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课件(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课件(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第三单元·第14课
使至塞上
同学们,当我们翻开盛唐的诗卷,总有一些身影在风沙中屹立。今天,我们要遇见的这位诗人,正骑着一匹瘦马,行走在广袤的塞上。他曾是朝廷的重臣,却因一场政治风波,被贬出长安,踏上了这条黄沙漫天的旅程。
夕阳西下,孤烟直上,长河滔滔,落日如血。眼前的壮阔与苍凉,撞击着他的心灵。于是,他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把自己的孤寂与豁达,都融进了这大漠的风光里。
这首诗,就是王维的《使至塞上》。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看看这位失意的诗人,如何在塞上的天地间,寻找到生命的力量。
情境导入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作者简介
夯实基础
唐代自开国以来,蕃夷部落不断入侵,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抵御侵扰;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书记等。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高适、岑参等。这些诗歌,或描绘边塞风光,或表现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或表达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或抒发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总之,边塞诗呈现出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的等美学风格。
边塞诗
夯实基础
出现了大量的传世名篇或脍炙人口的名句。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出塞》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塞诗
夯实基础
初读感知
塞( ) 骑( )
都( ) 燕( )
sài


播放朗诵视频,用心听诵,并找出生字词进行注音。
yān
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注音把握节奏和重音。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节奏:五言诗句一般都是二三节奏,但也要根据诗意灵活把握。
押韵:律诗押韵严格,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初读感知
理解词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长河:黄河。 
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侯骑: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诗意疏通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慰问边关守军。
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比喻远行之人。
指烽烟。
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指黄河。
这里指前线统帅。
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初读感知
参考译文: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我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
初读感知
自主探究
1.联中透露了哪些信息?结合具体词语说说作者的心情如何。
首联叙事,交代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
“问边”点明出使任务;“居延”点明所到地点;“属国”点明自己身份职位。
“单车”既表明自己形单影只,又透露了孤寂的心境。
初读感知
自主探究
2.颔联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颔联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透露出内心的寂寞孤独和飘零之感,表达了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怨愤、抑郁以及思乡之情。
“征蓬”以蓬自比,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
“归雁”以雁反衬,大雁入胡天是归,自己去边塞是离开朝廷,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探究任务:再读诗歌,赏析语句,思考以下问题:
1.王国维称颈联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说说该句的妙处。
2.结合背景资料,说说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探究过程: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探究思考题。
2.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并记录交流要点。
3.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
合作探究
成果展示
1.王国维称颈联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说说该句的妙处。
①对仗工整:“大漠”对“长河”,“孤烟”对“落日”,“直”对“圆”,对仗极为工整,体现了王维诗歌的艺术功底,使诗句在形式上具有整齐美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②动静结合:“孤烟直”是静态描写,那孤烟仿佛是沙漠中的一个坚守者,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感。“长河落日圆”则是动态与静态的结合,黄河水的流淌是动态的,落日的余晖洒在河面上则是静态的,动静之间,相得益彰,使画面更加生动、富有层次感。
成果展示
1.王国维称颈联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说说该句的妙处。
③白描手法:诗人运用白描手法,以简洁而有力的笔触,勾勒出塞外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尽头落日浑圆的奇特壮丽风光,不加过多的修饰和渲染,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领略到塞外风光的独特魅力,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合作探究
成果展示
2.结合背景资料,说说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历史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①尾联叙事,途中得知前线军情,显示出对边疆战事的关心,呼应首联“问边”,暗示战争胜利,赞叹都护。
②以东汉窦宪“燕然勒功”的典故,暗示前方战事已胜,流露出对都护及边关将士的赞扬,表示出对前方战事的关切,表达了自豪之情。
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使至塞上》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课堂小结
扩展延伸
王维的诗歌名句: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积雨辋川庄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曲》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临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比较阅读: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使至塞上》和《次北固山下》两首诗都写到“归雁”,诗人借其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布置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