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八上第一章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重难点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科八上第一章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重难点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重难点练习
一、角平分线与垂直平分线
1.如图,在中,的平分线与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过点P作(或延长线)的垂线,垂足分别是M,N,求证:.
2.已知点P为平分线上一点,于B,于C,点M,N分别是射线,上的点,且.
(1)如图,当点M在线段上,点N在线段的延长线上时,求证:;
(2)在(1)的条件下,直接写出线段,与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二、垂直
3.如图,在中,是边上的高,点E在上,,,连接并延长,交于点F.
(1)求证:; (2)若平分,,求的长.
4.如图,在和中,,E是的中点,,垂足为F,且.
(1)求证:; (2)若,求的长.
三、一线三等角
5.如图1,在中,,,直线经过点C,且于,于E.
(1)求证:;
(2)当直线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
(3)当直线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6.(1)观察理解:如图①,中,,,直线l过点C,点A,B在直线l同侧,,,垂足分别为D,E,试说明:.
(2)理解应用:如图②,,且,,且,利用(1)中的结论,请按照图中所标注的数据计算图中实线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______;
(3)类比探究:如图③,中,,,过点A作于点A,,连接,求的面积.
7.如图1,中,.点、、分别是、、边上的点,.
(1)若,求证:;
(2)若,,,求的长:
(3)把(1)中的条件和结论反过来,即:若,则;这个命题是否成立 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8.直线经过的顶点,.,分别是直线上两点,且.

【数学思考】
若直线经过的内部,且,在射线上,请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①如图1,若,,求证:;
(2)②如图2,若,当与之间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时,①中结论仍然成立,并给予证明.
【问题拓展】
如图3,若直线经过的外部,,请直接写出,和之间数量关系.
9.通过对下面数学模型的研究学习,解决下列问题:
【问题背景】某兴趣小组在从汉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如图1,由外到内含三个正方形)中提炼出两个三角形全等模型图(如图2、图3).
【探究问题】
(1)如图2,在直角中,,点C正好落在直线l上,分别作于点F,于点E,则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
(2)如图3,将(1)中的直线l绕点C转动到与相交,其余条件不变.请问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改变?并说明理由.
【解决问题】
如图4,直线经过的直角顶点C,的边上有两个动点,点D以的速度从点A出发,沿移动到点B,点E以的速度从点B出发,沿移动到点A,两动点中有一个点到达终点后另一个点继续移动到终点.过点D、E分别作,垂足分别为点M、N,若,设运动时间为t,当以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时,直接写出此时t的值.
10.【问题提出】
(1)如图1,直线l经过点A, ,,分别过点B,C向直线l作垂线,垂足分别为D,E.求证:;
【变式探究】
(2)如图2,点A、D、E分别在直线l上,如果,,求证:;
【拓展应用】
(3)如图3所示,在和中,,,,连接,,作边上的高,延长交DE于点.若,,求的面积.
四、倍长中线
11.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
如图1, 中,若 ,求边上的中线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到E,使 ,请根据小明的方法思考:
(1)由已知和作图能得到的理由是 .
A. B. C. D.
(2)求得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感悟】
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字样,可以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合到同一个三角形中.
【问题解决】
如图2,是 的中线,交于E,交于F,且 ,求证: .
12.已知:和,、分别为、中点,且,.
(1)当时,求证:.
(2)当时,求证:.
13.【阅读理解】
如图1,中,若,,求边上的中线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到点E,使,请根据小明的方法思考:
(1)由已知和作图能得到的理由是_________;
A.;B.;C.;D..
(2)连接,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以确定的取值范围,从而可以得到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A.;B.;C.;D..
【方法总结】
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字样,可以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中到同一个三角形中;
【问题解决】
(3)如图2,是的中线,,,,试判断线段与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4)在(3)的条件下,若,延长交于点G,,,则的面积为_________.
14.【问题提出】
(1)如图①,在中,若,,AD是边上的中线,求的取值范围.小明的做法如下:如图①,延长至点,使,连接,则,依据的判定方法是_____,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知的取值范围为_____;
(2)如图②,,,,点为的中点,试说明:;
【问题解决】
(3)如图③,四边形是某公园的一片玫瑰园,对角线是中间的一条通道,现正值玫瑰盛开的旺季,为方便游客观赏,要沿对角线铺设一条小路,在两条小路的交点处修建一座观景塔(观景塔大小忽略不计),在边的中点处设置一个出入口,再沿铺设一条小路将游客分流,采购部需要知道与之间的数量关系购买原材料.按照设计要求,,,请你帮采购部探究线段与之间的数量关系(小路宽度忽略不计).
五、手拉手模型
15.如图,已知和都是等边三角形(A,B,D共线).下列结论,①;②;③;④是等边三角形;⑤;⑥平分;⑦平分;⑧.其中错误的有(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16.如图,在和中,,,点C,D,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连接交于点G.
(1)试说明:;
(2)猜想有何特殊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17.如图1,在中,,,D是上的一点,且,连接,.
(1)试判断与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图2,若将绕点E旋转一定的角度后,仍然有,,试判断与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
(3)如图3,若将(2)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都换成等边三角形,且与交于点F,其他条件不变.
①请直接写出与的数量关系;
②你能求出与所成的较小的角的度数吗?如果能,请直接写出该角的度数;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18.综合与探究
在和中,,,.
【模型呈现】
(1)如图1,A,O,D三点共线,试判断与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模型应用】
(2)如图2,设,相交于点P,,相交于点Q,若,求的度数.
【拓展延伸】
(3)如图3,,M,N分别为,的中点,连接,,,试说明且.
六、半角模型
19.【尝试探究】如图1,已知在正方形中(四边相等,四个内角均为),点、分别在边、上运动,当时,探究、和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说明;
【模型建立】如图2,若将直角三角形沿斜边翻折得到,且,点、分别在边、上运动,且,试猜想【尝试探究】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请加以说明;
【拓展应用】如图3,已知是边长为8的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三个内角均为),,,,以为顶点作一个角,使其角的两边分别交边、于点、,连接,直接写出的周长.

20.【问题情境】神奇的半角模型
在几何图形中,共顶点处的两个角,其中较小的角是较大的角的一半时,我们称之为半角模型截长补短法是解决这类问题常用的方法.
如图,在正方形中,以为顶点的,,与,分别交于、两点,为了探究,,之间的数量关系,小明的证明思路如下:
如图,延长到点,使,连接,先证明≌,再证明,从而得到,,之间的数量关系.
(1)【提出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为______;
(2)【知识应用】如图,,,以为顶点的,,,与,分别交于、两点,你认为(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知识拓展】如图,在四边形中,,,,,、与、分别交于、两点,且,请直接写出的周长______.
21.(1)如图1,在四边形中,,分别是边上的点,且.求证:;
(2)如图2,在四边形中,,分别是边上的点,且;求证:,
(3)如图3,在四边形中,,分别是边延长线上的点,且,写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七、截长补短
22.如图所示,,,分别是,的平分线,点E在上,求证:.

23.【综合与实践题】
【问题情境】补短法在解决线段的和、差、倍、分等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体的做法是将某条线段延长,使之与某特定线段相等,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等有关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图①,在四边形中,,E是的中点,平分,试判断,,之间的等量关系.
小颖的方法:如图②,延长、的相交于点F,构造和等腰三角形即可判断.
【问题解决】(1)按照小颖的方法,判断,,之间的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自主探究】(2)如图③,在中,D是的中点,点E在上,连接交于点F,,试说明:.
【拓展延伸】(3)如图④,在四边形中,,,,点F在上且满足,,求的长.
24.在四边形中.
(1)如图(1),若平分,,,则线段、的长度满足的数量关系是_____.(直接填答案)
(2)如图(2),C是边的中点,若平分,,说明线段、、的长度满足的数量关系.
(3)如图(3),C是边的中点,平分,平分,若,则线段、、、的长度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
八、动点问题
25.如图,有一直角三角形,,,,一条线段,、两点分别在上和过点且垂直于的射线上运动,问点运动到上什么位置时才能和全等?
26.如图,已知中,,,点D为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上以的速度由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上由点A向点C以的速度运动.若P,Q两点分别从B,A两点同时出发,其中一点到达终点,另一点随之停止运动.回答下列问题:
(1)经过后,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当t为多少秒时,使得与全等?
27.如图,在长方形中,,,点从点出发,以秒的速度沿向点运动,设点的运动时间为秒:
(1)  .(用的代数式表示)
(2)当为何值时,?
(3)当点从点开始运动,同时,点从点出发,以秒的速度沿向点运动,是否存在这样的值,使得与全等?若存在,请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九、其它
28.如图,已知线段a和,请利用尺规作,使,.
29.【课本回顾】你还记得怎样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吗?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小明回顾了作图过程,并进行了如下思考:
如图1,由尺规作图可知,,①
所以(②),(填全等判定依据,如)
(1)完成上述小明思考过程中的填空;
(2)【操作应用】
如图2,已知线段a和,请用尺规作一个,使;
(3)如图3,在四边形中,,请利用尺规在边上作一点E,使得.(保留作图痕迹,标明字母,不写作法)
30.【问题提出】
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即“”“ ”“ ”“ ”)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即“”)后,我们继续对“两个三角形满足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情形进行研究.
【初步思考】
我们不妨将问题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在和中,,,,然后对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是直角、钝角、锐角”三种情况进行探究.
【深入探究】
第一种情况:当为直角时,.
(1)如图①,在和中,,,,根据_________,可以知道.
第二种情况:当为钝角时,.
(2)如图②,在和中,,,,且,都是钝角,求证:.
第三种情况:当为锐角时,和不一定全等.
(3)如图③,在和中,,,,且,都是锐角,请你用尺规在图中作出,和不全等.(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4)还要满足什么条件,就可以使得,请直接填写结论:
在和中,,,,且,都是锐角,若_________,则.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重难点练习》参考答案
1.见详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以上知识,数形结合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如图所示,连接,根据角平线的性质定理得到,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结合斜边直角边的判定方法得到,即可求解.
【详解】证明:如图所示,连接,
∵是的角平分线,,
∴,,
∵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
在中,

∴,
∴.
2.(1)见解析
(2),理由见解析
【分析】(1)由点P为平分线上一点,,,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又由,利用,即可判定,则可证得结论;
(2)证明,得到,由,得到,即可证得结论.
【详解】(1)解:∵点P为平分线上一点,,,
∴,
在和中,

∴,
∴;
(2)解:,理由如下:
在和中,

∴,
∴,
∴,
∵,
∴,
∴.
【点睛】此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与转化思想的应用.
3.(1)见解析
(2)4
【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垂直的定义.
(1)利用证得即可得出结论;
(2)利用(1)中的结论证得,再根据证,即可得出,从而求出的长,即可得出的长.
【详解】(1)证明:∵是边上的高,
∴,
在和中,

∴,
∴;
(2)解:由(1)知,
∴,
∵,
∴,
∴,
∴,
∵平分,
∴,
在和中,

∴,
∴,
∵,
∴,
∴,
由(1)知,
∴.
4.(1)见解析
(2)
【分析】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先证,进而证明,可得;
(2)由,得.再结合E是的中点,即可求解.
【详解】(1)证明:,


在和中,


(2)解:由,得.
E为的中点,
∴.



5.(1)见解析
(2)见解析
(3),证明见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此知识点并灵活运用是解此题的关键.
(1)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从而即可得出;
(2)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从而即可得出,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解;
(3)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从而即可得出,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解.
【详解】(1)证明:,





,,


(2)解:,





,,
∴,
,,

(3)解:,






,,
∴,
,,

6.(1)证明见解析;(2)50;(3)
【分析】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面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先证明,,进而可依据“”判定;
(2)同(1)证明,,得出,,,,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别求出,,,,再求出,进而可求出直角梯形的面积为80,由此即可得出图中实线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S;
(3)过点作于点H,先证明,进而依据“”判定得,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得出的面积.
【详解】(1)证明:,,垂足分别为D,E,


在中,,,


在和中,


(2)同(1)证明:,,
,,,,
,,,,

,,,

四边形是直角梯形,

图中实线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

故答案为:50;
(3)过点作于点H,如图所示:

中,,,


于点A,,


在和中,



的面积为:
7.(1)见解析;(2);(3)成立,见解析
【分析】(1)证明即可;
(2)求出,由已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到,进而证明,即可得到;
(3)过点、分别作于点M,于点N,证明,得到,再结合条件可以证明,进而得到即可求解.
【详解】解:(1)如图1所示:
由三角形的外角定理可知:,
且,,

在和中,,


(2),,

在中,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知:
,且.
又,

同(1)可知:,

(3)成立,理由如下:
过点、分别作于点M,于点N,如图2所示:
,,

又,
在和中,


又,


又,.

即若,则此命题成立.
【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角的和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外角与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关系,重点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难点作辅助线构建全等三角形.
8.(1)证明见解析;(2)时,①中的结论仍然成立,理由见解析;(3)
【分析】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证明,则,,;
(2)当时,,证明,则,,;
(3)证明,则,,.
【详解】(1)证明:∵,,
∴,
∴,
∵,,,
∴,
∴,,
∴,
∴;
(2)解:当时,①中的结论仍然成立,理由如下:
当时,则,
∴,
∵,,,
∴,
∴,,
∴,
∴;
(3)解:;
∵,
∴,
∵,,,
∴,
∴,,
∴,
∴.
9.(1);(2)发生改变,理由见解析;(3)或或
【分析】本题围绕“一线三等角”模型,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一元一次方程与几何综合,正确掌握相关性质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1)先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推出,再由证明,得,,进而可得结论;
(2)由证明,得,,进而可得结论;
(3)由以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可知,而,的表示由E,D的位置决定,故需要对E,D的位置分:①当E在上,D在上时;②当E在上,D在上时;③当E在上,D在上时;④当E到达A,D在上时,分别讨论.
【详解】解:(1)∵,,,
∴,,,
∴,
又∵,
∴,
∴,,
∴,即,
故答案为:,;
(2)发生改变,理由如下:
∵,,,
∴,
∴,,
∴,
又∵,
∴,
∴,,
∴;
(3)∵以点D、M、C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E、N、C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
∴,
分情况讨论:
①当E在上,D在上时,
∵点E的速度为,点D的速度为,
则,

即,
则,,
∵,
∴,
∴;
②当E在上,D在上时,
则,
∴,,
∵,
∴,
∴;
③当E在上,D在上时,

即,
,,
∵,
∴,
∴(不符合,舍去);
④当E到达A,D在上时,
即,
,,
∵,
∴,
∴.
综上所述,当或或时,以点D、M、C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E、N、C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
10.(1)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
【分析】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
(1)根据题意得出,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即可证明三角形全等;
(2)根据等量代换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由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即可证明;
(3)过E作于M,的延长线于N.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得出,,由此可得,再根据即可求解.
【详解】解:(1)证明:在中,


在和中,


(2),
证明:
在和中,
∴,
∴,

(3)如图,过点作于点,作,交的延长线于点,

与(1)同理可得,,
,,



11.(1)B;(2)C;(3)见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定理进行推理的能力.
(1)根据,,推出和全等即可;
(2)根据全等得出,,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出,求出即可;
(3)延长到,使,连接,根据证,推出,,根据,推出,求出,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出即可.
【详解】(1)解:∵为边上的中线,
∴,
在和中


故选B;
(2)解:由(1)知:,
,,
在中,,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


故选C;
(3)证明:如图2,延长到,使,连接,
是中线,

在和中


,,





∴.
12.(1)见解析
(2)见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第问关键是延长至点,使得,连接,延长至点,使得,连接.
先由证明,再利用证明即可;
延长至点,使得,连接,延长至点,使得,连接,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即可证明.
【详解】(1)解:在和中,,


、分别为、的中点,
,,

,,
在和中,,

故答案为:;;;;
(2)证明:如下图所示,延长至点,使得,连接,延长至点,使得,连接,


在和中,

,,
同理可证,
,,


在和中,,

,,


在和中,

13.(1)B (2)D (3) (4)
【分析】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题关键.
(1)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即可解答;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即可求出的取值范围,进而可求出得取值范围;
(3)延长到,使得,连接,则,由(1)同理可证,得到,,从而,又,因此,进而得证,即可得到结论;
(4)由(3)可得,,,,则,说明即可求解.
【详解】(1)解:延长到点,使,
∵是中线,
∴,
∵,
∴,
故选:B;
(2)解:∵,
∴,
在中,,
∴,即,
∴,
故选:D;
(3),
延长到,使得,连接,如图,
∴,
∵是的中线,
∴,
在和中,

∴,
∴,
∵,
∴,
∵,
∴,
∴.
∵,
∴,
∵,
∴,
在和中,

∴,
∴,
∵,
∴;
(4)延长到,使得,连接,
由(3)可知,,


即,


故答案为:.
14.(1),;(2)见解析;(3)
【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知识.
(1)根据可得,在中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求得;
(2)延长至G,使,连接,先证明,得到,,再证明,即可得到;
(3)延长到G,使得,连接,延长到H,使得,连接,先证可得,,再证明,得到,,最后证明,得到.
【详解】(1)解:延长到点E.使,连接,
∵是的中线,
∴,又,
∴,
∴,
∵在中,,
∴,
∵,
∴,
∴;
(2)证明:延长至G,使,连接,则
∵点D为的中点,
∴,
在和中

∴,
∴,,
∵,
∴,
∵,
∴,
∴,
在和中

∴,
∴.
(3)解:如图,延长到G,使得,连接,延长到H,使得,连接,
∵点F是边的中点,
∴,
∵,
∴,
∴,,
∴,
∴,
∵,
∴,
∵,
∴.
∴,,
∵,
∴,
∴,
∴.
15.C
【分析】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
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由题中条件可得,得出,,,,求出,得出,进而得出,,从而证明是等边三角形,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得出,过B作于M,于N,得出,根据角平分线的判定得出平分,求出,,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证明,得出,进而证明,从而证明;根据已知条件,不能证明平分,从而得出答案.
【详解】解:∵与为等边三角形,
∴,,,
∴,即,,,
∴,
∴,,,,
∵,
∴,
∴,
∵,
∴,
∴,
∴,
∴是等边三角形,
∴,
∴,
∴,故①②③④⑤正确;
过B作于M,于N,如图所示:
∵,,
∴,
∴,
∴平分,⑦正确;
∴,
∵,
∴,,
∴,,
∴,
∵在和中,
∴,
∴,
∵,
∴,
∴,


即,故⑧错误;
根据已知条件,不能证明平分,故⑥错误;
综上分析可知:错误的有2个.
故选:C.
16.(1)见解析
(2),理由见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根据,可得, 再根据,便可证得结论;
(2)根据(1)的结论,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结合与内角和,即可得.
【详解】(1)解:,

即.
在和中,


(2)解:,理由如下:


,,,


17.(1),,理由见解析
(2)没有发生变化
(3)①,②能,
【分析】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手拉手模型,是解题的关键:
(1)延长交于点F,证明,得到,,推出,即可得出结论;
(2)证明,得到,,推出,即可得出结论;
(3)同法,证明,得到,进而求出的度数即可.
【详解】(1)解:,.
理由:延长交于点F,如图
在和中,

,.






(2)由题意得,


在和中,

,.






与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没有发生变化.
(3)①,理由见②.
②能,与所成的较小的角的度数为.
和是等边三角形,
,,,.


在和中,



即与所成的较小的角的度数为.
18.(1),理由见解析;(2);(3)见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根据证明即可得;
(2)设与的交点为Q,由可得,又由于,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从而可得;
(3)根据证明,则可得,,进而可得,则可得.
【详解】解:(1),理由如下:
∵,
∴,
即,
在和中,

∴,
∴.
(2)设与的交点为Q.
∵,
∴,
在和中,,,
∴,
∵,
∴,
∴,
(3)证明:∵,
∴,,
∵M,N分别为,的中点,
∴,,
∴,
在和中,

∴ ,
∴,,
∵,
即,
∴,

∴.
19.【尝试探究】,证明见解析;【模型建立】成立,证明见解析;【拓展应用】16
【分析】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通过旋转构造全等三角形.本题主要考查半角模型,平时多归纳,多积累,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解题.
[尝试探究]:把绕点顺时针旋转90°至,可使与重合,证明即可得出结论;
[模型建立] 将绕顺时针旋转的度数,此时,与重合,证明,即可得出结论;
[拓展应用] 将绕点旋转,得到,证明,得到,再根据三角形的周长公式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解:[尝试探究].
证明:如图,把绕点顺时针旋转至,可使与重合,
∵,
∴,点、、共线,
∴,
即.
在和中,,
∴,
∴,
∴;
[模型建立]
成立,如图,
证明:将绕顺时针旋转的度数,此时,与重合,
由旋转得:,,,,
同理得: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
∴,
∴,
∴,
∵,,
∴,
∴,
∴,
∴【尝试探究】中的结论还成立,;
[拓展应用]∵是边长为8的等边三角形,
∴,
∵,
∴,
∵,,
将绕点旋转,得到,
则:和重合,,,,
∴,
∴三点共线,
同法,可得:,
∴,
∴的周长.
20.(1)
(2)成立,理由见解析
(3)
【分析】本题是四边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延长到点,使,连接,先证明≌,再证明从而得到、、之间的数量关系;
(2)延长到点,使,连接,先证明,再证明,从而得到、、之间的数量关系;
(3)延长到点,使,连接,先证明,再证明,从而得到、、之间的数量关系,将的周长转化为的长.
【详解】(1)解:延长到点,使,连接,
四边形是正方形,
,,
∴,

,,






故答案为:;
(2)解:成立,理由如下:延长到点,使,连接,
∵,
∴,
∴,
,,
,,
,,





(3)解:延长到点,使,连接,
则,
与互补,


,,
,,






的周长为,
故答案为:.
21.(1)见解析;(2)见解析;(3);理由见解析
【分析】(1)延长到G,使,连接.证明,可得,进而可得结论;
(2)延长至M,使,连接.证明.可得.然后根据,证明.可得.进而可以得到结论;
(3)在上截取,使,连接.证明.可得.然后可得出,那么.
【详解】(1)证明:如图1中,延长到G,使,连接.
∵,
∴,
∴,
∴,
∴,
∵,
∴,
∴,
∵,
∴;
(2)证明:如图2,延长至M,使,连接.
∵,
∴,
在与中,

∴,
∴,
∵,
在与中,

∴,
∴,
∴,
∵,
∴,
∴;
(3)解:.
证明:如图3,在上截取,使,连接.
∵,
∴.
在与中,

∴.
∴.
∴,
∴,
∴.
∵,
∴.
∴,
∵,
∴.
【点睛】本题属于四边形综合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旋转变换的思想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解题时注意一些题目虽然图形发生变化,但是证明思路和方法是类似的,属于中考压轴题.
22.见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全等二角形的性质的运用,解答时运用截取法正确作辅助线是解决本题关键所在.
在上取点,使,连接,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得出,,从而可以得出,可以得出,进而可以得出,就可以得出,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解:在上取点F,使,连接,

∵,分别是,的平分线,
∴,,
∵,
∴,
在和中
∴,
∴,
∴,
∵,
∴,
在和中,
∴,
∴,
∵,
∴.
23.(1),见解析;(2)见解析;(3)3.4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1)延长、相交于点F,证明和全等得,再根据平分得,则,由此可得出,,之间的等量关系;
(2)延长至点H,使,连接,证明和全等得,,再根据,得,进而得,由此即可得出结论;
(3)过点延长、相交于点,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得,证明和全等得,则,再根据,得,进而可得答案.
【详解】解:(1),,之间的等量关系是:,理由如下:
如图,延长、相交于点F,

,,
是的中点,

在和中,



平分,





(2)延长至点H,使,连接,
是的中点,

在和中,


,,



(对顶角相等),



(3)延长、相交于点,





在和中




,,


因此,的长为3.4.
24.(1)
(2),理由见解析
(3),理由见解析
【分析】本题是四边形综合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的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解答时证明三角形全等是关键.
(1)证明即可得到结论;
(2)在上取一点F,使,可以得出,就可以得出,,就可以得出.就可以得出结论;
(3)在上取点F,使,连接,在上取点G,使,连接.可以求得,是等边三角形,就有,进而得出结论;
【详解】(1)解:,理由如下:
∵平分,
∴,
∵,,,
∴,
∴;
(2)解:,理由如下:
在上取一点F,使,连接.
∵平分,
∴,
在和中,
∴.
∴,,
∵C是边的中点.
∴,
∴.
∵,
∴,
∴.
在和中,
∴.
∴.
∵,
∴.
(3)解:,理由如下:
在上取,,连接,.
与(1)同理,可得,.
∴,,,.
∵,
∴.
∵,
∴.
∴为等边三角形.
∴.
∵,
∴.
25.当运动到或点与重合时,才能和全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对应关系进行分类解答.
首先根据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结合三角形的对应边的不确定性,可知需分和两种情况, 结合全等的性质,可以得到点运动的位置.
【详解】解: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可知:
当运动到时,
∵在与中,

∴,
当与点重合时,,
∵在与中,

∴,
答:当运动到或点与重合时,才能和全等.
26.(1),
(2)2
【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
(1)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解即可;
(2)根据等边对等角得出,要使得与全等,则有两种情况:①;②,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构建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1)解:根据题意,得,,
故答案为:,;
(2),点D为的中点,
,,
要使得与全等,则有两种情况:①;② ,
①当时,,,
,,
解得,符合题意;
②当时,,,
,,
解得,,不符合题意,舍去,
综上,当t为2秒时,使得与全等.
27.(1)
(2)
(3)或2.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关键是掌握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找准对应边.
(1)根据点的运动速度可得的长,再利用即可得到的长;
(2)当时,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得当时,进而得出答案;
(3)题干未指明全等三角形边的对应情况,需要分两种情况①当时;②当时,分别讨论计算出的值,进而得到的值.
【详解】(1)解:点从点出发,以秒的速度沿向点运动,点的运动时间为秒时,,
则;
故答案为:;
(2)当时,
则,
故,
解得:;
(3)①如图1,当,则,,

,即,解得:,
∵,即,解得:秒).
②如图2,当,则,.


,即,解得:,
∵,即,解得:;
综上所述:当秒或秒时与全等.
28.见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尺规作图,分别作,截取即可.
【详解】解:如图,即为所求作的三角形.
29.(1)①,②;(2)见解析;(3)见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图—复杂作图、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点,理解题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1)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填空即可;
(2)先根据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方法作,以点C为圆心,线段a的长为半径画弧,交射线于点B,再以点C为圆心,线段a的长为半径画弧,交射线于点D,以点D为圆心,线段a的长为半径画弧,交射线于点A,连接即可;
(3)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作的平分线,交于点E,则点E即为所求.
【详解】解:(1)如图1,由尺规作图可知,,
所以.
故答案为:,.
(2)如图2,先任意作,以点C为圆心,线段a的长为半径画弧,交射线于点B,再以点C为圆心,线段a的长为半径画弧,交射线于点D,以点D为圆心,线段a的长为半径画弧,交射线于点A,连接,则即为所求.
(3)如图3,作的平分线,交于点E,则.
∵,
∴,则点E即为所求.
30.(1);(2)见解析;(3)见详解;(4)
【分析】(1)根据可以知道.
(2)过点C作交的延长线于G,过点F作交的延长线于H.先根据证明,则可得.再根据证明,则可得.最后根据即可证明.
(3)根据题目要求作图即可.
(4)由前面(1)(2)(3)的结论可得时,
【详解】解:(1)如图①,在和中,,,,根据可以知道.
故答案为:
(2)证明:如图,过点C作交的延长线于G,过点F作交的延长线于H.
∵,且、都是钝角,
∴,即.
∵在和中,

∴,
∴.
∵在和中,

∴,
∴.
∵在和中,

∴.
(3)如图,在和中,,,,,且,都是锐角,但和不一定全等.即为所求;
(4)由(1)(2)(3)的结论可知:在和中,,,,且,都是锐角,若,则.
故答案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