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哦,香雪》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哦,香雪》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2《哦,香雪》教案
一、教学理念设计
本课紧扣统编版语文“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要求,以“青春成长”“时代变迁”为双主线,秉持“细节解码、情感共情、价值迁移”的教学理念。一方面,立足铁凝小说“清新质朴、诗意浓郁、细节传神”的特质,通过“梳理情节—聚焦人物—品味意境”的路径,引导学生感受香雪等乡村少女的纯真心灵,把握“铅笔盒”“火车”等意象的象征意义,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另一方面,深挖小说背后的时代内涵——改革开放初期乡村与城市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链接当代青年对“成长”“理想”“文化认同”的思考,让学生在理解“纯真与变革共生”主旨的同时,树立“尊重差异、坚守本心、拥抱成长”的青春价值观。
教学中摒弃单向情节分析,采用“情境唤醒+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在大山与火车交织的诗意语境中走进文本,在细节品读中挖掘“小人物的成长与大时代的脉动”,最终实现“读懂小说—理解时代—关照自我”的认知进阶,让乡村少女的纯真成长与当代青年的青春追求产生深度共鸣。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并掌握“皱褶、惆怅、悸动、斟酌、娇憨”等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理解“铅笔盒”“火车”的表层含义(实物/交通工具)与深层内涵(理想、现代文明的象征),能准确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姑娘们盼火车—看火车—与乘客互动—香雪换铅笔盒—夜走山路回家)。
把握小说“诗意叙事”“细节传神”的写作特点,分析“环境描写”(如“群山被月光笼罩”)、“心理描写”(如香雪换铅笔盒后的忐忑与坚定)、“象征手法”(铅笔盒象征对知识与现代的渴望)的表达效果,能运用“细节”“象征”等术语赏析小说片段,提升文学评论的表达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梳理香雪与其他姑娘(凤娇等)的形象差异,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概括香雪的性格特征(纯真、执着、自尊、渴望知识),理清“人物成长—情节推进—时代背景”的关联。
探究“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如大山代表的传统生活与火车代表的现代文明),理解小说“以小见大”展现时代变革的独特视角,培养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避免将“现代文明”片面解读为“对传统的否定”。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小说中“月光下的群山”“香雪夜走山路”“姑娘们笑迎火车”等场景的诗意之美,体会铁凝小说“清新质朴、情感细腻”的艺术风格,提升小说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从“细节、人物、意境”三个维度评价小说。
结合小说的情感基调,尝试以“香雪的视角”改写“换铅笔盒”的片段(150字左右),或绘制“月光下的香雪”插画,将审美体验转化为审美创造,提升艺术表达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1982年,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交流增多,乡村开始接触现代文明,铁凝以乡村少女的视角展现这一变革),理解小说中“香雪式成长”所承载的“对知识的渴望、对尊严的坚守、对未来的向往”,传承改革开放初期的奋斗精神与人文情怀。
结合当代社会现实(如城乡差异、文化融合、青年成长困境),思考“香雪精神”在当下的意义,树立“在变革中坚守本心、在追求中保持纯真”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与时代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赏析小说中的关键细节与象征意象:“铅笔盒”象征香雪对知识、尊严与现代文明的渴望,“火车”象征打破封闭的现代文明,“大山”象征传统的乡村生活,把握“以意象映时代、以细节传情感”的写作手法。
分析香雪的人物形象:通过“渴望铅笔盒”“夜走三十里山路”“拒绝他人施舍”等情节,概括香雪“纯真中藏执着、柔弱中显坚定”的性格特征,理解“香雪式成长”的内涵。
(二)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叙事下的时代变革”:小说为何以“姑娘们与火车的互动”“香雪换铅笔盒”等看似琐碎的小事为核心,而非直接描写时代变革?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角如何凸显“乡村与城市的温柔碰撞”,需结合创作背景突破认知误区(避免认为“时代叙事必须宏大激烈”)。
引导学生将“香雪精神”与当代生活结合:避免将小说解读为“单纯的乡村回忆”,而是挖掘其“在变革中坚守本心、在追求中保持尊严”的内核(如香雪换铅笔盒时的“自尊”),实现从文本理解到现实思考的迁移,避免“空泛谈成长”。
帮助学生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共生”:避免因“火车带来现代文明”而误解小说“否定传统乡村”,让学生切实感受小说对“大山纯真”与“现代进步”的双重肯定,理解“变革不是替代,而是融合”的深层内涵。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一)教学方法
细节品读法:采用“找细节—析情感—悟内涵”的三阶模式,引导学生圈画小说中的关键细节(如香雪摸铅笔盒的动作、夜走山路的心理),分析细节背后的人物心理与时代意义,实现“以细节带人物,以人物带时代”的解读。
情境创设法:构建“三维情境”——视觉上播放改革开放初期乡村老照片(如乡村小路、绿皮火车、少女形象)、展示“木质铅笔盒”与“铝制铅笔盒”的实物图片;听觉上搭配轻柔的乡村音乐(如《月光下的凤尾竹》纯音乐版);情感上通过“如果你是大山里的香雪,看到火车会有什么期待”的提问引导共情。多感官刺激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小说的时代语境。
人物对比分析法:设计结构化任务单,引导学生从“对待火车的态度”“与乘客的互动”“追求的目标”三个维度对比香雪与凤娇等姑娘的差异,小组合作完成表格,通过对比凸显香雪的独特形象,深化对“成长”主题的理解。
问题链驱动法:设计递进式问题链:①基础层:“小说围绕‘火车’写了姑娘们的哪些事?”②进阶层:“香雪为什么执着于换铅笔盒?这个铅笔盒对她有什么意义?”③深层:“香雪夜走三十里山路,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④迁移层:“当代青年在追求理想时,如何像香雪一样坚守本心?”通过问题逐步深入,避免思维断层。
对比阅读法:将《哦,香雪》与茹志鹃《百合花》对比,从“叙事视角”(乡村少女成长vs战争中人性美)、“情感基调”(清新诗意vs温情悲壮)、“时代背景”(改革开放初期vs解放战争时期)三个维度设计表格,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深化对“以小见大”写作手法的理解,拓宽小说鉴赏视野。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①制作PPT课件:包含小说文本(分段标注关键细节)、铁凝生平(配1980年代照片)、改革开放初期乡村与火车的老照片、铅笔盒实物图片、人物对比表格、对比阅读表格、《百合花》文本及配乐;②设计纸质材料:“细节分析任务单”(含细节内容、人物反应、内涵/情感三列)、人物对比任务单(含对比维度、香雪、凤娇等姑娘三列);③预设难点应对:准备“铁凝创作谈”片段(如“我想写大山里少女的纯真,以及她们面对变革时的渴望与坚守”)、“铅笔盒的时代意义”(1980年代,铅笔盒是学生身份与知识渴望的象征),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障碍。
学生准备:①预习任务:通读小说2-3遍,用批注法标注关键细节(如“香雪换铅笔盒”“夜走山路”)与人物情感变化(如香雪的“渴望—忐忑—坚定”);②资料查阅:通过教材注释或网络,了解改革开放初期的城乡状况(如绿皮火车的普及、乡村教育的发展)、铁凝的创作风格(“关注女性成长”“诗意叙事”);③初步思考:写下“小说中最能体现香雪‘纯真’的一个细节,并说明理由”,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五、教学过程(共2课时,第1课时聚焦情节与细节,第2课时聚焦人物与主题)
第1课时
(一)情景导入
图片唤醒: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1980年代绿皮火车停靠乡村小站的老照片,一张是木质铅笔盒与铝制铅笔盒的对比图,解说词:“1982年,一列绿皮火车打破了大山的宁静,也改变了一群乡村少女的生活。作家铁凝以其中一位少女的视角,写下了《哦,香雪》,用一个小小的铅笔盒,承载了大山里最纯真的渴望。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故事,感受香雪的成长与时代的脉动。”
提问激趣:“看到‘绿皮火车’和‘铅笔盒’,你们会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远方、知识、成长”)在小说里,这列火车和这个铅笔盒,对香雪来说意味着什么?让我们一同走进《哦,香雪》。”
背景补充:简要介绍创作背景:“1982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绿皮火车开始穿梭于城乡之间,给封闭的乡村带来了外界的消息与现代的物品。铁凝深入乡村,看到了少女们对火车的好奇、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于是写下这篇小说,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时代变革中最纯真的成长。”
(二)初读感知
自由速读:学生快速阅读小说(10分钟),要求:①读准“皱褶(zhězhòu)”“惆怅(chóuchàng)”“悸动(jìdòng)”等字词读音;②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用“时间+事件”的形式概括(如“傍晚:姑娘们盼火车、看火车;夜晚:香雪换铅笔盒、走山路回家”);③初步标记体现香雪“纯真”或“执着”的细节。教师巡视,个别纠正读音,提醒学生避免逐字精读,注重情节脉络与人物特点的初步把握。
情节梳理:提问:“谁能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梳理小说的情节?”(引导学生回答:开端:每天傍晚,台儿沟的姑娘们到村口盼火车、看火车;发展:姑娘们与火车上的乘客互动,香雪渴望得到一个铝制铅笔盒;高潮:香雪趁火车停靠的一分钟,用四十个鸡蛋换了乘客的铝制铅笔盒;结局:香雪独自走三十里山路回家,内心充满坚定与期待)。教师用PPT呈现情节结构图,帮助学生理清脉络。
初谈感受:提问:“初读小说,香雪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哪个情节或细节最让你触动?”(学生可能提到“香雪用鸡蛋换铅笔盒”“夜走山路不害怕”“拒绝他人的糖果”),教师简要点评,为后续细节品读铺垫。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
细节聚焦:铅笔盒与香雪的“渴望”
(1)找细节:提问:“小说中多次描写香雪对铅笔盒的态度,哪些细节能体现她的渴望?”(引导学生找出“她总是第一个跑到车厢门口,两只手扒着门框,探着身子看车厢里的一切”“她望着那只铅笔盒,望着望着,眼泪就涌了上来”“她把那只绣着‘北京’字样的铅笔盒紧紧抱在怀里”)。
(2)析内涵:小组讨论:“香雪渴望的仅仅是一个铅笔盒吗?这个铝制铅笔盒和她原来的木质铅笔盒,有什么不同的意义?”(引导学生得出:木质铅笔盒是乡村生活的象征,简单却普通;铝制铅笔盒印着“北京”字样,是城市、知识、尊严的象征——香雪渴望的不仅是一个更漂亮的文具,更是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对知识的追求、对平等尊严的坚守)。
(3)联时代: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在1980年代,一个铅笔盒能成为香雪的执念?”(结合预习资料,引导学生理解:当时乡村教育条件简陋,铅笔盒是学生身份的标志,也是“接触现代文明”的微小载体,香雪的执念背后,是整个乡村对进步与发展的渴望)。
细节聚焦:火车与“时代变革”
(1)梳理“火车”的情节:提问:“火车对台儿沟的姑娘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小说中姑娘们与火车的互动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梳理:最初,姑娘们只是“好奇地看火车”,不敢靠近;后来,她们开始“和乘客打招呼”“交换东西”(如凤娇换发卡);最后,香雪主动“上车换铅笔盒”——互动的变化,体现了乡村少女从“害怕陌生”到“主动拥抱变革”的转变)。
(2)析象征意义:小组合作完成“细节分析任务单”中“火车”的部分,教师巡视指导,提示结合“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交流”的背景思考。
(3)教师点拨:“火车是现代文明的‘使者’,它打破了台儿沟的封闭,带来了外界的物品与信息。但小说没有把火车写成‘破坏传统的入侵者’,而是通过姑娘们的好奇与向往,展现‘现代文明与传统乡村的温柔碰撞’——火车没有夺走大山的纯真,反而唤醒了姑娘们对未来的渴望,这正是小说最温暖的地方。”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铅笔盒’和‘火车’两个核心细节,初步认识了渴望成长的香雪,也感受到小说‘以小见大’的魅力——一个小小的铅笔盒,藏着香雪的理想;一列奔跑的火车,载着时代的变革。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分析香雪夜走山路的情节,深入理解她的性格与‘香雪精神’,并通过对比阅读,拓宽对‘成长叙事’的认知。”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顾细节:提问:“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铅笔盒’和‘火车’两个细节,它们分别象征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铅笔盒→理想与尊严,火车→现代文明与变革)。
导入新课:“这两个细节,最终都指向香雪的一次‘勇敢行动’——夜走三十里山路回家。这次行动,让我们看到了香雪更深刻的成长。今天我们继续品读《百合花》,并通过对比阅读,深化对‘成长与时代’主题的理解。”
(二)品读文章,赏析意境
聚焦“夜走山路”,分析香雪的“成长”
(1)读片段:播放“香雪夜走山路”的文本片段录音(“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学生闭目倾听,感受氛围。
(2)析细节:提问:“这段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诗意、温暖)与香雪‘走三十里夜路’的‘危险’形成反差,这种反差有什么用意?”(引导学生得出:用“月光”“金铃铛般的核桃叶”营造诗意温暖的氛围,淡化夜路的恐惧,突出香雪内心的坚定与对未来的期待——她不是“害怕地逃跑”,而是“坚定地走向成长”)。
(3)品心理:追问:“香雪在山路中想了什么?(‘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这些心理活动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引导学生得出:体现香雪的“纯真”(相信铅笔盒能带来好运)与“执着”(对知识、对远方的坚定追求),更体现她的“自尊”——她用自己攒的鸡蛋换铅笔盒,而非接受他人施舍,这份“不卑不亢”是她成长中最珍贵的品质)。
探究主题:纯真与变革的共生
(1)核心问题:“小说结尾,香雪‘举起铅笔盒,向着台儿沟的方向跑去’,这个画面传递出怎样的主题?铁凝为何要以‘香雪的成长’来展现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变革?”
(2)小组讨论:结合预习时查阅的创作背景(铁凝关注“小人物与大时代”),引导学生得出:①以“香雪的成长”为切口,避免了时代叙事的宏大空洞,通过“换铅笔盒”“走夜路”等小事,让“时代变革”变得可感可知,更易引发读者共鸣;②香雪的“纯真”与“执着”,代表了乡村在面对现代文明时的“坚守本心”——她渴望现代文明,却不迷失于物质,这份“纯真”让“变革”更具温度;③结尾“跑向台儿沟”的画面,象征“成长与回归的统一”——香雪带着现代文明的“礼物”(铅笔盒)回到乡村,暗示“现代与传统不是对立,而是可以融合共生”。
(3)教师升华:“铁凝用香雪的故事告诉我们:时代的进步,不该以丢失纯真为代价;而个人的成长,也能成为时代变革中最动人的注脚。香雪的铅笔盒,不仅装着她的大学梦,更装着一个民族在变革中‘坚守本心、拥抱未来’的理想。”
(三)对比阅读,深化理解
分发文本:发放茹志鹃《百合花》中“通讯员借被子”片段(“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学生快速阅读,聚焦“通讯员的纯真”与“军民互动”的细节。
对比分析:呈现表格,引导学生结合两文的人物、主题与风格填写并交流:
对比维度 《哦,香雪》(铁凝) 《百合花》(茹志鹃)
人物核心特质 香雪:纯真中藏执着,自尊且渴望成长(对知识、远方的追求) 通讯员:憨厚中显腼腆,勇敢且保有纯真(对百姓的善意)
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代),聚焦“城乡交流与文明融合” 解放战争时期(1940年代),聚焦“军民情谊与人性美”
叙事视角 第三人称聚焦香雪,跟随其视角感受成长与变革,情感细腻私密 第一人称“我”的观察视角,串联人物与情节,情感客观中带共情
主题表达 以“个人成长”映“时代变革”,强调“纯真与进步的共生” 以“小人物互动”映“革命情谊”,强调“战争中的人性光辉”
艺术风格 清新诗意,如“月光下的山路”般温柔灵动 质朴温情,如“百合花被”般含蓄深沉
总结升华:“两文虽时代不同、主题有别,却共享‘以小见大’的叙事智慧——都以‘纯真小人物’为核心,用细腻细节传递深层情感与时代内涵。《哦,香雪》让我们看到‘变革中的成长’,《百合花》让我们看到‘苦难中的温情’,共同证明:无论身处何种时代,‘纯真’与‘坚守’都是最珍贵的人性品质,也是文学作品最动人的力量。”
六、板书设计
哦,香雪(铁凝)
一、核心意象——藏在意象里的成长与时代
意象 特征 象征意义 情感指向
铅笔盒 铝制、印“北京”、珍贵 知识、尊严、现代理想 渴望与坚定
火车 绿皮、穿梭城乡、短暂停靠 现代文明、变革、远方 好奇与期待
大山/月光 封闭、宁静/温柔、明亮 传统乡村、纯真本心 眷恋与守护
二、人物形象——香雪的“成长密码”
外在表现:盼火车(好奇)→换铅笔盒(执着)→走夜路(勇敢)→跑回台儿沟(坚定)
内在特质:纯真(相信铅笔盒的“魔力”)、自尊(用鸡蛋换而非接受施舍)、执着(为理想克服恐惧)
成长内涵:从“渴望外界”到“带着理想回归”,实现“个人成长与乡村进步”的统一
三、主题哲思——纯真与变革共生
核心:时代在变,纯真不变;追求进步,坚守本心
手法:以小见大(铅笔盒→理想,火车→时代)
当代启示:在成长中保持纯粹,在变革中拥抱未来
七、作业设计
(一)基础作业(必做,夯实基础)
用简洁的语言(200字以内)概括《哦,香雪》的主要情节,要求包含“人物、关键事件(盼火车、换铅笔盒、走夜路)、主题”三个要素,避免细节冗余。
整理课堂分析的“核心意象象征意义”与“香雪形象特质”,用思维导图形式呈现(可手绘或用软件制作),下节课展示交流。
(二)提升作业(选做,深化理解,2选1)
视角改写:以“香雪”的视角,改写“夜走山路回家”的片段(150-200字)。要求融入香雪的心理活动(如对铅笔盒的珍视、对家乡的思念、对未来的期待),贴合小说“诗意温暖”的情感基调。
细节鉴赏:选择小说中最能体现“纯真与执着”的细节(如“香雪数鸡蛋换铅笔盒”“夜路中听核桃叶歌唱”),写300字左右的鉴赏片段。从“细节内容、人物情感、时代内涵”三个角度分析其作用,需结合具体文本语句。
(三)拓展作业(小组合作,文化传承)
以“文学作品中的‘时代小人物’”为主题,小组(4-5人)合作搜集1-2篇类似小说(如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汪曾祺《受戒》中的明海),对比分析其与《哦,香雪》在“人物形象”“时代关联”“情感表达”上的异同,制作8分钟左右的PPT,下节课汇报展示,重点探讨“小人物如何反映大时代”。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一)教学评价(多元维度,关注素养落地)
1.过程性评价(课堂表现,实时反馈)
细节品读评价:观察学生是否能准确圈画关键细节(如香雪摸铅笔盒、夜走山路的环境描写),能否结合文本分析细节的象征意义。若学生能关联“铅笔盒”与“香雪的尊严”,视为对细节理解到位,及时给予“你精准捕捉到了细节背后的人物追求”等肯定。
思维评价:通过情节梳理、小组讨论(如“纯真与变革的关系”),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能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火车为何是变革象征”的学生,思维深度达标;对“香雪走夜路的勇敢”理解为“单纯不怕黑”的学生,课后结合拓展资料个别引导。
合作评价:观察小组完成“人物对比表格”时的分工(是否有记录员、发言人)与参与度(是否全员贡献观点),对主动组织讨论、补充独特见解的学生,在班级表扬,激发合作积极性。
2.终结性评价(作业反馈,检验效果)
基础作业:重点查情节概括的完整性(是否包含关键事件与主题)与思维导图的逻辑性,对情节遗漏、逻辑混乱的作业,单独指导修改;优秀作业拍照展示,供全班参考。
提升作业:视角改写评价聚焦“视角贴合度”(是否符合香雪的纯真性格)与“心理描写的合理性”;细节鉴赏关注“术语准确性”(如是否正确使用“象征”“以小见大”)与“分析深度”,优秀片段在班级群分享。
拓展作业:从“资料准确性”(作品是否聚焦“时代小人物”)、“对比逻辑性”(是否紧扣“人物与时代关联”)、“PPT呈现清晰度”“汇报流畅度”四维度评分,评选“最佳合作小组”,颁发电子奖状。
3.核心素养评价(对标目标,量化成效)
语言建构:通过情节概括、鉴赏片段,检验学生对文本的提炼能力与文学术语的运用,达标率需超85%;
思维发展:通过细节分析、对比阅读,检验学生逻辑与辩证思维,能解读“纯真与变革共生”的学生需超70%;
审美创造:通过视角改写、PPT制作,检验学生审美表达能力,优秀作品占比需超30%;
文化传承:通过拓展作业,检验学生对“时代小人物”文学形象的理解,小组汇报能准确提炼“小人物映大时代”共性的需超80%。
(二)教学反思(总结得失,优化教学)
1.教学亮点(可延续)
意象切入精准:以“铅笔盒”“火车”为核心意象,串联“人物—情节—主题”,避免了小说篇幅较长导致的解读混乱,让学生快速把握“小意象承载大内涵”的逻辑,多数学生反馈“能清晰理解香雪的追求与时代的关联”。
情境创设贴合文本:改革开放老照片+《月光下的凤尾竹》纯音乐,营造了“诗意而温暖”的氛围,与小说“清新灵动”的基调契合,帮助学生快速代入乡村与时代语境,为细节品读奠定情感基础。
对比阅读拓宽视野:通过与《百合花》的对比,让学生跳出单篇文本,理解“以小见大”手法在不同时代、不同主题小说中的运用,避免了对“成长叙事”“时代叙事”的片面认知,提升了鉴赏的广度。
2.存在问题(需改进)
难点突破不够深入: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讲解仅停留在“香雪带回铅笔盒”的表层,未深入分析“乡村如何在接受现代文明时保留传统纯真”,部分学生仍认为“现代文明会破坏乡村纯真”,对主题的理解存在偏差。
个体关注不均衡:小组讨论时,少数内向学生仅倾听不发言;课堂提问多集中于前排学生,后排学生参与机会较少,未能实现“全员参与”,个别学生的思维困惑未得到及时解决。
时间分配不合理:第1课时“火车意象分析”耗时过长(12分钟),导致“情节梳理”环节仓促,部分学生未能完整掌握“姑娘们与火车互动的变化”;第2课时对比阅读的“启示交流”环节仅预留3分钟,未能充分讨论“小人物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3.改进方向(具体可行)
难点突破深化:课前布置“思考:香雪带回铅笔盒后,台儿沟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会丢失纯真吗?”的预习任务,课堂上结合“香雪走夜路时仍眷恋大山”的细节,分析“现代文明是补充而非替代”,明确“融合的核心是‘取其精华,守其本心’”,纠正认知偏差。
关注个体策略:小组合作时,发放“分工卡”(明确记录员、发言人、补充员、计时员),确保每人有具体任务;课堂提问采用“随机点名+后排优先”模式,鼓励内向学生发言,发言后无论对错均先肯定,再引导完善,增强其参与信心。
时间分配优化:第1课时压缩“火车意象”分析时间(8分钟),预留7分钟让学生自主梳理“姑娘们与火车的互动变化”;第2课时压缩“对比表格填写”时间(7分钟),预留8分钟用于“启示交流”,让学生结合自身谈“如何在成长中保持纯真”,实现文本与现实的深度链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