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钱塘湖春行第三单元第14课唐诗五首一、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想象诗歌描绘的形象,揣摩含蓄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会细心观察生活,欣赏生活中的美010203二、教学过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美,美在西湖。那西湖之春又该是怎样的画卷呢?二、教学过程他曾在杭州为官,用诗笔绘下西湖早春的灵动:是“几处早莺争暖树”的热闹,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烂漫,更是他漫步湖畔时对春色的满心欢喜。背景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其诗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代表作《卖炭翁》《琵琶行》《长恨歌》等,反映社会现实。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1、作家简介背景介绍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见西湖景色秀丽,便悉心治理湖堤、兴修水利。此诗写于长庆三年(823年)或四年春,他在春日漫步西湖时,被莺歌燕舞、草长莺飞的生机所感染,遂以明快笔触描绘西湖早春景致。诗中既含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也隐含他治理西湖后目睹景色焕新的欣慰,是其闲适诗与地方治理经历结合的典范。2、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啄(zhuó)没(mò)堤(dī)1.读一读·正字音。整体感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2.读一读·明节奏节奏:七言诗句一般都是四三节奏,但也要根据诗意灵活把握。押韵:律诗押韵严格,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整体感知(1)小声诵读,结合注释口译诗歌,不理解的圈出,重点注意下面字词。3.读一读·晓文义钱塘湖:即杭州西湖。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这里指低垂的云。暖树:向阳的树。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乱花:纷繁的花。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整体感知(1)小声诵读,结合注释口译诗歌,不理解的圈出,重点注意下面字词。3.读一读·晓文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阴:同“荫”,指树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整体感知(2)同桌口译接龙,把自己口译困难的句子用曲线划出来,交流解决。3.读一读·晓文义【参考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水波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文本探究1、题目交代了哪些信息 结合具体内容,梳理作者行踪。行踪:孤山寺→贾亭→湖东→白沙堤。钱塘湖:点明出行地点。春行:点明季节和事件。文本探究2、诗中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画面?观察角度有何不同?(1)画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早莺争树,新燕筑巢,乱花初放,浅草初生(2)角度:宏观勾勒:水面初平云脚低细处描绘:颔联:动态、仰视描写禽鸟;颈联:静态、俯视描写花草。文本探究3、诗中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①突出了早春的季节特征:春水初涨,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乱花渐开,浅草初生。②突出了早春的勃勃生机:争暖树,啄春泥,花迷人眼,草没马蹄,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春天气象。文本探究4、诗歌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直接抒情:“最爱”“行不足”直接抒发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和游春的喜悦之情。寓情于景:生动地描写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春天的生机活力,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和游春的喜悦之情。文本探究5、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通过对莺燕动态化的描写和对花草静态化的描写,突出了早春的季节特点和早春的生机活力,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①动静结合: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文本探究5、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生动地描写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春天的生机活力,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和游春的喜悦之情。②寓情于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文本探究5、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从仰视的角度来写高处争春的莺燕,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迎春的花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春天的生机活力,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③俯视仰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文本探究5、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①画面角度: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枝头,不知谁家新来看燕子正啄呢衔草,营建新巢。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文本探究5、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②意境角度:运用拟人、对偶手法,寓情于景,形象地描绘了早莺争树,新燕筑巢的早春画面,突出了早春的季节特点和早春的生机活力,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文本探究5、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③炼字角度:争: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写出早春时余寒未尽,黄莺争落向阳枝头的状态,突出了早春的生机活力。几处、谁家:准确地写出了早春时节鸟儿还少,突出了早春的季节特点。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文本探究5、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①画面角度: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渐开渐多,让人目不暇接,马蹄在新生的野草里时隐时现,诗人信马由缰,沉浸在春意盎然的大自然里。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文本探究5、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②意境角度:运用对偶手法,寓情于景,形象地描绘了乱花初放,浅草初生的早春画面,突出了早春的季节特点和早春的生机活力,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文本探究5、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③炼字角度:乱:形象地写出早春时节各种花竞相开放的特点。渐欲、才能:形象描绘了乱花初放,浅草初生的早春画面,突出早春的季节特点和生机活力。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语文实践活动1.活动背景《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笔下的西湖早春画卷,诗中融合了结构、画面、情感、修辞与音韵的五重之美。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如何以文字编织自然与心灵的对话,特设计此活动,通过朗读与探究,唤醒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感知力,让千年前的春光重新照进现代课堂。寻芳钱塘畔,诗意润心田——白居易的春日邀约语文实践活动2.任务要求通过分层朗读感知音韵节奏,小组合作绘制诗人行踪图并分析景物层次,讨论修辞与情感的关联,最终完成一篇短评,阐释诗中“景情交融”的审美特质。寻芳钱塘畔,诗意润心田——白居易的春日邀约语文实践活动3.学习内容 《寻芳钱塘畔:一首春诗的审美之旅》原文诗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结构之美:步履生花的诗意地图语文实践活动3.学习内容 《寻芳钱塘畔:一首春诗的审美之旅》活动内容:若将这首诗看作一幅地图,你能沿着诗句的指引,画出诗人游览西湖的路线吗?试从方位词和景物变换中,还原他的行走轨迹与视线变化。一、结构之美:步履生花的诗意地图语文实践活动3.学习内容 《寻芳钱塘畔:一首春诗的审美之旅》明确:诗人以“孤山寺北贾亭西”开篇,点明春行的起点,随后目光投向湖面初涨的春水与低垂的云幕。颔联通过“几处”“谁家”的设问,将视线转向树梢莺燕的动态细节;颈联则聚焦脚下乱花浅草的近景,最终以“绿杨阴里白沙堤”收束全篇。全诗通过“北—西—东”的方位转换,以及“远山—近水—树梢—脚下—堤岸”的视角推移,构建出移步换景的空间层次。这种结构看似随意,实则暗含行踪线索,犹如一幅精心绘制的游览地图,既展现了西湖春色的全景,又引导读者身临其境地漫步其中。一、结构之美:步履生花的诗意地图语文实践活动3.学习内容 《寻芳钱塘畔:一首春诗的审美之旅》原文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活动内容:若你是一位画家,会如何用色彩与构图表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意境?试从光影、层次、动态等角度分析诗句的绘画性。二、画面之美:丹青笔下的春日长卷语文实践活动3.学习内容 《寻芳钱塘畔:一首春诗的审美之旅》明确:诗人以“乱花”与“浅草”为视觉焦点,通过“渐欲迷”和“才能没”的细腻对比,勾勒出早春植物的生机与柔嫩。“乱花”二字既写繁花簇拥之态,又暗含春风拂动下的摇曳光影;“浅草”则以草色初萌的淡绿为底,与远处深色的山水形成色彩层次。更妙的是,“没马蹄”一词巧妙融入人的行动,使静态的草色与动态的马蹄交织,画面顿生趣味。这种写法融合了水墨画的渲染与工笔画的细节,既保留了大自然的野趣,又赋予诗境以人文的温情。二、画面之美:丹青笔下的春日长卷语文实践活动3.学习内容 《寻芳钱塘畔:一首春诗的审美之旅》原文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活动内容:为何诗人会说“行不足”?结合全诗中的景物描写与语气词(如“几处”“谁家”“最爱”),揣摩他此时的心境与情感倾向。三、情感之美:步履间的闲雅心绪语文实践活动3.学习内容 《寻芳钱塘畔:一首春诗的审美之旅》明确:“行不足”三字是诗人情感的高潮——既是对湖东景色的留恋,更是对闲适心境的直白流露。诗中“几处”“谁家”等疑问句式,暗含探索与发现的愉悦;而“争暖树”“啄春泥”等动态描写,则折射出诗人对生命力的敏锐感知。尾联以“最爱”直接抒情,将白沙堤绿杨荫的幽静与前三联的热闹形成对比,体现诗人既爱春日的喧腾生机,亦爱湖畔的宁静悠远。这种情感层次与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修堤治水、惠民安邦的经历密切相关:唯有心怀坦荡、热爱生活之人,方能将自然之美化为诗中澄明之境。三、情感之美:步履间的闲雅心绪语文实践活动3.学习内容 《寻芳钱塘畔:一首春诗的审美之旅》原文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活动内容:对比颔联中“争”与“啄”二字,思考诗人如何通过动词的拟人化赋予莺燕以人性情态,并分析这种写法对诗意氛围的营造作用。四、修辞之美:语言艺术的精妙织锦语文实践活动3.学习内容 《寻芳钱塘畔:一首春诗的审美之旅》明确:“争”字将早莺抢占向阳枝头的动作拟人化,仿佛鸟儿亦知春寒未消而竞逐暖意;“啄”字则精准捕捉新燕衔泥筑巢的勤勉之态,二者形成一动一静、一急一缓的节奏对比。诗人更以“几处”“谁家”的设问形式,暗示了春日初至、生灵渐醒的时节特征——莺燕并非遍地皆是,而是零星点缀,恰符合早春的含蓄之美。这种修辞手法既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又通过禽鸟的活动暗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使诗句在写景中暗藏生机盎然的哲理。四、修辞之美:语言艺术的精妙织锦语文实践活动3.学习内容 《寻芳钱塘畔:一首春诗的审美之旅》原文诗句:水面初平云脚低 绿杨阴里白沙堤活动内容:轻声吟诵全诗,注意韵脚“西”“低”“泥”“蹄”“堤”的发音效果,体会这些字音如何模拟出春风流水般的柔美节奏。五、音韵之美:平仄间的春日交响语文实践活动3.学习内容 《寻芳钱塘畔:一首春诗的审美之旅》明确:本诗采用平水韵的“齐”韵部,韵脚均为柔和的平声字,读来如涟漪轻荡、莺语婉转。首联“西”与“低”以开阔的开口音拉开画卷,颔联“泥”与颈联“蹄”转为细密的齐齿音,模拟出鸟啄泥、草没蹄的琐碎声响,尾联“堤”字再度回归悠长的开口音,形成音韵上的首尾呼应。此外,诗中平仄交错(如“水面初平云脚低”为“仄仄平平平仄平”),句内节奏起伏有致,仿佛脚步轻缓而行,与“春行”的主题高度契合。这种音韵设计不仅强化了诗歌的音乐性,更让文字本身成为承载春意的媒介。五、音韵之美:平仄间的春日交响语文实践活动总结:诗心与春色的共鸣《钱塘湖春行》的成功,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写景,成为诗人生命情怀与自然之美共振的结晶。当我们循着诗句漫步西湖时,不仅看到了千年前的山水,更触碰到了一颗在纷繁世事中依然保有诗意与温热的灵魂。这或许正是古典诗歌永不褪色的魅力——它邀请每一代读者,在文字间重逢春天。寻芳钱塘畔,诗意润心田——白居易的春日邀约三、作业布置1.背诵、默写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描绘西湖湖光山色的诗篇还有很多,课下搜集整理,小组内进行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