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4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41张ppt)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渡荆门送别
第三单元第14课唐诗五首
李白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又称“李翰林” ,还有“诗仙”之称。关于李白的身世有很多疑问
山水有情,万里相送
——与李白共赴一场诗的远行
一、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想象诗歌描绘的形象,揣摩含蓄的语言结合诗人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感悟李白“辞亲远游”的欣喜和思乡之情010203二、教学过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李白笔下险峻的蜀地山川,而当这位“诗仙”乘舟驶出蜀地,又会看见怎样的风景?二、教学过程今天我们将穿越千年,随李白的舟楫漂向荆门山。此刻,他告别熟悉的蜀地云雾,初遇楚地的平野江流,少年的豪情与对故乡的眷恋在笔下翻涌。让我们一同走进《渡荆门送别》,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壮阔里,感受诗人初闯天地的意气与乡愁交织的细腻心境。背景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代表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他好游历、嗜酒,一生追求自由,其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1、作家简介背景介绍《渡荆门送别》写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左右。李白早年生活于蜀地,此诗是他出蜀远游、乘舟经荆门山时所作。当时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政治抱负,离开故乡踏上远游之路,面对壮阔山水,有感于人生境遇的转变,遂写下此诗,既抒发了对故乡的依恋,也展现了初出蜀地时的开阔胸襟与对未来的憧憬。2、写作背景整体感知渡(dù)荆(jīng)行(xíng)1.读一读·正字音。2.读一读·明节奏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节奏:五言诗句一般都是二三节奏,但也要根据诗意灵活把握。押韵:律诗押韵严格,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整体感知3.读一读·晓文义(1)小声诵读,结合注释口译诗歌,不理解的圈出,重点注意下面字词。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整体感知3.读一读·晓文义(1)小声诵读,结合注释口译诗歌,不理解的圈出,重点注意下面字词。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飞下的天镜。下,移下。海楼:即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仍:依然。怜:怜爱。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万里:喻行程之远。整体感知3.读一读·晓文义(2)同桌口译接龙,把自己口译困难的句子用曲线划出来,交流解决。【参考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去往楚国故地游览。连绵起伏的山峦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江水滔滔,向着广袤的原野奔腾而去。夜晚水波中的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黄昏空中的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还是故乡之水惹人喜爱啊,恋恋不舍,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文本探究1、首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交代了哪些信息 首联叙事,点明题目,交代行踪和出游事由。荆门:点明题目,交待行踪。楚国游:点明事件,交待出游的方向。渡远:交待出行方式,离开家乡之遥。文本探究2、颔联描写了什么景象?在写法上有何特点?颔联写景,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动静结合,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文本探究3、颈联的两幅画面形象生动,试分析其画面特点和描写角度。①颈联写景,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月下飞天镜”是近景,夜晚的景色;“云生结海楼”是远景,白天(傍晚)的景色,视觉由俯视转换为远眺。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写景。文本探究3、颈联的两幅画面形象生动,试分析其画面特点和描写角度。②景象:江面平静,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天空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画面: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文本探究4、结合下面资料,说说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资料: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诗人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李白这次出蜀,他离别家乡后由水路乘船远行,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诗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文本探究4、结合下面资料,说说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在写法上有何特点?(1)尾联抒情,呼应首联,“万里”照应“远”,表达了初次远别故乡后的思乡深情,言有尽而情无穷。(2)运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文本探究5、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1)比喻: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夜晚俯视所见的水中月影如同飞来的明镜,表现了江面的澄澈平静;写黄昏远望看到的天边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表现了云霞的变幻多姿。用浪漫的想象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表现了诗人见到平原时的欣喜。文本探究5、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2)寓情于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颔联: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颈联:生动地描写了夜晚水中映月图和黄昏天边云霞图,表现了诗人走出重重山峦的豁然开朗,乍见平原的喜悦,对未来的憧憬。文本探究5、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3)拟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文本探究6、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1)画面角度:江面平静,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天空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文本探究6、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2)写法角度1:运用衬托手法,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表现了诗人见到平原时的欣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文本探究6、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3)写法角度2: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夜晚俯视所见的水中月影如同飞来的明镜,表现了江面的澄澈平静;写黄昏远望看到的天边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表现了云霞的变幻多姿。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文本探究6、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4)写法角度3:写景远近结合,“月下飞天镜”是近景,夜晚的景色;“云生结海楼”是远景,白天(傍晚)的景色,视觉由俯视转换为远眺。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写景。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文本探究6、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1)画面角度: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文本探究6、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2)意境角度: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文本探究6、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3)炼字角度:“随”字巧妙地将静态转化为动态,亦指物态随舟行而变。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文本探究6、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4)写法角度:借景抒情,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出李白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和意气风发的状态。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语文实践活动山水有情,万里相送——与李白共赴一场诗的远行《渡荆门送别》是李白青年时期离蜀远游的抒怀之作,诗中既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壮阔景象,又有“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深情回望。它不同于一般离别诗的哀婉,而是将豪迈的意气与细腻的乡思融为一体,展现出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情感世界。本次活动中,我们将通过朗读与品析,走进这场跨越千年的山水送别。1.活动背景语文实践活动山水有情,万里相送——与李白共赴一场诗的远行通过分层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与情感变化)、意象品析(构图与虚实结合的手法)和情感对话(故乡水的拟人化表达)等活动,深入体会李白诗中的壮美意境与含蓄乡愁,最终完成一场融合声音、画面与情感的综合性诗境演绎。2.任务要求语文实践活动原文诗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活动内容:若将诗句化作舟楫,如何通过朗读的节奏感受诗人离乡远行的步履?3.学习内容第一部分:初探诗韵——感知节奏与音律之美语文实践活动明确:古典诗歌的韵律如同心跳,赋予文字以生命。朗读时可采用“二/二/一”的节奏(如“渡远/荆门/外”),通过轻重缓急的变化模拟行舟的动感。首联平缓起调,似娓娓道来,其中“远”“游”二字可稍作延长,暗示空间的延展与旅程的开启。通过反复吟诵,便能体会诗句中隐含的叙事性与地理空间的转换,仿佛亲身立于舟头,遥望楚地山水。3.学习内容第一部分:初探诗韵——感知节奏与音律之美语文实践活动原文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活动内容:如何通过朗读展现群山与江流的动静对比,想象诗人眼中的天地画卷?3.学习内容第二部分:动静相生——品析意象的时空交织语文实践活动明确:此联通过“随”“尽”“入”“流”四字勾勒出山河的宏阔动态。朗读时,“山随”可轻起渐强,“平野尽”则放缓声调,模拟视野的开阔;“江入”骤然扬起,“大荒流”以绵长气流推送,表现江水的奔涌之势。若闭目诵读,便能想象舟行时群山渐退、平野铺展、江涛奔涌的立体画卷,感受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惊叹与豪情。3.学习内容第二部分:动静相生——品析意象的时空交织语文实践活动原文诗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活动内容:若将诗句视为一幅光影交织的画卷,如何通过朗读捕捉月影与云霞的奇幻之美?3.学习内容第三部分:幻境奇观——虚实相生的诗意想象语文实践活动明确:此联运用比喻与夸张,将江月喻为天镜,云雾幻作海市蜃楼。朗读时,“月下”需轻灵如月光倾泻,“飞天镜”三字可清脆跳跃,模拟镜光闪烁;“云生”气息渐浓,“结海楼”则悠长缥缈,似云雾缭绕。可尝试分角色诵读:一人低吟“月下”,一人高扬“飞天镜”,通过声音的虚实交错,体会诗人对自然奇观的浪漫想象。3.学习内容第三部分:幻境奇观——虚实相生的诗意想象语文实践活动原文诗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活动内容:如何通过语调的转折,读出“故乡水”中依依惜别却不见哀伤的独特情感?3.学习内容第四部分:乡情如水——含蓄深沉的别离之思语文实践活动明确:尾联的情感内核藏于“怜”与“送”二字。“仍怜”需轻柔含蓄,似低声感叹;“故乡水”可略微哽咽,流露眷恋;“万里送行舟”则应气息绵长,以平稳语调收束,暗示情意不绝如缕。对比其他离别诗(如“劝君更尽一杯酒”的直白),此句的妙处在于将乡愁投射于山水,朗读时需以含蓄深沉取代悲切,仿佛与故乡之水默默对话。3.学习内容第四部分:乡情如水——含蓄深沉的别离之思语文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如何通过联读全诗,融合节奏、意象与情感,真正走入诗人的精神世界?3.学习内容第五部分:诗心共鸣——朗读中的情感与意境融合语文实践活动明确:可设计“三读”活动:一读重节奏,划分停顿与重音,感受音律之美;二读重画面,逐句想象场景,构建山水长卷;三读重情思,融入诗人年少远游的豪迈与乡愁。最后尝试背诵并闭目吟诵,让声音与诗意交融,体会李白“以壮景写柔情”的独特笔法——看似咏山水,实为抒壮志;言故乡之思,却不堕哀婉。3.学习内容第五部分:诗心共鸣——朗读中的情感与意境融合语文实践活动《渡荆门送别》的赏析终须回归朗读本身。唯有通过声音的起伏、节奏的变幻、情感的投注,方能真正触及诗中壮阔与温柔并存的灵魂。而这一切,皆始于一字一句的吟咏,成于千遍万遍的沉醉。结语:以声传情,以读悟诗山水有情,万里相送——与李白共赴一场诗的远行三、作业布置1.背诵、默写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比较阅读李白同一时期所写的《峨眉山月歌》《望天门山》,写一段赏析文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