诵,通过语调变化传递情感:“赞美云雀”的诗句(如“你好呵,欢乐的精灵”)轻快激昂,显喜悦;“思考快乐”的诗句(如“我们最甜美的歌曲,乃是最沉痛的悲歌”)缓慢深沉,显深思。朗诵后提问:“听老师读,你们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说出“热烈赞美—深度思考—真挚向往”)。
分组竞读:将学生分为4组,每组选派2名代表竞读,其他学生从“意境感”“情感传递”“节奏韵律”三个维度评分(满分10分)。例如第2组读“你从大地一跃而起”时,若能通过轻快语调还原云雀的灵动,可获高分。教师总结:“好的朗诵能让我们‘看见’云雀飞翔的身影,‘听见’它清亮的歌声,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诗歌的‘浪漫密码’。”
初读梳理:提问:“初读下来,诗中的云雀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自由、快乐、会歌唱”)诗人对云雀的情感是怎样的?(明确:热烈的赞美、深切的向往)”进一步追问:“诗人仅仅是在赞美云雀吗?你们有什么疑问?”(如“为什么要写‘最甜美的歌曲是最沉痛的悲歌’?”),为后续品读铺垫。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
1.意象解构:挖掘“云雀”的精神内核
(1)小组合作:分发“云雀意象分析任务单”,4人小组结合雪莱经历与诗歌文本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想想诗中描绘云雀的意象,哪些能体现‘自由’与‘理想’?云雀的‘歌唱’可能象征什么?”
(2)小组展示:各小组派代表分享,教师结合回答完善表格(PPT呈现):
关联意象 特征 云雀的精神特质 象征意义 情感指向
烈火的轻云 炽热、轻盈、冲破天际 热情、自由、超越现实 突破黑暗的理想力量 赞美与向往
晶莹的星光 明亮、纯净、照亮夜空 纯粹、美好、传递光明 驱散阴霾的真善美使者 崇敬与期待
甜美的甘露 甘甜、滋润、滋养万物 温柔、无私、奉献美好 抚慰心灵的快乐源泉 喜爱与感激
飞翔与歌唱 永不停歇、边飞边唱 执着、乐观、追求不止 对自由理想的永恒追求 敬佩与共鸣
(3)深度追问:聚焦“飞翔”与“歌唱”,提问:“诗中反复写云雀‘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语序的变化有什么用意?这两个动作分别象征什么?”引导讨论后点拨:“‘歌唱着飞翔’强调‘以快乐支撑自由’,‘飞翔着歌唱’强调‘以自由传递快乐’,二者相辅相成,象征‘自由与理想的共生’——只有突破现实束缚(飞翔),才能传递美好理想(歌唱);只有心怀美好理想(歌唱),才能坚定追求自由(飞翔)。”
2.艺术手法分析:感受浪漫主义的诗意
(1)自主探究:提问:“诗中哪些手法让你感受到‘浪漫主义’的诗意?这些手法如何帮助传递情感?”学生圈画语句,如“像一片烈火的轻云”“你永远歌唱着飞翔”,小组内交流后发言。
(2)教师讲解:结合实例分析手法:①比喻密集:全诗用10余处比喻描绘云雀,如“像一片烈火的轻云”“像晶莹的星光”,将抽象的“自由理想”具象化为可感的自然意象,让意境更空灵,情感更真切;②拟人鲜活:“你从大地一跃而起”“你永远歌唱着飞翔”,赋予云雀“主动追求”的人格特质,使其从“自然飞鸟”变为“精神精灵”,拉近与读者的情感距离;③排比增强气势:“是自然的最甜的爱的悲歌,是永恒的欢乐的源泉,是生命的不竭的甘露”,三个句式并列,强化对云雀“传递美好”的赞美,让情感更炽烈。
(3)学生实践:让学生模仿“比喻+拟人”的手法,写一句描绘“理想”的句子(如“理想像一只振翅的雄鹰,在风雨中坚定地飞向远方”),教师点评优秀句子,强化对浪漫主义手法的理解。
3.主旨探究:理解“快乐与痛苦”的辩证哲思
(1)核心问题:“诗中说‘我们最甜美的歌曲,乃是最沉痛的悲歌’,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藏着雪莱对‘快乐’的深刻思考。结合雪莱的经历(流亡、反抗专制),你们认为‘真正的快乐’是什么?”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示:“雪莱经历流亡之苦、理想受挫,却仍借云雀传递快乐,他的‘快乐’是否源于对痛苦的逃避?”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反驳并得出:“真正的快乐不是‘无痛苦的安逸’,而是‘超越痛苦的坚定’——如云雀从‘大地’(象征现实困境)一跃而起,在飞翔与歌唱中消解痛苦;雪莱面对专制压迫,却以诗歌为‘歌’,在追求自由理想中获得精神快乐,这正是‘最沉痛的悲歌’孕育‘最甜美歌曲’的内涵。”
(3)教师升华:“雪莱笔下的‘快乐’,是带着痛感的理想之光。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与快乐,从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直面困境后仍选择向上——这正是‘云雀精神’的核心,也是留给当代青年的精神养分。”
(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
分发文本:发放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文本,学生快速聚焦“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我要高叫!我要狂呼!”等语句。
对比分析:呈现表格,引导学生结合两首诗的风格与内涵填写并交流:
对比维度 《致云雀》(雪莱)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意象选择 云雀(空灵、轻盈)、星光(纯净),凸显“浪漫柔美” 太平洋(壮阔)、洪涛(狂暴),凸显“雄浑刚劲”
情感表达 炽烈赞美中含温柔向往,如春日暖阳般绵长 激昂呐喊中藏强烈反抗,如惊雷暴雨般猛烈
精神内核 侧重“对自由理想的坚守与传递”,是“向内的精神超越” 侧重“对旧世界的摧毁与新世界的创造”,是“向外的行动突破”
文学风格 英国浪漫主义,重意境空灵、情感细腻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重气势磅礴、激情奔放
总结启示:“两首诗虽地域、时代不同,却同属浪漫主义一脉——雪莱以‘云雀’喻‘精神突围’,郭沫若以‘洪涛’喻‘行动革命’。对当代青年而言,‘云雀式的坚守’与‘放号式的突破’同样重要:既要像云雀般心怀理想、传递美好,也要像郭沫若般敢于突破、直面挑战。”
六、板书设计
致云雀(雪莱)
一、核心意象——云雀的精神密码
意象/动作 特征 象征意义 情感指向
云雀 欢乐的精灵、边飞边唱 自由+理想+真善美 赞美+向往+共鸣
烈火轻云 炽热、轻盈、冲破天际 突破困境的理想力量 崇敬
飞翔+歌唱 永不停歇、相辅相成 自由与理想的共生 敬佩
二、艺术手法——浪漫主义的诗意表达
比喻密集:云雀→烈火轻云/晶莹星光(具象化理想)
拟人鲜活:“一跃而起”“永远歌唱”(赋予人格特质)
排比增强:“是悲歌/是源泉/是甘露”(强化赞美)
三、主旨哲思——快乐与痛苦的辩证
矛盾句:最甜美的歌曲→最沉痛的悲歌
内涵:快乐=超越痛苦的理想坚守(非逃避痛苦)
当代启示:心怀云雀精神——直面困境,向上向善
七、作业设计
(一)基础作业(必做,夯实基础)
准确默写《致云雀》中“你从大地一跃而起……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我们最甜美的歌曲,乃是最沉痛的悲歌”等关键段落,重点关注“憩息、阴霾、璀璨”等易错字词,默写后对照原文订正。
整理课堂分析的“云雀意象象征意义”与“浪漫主义手法”,用思维导图形式呈现(可手绘或用软件制作),下节课展示交流。
(二)提升作业(选做,深化理解,2选1)
文字创作:以“我心中的‘云雀’”为主题,写200字左右短文。要求结合自身经历(如克服挫折、追求爱好的过程),阐述“云雀精神”对自己的启发,需出现至少一处比喻或拟人手法。
鉴赏片段:选择诗中最能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句子(如“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写300字赏析片段,从“意象选择”“手法运用”“情感传递”三个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拓展作业(小组合作,文化传承)
以“浪漫主义诗歌中的‘理想之光’”为主题,小组(4-5人)合作搜集1-2首中外浪漫主义诗歌(如李白《行路难》、拜伦《唐璜》选段),对比分析其与《致云雀》在“意象象征”“情感表达”上的异同,制作8分钟PPT,下节课汇报展示,重点探讨“浪漫主义如何表达理想”。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一)教学评价(多元维度,关注素养落地)
1.过程性评价(课堂表现,实时反馈)
诵读评价:观察学生是否读准字音(如“憩息”“阴霾”)、把握节奏(如“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的韵律),能否通过语调变化传递“赞美—深思—向往”的情感。若学生读“云雀一跃而起”时语调轻快、读“沉痛的悲歌”时语调深沉,视为情感把握到位,及时给予“你精准捕捉到了诗歌的情感起伏”等肯定。
思维评价:通过意象分析提问(如“飞翔与歌唱的象征意义”)、小组讨论(如“快乐与痛苦的关系”),评价学生逻辑与辩证思维。能关联雪莱经历解读“悲歌育甜美”的学生,思维深度达标;对“云雀象征理想”理解浅显的学生,课后结合拓展资料个别引导。
合作评价:观察小组完成“意象分析任务单”时的分工(是否有记录员、发言人)与参与度(是否全员发言),对主动组织讨论、补充观点的学生,在班级表扬,激发合作积极性。
2.终结性评价(作业反馈,检验效果)
基础作业:重点查默写准确率(如“璀璨”是否误写为“璀灿”)与思维导图完整性,对易错字词集中讲解,优秀思维导图拍照展示,供全班参考。
提升作业:短文评价聚焦“经历与主题的关联性”“手法运用的恰当性”;鉴赏片段关注“术语准确性”(如是否正确使用“象征”“浪漫主义”)与“分析深度”,优秀作业片段在班级群分享。
拓展作业:从“资料准确性”(诗歌是否属浪漫主义)、“对比逻辑性”(是否紧扣“理想”主题)、“PPT呈现清晰度”“汇报流畅度”四维度评分,评选“最佳合作小组”,颁发电子奖状。
3.核心素养评价(对标目标,量化成效)
语言建构:通过默写、赏析片段,检验学生对字词、文学术语的掌握,达标率需超85%;
思维发展:通过意象分析、对比阅读,检验学生逻辑与辩证思维,能解读“快乐与痛苦辩证关系”的学生需超70%;
审美创造:通过短文创作、PPT制作,检验学生审美表达能力,优秀作品占比需超30%;
文化传承:通过拓展作业,检验学生对浪漫主义精神的理解,小组汇报能准确提炼“理想表达共性”的需超80%。
(二)教学反思(总结得失,优化教学)
1.教学亮点(可延续)
情境创设贴合主题:云雀翱翔视频+鸣叫音效+浪漫主义画作,构建了“视听结合”的诗意情境,多数学生反馈“仿佛真的看到了云雀飞翔”,快速代入文本语境,为意象赏析奠定情感基础。
问题链梯度合理:从“找意象”(基础)到“析辩证”(深层)再到“联现实”(迁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尤其是“快乐与痛苦的关系”这一问题,有效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课堂讨论氛围热烈。
实践活动落地:“仿写浪漫主义句子”“小组制作思维导图”等活动,让学生从“被动听”转为“主动做”,将抽象的“浪漫主义”转化为具体创作,提升了审美实践能力。
2.存在问题(需改进)
难点突破不够深入:对“浪漫主义并非空想”的解读不足,部分学生将“云雀的自由”误解为“脱离现实的逃避”,未能结合雪莱“反抗专制”的经历,理解“自由是对现实的突破”,导致对主旨的认知有偏差。
个体关注不均衡:小组讨论时,少数内向学生仅倾听不发言;课堂提问多集中于前排学生,后排学生参与机会较少,未能实现“全员参与”。
对比阅读时间紧张:因“意象分析”环节小组展示耗时较长(每组2分钟,共8分钟),对比阅读仅完成表格填写,未能让学生充分交流“浪漫主义的不同表达”,深化效果打折扣。
3.改进方向(具体可行)
难点突破前置:预习时布置“查阅雪莱反抗专制的事迹”任务,课堂上补充《西风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片段,结合“云雀从大地跃起”,明确“浪漫主义是‘直面现实的理想’”,纠正“空想”误区。
关注个体策略:小组合作时,发放“分工卡”(明确记录员、发言人、补充员、计时员),确保每人有任务;课堂提问采用“随机点名+后排优先”模式,鼓励内向学生发言,发言后无论对错均先肯定,再引导完善。
时间分配优化:压缩“意象展示”时间(每组限1分钟,聚焦1个核心意象),预留3分钟给对比阅读的“启示交流”,让学生结合自身谈“更欣赏云雀式坚守还是放号式突破”,实现文本与现实的深度链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