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件(共26张PPT)+高一上学期政治+统编版必修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件(共26张PPT)+高一上学期政治+统编版必修一

资源简介

资本主义剥削下的残酷现实
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出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
议学情境一 P11探究与分享
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描述了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早期阶段(16-17世纪))
用法律条文的形式提出了人人平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等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
中期阶段(18世纪))
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
最高阶段(19世纪))


摩莱里
欧文
文学—感性
法律—理性
初步实践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特点
议学情境一 P12探究与分享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
未能实现
无人支持
无法持续下去
议学任务一: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1.为什么他们建设美好社会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2.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
贵族家庭
富商家庭
工厂管理者
建立“实业制度”,实现的关键采取说服
“和谐制度”
寄希望于富翁出资
“新和谐公社”
共产主义新村实验
议学提示: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能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地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恩格斯
“诚然,这些体系的发明家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在他们心目中无产阶级是一个受苦最深的阶级。”
——摘自《共产党宣言》
议学任务一: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1.为什么他们建设美好社会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2.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为何是“空想”)
①根本原因:设想的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匹配。
未触及本质问题,这种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两对矛盾的运动)的基础上,而是以它们是否合乎人类理性为评判标准。
②空想性:
A.无“理”:
B.无“路”:
C.无“人”: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没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产生背景)
①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其揭露和批判
②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③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虽有缺陷,实验也失败了。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启发工人觉悟和科学研究资本主义极为宝贵的材料,其探求真理和追求理想的精神和品格、其天才预测和积极尝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资料和有益借鉴。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19世纪4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国家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过渡,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加剧,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剥削的斗争更加激烈。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31-1834
英国宪章运动
1836-1848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44
工人运动的斗争形式:
经济斗争、政治斗争、
思想理论斗争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均失败
历史意义:
失败原因:
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阶级基础。
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议学情境二 P13-14探究与分享
议学任务二:同桌讨论,说说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结合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提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创立过程科学)
(理论基石科学)
1.创立: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
2.内容:
①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③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④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唯物史观
1.创立: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
2.内容:
①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②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③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
④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⑤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剩余价值学说
意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议学情境三 P15探究与分享
议学任务三:结合材料和教材p15-16,谈谈《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1.资本主义的命运如何?2.共产党人有何作用?3.设想建立的理想世界是怎样的?
1846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1847年1月,正义者同盟派出代表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加入同盟,并请求他们协助改组同盟,以明确同盟的无产阶级革命方向、确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
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共同完成《共产党宣言》的起草工作,期间恩格斯先撰写了《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作为初稿基础,马克思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与重构,最终形成完整文本。
(剩余价值学说)
(《共产党宣言》)
①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②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③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④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1、主要内容
两个必然:《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一个政党:《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一个目标: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措施:摧毁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废除了资产阶级议会制采取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限制公职人员等方式,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巴黎公社
2.结局:仅仅存在72天,就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3.意义:人类历史上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1.过程: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在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十月革命★
①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③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2.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1.过程:从1944到1949年,欧洲和亚洲有十多个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东欧包括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民主德国8个国家仿照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除东欧八国外还有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等国。
2.意义:二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社会主义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1.过程:二战以后,东欧各国政权对苏联模式出现种种不适应性,国内矛盾重重。在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下,苏联和东欧国家逐步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领导地位,最终造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社会主义运动的严重曲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思考:有人据此认为 ,诞生于19世纪的科学社会主义不再适合现在的发展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现实也证明科学社会主义已经过时了。
请同学们对这错误言论予以批驳。
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而是这些国家在实践过程中,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轨道,在改革等方面出现了失误,不能以此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性。
②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基本原理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虽然时代在变化,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这就决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并未过时。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结合本国实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面对风云变幻的当今世界,只要把目光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就不难看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了何等强大的生命力。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社会主义发展趋势
01
伟大尝试
巴黎公社
02
一国成功
十月革命
03
多国实践
二战后
04
严重曲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05
前途光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理论
实践
历史条件
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
创立
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伟大尝试:巴黎公社
一国成功:俄国十月革命
多国发展:二战后 (三飞:从一国到多国)★
严重曲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飞:从空想到科学)
(二飞:从理论到实践)★
课堂小结
1.欣赏《国际歌》
2.朗读《共产党宣言》
3.围绕“致敬马克思,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主题,谈谈感受。
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