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
一、教学理念设计
本课紧扣统编版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要求,以“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为双主线,秉持“纪实解码、精神共情、价值迁移”的教学理念。一方面,立足通讯报道“真实客观、细节传神、以事显人”的特质,通过“梳理事迹—聚焦细节—提炼精神”的路径,引导学生把握袁隆平院士的科学贡献与人格魅力,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另一方面,深挖文本背后的精神内核——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链接当代青年对“理想”“责任”“创新”的思考,让学生在理解“科学家精神”内涵的同时,树立“以科学报国、以奋斗逐梦”的青春价值观。
教学中摒弃单向事迹罗列,采用“情境唤醒+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在“稻浪翻滚”的纪实语境中走进文本,在细节品读中挖掘“平凡事迹中的伟大精神”,最终实现“读懂报道—理解科学家—关照自我”的认知进阶,让袁隆平院士的科学精神与当代青年的成长追求产生深度共鸣。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并掌握“稻菽、千重浪、饥馑、籼型、分蘖、矢志不渝”等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理解通讯报道中关键概念(如“杂交水稻”“三系法”“两系法”)的含义,能准确概括文章围绕袁隆平写的四件核心事迹(发现天然杂交稻、研究三系法杂交稻、攻克两系法难题、推动杂交稻国际化)。
把握通讯报道“用事实说话、以细节传情”的写作特点,分析“细节描写”(如袁隆平“弯腰观察稻穗”的动作)、“引用”(如袁隆平的科研语录)、“数据”(如杂交稻产量提升数据)的表达效果,能运用“通讯”“细节”等术语赏析文章片段,提升实用文体的鉴赏与表达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梳理文章的叙事结构(总分总,分述四件事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理清“事迹—品质—精神”的关联(如“攻克两系法难题”体现“坚韧不拔”的品质,进而凸显“科学奋斗精神”),构建袁隆平院士的精神图谱。
探究“科学研究与家国情怀”的辩证关系(如袁隆平因“目睹饥馑”立志研究杂交稻),理解通讯报道“以小见大”展现科学家精神的独特视角,培养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避免将“科学家”片面解读为“只懂科研的学者”。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文章中“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壮阔场景、袁隆平“泥腿子科学家”的质朴形象,体会通讯报道“真实中见崇高、平凡中显伟大”的审美特质,提升实用文体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从“事实、细节、情感”三个维度评价通讯作品。
结合文章的纪实风格,尝试以“袁隆平的一天”为主题,写一段150字左右的通讯片段(要求包含动作、语言细节),或制作“袁隆平科研历程”时间轴,将审美体验转化为审美创造,提升实用文体的写作与设计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2001年袁隆平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作者以通讯形式记录其科研历程与精神品质),理解袁隆平院士“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精神,传承“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增强对科技工作者的尊重与认同。
结合当代科技发展现实(如芯片研发、航天探索),思考“科学家精神”在当下的意义,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与时代责任感,激发投身科技强国建设的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赏析文章中的关键细节与写作手法:通过“袁隆平在稻田中弯腰观察”“在实验室记录数据”等细节,体会“泥腿子科学家”的质朴与执着;通过引用袁隆平的科研语录(如“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列举杂交稻产量数据,理解通讯“用事实与细节凸显人物精神”的写法。
梳理袁隆平的科研历程与精神品质:结合“发现天然杂交稻—研究三系法—攻克两系法—推动国际化”四件事迹,概括其“严谨求实、坚韧不拔、心怀天下、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把握“以事显人”的叙事逻辑。
(二)教学难点
理解“通讯报道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文章为何在客观记录科研事迹的同时,融入“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诗意描写与“泥腿子科学家”的形象刻画?这种“真实与诗意的融合”如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需结合通讯文体特点突破认知误区(避免认为“实用文体只需客观,无需文学性”)。
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精神”与当代生活结合:避免将文章解读为“单纯的人物传记”,而是挖掘其“以科学报国、以奋斗圆梦”的内核(如袁隆平“为解决温饱而科研”的初心),实现从文本理解到现实思考的迁移,避免“空泛谈精神”。
帮助学生把握“个人奋斗与时代发展”的关联:避免因聚焦袁隆平的个人事迹,而忽视“杂交稻研究背后的国家需求与时代支持”,让学生切实感受“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深层内涵,理解“科学家的成功离不开时代土壤”。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一)教学方法
事迹梳理法:采用“读事迹—填表格—理脉络”的三阶模式,引导学生通读文章,提取四件核心科研事迹,填写“时间—事迹—成果—品质”表格,梳理袁隆平的科研历程,实现“以事带人,以人显精神”的初步解读。
情境创设法:构建“三维情境”——视觉上播放袁隆平在试验田工作的视频(如弯腰观察稻穗、与农民交流)、展示杂交稻从秧苗到稻穗的生长图片、呈现“稻浪翻滚”的丰收场景;听觉上搭配舒缓的田园音乐(如《在希望的田野上》纯音乐版);情感上通过“如果你是袁隆平,面对科研困境会如何坚持”的提问引导共情。多感官刺激帮助学生快速进入纪实语境。
细节品读法:以“关键细节”为抓手,设计“找细节—析内涵—悟精神”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圈画体现袁隆平精神品质的细节(如动作、语言、神态),小组合作分析细节背后的人物心理与精神内涵,深化对“以细节传情”写法的理解。
问题链驱动法:设计递进式问题链:①基础层:“文章围绕袁隆平写了哪四件事?”②进阶层:“‘泥腿子科学家’这一称呼,体现了袁隆平怎样的品质?”③深层:“袁隆平为何能在杂交稻研究中屡克难关?这体现了怎样的科学家精神?”④迁移层:“当代青年如何学习‘袁隆平精神’,为社会贡献力量?”通过问题逐步深入,避免思维断层。
对比阅读法:将本文与《“探界者”钟扬》(同单元通讯)对比,从“人物形象”(袁隆平“田间科学家”vs钟扬“植物学家”)、“写作手法”(侧重科研事迹vs侧重精神传承)、“精神内核”(侧重“解决温饱的务实”vs侧重“探索未知的执着”)三个维度设计表格,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深化对“科学家精神多样性”的理解,拓宽通讯文体的鉴赏视野。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①制作PPT课件:包含文章文本(分段标注关键细节与数据)、袁隆平生平(配不同时期工作照片)、杂交稻科研历程视频(时长3分钟)、事迹梳理表格模板、对比阅读表格、《“探界者”钟扬》文本及配乐;②设计纸质材料:“袁隆平科研事迹与精神品质对照表”(含时间、事迹、成果、品质四列)、“细节分析任务单”(含细节内容、内涵、精神指向三列);③预设难点应对:准备袁隆平的科研语录(如“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杂交稻产量提升的权威数据(如从亩产300公斤到800公斤的突破),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障碍。
学生准备:①预习任务:通读文章2-3遍,用批注法标注关键事迹(如“发现天然杂交稻”)、核心细节(如“袁隆平蹲在稻田里观察”)与不理解的科研术语(如“三系法”);②资料查阅:通过教材注释或网络,了解“杂交水稻”的基本原理(如“三系法”“两系法”的区别)、袁隆平的主要贡献(如解决多少人的温饱问题);③初步思考:写下“文章中最让你感动的一个科研细节,并说明理由”,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视频唤醒:播放2分钟袁隆平在试验田工作的视频(镜头聚焦他弯腰观察稻穗、用手轻拨稻粒、与农民笑着交流的场景),配合解说词:“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一生都在稻田里奔波,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让‘稻菽千重浪’从梦想变成现实,让无数人远离饥馑。他就是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今天,我们通过一篇通讯报道,走进他的科研人生,感受他的科学精神。”
提问激趣:“看到袁隆平在稻田里的身影,你们会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质朴、执着、伟大”)这篇通讯报道,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真实的事迹与细节,让我们读懂了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今天,我们就一起品读《喜看稻菽千重浪》,探寻袁隆平院士的精神密码。”
背景补充:简要介绍创作背景:“2001年,袁隆平因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作者沈英甲以通讯记者的视角,深入采访袁隆平的科研团队与试验田,用纪实的笔触记录了他从发现天然杂交稻到推动杂交稻国际化的历程,写下这篇影响深远的报道。”
(二)初读感知
自由速读:学生快速阅读文章(7分钟),要求:①读准“稻菽(dào shū)”“饥馑(jī jǐn)”“籼型(xiān xíng)”“分蘖(fēn niè)”等字词读音;②梳理文章围绕袁隆平写的四件核心事迹,用“时间+事件+成果”的形式简要概括;③初步标记体现袁隆平“科学精神”的语句或细节。教师巡视,个别纠正读音,提醒学生关注文章的总分结构(开头点题,中间分述四件事,结尾总结精神)。
事迹梳理:提问:“谁能根据文章内容,梳理袁隆平院士的四件核心科研事迹?”(引导学生回答:①1961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杂交稻,开启杂交稻研究;②1973年,成功培育“三系法”杂交稻,亩产大幅提升;③1995年,攻克“两系法”杂交稻难题,进一步提高产量;④推动杂交稻走向世界,帮助其他国家解决粮食问题)。教师用PPT呈现“科研事迹梳理表”,师生共同完善:

时间 核心事迹 科研成果 初步体现的品质
1961年 发现天然杂交稻,开启研究 提出杂交稻研究构想 善于观察、敢于探索
1973年 研究“三系法”杂交稻 培育成功,亩产提升20%以上 坚韧不拔、严谨求实
1995年 攻克“两系法”难题 两系法杂交稻推广,产量再突破 勇于创新、攻坚克难
21世纪初 推动杂交稻国际化 杂交稻在多国种植,解决粮食问题 心怀天下、无私奉献
初谈感受:提问:“初读文章,袁隆平院士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哪个事迹或细节让你感受到他的‘科学精神’?”(学生可能提到“顶着压力坚持研究”“在稻田里蹲守观察”“分享成果给世界”),教师简要点评,为后续细节品读铺垫。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
1.细节聚焦:“泥腿子科学家”的质朴与执着
(1)找细节:提问:“文章中哪些细节能体现袁隆平‘泥腿子科学家’的特点?这些细节背后藏着他怎样的品质?”(引导学生找出:①“他卷起裤腿,脚踩污泥,弯腰低头在稻田里寻找”——动作细节,体现亲力亲为、务实质朴;②“袁隆平笑着说:‘我是搞农业的,不接触农民,不了解实际,怎么能研究出好品种?’”——语言细节,体现贴近实践、重视民生;③“他的办公桌上,除了书籍资料,还有一个小小的稻穗模型”——环境细节,体现心系科研、专注执着)。
(2)析内涵:小组讨论:“为什么作者要反复描写这些‘生活化、田间化’的细节,而不是只写他的科研成果?”(引导学生得出:这些细节让袁隆平的形象从“遥远的科学家”变得“可感可知的普通人”,体现他“把实验室建在稻田里”的务实精神,也让“科学家精神”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的行动与选择)。
(3)联精神:进一步追问:“这些细节共同凸显了袁隆平怎样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概括:“严谨求实、扎根实践、心系民生”的态度——他不是在实验室里空想,而是在田间地头寻找答案;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
2.手法聚焦:通讯报道的“真实与诗意”
(1)自主探究:提问:“这篇通讯报道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又如何体现‘文学性’?”学生圈画相关语句(如数据、引用、场景描写),小组内交流后发言。
(2)教师讲解:结合实例分析手法:①用事实说话:通过具体数据(如“杂交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亿亩”)、准确时间(如“1961年”“1973年”“1995年”)、直接引用(如袁隆平“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的语录),确保内容真实可信,体现通讯的“纪实性”;②文学性表达:开篇“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诗句引用,营造丰收的诗意场景;“他像一粒种子,埋进稻田,生根发芽,结出改变世界的果实”的比喻,赋予科研历程浪漫色彩,让文章在真实中显生动,在严谨中见温情。
(3)学生实践:让学生选择文中一个科研事迹,尝试用“数据+细节”的方式简要复述(如“1973年,袁隆平团队历经12年研究,在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培育出‘三系法’杂交稻,让亩产提升20%以上,当时他激动地在稻田里来回踱步,手里紧紧攥着成熟的稻穗”),强化对“真实与诗意结合”写法的理解。
3.主旨探究: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1)核心问题:“结合袁隆平的科研历程与细节,你认为‘袁隆平精神’的核心是什么?这种精神对当代有何意义?”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示:“袁隆平面对‘杂交稻不可行’的质疑时,如何坚持?他研究杂交稻的初心是什么?”引导学生得出:“袁隆平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为民的情怀(因饥馑立志解决温饱)、严谨求实的态度(扎根田间观察试验)、坚韧不拔的意志(历经失败仍不放弃)、勇于创新的魄力(突破‘三系法’到‘两系法’)、无私奉献的胸怀(推动杂交稻国际化)”;这种精神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科技工作者的行动指南,更激励当代人以“实干”践行理想,以“担当”服务社会。
(3)教师升华:“袁隆平用一生证明:科学家的伟大,不仅在于攻克技术难关,更在于始终把‘国家需求、人民福祉’放在心中。他的‘种子精神’——像种子一样扎根大地、默默生长、结出硕果,正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
分发文本:发放《“探界者”钟扬》(节选),学生快速聚焦“钟扬在青藏高原收集种子”“培养学生”等片段,感受其“探索未知、传承精神”的特质。
对比分析:呈现表格,引导学生结合两文的人物与写法填写并交流:
对比维度 《喜看稻菽千重浪》(袁隆平) 《“探界者”钟扬》(钟扬)
人物形象 泥腿子科学家,扎根田间,聚焦“解决当下温饱” 跨界学者,探索高原,聚焦“留存未来希望”(收集种子、培养人才)
写作侧重 以科研事迹为线(发现—研究—突破—推广),凸显“实干兴邦” 以精神传承为线(个人探索—团队协作—培育后人),凸显“薪火相传”
细节选择 侧重田间动作(弯腰观察、脚踩污泥)、科研数据,显务实 侧重高原冒险(克服高原反应)、师生互动,显执着与奉献
精神内核 核心是“务实为民的科学担当”,解决现实民生问题 核心是“探索未知的科学情怀”,守护未来生态与知识传承
总结启示:“两文虽聚焦不同科学家,却共同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袁隆平的‘务实’与钟扬的‘探索’,都是时代所需。对当代青年而言,无论是像袁隆平一样扎根现实、解决问题,还是像钟扬一样探索未知、传承精神,都是对‘科学家精神’的践行。”
六、板书设计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袁隆平)
一、核心事迹——以事显人,以人显精神
时间 事迹 成果 精神品质
1961年 发现天然杂交稻 提出杂交稻研究构想 善于观察、敢于探索
1973年 研究“三系法” 亩产提升20%+ 坚韧不拔、严谨求实
1995年 攻克“两系法” 产量再突破,推广面积扩大 勇于创新、攻坚克难
21世纪初 推动国际化 多国种植,解决全球粮食问题 心怀天下、无私奉献
二、写作手法——真实与诗意的统一
真实:数据(亩产、推广面积)、引用(“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时间线
诗意:诗句开篇(“喜看稻菽千重浪”)、比喻(袁隆平→种子)、场景描写(稻浪翻滚)
细节:动作(弯腰观察)、语言(“不接触农民怎出好品种”)、环境(桌上稻穗模型)
三、主旨——科学家精神的内核
核心:爱国为民、严谨求实、坚韧创新、无私奉献
象征:稻穗→丰收与希望,种子→扎根与成长
当代启示:以实干践理想,以担当报家国
七、作业设计
(一)基础作业(必做,夯实基础)
用简洁语言(200字以内)概括袁隆平的科研历程,要求包含“关键时间、核心突破、精神品质”三个要素,避免冗余细节。
整理课堂分析的“核心事迹与精神品质”“通讯写作手法”,用思维导图形式呈现(可手绘或软件制作),下节课展示交流。
(二)提升作业(选做,深化理解,2选1)
通讯片段写作:以“袁隆平的一天”为主题,写150字左右通讯片段。要求包含1个动作细节(如观察稻穗)、1句语言描写(如与农民对话),体现其“务实、执着”的品质,贴合纪实风格。
手法鉴赏:选择文中“用事实与诗意结合”的段落(如开篇稻浪描写+科研数据),写300字赏析片段,从“真实性(数据/细节)”“文学性(场景/比喻)”“表达效果”三个角度分析。
(三)拓展作业(小组合作,文化传承)
以“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传承”为主题,小组(4-5人)合作搜集1位当代科学家(如屠呦呦、钱学森)的事迹,对比分析其与袁隆平在“精神品质”“贡献领域”上的异同,制作8分钟PPT,下节课汇报展示,重点探讨“如何在当代传承科学家精神”。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一)教学评价(多元维度,关注素养落地)
1.过程性评价(课堂表现,实时反馈)
事迹梳理评价:观察学生是否能准确提取四件核心事迹,填写“时间—成果—品质”表格,若能关联“两系法”与“创新精神”,视为梳理到位,及时给予“你精准把握了事迹与精神的关联”等肯定。
思维评价:通过细节分析(如“泥腿子科学家”的内涵)、小组讨论(如“科学家精神的意义”),评价逻辑与辩证思维。能结合袁隆平“因饥馑立志”解读“爱国为民”的学生,思维深度达标;对“通讯文学性”理解浅显的学生,课后用拓展资料引导。
合作评价:观察小组完成“对比阅读表格”时的分工(记录员、发言人)与参与度(是否全员发言),表扬主动组织讨论、补充观点的学生,激发合作积极性。
2.终结性评价(作业反馈,检验效果)
基础作业:查概括的完整性(是否漏关键事迹)与思维导图的逻辑性,易错点(如“三系法”“两系法”混淆)集中讲解,优秀思维导图拍照展示。
提升作业:通讯写作评价聚焦“细节真实性”“语言贴合度”;鉴赏片段关注“术语准确性”(如“通讯的纪实性”)与“分析深度”,优秀片段在班级群分享。
拓展作业:从“资料准确性”(科学家事迹是否真实)、“对比逻辑性”(是否紧扣“精神传承”)、“PPT清晰度”“汇报流畅度”评分,评“最佳合作小组”。
3.核心素养评价(对标目标,量化成效)
语言建构:通过概括、写作,检验对通讯术语与文本的掌握,达标率超85%;
思维发展:通过事迹分析、对比阅读,检验逻辑思维,能解读“科学家精神内涵”的学生超70%;
审美创造:通过片段写作、PPT制作,检验实用文体的审美表达,优秀作品占比超30%;
文化传承:通过拓展作业,检验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小组汇报能提炼“传承路径”的超80%。
(二)教学反思(总结得失,优化教学)
1.教学亮点(可延续)
事迹与精神结合紧密:以“事迹表格”为抓手,串联“事件—品质—精神”,避免学生只记事迹、忽视内涵,多数学生反馈“能清晰理解袁隆平精神如何从事迹中体现”。
情境创设贴合主题:袁隆平田间工作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音乐,营造“务实、温暖”的氛围,与通讯“真实中见崇高”的基调契合,帮助学生快速代入文本。
对比阅读拓宽视野:与《“探界者”钟扬》对比,让学生理解“科学家精神的多样性”,避免对“科学家”的片面认知,提升鉴赏广度。
2.存在问题(需改进)
难点突破不深入:对“通讯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讲解仅停留在“有数据、有描写”的表层,未深入分析“为何需要文学性”(如增强感染力),部分学生仍认为“通讯只需客观,无需诗意”。
个体关注不均衡:小组讨论时,少数内向学生仅倾听不发言;课堂提问多集中于前排,后排学生参与少,个别困惑未及时解决。
时间分配不合理:“细节品读”耗时过长(10分钟),导致“对比阅读”的“启示交流”仅2分钟,未能充分讨论“当代如何传承科学家精神”。
3.改进方向(具体可行)
难点突破深化:预习增“思考:为什么用‘稻菽千重浪’开篇?”,课上对比“纯数据报道”与“含诗意描写的报道”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文学性的作用,纠正认知偏差。
关注个体策略:小组设“分工卡”(记录、发言、补充、计时),确保每人有任务;提问用“随机点名+后排优先”,发言后先肯定再引导,增强内向学生信心。
时间分配优化:压缩“细节品读”至7分钟,预留5分钟给“对比阅读启示交流”,让学生结合自身谈“如何践行科学家精神”(如认真学习、关注民生),实现文本与现实的深度链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