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唐诗五首》之《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 《唐诗五首》之《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课件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唐诗五首①
八年级上学期
第三单元

登临望远,天地苍茫
——盛唐山水与边塞的时空咏叹
“望”之导入
野望·王绩
黄鹤楼·崔颢
使至塞上·王维
[目标]
纵观历史,先贤们似乎对“远望”情有独钟,不是简单的“看”,而是一种姿态,一种情怀。当你极目远眺时,你的视线会穿越空间,你的思绪会链接古今。在那一瞬间,个人的渺小与天地的壮阔会形成一种奇特的张力。
望山川美景
野望
王绩
黄鹤楼
崔颢
使至塞上
王维
今天,我们就穿越回唐朝,跟随三位诗人的目光,去完成三次伟大的“远望”。
《野望》
王绩之“望”
王绩(585—644年),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是隋唐时期的诗人和官员。 他出身官宦世家,是隋代大儒王通之弟,唐代诗人王勃的叔祖父。王绩一生经历了隋唐两代,曾在隋朝担任秘书省正字,唐朝时也曾任太乐丞。他的诗歌以描写饮酒和田园生活为主,反映了他的隐逸思想和对魏晋风度的向往 。
作者简介
听朗读,并有感情地自读诗歌。注意读准读音和节奏。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ɡāo
xǐ yǐ

qín
傍晚。
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徘徊。
诗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王绩“望”见了什么?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落日。
诗意: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表现手法
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静态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小牛,这里指牛群。
泛指猎获的鸟兽。
诗意: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去。
动态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动静结合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相视,互看
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诗意: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用典
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诗句分析
诗句分析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跃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诗句分析
3.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
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诗人情感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创造出一个深远而独特的意境。诗人通过对树树秋色、山山落晖、牧人驱犊、猎马带禽等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他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
崔颢之“望”
相传,李白登上黄鹤楼时,面对眼前美景,诗兴大发,正欲挥笔作诗,却发现崔颢的《黄鹤楼》已经题写在上头。读罢崔颢的诗,李白连声称奇,认为崔颢已经把眼前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自己再写也难以超越,于是搁笔不写。这个典故不仅展示了李白对崔颢诗作的敬仰,也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佳话,使得黄鹤楼的声名远扬。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NO!坚持PK
登金陵凤凰台
?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崔颢(704年—754年),字、号不详,河南开封人,是唐朝著名的诗人。 他出身于唐代顶级门阀士族“博陵崔氏”。崔颢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崔颢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黄鹤楼》,这首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全唐诗》收录了他的四十二首诗,原集已佚,有辑本《崔颢集》二卷。
作者简介
听朗读,并有感情地自读诗歌。注意读准读音和节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yīnɡ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传说费祎登仙后,常乘黄鹤来此憩息,故名黄鹤楼。
用典
人物楼空,
物是人非
令人惆怅啊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千年过去,人世沧桑,空余白云悠悠
寓情于景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仙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
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前四句译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思考:“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其意义和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空”意思是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惆怅、孤独。
第二个“空”意思是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了人世苍茫的感慨、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你们读了这两句是什么感受?
写景
原野。
分明的样子
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小明:阳光明媚,登临黄鹤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啊!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情景交融与设问
“使人愁”三字为直接抒情,但“愁”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先通过景物铺垫(间接),再用设问句强化迷茫,最后以“愁”收尾,让情感有场景和逻辑支撑,因此“直抒胸臆”并不是此句的核心手法。
将_____之情与__________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的乡愁忧思。
乡愁
日暮烟波
萦回无尽
百感茫茫
啊!故乡……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茂盛。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江面烟波渺渺,给人带来深深愁绪。
后四句译文
崔颢之“望”尽显沉重。
诗句分析
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乘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飘渺的感觉,其实苍莽,为黄鹤楼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1.诗歌运用典故有何作用?
诗句分析
此联写登楼所见之景,运用叠词“历历”“萋萋”,写出汉阳树的清晰分明、错落可数,与鹦鹉洲芳草的茂盛繁密、绵延成片;诗人描绘晴日里江面开阔,对岸树木轮廓分明、江心洲上芳草葱茏的楚天江景;凝望眼前的美景,勾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漂泊无依的怅惘。
2.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思想情感
诗人登临黄鹤楼,通过描绘黄鹤楼的景象,表达了多重情感:既有对黄鹤楼历史兴衰、世事沧桑的感慨,更有因“日暮乡关何处是”而产生的强烈的思乡之愁,暗含着诗人漂泊在外、前路茫然的怅惘。
《使至塞上》
王维之“望”
作者简介
王维(约693年—761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的字号取自佛教经典 《维摩诘经》,显示了他对佛教的深厚兴趣和影响,他也被誉为“诗佛”。 王维不仅在诗歌、绘画方面有着极高的成就,还精通音乐,被后人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王维早年便展现出极高的文学才华,九岁即知属辞,二十一岁中进士,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他曾任太乐丞、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最终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作者简介
王维的诗歌以描绘山水田园风光为主,与孟浩然并称为“王孟”,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其诗作不仅继承了谢灵运的山水诗传统,还吸纳了陶渊明田园诗的平淡醇美,将山水田园诗推向了新的高度。他的代表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苏轼曾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此外,王维还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等 。
背景链接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听朗读,并有感情地自读诗歌。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问:慰问。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使者身份。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胡地的天空,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品析首联、颔联】“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描写行程的遥远,也表达出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漂泊与孤寂。
比喻
对比
“征蓬”(我)与“归雁”对比。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指烽烟。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轻烟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黄河。
古关名,今宁夏固原东南。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燕然:燕然山,这里指边防前线。
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指烽烟。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轻烟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黄河。
古关名,今宁夏固原东南。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燕然:燕然山,这里指边防前线。
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品析】“大”写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出了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后两句为实写,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战事的频繁。
王维“望”奇景,震撼人心。
全诗翻译:
(我)轻车简从,出使边疆去慰问守边官兵,出使途中路过居延。
像飘飞的蓬草越过边塞,如归雁飞入胡人居住的地方。
浩瀚的沙漠中,一股青烟孤然直上,黄河尽头,西下的太阳正圆。
在萧关遇上骑马的侦察兵,得知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镇守。
诗句分析
1.怎样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含义?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诗句分析
2.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颈联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直”字和“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本诗记述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思想情感
课后任务
1、背诵三首古诗,并预习剩下的两首古诗。
2、完成课后习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