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百合花》教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百合花》教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1《百合花》教案
一、教学理念设计
本课紧扣统编版语文“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要求,以“青春激扬”“人文情怀”为双主线,秉持“细节解码、情感共情、价值迁移”的教学理念。一方面,立足茹志鹃小说“以小见大、细节传神、情感细腻”的特质,通过“梳理情节—聚焦细节—品味情感”的路径,引导学生感受小说中“百合花被”“通讯员枪筒里的野菊花”等意象的象征意义,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另一方面,深挖小说背后的人性光辉——战争背景下的纯真、善良与牺牲精神,链接当代青年对“责任”“奉献”“人性美”的认知,让学生在理解“革命情与人性美共生”主旨的同时,树立“尊重平凡、坚守善良、担当责任”的青春价值观。
教学中摒弃单向情节分析,采用“情境唤醒+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在战争与温情交织的语境中走进文本,在细节品读中挖掘“小人物的大情怀”,最终实现“读懂小说—理解时代—关照自我”的认知进阶,让革命年代的人性光辉与当代青年的精神追求产生深度共鸣。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并掌握“执拗、憨厚、忸怩、尴尬、慰藉”等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理解“百合花被”“野菊花”的表层含义(实物)与深层内涵(人性美、革命情的象征),能准确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借被子—牺牲—盖被子)。
把握小说“以小见大”“细节传神”的写作特点,分析“细节描写”(如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野菊花”)、“象征手法”(百合花被象征纯真与圣洁)的表达效果,能运用“细节”“象征”等术语赏析小说片段,提升文学评论的表达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梳理通讯员与“我”、新媳妇的人物互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特征(通讯员:憨厚、腼腆、勇敢牺牲;新媳妇:善良、淳朴、深明大义),理清“人物关系—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的关联。
探究“战争背景与人性美”的辩证关系(如残酷战争中更显人性的纯真与善良),理解小说“以温情写战争”的独特视角,培养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避免将“革命文学”片面解读为“只讲斗争,不讲人性”。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小说中“通讯员枪筒插野菊花”“新媳妇含泪缝补破洞”“百合花被盖烈士”等细节的温情之美,体会茹志鹃小说“清新质朴、情感细腻”的艺术风格,提升小说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从“细节、人物、主题”三个维度评价小说。
结合小说的情感基调,尝试以“新媳妇的视角”改写“通讯员借被子”的片段(150字左右),或绘制“百合花被与通讯员”的插画,将审美体验转化为审美创造,提升艺术表达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1958年,茹志鹃以解放战争为背景,突破当时“宏大叙事”的创作潮流,聚焦战争中的小人物与人性美),理解小说中“平凡人坚守善良、勇于牺牲”的精神内核,传承革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家国情怀。
结合当代社会现实(如抗疫中的志愿者、平凡岗位上的奉献者),思考“人性美”在当下的意义,树立“于平凡中见伟大、以善良暖人心”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与时代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赏析小说中的关键细节与象征意象:“百合花被”象征纯真圣洁的人性美与革命情谊,“野菊花”象征通讯员的纯真与对生活的热爱,“破洞”象征牺牲与遗憾,把握“以细节传情、以意象表意”的写作手法。
分析人物形象:通过通讯员“借被子时的忸怩”“牺牲前的勇敢”、新媳妇“借被子的犹豫到盖被子的坚决”等情节,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小人物身上的大情怀”。
(二)教学难点
理解“以温情写战争”的独特视角:小说为何不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场面,反而聚焦“送媳妇”“借被子”等生活化场景?这种视角如何凸显“战争中的人性美”,需结合创作背景突破认知误区(避免认为“革命文学必须宏大激烈”)。
引导学生将“人性美”与当代生活结合:避免将小说解读为“单纯的战争回忆”,而是挖掘其“无论何种时代,善良与担当都是珍贵品质”的内核,实现从文本理解到现实思考的迁移,避免“空泛谈人性”。
帮助学生把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避免因情节琐碎(如多次写“通讯员的衣服破洞”)而误解小说主旨,让学生切实感受“小细节承载大情感、小人物折射大时代”的艺术效果。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一)教学方法
细节品读法:采用“找细节—析内涵—悟情感”的三阶模式,引导学生圈画小说中的关键细节(如野菊花、破洞、百合花被),分析细节背后的人物心理与主题意义,实现“以细节带人物,以人物带主题”的解读。
情境创设法:构建“三维情境”——视觉上播放解放战争时期的老照片(如战地包扎所、士兵与百姓互动场景)、展示“百合花被”的实物图片;听觉上搭配轻柔的革命主题音乐(如《绒花》纯音乐版);情感上通过“如果你是战地通讯员,面对借被子的请求会怎么做”的提问引导共情。多感官刺激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小说的时代语境。
人物关系思维导图法:设计结构化任务单,引导学生从“互动情节—人物反应—情感变化”三个维度梳理“通讯员—我—新媳妇”的关系,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例如“通讯员与新媳妇”分支下标注“借被子:忸怩vs犹豫→盖被子:牺牲vs坚决”,将人物关系与情节、情感关联可视化。
问题链驱动法:设计递进式问题链:①基础层:“小说围绕‘百合花被’写了哪些情节?”②进阶层:“通讯员枪筒里的野菊花有什么用意?”③深层:“新媳妇为什么要在通讯员牺牲后,把珍贵的百合花被盖在他身上?”④迁移层:“当代社会中,哪些人身上有‘通讯员式’的善良与担当?”通过问题逐步深入,避免思维断层。
对比阅读法:将《百合花》与孙犁《荷花淀》(“水生嫂月下织席”片段)对比,从“叙事视角”(聚焦小人物vs聚焦群体)、“情感基调”(温情细腻vs清新明快)、“战争描写”(间接暗示vs侧面烘托)三个维度设计表格,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深化对“革命文学中的人性美”的理解,拓宽小说鉴赏视野。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①制作PPT课件:包含小说文本(分段标注关键细节)、茹志鹃生平(配1950年代照片)、解放战争老照片、百合花被图片、人物关系思维导图模板、对比阅读表格、《荷花淀》文本及配乐;②设计纸质材料:“细节分析任务单”(含细节内容、人物反应、内涵/情感三列)、思维导图手绘稿(备用);③预设难点应对:准备“茹志鹃创作谈”片段(如“我想写战争中那些平凡的人,那些人性的微光”)、“百合花的文化象征意义”(如西方象征纯洁、东方象征吉祥),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障碍。
学生准备:①预习任务:通读小说2-3遍,用批注法标注关键细节(如“野菊花”“破洞”)与人物情感变化(如通讯员的“忸怩”“勇敢”);②资料查阅:通过教材注释或网络,了解解放战争的基本背景(如1946-1949年,国共内战)、茹志鹃的创作风格(“女性视角”“细腻情感”);③初步思考:写下“小说中最让你感动的一个细节,并说明理由”,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五、教学过程(共2课时,第1课时聚焦情节与细节,第2课时聚焦人物与主题)
第1课时
(一)情景导入
图片唤醒: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解放战争时期“士兵与百姓互相递水”的老照片,一张是“白色百合花被”的实物图,解说词:“1946年,解放战争的炮火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腼腆的通讯员,是善良的新媳妇,是记录故事的‘我’。1958年,作家茹志鹃把他们的故事写进《百合花》,用一床百合花被,温暖了无数读者。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故事,感受战争中的温情与人性美。”
提问激趣:“看到‘百合花被’,你们会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纯洁、温暖、珍贵’)在小说里,这床被子连接起三个人的命运,它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又承载着怎样的情感?让我们一同走进《百合花》。”
背景补充:简要介绍创作背景:“1958年,当时的文学作品多聚焦‘英雄人物’与‘宏大战争场面’,而茹志鹃却选择从小人物入手,写战争中的‘借被子’‘送媳妇’等小事,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人性的光辉,让《百合花》成为革命文学中的‘另类经典’。”
(二)初读感知
自由速读:学生快速阅读小说(10分钟),要求:①读准“执拗(zhíniù)”“忸怩(niǔní)”“尴尬(gāngà)”等字词读音;②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用“人物+事件”的形式概括(如“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子”“通讯员牺牲,新媳妇盖被子”);③初步标记让自己感动的细节。教师巡视,个别纠正读音,提醒学生避免逐字精读,注重情节梳理。
情节梳理:提问:“谁能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梳理小说的情节?”(引导学生回答:开端:通讯员奉命送“我”去前沿包扎所;发展: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子,因腼腆碰壁,后“我”帮忙说服,借到被子;高潮:通讯员在送弹药时牺牲;结局:新媳妇将百合花被盖在通讯员身上)。教师用PPT呈现情节结构图,帮助学生理清脉络。
初谈感受:提问:“初读小说,哪个情节或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学生可能提到“通讯员枪筒插野菊花”“新媳妇缝补破洞”“盖百合花被”),教师简要点评,为后续细节品读铺垫。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
细节聚焦:野菊花与通讯员的“纯真”
(1)找细节:提问:“小说中多次描写通讯员的外貌与动作,哪个细节最能体现他的性格?”(引导学生找出“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野菊花”“衣服的肩膀上,挂着一块大补丁”)。
(2)析内涵:小组讨论:“枪筒是武器,象征战争;野菊花是鲜花,象征和平与生活。通讯员在枪筒里插野菊花,这个细节有什么用意?”(引导学生得出:体现通讯员虽身处战争,却仍热爱生活、保有纯真的性格,暗示他并非“冰冷的战士”,而是有血有肉的年轻人)。
(3)联人物:进一步追问:“除了野菊花,还有哪个细节能体现他的纯真?”(如“借被子时,脸涨得通红,忸怩地站着”),引导学生概括通讯员“憨厚、腼腆、热爱生活”的形象特征。
细节聚焦:百合花被与“人性美”
(1)梳理“百合花被”的情节:提问:“小说围绕‘百合花被’写了哪些情节?新媳妇对被子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梳理:借被子时“咬着嘴唇,没说话,转身进了里屋”(犹豫)→“我”说服后“抱出被子,脸发白”(不舍但同意)→通讯员牺牲后“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把百合花被盖在他身上”(坚决、崇敬))。
(2)析象征意义:小组合作完成“细节分析任务单”中“百合花被”的部分,教师巡视指导,提示结合“百合花”的文化象征(纯洁、圣洁)思考。
(3)教师点拨:“百合花被是新媳妇的嫁妆,对她来说无比珍贵;但在通讯员牺牲后,她毫不犹豫地将被子盖在他身上。这一行为的转变,体现了新媳妇从‘珍惜个人财物’到‘尊重牺牲者’的思想升华,也让‘百合花被’成为‘纯真人性’与‘革命情谊’的象征——战争可以夺走生命,却夺不走人性的善良与圣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野菊花’‘百合花被’两个细节,初步认识了纯真的通讯员与善良的新媳妇,也感受到小说‘以小见大’的魅力。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分析通讯员的牺牲情节,深入理解‘战争中的人性美’,并通过对比阅读,拓宽对革命文学的认知。”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顾细节:提问:“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野菊花’和‘百合花被’两个细节,它们分别象征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野菊花→纯真热爱,百合花被→人性美)。
导入新课:“这两个温暖的细节,却最终与‘牺牲’相连。通讯员的牺牲是小说的高潮,这个情节如何进一步凸显‘人性美’?今天我们继续品读《百合花》,并通过对比阅读,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二)品读文章,赏析意境
聚焦“牺牲”情节,分析人物成长
(1)读片段:播放“通讯员牺牲”的文本片段录音(“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学生闭目倾听,感受氛围。
(2)析细节:提问:“小说没有直接描写通讯员牺牲的过程,只写了‘安详地合眼’‘肩上的大洞’,这种间接描写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得出:避免血腥场面带来的压抑,用“安详”突出通讯员牺牲时的无畏,用“大洞”呼应前文的“补丁”,形成细节闭环,更显悲壮与遗憾)。
(3)品情感:追问:“新媳妇看到通讯员的遗体时,有哪些动作?(‘解开衣服’‘拭着身子’‘缝补破洞’)这些动作体现了她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得出:从“忸怩”到“庄严虔诚”,体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崇敬与悲痛,凸显她的善良与深明大义)。
探究主题:战争中的人性美
(1)核心问题:“小说的背景是残酷的解放战争,但我们读起来却感到温暖,为什么?茹志鹃为什么要‘以温情写战争’?”
(2)小组讨论:结合预习时查阅的创作背景(茹志鹃突破“宏大叙事”),引导学生得出:①不写战争场面,聚焦生活化细节(借被子、送媳妇),更能展现战争中普通人的真实情感;②通过通讯员、新媳妇的善良与牺牲,凸显“人性美”是战争中最珍贵的“微光”,比激烈的战斗更能打动读者;③这种视角打破了“革命文学只有斗争”的刻板印象,让革命精神更具温度与感染力。
(3)教师升华:“茹志鹃用‘百合花’般纯洁的笔触,告诉我们:战争的胜利,不仅靠战士的勇敢,更靠普通人的善良与担当;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中的纯真、善良与牺牲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珍视。”
(三)对比阅读,深化理解
文本研读:学生聚焦《荷花淀》“水生嫂月下织席”片段,圈画体现“人性美”与“生活气息”的语句(如“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初步感知孙犁小说的“清新明快”风格。
对比分析:呈现表格,引导学生结合两文的细节、人物与主题填写并交流:
对比维度 《百合花》(茹志鹃) 《荷花淀》(孙犁)
叙事视角 聚焦“通讯员—我—新媳妇”三人,以“我”的观察串联,细节更细腻私密 聚焦“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体,视角更开阔,展现群体精神
情感基调 温情中藏悲壮(如通讯员牺牲),情感更深沉内敛 明快中显坚定(如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情感更积极昂扬
战争描写 完全回避正面战场,借“包扎所”“送弹药”间接暗示战争残酷 侧面烘托(如“枪声打破夜晚宁静”),侧重战争对生活的影响而非破坏
人性美表达 通过“借被子”“盖被子”等小事,凸显个体的纯真与善良 通过“织席”“送夫参军”等场景,展现群体的坚韧与大义
艺术风格 细腻婉约,如“百合花”般含蓄温柔 清新质朴,如“荷花淀”般明朗开阔
总结升华:“《百合花》与《荷花淀》虽风格不同,却同属‘荷花淀派’的经典——都以‘温情写战争’,都聚焦小人物的人性光辉。茹志鹃用‘百合花被’写个体的纯真,孙犁用‘荷花淀’写群体的坚韧,共同证明:革命文学不仅有激昂的战斗,更有温暖的人性;而无论是个体的善良,还是群体的担当,都是时代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六、板书设计
百合花(茹志鹃)
一、核心细节——藏在细节里的温情与悲壮
细节 人物关联 象征意义 情感指向
枪筒里的野菊花 通讯员 纯真、对生活的热爱 喜爱与心疼
肩上的破洞 通讯员 平凡、牺牲的遗憾 惋惜与崇敬
百合花被 新媳妇—通讯员 人性美、革命情谊 温暖与圣洁
二、人物形象——小人物的大情怀
通讯员:憨厚腼腆(借被子忸怩)→勇敢牺牲(送弹药),是“纯真战士”的代表
新媳妇:羞涩犹豫(借被子不舍)→庄严虔诚(盖被子、缝破洞),是“善良百姓”的代表
“我”:观察者、串联者,见证人性美的发生与升华
三、主题哲思——以温情写战争
核心:战争残酷,人性永恒(善良、纯真、担当)
手法:以小见大(小事→人性美→革命精神)
当代启示:平凡处见伟大,善良处显光芒
七、作业设计
(一)基础作业(必做,夯实基础)
用简洁的语言(200字以内)概括《百合花》的主要情节,要求包含“人物、关键事件(借被子、牺牲、盖被子)、主题”三个要素,避免细节冗余。
整理课堂分析的“核心细节象征意义”与“人物形象特征”,用思维导图形式呈现(可手绘或用软件制作),下节课展示交流。
(二)提升作业(选做,深化理解,2选1)
视角改写:以“新媳妇”的视角,改写“通讯员第二次来借被子”的片段(150-200字)。要求融入新媳妇的心理活动(如对通讯员的印象变化、对被子的不舍与最终的决定),贴合小说的情感基调。
细节鉴赏:选择小说中最打动你的一个细节(如“缝补破洞”“盖百合花被”),写300字左右的鉴赏片段。从“细节内容、人物情感、主题表达”三个角度分析其作用,需结合具体文本语句。
(三)拓展作业(小组合作,文化传承)
以“革命文学中的人性美”为主题,小组(4-5人)合作搜集1-2篇其他革命文学作品(如《小二黑结婚》《林海雪原》选段),对比分析其与《百合花》在“人性美表达”上的异同(可从“细节选择、人物塑造、情感基调”切入),制作8分钟左右的PPT,下节课汇报展示,重点探讨“革命文学为何需要展现人性美”。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一)教学评价(多元维度,关注素养落地)
1.过程性评价(课堂表现,实时反馈)
细节品读评价:观察学生是否能准确圈画关键细节(如野菊花、破洞、百合花被),能否结合文本分析细节的象征意义。若学生能关联“野菊花”与“通讯员的纯真”,视为对细节理解到位,及时给予“你精准捕捉到了细节背后的人物性格”等肯定。
思维评价:通过情节梳理、小组讨论(如“以温情写战争的原因”),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能结合创作背景分析“为何不写正面战争”的学生,思维深度达标;对“人性美与革命情的关系”理解浅显的学生,课后结合拓展资料个别引导。
合作评价:观察小组完成“对比阅读表格”时的分工(是否有记录员、发言人)与参与度(是否全员贡献观点),对主动组织讨论、补充独特见解的学生,在班级表扬,激发合作积极性。
2.终结性评价(作业反馈,检验效果)
基础作业:重点查情节概括的完整性(是否包含关键事件与主题)与思维导图的逻辑性,对情节遗漏、逻辑混乱的作业,单独指导修改;优秀作业拍照展示,供全班参考。
提升作业:视角改写评价聚焦“视角贴合度”(是否符合新媳妇的性格)与“心理描写的合理性”;细节鉴赏关注“术语准确性”(如是否正确使用“象征”“以小见大”)与“分析深度”,优秀片段在班级群分享。
拓展作业:从“资料准确性”(作品是否属革命文学)、“对比逻辑性”(是否紧扣“人性美”主题)、“PPT呈现清晰度”“汇报流畅度”四维度评分,评选“最佳合作小组”,颁发电子奖状。
3.核心素养评价(对标目标,量化成效)
语言建构:通过情节概括、鉴赏片段,检验学生对文本的提炼能力与文学术语的运用,达标率需超85%;
思维发展:通过细节分析、对比阅读,检验学生逻辑与辩证思维,能解读“以温情写战争”视角的学生需超70%;
审美创造:通过视角改写、PPT制作,检验学生审美表达能力,优秀作品占比需超30%;
文化传承:通过拓展作业,检验学生对革命文学中人性美的理解,小组汇报能准确提炼“人性美表达共性”的需超80%。
(二)教学反思(总结得失,优化教学)
1.教学亮点(可延续)
细节切入精准:以“野菊花”“百合花被”等核心细节为抓手,避免了小说情节琐碎导致的解读混乱,让学生快速聚焦“细节—人物—主题”的逻辑链,多数学生反馈“能清晰感受到细节的力量”。
情境创设贴合文本:解放战争老照片+《绒花》纯音乐,营造了“温暖而庄重”的氛围,与小说“温情写战争”的基调契合,帮助学生快速代入时代语境,为细节品读奠定情感基础。
对比阅读拓宽视野:通过与《荷花淀》的对比,让学生跳出单篇文本,理解“革命文学中人性美”的多样表达,避免了对“革命文学”的片面认知,提升了鉴赏的广度。
2.存在问题(需改进)
难点突破不够深入:对“以小见大”手法的讲解仅停留在“细节体现主题”的表层,未深入分析“为何选择‘借被子’而非‘战斗’来体现革命情”,部分学生仍认为“小事无法承载大主题”,对手法的理解存在偏差。
个体关注不均衡:小组讨论时,少数内向学生仅倾听不发言;课堂提问多集中于前排学生,后排学生参与机会较少,未能实现“全员参与”,个别学生的思维困惑未得到及时解决。
时间分配不合理:第1课时“百合花被”细节分析耗时过长(15分钟),导致“情节梳理”环节仓促,部分学生未能完整掌握情节脉络;第2课时对比阅读的“启示交流”环节仅预留3分钟,未能充分讨论“人性美对当代的意义”。
3.改进方向(具体可行)
难点突破深化:课前布置“思考:借被子这件小事,如何体现‘军民鱼水情’?”的预习任务,课堂上结合“新媳妇从‘不舍’到‘献被’”的转变,分析“小事中的情感递进”,明确“以小见大”是“通过情感共鸣传递大主题,而非单纯以小事代大事”,纠正认知偏差。
关注个体策略:小组合作时,发放“分工卡”(明确记录员、发言人、补充员、计时员),确保每人有具体任务;课堂提问采用“随机点名+后排优先”模式,鼓励内向学生发言,发言后无论对错均先肯定,再引导完善,增强其参与信心。
时间分配优化:第1课时压缩“百合花被”分析时间(10分钟),预留5分钟让学生自主梳理情节;第2课时压缩“对比表格填写”时间(7分钟),预留8分钟用于“启示交流”,让学生结合自身谈“如何在生活中践行‘通讯员式’的善良”,实现文本与现实的深度链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