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4.2生活中的水溶液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4.2生活中的水溶液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2生活中的水溶液
一、选择题
1.暑期,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学习了溶液的知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B.不同的物质分散到水中都会形成溶液
C.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D.在科学实验中,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2. “胜哥”自制了一个“气象瓶”,当外界温度改变,其密闭玻璃容器内所装物质的溶解度相应变化,从而展现出不同形态的结晶。当澄清透明的气象瓶中出现大量晶体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解度不变
C.溶剂质量变小 D.溶质质量变小
3.下列推测、推断或解释、归纳正确的是 (  )
A.食盐溶液、蔗糖溶液是无色的推断 无色的液体都是溶液
B.在室温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推测—此时该溶液不能再溶解其它任何物质了
C.粉末状食盐比粗的颗粒状食盐溶解快 解释 ,由于物质的溶解性与颗粒大小有关
D.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温度会升高 归纳 有些物质溶解时会放热
4.下表是“胜哥”做溶液形成的实验记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溶质 碘 高锰酸钾
溶剂 水 汽油 酒精 水 汽油
溶解性 不溶 易溶 可溶 易溶 不溶
A.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溶剂 B.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能力相同
C.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D.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擦洗
5.“胜哥”往一杯饱和食盐溶液中逐渐加入食盐,并不断搅拌。则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情况是(  )
A.B.C.D.
6.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观看了《硫酸铜晶体的制备》科学视频后,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小科制作了一个大的食盐晶体,可是几天后拴在细线上的食盐晶体消失不见了,如图所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食盐溶液浓度不够 B.时间还不够
C.拴在线上的食盐晶体太小 D.水的温度高了
7.在配制食盐溶液的过程中,下列操作能改变食盐溶解性的是(  )
A.搅拌 B.加水 C.加食盐 D.酒精灯加热
8.“胜哥”将一定量蔗糖倒入水中,蔗糖充分溶解后形成蔗糖水。下列能证明所得蔗糖水为不饱和溶液的是(  )
A.蔗糖溶解得很快
B.杯底无蔗糖固体剩余
C.杯中任一位置的蔗糖水甜度一致
D.再添加少量蔗糖后,蔗糖溶解
9.t3℃时,将相同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盛有50g水的甲、乙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一所示,图二为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甲烧杯中的溶质为氯化钾
C.t2℃时硝酸钾与氯化钾的溶解度相同
D.将温度降到t2℃时,甲烧杯中也不会有晶体析出
10.硫酸镁在工农业以及医疗上有广泛应用,其溶解度如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温度/℃ 10 30 50 75 90
溶解度/克 27.7 39.3 49.0 54.1 51.1
A.时,硫酸镁溶液的溶解度为49.0
B.时,30克硫酸镁放入100克水中可配制成130克硫酸镁溶液
C.时的硫酸镁饱和溶液升温至 溶液的溶质质量不变
D.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11.“胜哥”向盛有等质量水的甲、乙、丙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5g、30g、30g蔗糖固体,充分搅拌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B.乙、丙烧杯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甲、丙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采用升温的方法可使乙杯中剩余的固体溶解
12.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取用氯化钠 B.称量氯化钠
C.量取水 D.溶解氯化钠
13.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表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是均一稳定 B.②是溶剂
C.③可通过蒸发溶剂实现 D.④可通过增加溶质实现
二、填空题
14.下列为厨房中的常见物质:A.食盐;B.植物油;C.蔗糖;D.酒精;E。冰块;F。面粉。将这些物质分别加入到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溶液的有   (填字母)。水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溶剂,请再举一例溶剂的名称:   。
15.“胜哥”做饭时观察到了一些现象,请你利用所学科学知识进行解释:
(1)烹煮西红柿汤时,为了解汤的咸味是否适宜,只须取锅中少量汤品尝,这是因为溶液具有   (填“均一性”或“稳定性”)。
(2)烹煮后的油锅很难用水洗干净,加点洗洁精就能轻而易举地洗掉,这是因为   
16.如图为“胜哥”在实验室里进行硫酸铜小晶体的制备过程。在70℃水中,边加硫酸铜粉末边用玻璃棒搅拌(如图甲),搅拌的目的是   。随后“胜哥”发现烧杯底部有些黑色固体杂质,于是想通过如图乙的方法将黑色固体除去,但发现得到的滤液仍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答出一点即可)。改正错误后得到70℃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室温下静置一段时间,烧杯底部出现蓝色晶体,这种得到晶体的方法叫   。
17.如图为“富氢水杯”,宣称水中富含氢气对人体有益,据图回答问题。
(1)“富氢水杯”的工作原理是电解水,其结构如图所示,产生氢气的电极是   
(2)查阅资料可知,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在20℃时,1升水中可以溶解的氢气体积为0.001毫升,因此常温下水中不可能富含氢气,那么可以增强氢气溶解性的方法有   。(写出一种)
18.牛奶中掺水量越多,牛奶密度越小,品质越差。“胜哥”想通过测定密度来比较两种牛奶品质的优劣,他用一根一端密封的空心玻璃管下端绕上一段细铁丝,制成一支自制密度计,如图所示。
(1) 纯牛奶是   (填“溶液” “悬浊液”或“乳浊液”) ;
(2)分别将自制密度计浸入牛奶甲和牛奶乙中,静止后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品质较高的牛奶为   (填“甲” “乙”或“相同”);
(3)使用中,发现细铁丝容易滑落,于是他取下铁丝,置于玻璃管内,再次测量这一杯牛奶密度(过程中杯内液体总量不变),则测得密度与原来相比   (填“偏大” “偏小”或“不变”)。
19. 20 ℃时100克某硝酸钾溶液恒温经过如图所示的变化,最终丁烧杯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等于3克。请判断这句话对吗。   (填“对”或“不对”)。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   。
三、实验与探究题
20. 为了探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胜哥”设计了如下五组实验。
实验组 A B C D E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80℃
加入溶剂种类 水 酒精 水 水 水
加入溶剂质量 20g 20g 10g 10g 10g
加入固体种类 硝酸钾 硝酸钾 硝酸钾 食盐 硝酸钾
加入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溶解固体质量 6.2g 0g 3.1g 3.6g 10g
(1) 分析上表,对比A、B组,实验研究的问题是    。
(2) 在C组实验中,“胜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实验(假设溶液损失不计)
用电子天平称取10g硝酸钾,放入烧杯中。
量取 10.0mL 水,倒入上述烧杯中,称量烧杯、硝酸钾和水的总质量为m1g; 搅拌至硝酸钾不再溶解为止。
过滤,称量所得硝酸钾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2g。
计算: m1- m2=   g(结合C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
(3) 将溶质改成食盐,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实验。由本实验可推知, 时食盐的溶解能力   (填>、<或=)硝酸钾的溶解能力。
(4) 看到实验结果,小红得出了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质量有关的结论,但是“胜哥”认为小红的说法不对。你支持谁的观点 请你利用本实验的数据来分析说明你的观点:
   。
四、综合题
21.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点表示的意义:   ;
(2)将40g甲物质溶解到60g、80℃的热水中,形成的溶液的质量为   ;
(3)要将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   。
22.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请回答。
(1) n的数值是   。
(2) 析出1克甲晶体后,此时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精确到0.1%)。
(3) 依据上述实验,你认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____(填字母) 。
A.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无法判断
23.下列数据是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1)硝酸钾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是   .
(2)20℃时,“胜哥”在装有5g硝酸钾晶体的试管中,加入10g水并充分振荡,此时所得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再将该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使试管内溶液温度升至60℃(不考虑水分蒸发),则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的特点和组成分析判断。
【解答】A.蒸馏水就是均一、稳定和透明的液体,但它不是溶液,故A错误;
B.只有在水中可溶的物质才能分数到水中形成溶液,故B错误;
C.泥水中的泥土,是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因此二者形成悬浊液,故C错误;
D.在科学实验中,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故D正确。
故选D。
2.【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 根据题意,其密闭玻璃容器内装有硝酸钾和氯化铵及蒸馏水,当外界温度改变,物质溶解度相应变化,会展现出不同形态的结晶。当澄清透明的气象瓶中出现大量晶体时,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当澄清透明的气象瓶中出现大量晶体时,溶液为饱和溶液,故A错误;
B.当澄清透明的气象瓶中出现大量晶体时,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溶解度减小,故B错误;
C.当澄清透明的气象瓶中出现大量晶体时,溶剂的质量不变,故C错误;
D.当澄清透明的气象瓶中出现大量晶体时,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变小,故D正确。
故选D。
3.【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A、根据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解答;
B、根据一定条件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可以溶解其他物质;
C、溶解快慢与食盐的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
D、根据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温度会升高解答.
【解答】A、无色的液体都是溶液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无色液体,但是水不是溶液,故错误;
B、一定条件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可以溶解其他物质,故错误;
C、溶解快慢与食盐的颗粒大小有关,而非溶解性,错误;
D、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温度会升高,故正确。
故答案为:D。
4.【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分析】A.根据碘、高锰酸钾在水、汽油、酒精中的溶解性,进行解答;
B.根据碘或高锰酸钾在水、汽油、酒精中的溶解性,进行解答;
C.根据碘或高锰酸钾在水、汽油、酒精中的溶解性,进行解答;
D.根据碘易溶于汽油,进行解答。
【解答】A.由碘、高锰酸钾在水、汽油、酒精中的溶解性可知,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溶剂,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可溶于酒精,则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故B错误,但符合题意;
C.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可溶于酒精,则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衣服上不慎粘上碘酒,碘易溶于汽油,衣服上不慎粘上碘酒,可以汽油清洗,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答案】A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 根据往一杯饱和食盐溶液中逐渐加入食盐,并不断搅拌,食盐不能继续溶解,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往一杯饱和食盐溶液中逐渐加入食盐,并不断搅拌,食盐不能继续溶解,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观察图像A符合变化过程。
故答案为:A。
6.【答案】A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溶质能够溶解在溶剂中,混合在一起形成溶液。
【解答】A、如果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就还能够再溶解该溶质,所以 A 符合题意;
B、溶剂溶解溶质的能力与时间无关,所以 B 不符合题意;
C、溶剂溶解溶质的能力也与放入固体的多少无关,所以 C 不符合题意;
D、虽然温度升高能够提高对食盐的溶解能力,但据题意分析,没有出现加热的情况,因此不是最可能的原因,所以 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
7.【答案】D
【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速率的影响因素和溶解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搅拌只能加快溶解速率,不能改变其溶解性,故选项错误。
B、加水,既不能增大溶解速度,也不能改变其溶解性,故选项错误。
C、加食盐,既不能增大溶解速度,也不能改变其溶解性,故选项错误。
D、用酒精灯加热,可以提高溶液温度,从而提高溶解速度;且温度升高,食盐的溶解度增大,溶解性增强,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8.【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 根据不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蔗糖溶解得很快,形成的也可能是蔗糖的饱和溶液,故A错误;
B.杯底无蔗糖固体剩余,形成的可能是恰好饱和的溶液,故B错误;
C.溶液具有均一性,饱和溶液中杯中任一位置蔗糖水甜度也一致,故C错误;
D.添加少量蔗糖后,蔗糖溶解,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蔗糖,能证明该蔗糖水为不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A.如果溶液中没有未溶的晶体,那么无法判断它是否饱和;
B.根据图一确定甲中物质溶解度大小,然后与图二对照,确定甲内的物质名称;
C.根据图二比较t2℃时二者溶解度大小;
D.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化规律确定温度降低时甲是否会饱和即可。
【解答】A.甲烧杯中没有未溶的晶体,则无法判断甲烧杯中的溶液是否饱和,故A错误;
B.t3℃时,甲烧杯中的固体完全溶解,乙烧杯中的固体有剩余,则t甲烧杯中的物质的溶解度大一些。由图二可知,t3℃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钾,所以甲烧杯中的溶质为硝酸钾,故B错误;
C.t2℃时硝酸钾与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t2℃时硝酸钾与氯化钾的溶解度相同,故C正确;
D.t3℃降低到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则甲烧杯中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此时甲烧杯中可能有晶体析出,故D错误。
故选C。
10.【答案】B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 溶解度,符号S,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
【解答】A.时,硫酸镁溶液的溶解度为49.0 g,A错误;
B.时,30克硫酸镁放入100克水中可配制成130克硫酸镁溶液 ,正确;
C.时的硫酸镁饱和溶液升温至 溶液的溶质质量减少,因为溶解度降低了,C错误;
D. 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D错误;
故答案为:B
11.【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AD.根据溶液乙到溶液丙的剩余固体完全消失分析判断;
B.溶质质量分数=;
C.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晶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解答】AD.根据图片可知,20℃ 的乙中蔗糖有剩余,30℃的丙中蔗糖能全部溶解,则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A错误,D正确;
B.根据图片可知,乙、丙烧杯中溶剂质量相等,丙中溶质的质量多,则丙烧杯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更大,故B错误;
C.甲和丙中都没有未溶的晶体,则甲、丙烧杯中的溶液无法判断是否饱和,故C错误。
故选D。
12.【答案】A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使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俯视读数会将示数读大,实际量取的液体偏少;仰视读数会将示数读小,量取的液体偏多。
【解答】A、取用药瓶时,应将瓶塞倒放,故A符合题意;
B、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左盘放置药瓶,右盘放置砝码,为防止腐蚀托盘,在两侧各放置一张质量相同的纸,故B不符合题意;
C、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故C不符合题意;
D、应在烧杯中溶解氯化钠,为了加快溶解速度,使用玻璃棒搅拌,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
【解析】【分析】(1)溶液的基本概念: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浓度都相同;稳定性是指在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溶质。
(2)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3)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质的溶液)等。
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增加溶剂、升高温度(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质的溶液)等。
【解答】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①表示均一稳定,故选项说法正确;
B、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②表示溶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C、蒸发溶剂,有晶体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增加溶质,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14.【答案】ACD;酒精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分析】 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解答】 A.食盐(NaCl)加入水中,会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B.植物油不溶于水,加入水中会形成乳浊液,不是溶液;
C.蔗糖加入水中,蔗糖分子会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D.酒精加入水中,酒精分子会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E.冰块加入水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是纯净物,不是溶液;
F.面粉不溶于水,加入水中会形成悬浊液,不是溶液;
所以可得到溶液的有 ACD;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除了水之外,常见的溶剂还有酒精、汽油等;
15.【答案】(1)均一性
(2)油不溶于水,而能够溶于洗洁精中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1)根据溶液的均一和稳定性可知,溶液的性质与质量的大小没有任何关系;
(2)因为油不溶于水,所以用水很难将油洗干净;而洗洁精能够将油乳化,这时它就溶于水,于是就能够被清洗掉。
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烹煮西红柿汤时,为了解汤的咸味是否适宜,只须取锅中少量汤品尝,这是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
(2)烹煮后的油锅很难用水洗干净,加点洗洁精就能轻而易举地洗掉,这是因为:油不溶于水,而能够溶于洗洁精中。
16.【答案】加速溶解;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仪器不干净等);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法)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1、溶解操作:在溶液配制中,搅拌是常用的加速溶解方法。通过搅拌,能加快溶质分子在溶剂中的扩散速度,使溶解过程更快速完成。
2、过滤原理及注意事项:
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操作方法,利用滤纸的多孔性,让液体通过,而拦截不溶性固体杂质。
过滤时需遵循 “一贴、二低、三靠” 原则。滤液浑浊原因常为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等,这些情况会导致杂质未被有效过滤而进入滤液。
3、结晶方法:
结晶是从溶液中得到晶体的过程。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如硫酸铜,常用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法)。温度降低,溶解度减小,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形成晶体。
另一种常见结晶方法是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通过蒸发溶剂使溶质结晶析出。
【解答】在溶解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能够加快溶质(硫酸铜粉末)在溶剂(水)中的运动速度,使硫酸铜粉末与水更充分地接触,从而加速硫酸铜的溶解过程。
滤纸破损:如果滤纸有破损,那么在过滤时,不溶性的黑色固体杂质就会不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随着液体从破损处流下,导致滤液仍然浑浊。
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当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液体就会不经过滤纸过滤,而是沿着滤纸与漏斗壁的缝隙流下,这样黑色固体杂质也会随之进入滤液,造成滤液浑浊。
仪器不干净:若烧杯、漏斗等仪器本身不干净,内壁附着有其他杂质,在过滤过程中,这些杂质可能会混入滤液中,使滤液变得浑浊。
一开始得到的是 70℃的硫酸铜饱和溶液,由于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当室温比 70℃低很多时,温度降低,硫酸铜的溶解度减小,饱和溶液中的硫酸铜就会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种通过降低温度使溶质从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叫做冷却热饱和溶液法,也叫降温结晶法。
17.【答案】(1)负极
(2)降低水的温度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与负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氢气,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氧气;
(2)增加气体溶解度的方法:①降低温度;②增大压强。
【解答】(1)“富氢水杯”的工作原理是电解水,其结构如图所示,产生氢气的电极是负极;
(2)可以增强氢气溶解性的方法有:①降低水的温度;②增大水上方的气压。
18.【答案】(1)乳浊液
(2)乙
(3)偏小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1)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物质,悬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固体颗粒,乳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液体。
(2)根据浮沉条件确定二者浮力的大小,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比较密度大小即可。
(3)注意分析液面所对刻度的变化即可。
【解答】 (1)纯牛奶为不溶于水的液体,因此为乳浊液;
(2)密度计始终漂浮,则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即浮力保持不变。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当浮力相同时,密度计在乙中排开液体的体积较小,则乙的密度较大,品质较高。
(3)细铁丝在外面时和在里面时,密度计的总重力不变,根据F浮=G总可知,它们受到的总浮力不变。根据F浮=ρ液gV排可知,它们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当细铁丝在外面时,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铁丝的体积与玻璃管排开液体的体积之和;而铁丝在里面时,只有玻璃管排开液体。比较可知,玻璃管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大,即液面所对的刻度靠上,即测出密度偏小。
19.【答案】不对;丙、丁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 根据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的转变、溶解度的含义分析解答。
【解答】 由实验的流程可知,甲的20℃时100g某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10g水,成为乙,乙中没有晶体,可判断出甲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乙的溶液是否饱和不能确定;乙的溶液恒温蒸发10g水析出了3g晶体,得丙的溶液,则丙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将丙的溶液过滤恒温蒸发10g析出晶体的质量不一定等于3g,若乙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则丁烧杯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等于3g,若乙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则丁烧杯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大于3g;同温同种溶溶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则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丙、丁。
20.【答案】(1)溶剂的种类对固体溶解性的影响
(2)6.9
(3)>
(4)“胜哥”。根据AC两组实验数据可知,当其他条件相同时,相同质量的溶剂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是相等的。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 (1)通过比较表格中各个因素,去除相同因素,不同的因素即为第一组实验探究的内容,可以据此完成解答;
(2)比较第二组数据结合题给的信息可以完成该题的解答,其中注意在本实验中烧杯和水的质量不变,变化的是硝酸钾的质量,从而可以求出m1和m2的差;
(3)将CD两组数据比较,确定10g水中最多溶解两种物质的质量多少即可。
(4)根据A、C两组实验分析解答。
【解答】 (1)比较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知道在第一组实验中只有溶剂不同,其它条件都是相同的,所以第一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溶剂种类;
(2)烧杯、硝酸钾和水的总质量为m1g;而过滤后,称量所得硝酸钾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2g。由于烧杯的质量和水的质量不会改变,所以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知道溶解了硝酸钾的质量为3.1g,即没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10g-3.1g=6.9g,从而可以知道m1-m2=6.9g;
(3)根据CD两组实验可知,20℃时,10g水中同时加入10g两种物质,溶解硝酸钾3.1g,溶解氯化钠3.6g,则氯化钠的溶解能力大于硝酸钾的溶解能力。
(4)我支持“胜哥”的观点,理由是:A组和C组实验换算后都是10克水最多溶解硝酸钾3.1克,溶解性大小相同。
21.【答案】(1)t℃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96g
(3)蒸发溶剂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图像中交点的含有解答;
(2)根据图像确定80℃时甲的溶解度,据此推算该温度下60g水中最多溶解甲的质量,进而计算溶液质量;
(3)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①增加溶质;②蒸发溶剂;③减小溶解度。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A点为甲和乙的交点,则图中A点表示的意义是:t℃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8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6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甲的质量为60g,那么60g、80℃的热水中,溶解的固体是60g×=36g<40g,所以形成的溶液质量为:60g+36g=96g;
(3)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要将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蒸发溶剂、加入溶质或降温。
(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图中A点表示的意义是:t℃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8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60g,所以将40g甲物质溶解到60g、80℃的热水中,溶解的固体是60g×=36g,所以形成的溶液质量为60g+36g=96g;
(3)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要将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蒸发溶剂、加入溶质或降温。
22.【答案】(1)11
(2)33.3%
(3)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要求判断n的数值,这需要通过观察蒸发过程中溶质析出的情况,利用溶解度的概念进行推理。
(2)要求计算析出1克甲晶体后,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分数,这需要使用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并结合蒸发过程中溶质和溶液质量的变化进行计算。
(3)要求判断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这需要根据蒸发结晶过程中溶质析出的难易程度进行推断。
【解答】 (1)第一次蒸发10g水,析出1g晶体,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第二次恒温蒸发掉10g水,共析出6g晶体,即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了5g晶体,说明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蒸发10g水,析出5g晶体;同时说明蒸发前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第三次再蒸发10g水时,应再析出5g晶体,n的数值是6+5=11;
(2)析出1克甲晶体后,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而根据(1)可知,在该温度下,蒸发10g水,会析出5g晶体,因此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3)整个实验过程是恒温蒸发结晶,没有涉及温度变化对溶解度的影响,所以无法判断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故答案为:C。
23.【答案】(1)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
(2)饱和;1∶2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的数据可知;
(2)①根据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计算出1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然后与5g比较从而确定溶液是否饱和;
②同理,计算出6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据此计算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
【解答】 (1)根据溶解度的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①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所以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所以10g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所以温度为20℃时,在装有5g硝酸钾晶体的试管中,加入10g水并充分振荡,只能溶解3.16g硝酸钾,所以此时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②6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所以100g水中最多溶解110g,10g水中最多溶解11g,而加入的5g全部溶解,所以试管内的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5g:10g=1: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