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印唐诗五首①八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贰行旅江山,笔绘人间——唐代诗人的旅途与情怀导入渡荆门送别·李白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目标]请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这两段音乐。它们带给你怎样的画面和感受?第一段是否让你想到壮丽的峡谷、奔腾的江河,充满动感和力量?第二段是否让你仿佛漫步在春日小径,阳光和煦,鸟语花香?导入音乐家用音符描绘世界,诗人则用文字记录旅程。今天,我们就化身成两位风格迥异的“唐代旅行博主”,跟随他们的脚步,去领略两种完全不同的旅途风光。渡荆门送别李白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渡荆门送别》李白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李白性格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他的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作者简介李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经得到唐玄宗的赏识,担任翰林供奉。后来因参与永王之乱被流放夜郎,最终在当涂县令的帮助下得以安顿。李白的一生游历了全国许多地方,结交了众多名人雅士,如贺知章、汪伦、高适等。他的诗作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抒发了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感悟。李白的诗歌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背景链接《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赠别家乡而作的诗。 这是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李白的这次旅行始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经过巴渝,穿越三峡,最终到达荆门山。他在四川生活多年,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听朗读,并有感情地自读诗歌。注意读准读音和节奏。《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景物描写化静为动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译文: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楚国故地。山峦随着无边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气势开阔,描写生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比喻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拟人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表达诗人自己思念故乡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译文: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面对如此瑰丽之景)我依然深深眷恋着这来自故乡的江水,是它不远万里,一路护送着我的行舟。笔落天外,情系一水诗句分析1.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作用。诗句分析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诗句分析3.诗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如何体现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如镜。着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毕备。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如海市蜃楼。着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想。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之情。诗句分析4.请赏析尾联。运用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思想情感《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 ”“诗魔”。背景链接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听朗读,并有感情地自读诗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即贾公亭。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初春时早来的黄莺。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衔取。拟人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各种颜色的野花。副词,将要,就要。使人眼花缭乱。遮没,盖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百游不厌。同“荫”,指树阴。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湖水刚涨得同堤岸相平,白云重叠,与湖水相连。几处早早飞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不知谁家刚飞过的燕子忙着啄泥筑巢。五颜六色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没过马蹄。我最爱西湖的东面,总感到游赏得还不够,那便是碧绿的杨树阴里的白沙堤。译文诗句分析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诗句分析2.这首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是写早春之景?早莺、新燕、乱花、浅草诗句分析3.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行”?颈联写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诗句分析4.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争”生动形象地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热情地赞美了大自然的生意盎然,从而体现了诗人对西湖春景的喜爱和无限喜悦的心情。诗句分析5.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感情?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思想情感课后任务1.背诵这两首诗。2.总结本课五首古诗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并各找一例课外古诗例句。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